「行」の読み方

中国語を勉強していると、珍しく読み方が複数ある言葉は遭遇するんだけど、
その中でも、「行」は何となくわかりにくい気がしている。

「行」の読み方で迷ったり、間違えたりしたことはないだろうか?
例えば、中国語でも、銀行がying2hang2だけれども、「行不行」というとxing2になる。
(「行」には、ほかの読み方もあるようだけど――我々外国人にはこの2つが重要だよね)
では、「行業」は?「行情」は?「旅行」は?「行動」は?

教科書ではどうなっているかはわからないけど――
会社、職業などの状態にまつわるもの、行列に関しては、hang2を使うかなと思う。
動作性のもの、OK&よいというようなものに関しては、xing2を使うかなと思う。

したがって、
「行業」(hang2ye4)、「行情」(hang2qing2)
「旅行」(lv3xing2)、「行動」(xing2dong4)
となるのかなと類推できる。

「行」をhang2として読むのは、会社名でよく見られる形だよ。
これは「行号」(hang2hao4)というもので、個人商店とかの看板に見ることができる。
 
例えば、文具行とか、五金行とか、車行とか、いろいろあるけど、これらのときの「行」の読み方はみんなhang2になる。

こう考えると、銀行は銀のお店みたいな感じだから、hang2と考えればいいのか。
「銀行」はying2hang2、その支店は「分行」fen1hang2だよ。

では、日本人の名前を中国語で読むとき、どう読めばいいんだろうか。
俊行、倫行、正行、和行……というのは、hang2か? xing2か?
多分これは全部「xing2」と読むのがより人間的なんだろうと思うよ。

列の話については「中国語で位置を言う その1」も見てね。

日本的素麵

講到日本的麵,很多台灣人會想到拉麵。不過看到「拉麵」這兩個字,可能有人會聯想到用手拉製的麵條。其實,日本的拉麵只是對「華人吃的麵條」的通稱,而且這種通稱還蘊涵了日本人對華人世界的想像,完全沒有「用手拉製的麵條」的意思。

不過日本,還是有類似「用手拉製的麵條」。這種麵叫作「素麵」。

日本的素麵是源自唐代的點心「索餅」。索餅是形狀有點像麻花的水煮的麵類點心。日本的遣唐使把索餅帶回日本後,索餅變成了日本的宮廷食物。日本的法典「延喜式」(西元967年完成)有提到索餅的材料是小麥、粉米、鹽等。當時的索餅是特殊節慶時才吃的食物。日本宮廷只有過年或七月的宮廷宴會時才吃索餅。

到了中世,索餅演變成一種叫「索麵」的食物。「索麵」主要是僧侶吃的點心,之後武士也開始流行吃索麵,最後普及到一般百姓。日文的索餅和索麵的讀音都差不多,「索餅」本身其實就是麵條製的點心,所以索餅演變成索麵並不是特別大的變化。「索麵」變成「素麵」,可能是因為「索」被誤寫成「素」。不過現在一般日本大部分都是寫成平假名的「そうめん」。1712年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和漢三才圖會」中就曾經提到「索餅俗云素麵也」。


日本的素麵。日本的素麵的外觀是白色的細麵。日本人對素麵的印象是夏天吃的食物。日本人吃素麵時,會先把麵煮熟,再把麵過一下冷水,甚至加上冰塊,然後沾上柴魚和醬油製成的醬汁食用。感覺上就像是吃蕎麥麵一樣。也有一種吃法是把煮熟的麵放到流水中,然後再用筷子把麵從流水中撈起後,沾醬汁食用(流水素麵)。

◆◆◆


日本素麵的製法。日本的素麵是用兩根棍子拉製。這種製麵方法對台灣人或許比較陌生,不過在中國大陸的許多地方還是可以看到類似的製麵方式,而中國大陸就是把這種麵稱作索麵。

 
日本素麵的製法。左邊的照片中的①是拉製前的麵,②和③是拉製中的麵。素麵是用好幾個階段麵糰揉成細的麵條,然後以8字形的方式纏在兩根平行的棒子上,兩根棒子的間隔大約十幾公分。由於麵本身有重量,所以棍子間的麵會下垂成左邊照片中的①狀態。之後製麵師會用另外兩根棍子對麵進行拉扯,最後成為右邊照片的樣子。照片中用來掛素麵的架子並不是現代才有的,西元1500年的日本歌集「七十一番職人歌合」中的圖畫中有一模一樣的木架子(素麵座)。


