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網路討論區(特別是匿名討論區或聊天室)的資訊素質參差不齊,建議從外部連結點入這篇文章的人,先讀本站的「日本人與捕鯨(1)」這篇文章,理解因果事理的大前提後,再來閱讀這篇文章。
由於日本從古時候開始就有食用鯨肉的文化,因此累積了許多捕鯨以及調理鯨肉的技術。
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曾經發生過糧食極端不足的危機。為了日本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1946年佔領日本的聯軍開始准許日本捕鯨。1947年時,日本人的動物蛋白來源當中47%是來自於鯨肉,因此鯨肉可以說是扮演著帶領日本渡過戰後糧食危機的重要角色。
有些人可能會問,二十世紀時許多鯨魚瀕臨滅絕,是否是因為日本人愛吃鯨魚所致呢?
事實上,二十世紀時許多鯨魚之所以會瀕臨滅絕,和日本人吃不吃鯨肉的關係並不大,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出在國際捕鯨委員會的政策問題。
國際捕鯨委員會是在1948年11月成立,國際捕鯨委員成立之後,便開始規定每年全球的捕鯨上限。乍看之下,似乎國際上從1949年就已經有保護鯨類的觀念。然而事實上,當時各個國家對鯨類的生態認知不足,國際捕鯨委員會設定的捕獲上限只是參考早期捕鯨國家協定中的捕獲上限,並沒有任何科學根據。
當時國際捕鯨委員會所設定的捕獲量限制單位不是鯨魚的個體數,而鯨油量。國際捕鯨委員會完全沒有限制捕鯨的鯨種,也沒有設定捕鯨國的捕獲配額。如果全球的鯨魚捕獲量達到該年所設定的上限時,這一年的捕鯨活動就結束。
在這種制度下,捕得快、捕得多的國家就是贏家。簡單地說,如果有個國家有本事在獵鯨期間開始的瞬間就把國際捕鯨委員指定的額度捕光的話,其他國家就只能空手而回。由於一頭藍鯨的鯨油量相當於兩頭長鬚鯨的鯨油量,所以獵一頭藍鯨的效率和利益比獵兩頭長鬚鯨要高。各國為了搶鯨油量,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拼命獵殺體型最大的藍鯨,獵不到藍鯨的話就退而求其次,改獵長鬚鯨,獵不到長鬚鯨的話,則改獵座頭鯨。因此許多大型鯨種才會瀕臨滅絕。
如果單就藍鯨的獵捕數量來看的話,從1909年到全球禁捕藍鯨(1966年)為止,最大的藍鯨獵捕國家並不是日本,而是挪威(佔50.4%)。其次則是英國(佔33.5%),再來才是日本(佔7%)。其他如長鬚鯨、座頭鯨的獵捕數量,也是以挪威居首,英國居次,再其次才是日本。
單看捕獲量還不夠,1960年左右,挪威人口大約300多萬人、英國人口大約5000多萬人、日本人口大約9000多萬人。
為什麼日本的捕獲量不如挪威和英國呢?因為日本的漁業裝備落後。
所以把世界上大型鯨魚瀕臨滅絕的原因指向日本人食用鯨肉的文化,是言過其實。不過近幾年台灣媒體故意用作秀式的誇大報導,把鯨類減少和日本的捕鯨、食用鯨肉的文化連在一起。結果有不少台灣民眾誤以為日本是造成鯨類減少的原兇。
如果真的想關心鯨類生態問題的話,應該去多看一下IWC的第一手資料,而不是看華文媒體東抄西抄而且還意圖加了煽動口吻報導。
◆◆◆
些人可能想知道:為什麼日本人那麼愛吃鯨魚呢?為什麼日本人非要吃鯨魚不可呢?