拉製完畢的日本素麵。

(以上素麵拉製過程中照片攝於日本兵庫縣龍野市揖保乃糸資料館)


日本的素麵。日本的素麵雖然是夏天吃的冷麵,但是近幾年日本有些地方有開發冬天吃的熱麵。

日本農林規格中規定,機械製的麵當中直徑未滿1.3mm的麵是素麵,直徑未滿1.7mm的麵叫冷麥,1.7mm以上則是烏龍麵。從這個規格看來,素麵似乎是細的冷麥或烏龍麵。不過從傳統製麵的手法來看,日本的冷麥和烏龍麵都是用擀麵棍擀製後,再用刀切成細條。素麵則是拉製而成。在拉製過程中,要經過好幾個醒麵的過程,由於製作素麵要花的時間比較長,所以製作過程中還要在麵糰上抹少許油來防止乾燥。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其實素麵和冷麥或是烏龍麵其實並不相同。至於冷麥和烏龍麵除了粗細不同之外,冷麥的食用方法類似素麵,而烏龍麵大多是熱食。

恭賀新禧

新年新希望

梅與櫻祝大家新年快樂 心想事成

也希望大家都能過得平安、快樂

在新的一年裡
梅與櫻會繼續理解日本文化及台灣的文化
並將這些資訊分享給大家

庚寅年正月初一新春

台湾のMRT車内

台湾のMRTについては、全然紹介していなかったので、
台北で撮影したMRT車内の様子を紹介してみるね。

実際にはさまざまなタイプがあるんだけど、
以下のような形状がスタンダードにイメージできるものだと思う。
左のタイプと右のタイプでは、左のような二人掛けタイプの方が多いよ。
したがって、お互いに詰め合って座るというよりも、片側があいたら座るという感覚で座るんだろうね。
右のようなストレートタイプのものはどちらかというと少な目かな。
   
いすはふかふかしているものではないけれども、そこそこの体型であればおしりにフィットする。
水色のところが普通の座席で、紺色のところが優先席になっている。博愛座というみたいだよ。
台湾は南国なので、いすの下に暖房設備がないのがとても印象的。

座席以外の部分をざっと見渡すと、
中央部分に中吊り広告を張る場所がないので、広告は側面だけ、
つり革はあっても網棚はないという違いが見えるね。


ドアの上のところに路線図と電光掲示板での案内が中国語と英語で出るんだけど、
もう少し情報案内はスペースをとって見やすくできるんじゃないかという気がする。


ドア際の立ち位置すぐのところに消火器がむき出しで置いてあるのは、日本では信じがたい設計だと思うし、
ドア部分と座席を区切るものも、何か心もとない強度なのだ。
ラッシュはないという前提での設計なのかな?


車両の境目のところにドアがなく、自由に通り抜けられるし、そこに立っていられそうだよ。
だた、そこには立ちどまるなという注意書きがあるけどね。

ちなみにこの電車の車両には「kawasaki」とあったので、日本がつくっているのかなと思う。

捷運(MRT)」「台湾の乗り物の言い方」を見てね。

日本的AV(4)


在日本,成人電影和AV的內容雖然都和性有關,不過兩種媒體背後的業界文化完全不同。

電影作品是由專業的導演、編劇、演員以及其他各種專業技術人員合作拍攝製作。在拍攝時,動態畫面設計和組合有嚴謹的文法,這些影像文法的目的是為了增加畫面的美感,同時減輕觀眾的負擔,讓觀眾能順利消化作品。即使是拍攝色情電影,導演也會把專業影像知識和技法應用到作品中。

以前日活推出浪漫色情系列電影時,有不少有實績的人員因為不想拍色情電影而離開日活,結果浪漫色情系列電影就成為許多年輕導演試身手的地方。如果電影拍得漂亮,他們就有機會得到拍攝一般作品的機會。所以這些年輕導演會把所學的各種專業知識和技法用到作品當中。所以日活的色情電影可以看到很多「教科書級」的影像文法表現。

相較之下,AV作品純粹就只是是為了刺激觀眾的性的感官。製作AV作品不用動員大批人力。AV的製作人員也不見得對拍電影感興趣。所以以前日本色情電影業界的人覺得AV不入流、覺得AV沒有藝術性。

那麼藝術性是什麼呢?

這裡的藝術性指的是畫面、影像、音響、敘事技巧等各種要素的美感表現。

色情電影業界的人覺得AV沒有藝術性,就是因為AV表現太露骨、太直接。拍片時就只拍重點而已,不考慮重點以外的部分,也不考慮影像的理論和文法。也有些人會批判純娛樂的商業電影「缺乏藝術性」。其實這也是指商業電影的表現缺乏美感。不過和AV相比,純娛樂的商業片還是會動用到許多戲劇的影像表現文法,並沒有完全放棄美感表現。至於AV則是不懂戲劇表現技術的人也能製作的媒體。

不過並不是所有電影都會用到戲劇的影像文法。紀錄片就可以不使用戲劇的影像表現文法。不過這只是可以不用而已。其實有不少紀錄片會游走在戲劇和報導間的模糊地帶。例如近代的戰爭紀錄片中的戰爭畫面多半是把不相干的演習畫面剪接得像戰爭一樣。動物生態紀錄片也常常把不同的個體畫面剪接成同一隻動物,甚至用人為飼育的動物來演野生動物。這一類紀錄片其實就用到很多影像文法。另外,在1960年代,還有人拍過「假紀錄片」的實驗作品。「假紀錄片」就是把虛構的事情拍得像新聞報導的影片。讓觀眾覺得作品的內容是真實事件。

日本的AV作品雖然不太使用戲劇的影像文法,不過會用到「假紀錄片」的手法。

這種手法會讓觀眾覺得AV作品的內容不是演出來的,而是採訪過程的即時記錄。例如有不少AV作品是導演拿著攝影機訪問模特兒,從模特兒的姓名、年齡、三圍、興趣開始,然後談論這名模特兒對「性」的態度。然後就會導入觀眾最想看的部分。影片的最後,導演可能還會向模特兒詢問事後感想。這種表現手法會給觀眾【這部影片不是戲劇,而是真實的採訪報導,只是採訪過程中發生了一點意外而已】的感覺。不過事實上,這些採訪其實全部都是事前套好招。這就是「假紀錄片」的表現手法。

這種AV表現手法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當時錄影帶的技術越來越進步,日本民間的實驗性電影研究社團「IMAGE-FORUM映像研究所」就曾經討論過錄影帶媒體的發展潛力。當時就有人指出錄影帶媒體可以表現出和傳統電影完全不同的影像風格。

本來傳統電影是用底片記錄影像,畫質細膩柔和,適合用大畫面欣賞。錄影帶的畫質比較銳利,比較適合在電視上觀賞。用底片式攝影機拍完影片後,還要經過很多繁雜的加工處理,作品才會完成。不過用ENG攝影機拍完影片的同時,一部作品就直接完成。也就是說,電影在拍攝完畢後必然要經過加工處理,而錄影帶則可以不用做任何加工處理。

拍電影是個大工程,需要很多技術人員支援,所以必須詳加計畫。不過拍錄影帶則是隨時都可以拍,而且拍完就是一個完成品。由於錄影帶媒體的生產過程非常直接、非常速成,所以影像會出現不少不完美的部分。例如攝影機不安定、焦距沒調好、鏡頭前的人因為緊張而吞吞吐吐等。這些狀況都是傳統電影最忌諱的部分。專業的電影人從一開始就會設法回避這些狀況。

雖然錄影帶的影片不完美,不過這種不完美反而可以增加作品的寫實感。攝影機不安定、焦距沒調好、鏡頭前的人講話吞吞吐吐,都會讓觀眾覺得作品是即興拍攝,沒有經過排練。由於用錄影帶記錄的採訪影片可以營造出非常鮮烈的傳達效果,所以AV業界就有人把錄影帶媒體的優點發揚光大,製作出假紀錄片型的AV。其實日本早期的假紀錄片型的AV導演當中,就有人曾經在「IMAGE-FORUM映像研究所」學過影像技法。

即使是2010年代的現在,還是有不少AV作品採用了這種假紀錄片的表現手法。例如請AV女優在街頭隨機找男性訪問,或是請男性工作人員在街頭找年輕漂亮的女性訪問。交涉成功後,就到某個地方辦事。有些作品則是AV導演要求AV女優在公眾場所做一些大膽行為,然後拍下AV女優緊張、不知所措的樣子。