事實上,這兩個設問的前提都不正確。日本人雖然吃鯨肉,但是這並不代表日本人很愛吃鯨肉。日本人雖然吃鯨肉,但是這也不代表日本人非吃鯨肉不可。
日本室町時代的料理書「四条流庖丁書」中雖然把鯨肉歸類為上等之上的食品,是因為當時日本人把鯨魚當成魚類。由於鯨肉(獸肉)的味道比任何魚肉濃厚,因此當時不知鯨魚是獸類的日本人才會把鯨肉當成上等之上的魚肉。如果當時的日本人也食用牛肉或豬肉的話,鯨肉可能就不會那麼顯眼了。不過古時候的日本人覺得吃獸肉是殺生行為,不道德。所以古代的日本人沒有機會比較鯨肉和其他獸肉口感。從這裡可以知道,古代的日本的食文化當中其實就已經帶有道德考量。因為有道德考量,所以日本人不吃獸肉。不過古時候的生物學知識不發達,所以不知道鯨魚也是獸類。
日本捕鯨協會所印製的宣傳手冊當中宣揚鯨肉非常好吃,是因為日本捕鯨協會是個鼓吹捕鯨的遊說團體,這個團體發表的資訊當然都是對捕鯨者有利的說詞,這個團體當然不可能說鯨肉難吃。
換個角度來看,肉類如果鮮度夠,只要調理得當,都不會難吃。因此與其說鯨肉好吃,倒不如說是調理師讓鯨肉變得好吃。當然,專業的調理師也能讓一般的豬、牛、羊肉變得好吃。
再換個角度來看,台灣人吃肉,並不是因為討厭動物而吃肉,也不是為了消滅某種物種而吃肉,當然也不是因為道德淪喪或是缺乏倫理觀而吃肉。吃肉的原因只是食物當中有這種選項而已。
對日本人而言,鯨肉也只是種種食物中的一種選項而已。因為很多日本人吃過鯨肉,而且這些日本人的經驗中,鯨肉不是難吃的東西(但亦非壓倒性的美味),日本人不會對吃鯨肉感到陌生或恐懼,所以鯨肉才會成為選項之一。或許鯨肉的某些部位可能很美味,不過大部分的日本人沒有機會吃到那些肉,一般日本人也沒有那個財力去吃高級鯨肉。大部分的日本人所吃到的鯨肉主要是學校的營養午餐,或是超級市場的鯨肉罐頭、鯨肉培根,或是解凍的鯨肉。而這些平民級的鯨肉其實和一般的獸肉差不了多少,就算哪一天這些肉從學校的營養午餐或是超級市場中消失,大部分的日本人可能不會感到痛苦。因此「日本捕鯨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這種說法是無稽之談。畢竟鯨肉在日本不過是多種食物選項中的一種而己,而且鯨肉價格昂貴,口味上也沒有明顯優於其他肉類,因此就算沒有這鯨肉,日本消費者也不會覺得有什麼損失。
![](http://umesakura.jp/wp-content/img/2010/2010020301_s.jpg)
日本超市中所販賣的鯨肉罐頭(小鬚鯨肉,非瀕危鯨種)。在日本,許多超市都可以買得到這一類罐頭。鯨種和製造日期會另外打在罐頭上。這一類罐頭中的鯨肉未必是小鬚鯨肉,只是近幾年日本的調查捕鯨的對象多半是小鬚鯨,所以罐頭內裝有小鬚鯨肉的機會比較大。由於照片中的鯨肉是來自於調查捕鯨,因此這種罐頭的販賣所得會轉為鯨類研究費用。
鯨肉罐頭的口味其實和普通的軟質的牛肉乾差不多。牛肉乾好不好吃呢?有些人認為好吃,有些人認為普通。不過牛肉乾再怎麼好吃,頂多只是眾多食物中的一種選項而已。如果拿牛肉乾和各種日本料理相比較的話,牛肉乾或許好吃,但是也沒有壓倒性地超越大部分的日本料理。曾經到日本旅遊過、確實親口吃過日本料理的人,恐怕也不會覺得日本料理的口味不如普通的牛肉乾。從這個角度來看,味道如牛肉乾的鯨肉罐頭對日本消費者而言吸引力其實相當有限。因為價錢昂貴而且口味並不出眾。
如果牛肉乾從台灣市場上徹底消失,對一般台灣消費者而言可能並沒有什麼大不了。反正很多台灣人不吃牛肉。不過從食文化的觀點上來看,牛肉乾的消失意味著某種曾經伴隨台灣人成長的食文化的徹底消失。而日本的鯨肉文化也是一樣。日本人並沒有極端地喜好吃鯨肉,鯨肉只是眾多食物中的一種選擇而已。鯨肉就算在日本的市場上消失,一般日本消費者也不會有強烈的感受。不過從食文化的觀點上來看,鯨肉的消失意味著某種曾經伴隨日本人成長的食文化的徹底消失。
![](http://umesakura.jp/wp-content/img/2010/2010020303_s.jpg)
日本超市中所販賣的鯨肉(小鬚鯨肉,非瀕危鯨種)。照片中的鯨肉的價格遠高於日本的豬肉、雞肉或是進口牛肉,與和牛的價格相當。鯨肉真的那麼好吃嗎?每個人的感覺都可能不同。不過從價格來看的話,就算日本人吃得起這種價位的肉,許多日本人寧可選擇購買和牛肉,因為鯨肉的腥味比較重,而且調理比較麻煩。由於照片中的鯨肉是來自於調查捕鯨,所以這種鯨肉的販賣所得會轉為鯨類研究費用。
![](http://umesakura.jp/wp-content/img/2010/2010020304_s.jpg)
日本超市中所販賣的鯨肉培根(小鬚鯨肉,非瀕危鯨種)。鯨肉培根的製法和一般培根差不多,味道也和一般培根差不多,只是鯨肉培根較一般培根為硬、脆。照片中培根邊緣粉紅色的部分是加工過程中所添加的食用色素。同樣地,照片中鯨肉培根的價位也遠高於一般的培根。鯨肉培根是否美味到值得以高於一般培根好幾倍的價格購買,是見仁見智的問題。由於照片中的鯨肉培根是來自於調查捕鯨,因此這種鯨肉培根的販賣所得會轉為鯨類研究費用。
◆◆◆
為什麼日本想追求商業捕鯨呢?