這一類AV作品的表現手法其實也有參考日本的小眾羶腥雜誌的企劃。在1980年代後半,日本的一些小眾羶腥雜誌曾經在街頭找穿著時髦的年輕女性搭訕,然後詢問這名女性是否願意在照相機鏡頭前做一些大膽的表演。如果敢表演的話,表演完後就可以拿到一筆錢。如果達成協議的話,工作人員就會開出更高金額,要求女性做出更大膽的突破。大膽的照片就會變成雜誌題材。

當然,一般常識人不可能接受這種搭訕,因為常識人不會想惹麻煩。所以雜誌的人員不是隨機搭訕,而是把目標鎖定成看起來不像普通常識人的女性。AV業者其實只是模仿雜誌業者而已。如果真的遇到願意配合演出的人,AV製作公司就可以省下演員仲介費用。

不過現實中,在街上隨機找到願意配合演出的人非常難。因為一般民眾不可能配合。而且這種在街頭物色演出者的行為會影響到治安,一般社會常識人會非常不安,所以日本許多地方自治體紛紛訂立條例,禁止這種行為。所以最後AV業者只能用套招的方式,用自己人來訪問自己人。這樣一定不會失敗,而且不用浪費時間。如果要追求真實感的話,還可以請自己人來拒絕自己人。

除了街頭訪問、街頭大膽表演以外,有些電車痴漢作品也是用假記錄片的手法拍攝。這一類作品會給觀眾「即時記錄真實犯罪」的錯覺。

現實中,如果在日本街頭真對一般民眾出手,民眾可能會報警。另外,AV女優的戶外表演也有被警察逮捕的風險,所以有些作品在拍外景時,會設法掩蓋掉一些可以識別的地標或其他線索,以免成為司法物證。結果這一類AV作品並不是真的在記錄社會實態。而是在演一齣挑戰社會常識的冒險劇。

雖然這一類AV作品是演出來的。不過這些表現手法可以抓住觀眾心,而且可以反映觀眾的「願望」。因為觀眾出自內心希望這些事情是真的。

台湾セブンイレブンのキャラクター

台湾に行ったことがある人なら、多分知っていると思うんだけど――
台湾セブンイレブンにはマスコットキャラクターがいる。

その縫いぐるみが売っていたので、おもしろいので買ってきてみた。
    
この縫いぐるみは陸海空がそろい踏みになっているけれども、これは見たことがなかったから買っただけであって、
これが普通のユニフォームというわけではなく、通常はさまざまな格好をしている。
ちなみに、背後にある四字熟語「毋忘在莒」(wu2wang4zai4ju3)だけど、これは金門島にあるもので、台湾人ならだれでも知っている大変有名なものを持ってきたもの。
参考までに画像もつけておくね。

台湾セブンイレブンのマスコットキャラクターはこのほかにもいるみたいだけど、メインは上記の4体みたいだ。
 陸軍の服を着たのが「OPEN小將」
 海軍の服を着たのが「條碼貓」
 空軍の服を着たのが「小桃」
 もう一つの写真にだけあるのは「小竹輪」

一番メインになるマスコットキャラクターは「OPEN小將」という。
オープン少将ではないし、オープンな將ちゃんでもない。
「小將」というのは小さな戦士みたいな意味の言葉で、
「中華小將」「台湾小將」とかいうと、何かスポーツのちびっ子の選手みたいな意味で使われる。
オフィシャルページによれば、日本語では「オープンちゃん」というのが正解みたい。
頭の部分のその色合いで、よくよく見ずともセブンイレブンのキャラクターだとわかる。

 「條碼貓」は、バーコード猫ということだけど、「バー子」というみたいね。
 ――その名のとおり、白地の体に黒の線が入るのが特徴かな。
 「小桃」は、そのままコモモでいいんだろうけど、「モモ」という。
 ――桃色だからその名前なんだろうね。
 「小竹輪」は、キャラクターは「ちくわ」だよ。
 ――しっぽの部分に、ちび太のおでんみたいのがついてくる。

これらは、台湾プロ野球の統一セブンイレブンライオンズのキャラクターも兼ねているみたいで、来日をしている。
だから、日本で見たことがあるかもしれない。
ちょっと古いけど、2008年11月15日の画像だよ。
 

ただ、ちょっとこのキャラクターは選手が埋没するほどでか過ぎて、正直いまいちだなと思ったけどね。
 

台湾のセブンイレブンの店舗では、このマスコットキャラクターを使った販促キャンペーンや商品販売が行われている。
一定額を購入するともらえるシールを集めて商品と交換できるキャンペーンが行われていることがあるけど――観光客にはこれをこなすのは相当ハードルが高いかもしれない。
ただ、このマスコットに関係する商品はセブンイレブンに行けば結構あるので、日本向けの手ごろなお土産として買うのにはいいかもしれない。

興味があれば、7-ELEVEN ::::: OPEN小將 魔法世界:::::というセブンイレブンのキャラクターのホームページがあるよ。
あとは、OPEN-chan STORY OFFICIAL SITEにアクセスしてから、根気強くしばらくクリックにつき合って左下に出てくる草の先に唇がついているようなアイコンをクリックすると、日本語の漫画が見られるよ。

カップラーメンとコンビニの言い方」「台湾のレジ袋」も見てね。

日本人與捕鯨(3)

※由於網路討論區(特別是匿名討論區或聊天室)的資訊素質參差不齊,建議從外部連結點入這篇文章的人,先讀本站的「日本人與捕鯨(1)」這篇文章,理解因果事理的大前提後,再來閱讀這篇文章。

由於日本從古時候開始就有食用鯨肉的文化,因此累積了許多捕鯨以及調理鯨肉的技術。

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曾經發生過糧食極端不足的危機。為了日本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1946年佔領日本的聯軍開始准許日本捕鯨。1947年時,日本人的動物蛋白來源當中47%是來自於鯨肉,因此鯨肉可以說是扮演著帶領日本渡過戰後糧食危機的重要角色。

有些人可能會問,二十世紀時許多鯨魚瀕臨滅絕,是否是因為日本人愛吃鯨魚所致呢?

事實上,二十世紀時許多鯨魚之所以會瀕臨滅絕,和日本人吃不吃鯨肉的關係並不大,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出在國際捕鯨委員會的政策問題。

國際捕鯨委員會是在1948年11月成立,國際捕鯨委員成立之後,便開始規定每年全球的捕鯨上限。乍看之下,似乎國際上從1949年就已經有保護鯨類的觀念。然而事實上,當時各個國家對鯨類的生態認知不足,國際捕鯨委員會設定的捕獲上限只是參考早期捕鯨國家協定中的捕獲上限,並沒有任何科學根據。

當時國際捕鯨委員會所設定的捕獲量限制單位不是鯨魚的個體數,而鯨油量。國際捕鯨委員會完全沒有限制捕鯨的鯨種,也沒有設定捕鯨國的捕獲配額。如果全球的鯨魚捕獲量達到該年所設定的上限時,這一年的捕鯨活動就結束。

在這種制度下,捕得快、捕得多的國家就是贏家。簡單地說,如果有個國家有本事在獵鯨期間開始的瞬間就把國際捕鯨委員指定的額度捕光的話,其他國家就只能空手而回。由於一頭藍鯨的鯨油量相當於兩頭長鬚鯨的鯨油量,所以獵一頭藍鯨的效率和利益比獵兩頭長鬚鯨要高。各國為了搶鯨油量,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拼命獵殺體型最大的藍鯨,獵不到藍鯨的話就退而求其次,改獵長鬚鯨,獵不到長鬚鯨的話,則改獵座頭鯨。因此許多大型鯨種才會瀕臨滅絕。

如果單就藍鯨的獵捕數量來看的話,從1909年到全球禁捕藍鯨(1966年)為止,最大的藍鯨獵捕國家並不是日本,而是挪威(佔50.4%)。其次則是英國(佔33.5%),再來才是日本(佔7%)。其他如長鬚鯨、座頭鯨的獵捕數量,也是以挪威居首,英國居次,再其次才是日本。

單看捕獲量還不夠,1960年左右,挪威人口大約300多萬人、英國人口大約5000多萬人、日本人口大約9000多萬人。

為什麼日本的捕獲量不如挪威和英國呢?因為日本的漁業裝備落後。

所以把世界上大型鯨魚瀕臨滅絕的原因指向日本人食用鯨肉的文化,是言過其實。不過近幾年台灣媒體故意用作秀式的誇大報導,把鯨類減少和日本的捕鯨、食用鯨肉的文化連在一起。結果有不少台灣民眾誤以為日本是造成鯨類減少的原兇。

如果真的想關心鯨類生態問題的話,應該去多看一下IWC的第一手資料,而不是看華文媒體東抄西抄而且還意圖加了煽動口吻報導。

◆◆◆

些人可能想知道:為什麼日本人那麼愛吃鯨魚呢?為什麼日本人非要吃鯨魚不可呢?

事實上,這兩個設問的前提都不正確。日本人雖然吃鯨肉,但是這並不代表日本人很愛吃鯨肉。日本人雖然吃鯨肉,但是這也不代表日本人非吃鯨肉不可。

日本室町時代的料理書「四条流庖丁書」中雖然把鯨肉歸類為上等之上的食品,是因為當時日本人把鯨魚當成魚類。由於鯨肉(獸肉)的味道比任何魚肉濃厚,因此當時不知鯨魚是獸類的日本人才會把鯨肉當成上等之上的魚肉。如果當時的日本人也食用牛肉或豬肉的話,鯨肉可能就不會那麼顯眼了。不過古時候的日本人覺得吃獸肉是殺生行為,不道德。所以古代的日本人沒有機會比較鯨肉和其他獸肉口感。從這裡可以知道,古代的日本的食文化當中其實就已經帶有道德考量。因為有道德考量,所以日本人不吃獸肉。不過古時候的生物學知識不發達,所以不知道鯨魚也是獸類。

日本捕鯨協會所印製的宣傳手冊當中宣揚鯨肉非常好吃,是因為日本捕鯨協會是個鼓吹捕鯨的遊說團體,這個團體發表的資訊當然都是對捕鯨者有利的說詞,這個團體當然不可能說鯨肉難吃。

換個角度來看,肉類如果鮮度夠,只要調理得當,都不會難吃。因此與其說鯨肉好吃,倒不如說是調理師讓鯨肉變得好吃。當然,專業的調理師也能讓一般的豬、牛、羊肉變得好吃。

再換個角度來看,台灣人吃肉,並不是因為討厭動物而吃肉,也不是為了消滅某種物種而吃肉,當然也不是因為道德淪喪或是缺乏倫理觀而吃肉。吃肉的原因只是食物當中有這種選項而已。

對日本人而言,鯨肉也只是種種食物中的一種選項而已。因為很多日本人吃過鯨肉,而且這些日本人的經驗中,鯨肉不是難吃的東西(但亦非壓倒性的美味),日本人不會對吃鯨肉感到陌生或恐懼,所以鯨肉才會成為選項之一。或許鯨肉的某些部位可能很美味,不過大部分的日本人沒有機會吃到那些肉,一般日本人也沒有那個財力去吃高級鯨肉。大部分的日本人所吃到的鯨肉主要是學校的營養午餐,或是超級市場的鯨肉罐頭、鯨肉培根,或是解凍的鯨肉。而這些平民級的鯨肉其實和一般的獸肉差不了多少,就算哪一天這些肉從學校的營養午餐或是超級市場中消失,大部分的日本人可能不會感到痛苦。因此「日本捕鯨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這種說法是無稽之談。畢竟鯨肉在日本不過是多種食物選項中的一種而己,而且鯨肉價格昂貴,口味上也沒有明顯優於其他肉類,因此就算沒有這鯨肉,日本消費者也不會覺得有什麼損失。


日本超市中所販賣的鯨肉罐頭(小鬚鯨肉,非瀕危鯨種)。在日本,許多超市都可以買得到這一類罐頭。鯨種和製造日期會另外打在罐頭上。這一類罐頭中的鯨肉未必是小鬚鯨肉,只是近幾年日本的調查捕鯨的對象多半是小鬚鯨,所以罐頭內裝有小鬚鯨肉的機會比較大。由於照片中的鯨肉是來自於調查捕鯨,因此這種罐頭的販賣所得會轉為鯨類研究費用。

鯨肉罐頭的口味其實和普通的軟質的牛肉乾差不多。牛肉乾好不好吃呢?有些人認為好吃,有些人認為普通。不過牛肉乾再怎麼好吃,頂多只是眾多食物中的一種選項而已。如果拿牛肉乾和各種日本料理相比較的話,牛肉乾或許好吃,但是也沒有壓倒性地超越大部分的日本料理。曾經到日本旅遊過、確實親口吃過日本料理的人,恐怕也不會覺得日本料理的口味不如普通的牛肉乾。從這個角度來看,味道如牛肉乾的鯨肉罐頭對日本消費者而言吸引力其實相當有限。因為價錢昂貴而且口味並不出眾。

如果牛肉乾從台灣市場上徹底消失,對一般台灣消費者而言可能並沒有什麼大不了。反正很多台灣人不吃牛肉。不過從食文化的觀點上來看,牛肉乾的消失意味著某種曾經伴隨台灣人成長的食文化的徹底消失。而日本的鯨肉文化也是一樣。日本人並沒有極端地喜好吃鯨肉,鯨肉只是眾多食物中的一種選擇而已。鯨肉就算在日本的市場上消失,一般日本消費者也不會有強烈的感受。不過從食文化的觀點上來看,鯨肉的消失意味著某種曾經伴隨日本人成長的食文化的徹底消失。

 
日本超市中所販賣的鯨肉(小鬚鯨肉,非瀕危鯨種)。照片中的鯨肉的價格遠高於日本的豬肉、雞肉或是進口牛肉,與和牛的價格相當。鯨肉真的那麼好吃嗎?每個人的感覺都可能不同。不過從價格來看的話,就算日本人吃得起這種價位的肉,許多日本人寧可選擇購買和牛肉,因為鯨肉的腥味比較重,而且調理比較麻煩。由於照片中的鯨肉是來自於調查捕鯨,所以這種鯨肉的販賣所得會轉為鯨類研究費用。


日本超市中所販賣的鯨肉培根(小鬚鯨肉,非瀕危鯨種)。鯨肉培根的製法和一般培根差不多,味道也和一般培根差不多,只是鯨肉培根較一般培根為硬、脆。照片中培根邊緣粉紅色的部分是加工過程中所添加的食用色素。同樣地,照片中鯨肉培根的價位也遠高於一般的培根。鯨肉培根是否美味到值得以高於一般培根好幾倍的價格購買,是見仁見智的問題。由於照片中的鯨肉培根是來自於調查捕鯨,因此這種鯨肉培根的販賣所得會轉為鯨類研究費用。

◆◆◆

為什麼日本想追求商業捕鯨呢?

簡單地說,商業捕鯨的目的是著眼在有效運用海洋資源。有效運用海洋資源的意義就是讓海洋生態保持平衡,同時人類也可以從海洋當中獲益。另一方面,讓鯨肉流通除了可以保持食品的多樣性以外,也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延續,特別是鯨肉曾經幫日本渡過了戰後的糧食危機,因此相較於其他國家,鯨肉對現代日本的意義格外不同。

從生態的觀點來看,藍鯨從1960年代禁捕之後,數量回復其實非常有限。有假說指出,藍鯨的數量沒有顯著回復可能是因為小鬚鯨過度繁殖,佔走了藍鯨本來享有的海洋資源。

而另一方面,從199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的海洋漁業的漁獲量減少(只有中國明顯增加)。有假說指出這可能是小鬚鯨過度繁殖,造成鯨類和人類爭奪海洋魚類資源所致。

講到海洋漁業,近幾年台灣媒體常常用煽動性的口吻報導台灣漁船遭到外國扣留的消息。然後就有人開始發出煽動性言論,說台灣漁民捕不到魚,很可憐。然後把問題指向外國在欺負台灣,要政府硬起來對抗外國。其實這是非常惡質的政治言論。為什麼惡質呢?這種言論把世界各國海洋漁業普遍遭遇的困境營造成台灣特有的困境。而且有意營造出仇視外國的環境。世界各國的漁民捕不到魚,並不是最近才有的事,而是從1990年代初期就已經這樣。因為各國都在面對海洋漁業的困境,所以各國才會在自己的經濟海域加強域取締非法捕魚。

就日本的狀況來看,日本在2000年代的海洋漁業漁獲量大約是1970年代的1/4。另外,日本並不是單純取締外國漁民越境捕魚,也會取締日本漁民越境到其他國家海域捕魚。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國民非法捕魚會傷到國家的國際信用,進而影響到和外國漁業談判的籌碼。如果有日本漁民非法捕魚遭到外國的警察單位扣留,日本民眾只會覺得非法捕魚的人罪有應得,日本的主流媒體也不會去煽動民眾仇外。這是因為這個國家的常識人以及主流媒體的倫理意識非常明確。

海洋資源是目前世界的大問題。怎麼長期有效活用海洋資源,怎麼讓海洋資源永續發展,是非常大的學問。

如果有人覺得日本的商業捕鯨考量只是因為愛吃鯨肉、想消滅鯨魚,這種想法反而有違常理。日本的生態教育做得並不差,而且做得比台灣早。當日本的教育在教學生怎麼保護自然環境時,台灣的教育還在談怎麼反攻大陸,怎麼殺光敵人。

日本的商業捕鯨考量是基於有效利用海洋資源,幫世界漁業找出脫困之計。只是捕鯨問題牽涉許多政治問題,如果鯨肉成為資源的話,畜牧業強的國家會不高興。在畜牧業強的國家,輿論不敢批判畜牧業。媒體批判捕鯨可以營造保育形象,也不會得罪殺牛殺豬的人。所以在目前的國際情勢下,商業捕鯨不太可能在近期實行。

最後,可能有些人會對捕鯨和國際法的關係感到好奇。

國際法怎麼來看捕鯨呢?

其實這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在2010年的現在,國際法庭並沒有要求日本停止捕鯨。如果國際法庭要下裁定的話,會從捕鯨計畫、執行方法,以及事後處理方面來判斷。也就是說,國際法並不禁止「捕鯨」,國際法禁止的是有缺失的計畫、是有缺失的執行過程及結果。如果計畫、執行過程、結果有缺失的話,國際法庭就可能要求停止捕鯨。但是如果計畫、執行過程,以及結果沒有缺失的話,問題就不存在。也就是說,在國際法庭下裁定之前,並沒有違法與否的問題。這種問題複雜到無法在事前下定論。

註1:
很多日本人食用鯨肉的經驗是來自學校的營養午餐,在1980年代之後,某些日本學校的營養午餐中仍然有供應鯨肉,不過一年頂多只吃得到一兩次。目前除了某些近海捕鯨村落以外,一般超市或是學校給食提供的鯨肉都是調查捕鯨的副產品。而日本學校給食所提供的鯨肉多為裹上麵衣或是麵包粉後油炸的鯨肉串。

註2:
不理解捕鯨問題的人可能會從意識形態的角度解釋日本的捕鯨問題。例如「日本人捕鯨是一種堅持」、「日本人認為捕鯨是一種自豪的文化」,或是「日本人對鯨肉的執著」。台灣人在談日本時,常常會從意識形態論出發。不過事實上,這是台灣人對日本的幻想。這些意識形態論的出發點都是「如果我是日本人的話,我可能會這麼想」,而不是從實際日本人的想法來探討事情。在華人世界,什麼事情都會扯到意識形態、民族優越、文化自豪。華人可能覺得這種事理所當然,這是因為華人的教育中充斥著這些意識形態。不過現實世界並不是這樣。

現實中,捕鯨活動雖然在持續,但是出發點不是意識形態的「堅持」,而是考量產業問題和海洋資源的運用。意識形態論的政策無法說服日本的納稅人。華人國家的納稅人可能允許政府把大筆稅金浪費在意識形態活動上。不過日本的納稅人不會允許政府浪費稅金。另外,華人國家的民眾很喜歡「自豪」,強調自己的「優越」。不過並不是全世界都這麼自大。現代的日本社會意識是把「自豪」和「優越」視為傲慢的行為,一般日本常識大眾基本上只會「自豪」和「優越」的心態反感而已。更何況捕鯨根本是衰退中的文化,而且和大家的生活沾不上邊,根本沒什麼好自豪。

如果有人看到有日本人高唱「捕鯨是一種自豪的文化」這種意識形態論的話,這種行為在日本只會被當成一種脫序行為,在一般日本人眼中,這種人可能和政治或是宗教狂熱分子差不多。至於日本人是否對鯨肉執著,上面的文章已經說明過了,「執著」這種意識形態並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