簡單地說,商業捕鯨的目的是著眼在有效運用海洋資源。有效運用海洋資源的意義就是讓海洋生態保持平衡,同時人類也可以從海洋當中獲益。另一方面,讓鯨肉流通除了可以保持食品的多樣性以外,也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延續,特別是鯨肉曾經幫日本渡過了戰後的糧食危機,因此相較於其他國家,鯨肉對現代日本的意義格外不同。
從生態的觀點來看,藍鯨從1960年代禁捕之後,數量回復其實非常有限。有假說指出,藍鯨的數量沒有顯著回復可能是因為小鬚鯨過度繁殖,佔走了藍鯨本來享有的海洋資源。
而另一方面,從199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的海洋漁業的漁獲量減少(只有中國明顯增加)。有假說指出這可能是小鬚鯨過度繁殖,造成鯨類和人類爭奪海洋魚類資源所致。
講到海洋漁業,近幾年台灣媒體常常用煽動性的口吻報導台灣漁船遭到外國扣留的消息。然後就有人開始發出煽動性言論,說台灣漁民捕不到魚,很可憐。然後把問題指向外國在欺負台灣,要政府硬起來對抗外國。其實這是非常惡質的政治言論。為什麼惡質呢?這種言論把世界各國海洋漁業普遍遭遇的困境營造成台灣特有的困境。而且有意營造出仇視外國的環境。世界各國的漁民捕不到魚,並不是最近才有的事,而是從1990年代初期就已經這樣。因為各國都在面對海洋漁業的困境,所以各國才會在自己的經濟海域加強域取締非法捕魚。
就日本的狀況來看,日本在2000年代的海洋漁業漁獲量大約是1970年代的1/4。另外,日本並不是單純取締外國漁民越境捕魚,也會取締日本漁民越境到其他國家海域捕魚。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國民非法捕魚會傷到國家的國際信用,進而影響到和外國漁業談判的籌碼。如果有日本漁民非法捕魚遭到外國的警察單位扣留,日本民眾只會覺得非法捕魚的人罪有應得,日本的主流媒體也不會去煽動民眾仇外。這是因為這個國家的常識人以及主流媒體的倫理意識非常明確。
海洋資源是目前世界的大問題。怎麼長期有效活用海洋資源,怎麼讓海洋資源永續發展,是非常大的學問。
如果有人覺得日本的商業捕鯨考量只是因為愛吃鯨肉、想消滅鯨魚,這種想法反而有違常理。日本的生態教育做得並不差,而且做得比台灣早。當日本的教育在教學生怎麼保護自然環境時,台灣的教育還在談怎麼反攻大陸,怎麼殺光敵人。
日本的商業捕鯨考量是基於有效利用海洋資源,幫世界漁業找出脫困之計。只是捕鯨問題牽涉許多政治問題,如果鯨肉成為資源的話,畜牧業強的國家會不高興。在畜牧業強的國家,輿論不敢批判畜牧業。媒體批判捕鯨可以營造保育形象,也不會得罪殺牛殺豬的人。所以在目前的國際情勢下,商業捕鯨不太可能在近期實行。
最後,可能有些人會對捕鯨和國際法的關係感到好奇。
國際法怎麼來看捕鯨呢?
其實這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在2010年的現在,國際法庭並沒有要求日本停止捕鯨。如果國際法庭要下裁定的話,會從捕鯨計畫、執行方法,以及事後處理方面來判斷。也就是說,國際法並不禁止「捕鯨」,國際法禁止的是有缺失的計畫、是有缺失的執行過程及結果。如果計畫、執行過程、結果有缺失的話,國際法庭就可能要求停止捕鯨。但是如果計畫、執行過程,以及結果沒有缺失的話,問題就不存在。也就是說,在國際法庭下裁定之前,並沒有違法與否的問題。這種問題複雜到無法在事前下定論。
註1:
很多日本人食用鯨肉的經驗是來自學校的營養午餐,在1980年代之後,某些日本學校的營養午餐中仍然有供應鯨肉,不過一年頂多只吃得到一兩次。目前除了某些近海捕鯨村落以外,一般超市或是學校給食提供的鯨肉都是調查捕鯨的副產品。而日本學校給食所提供的鯨肉多為裹上麵衣或是麵包粉後油炸的鯨肉串。
註2:
不理解捕鯨問題的人可能會從意識形態的角度解釋日本的捕鯨問題。例如「日本人捕鯨是一種堅持」、「日本人認為捕鯨是一種自豪的文化」,或是「日本人對鯨肉的執著」。台灣人在談日本時,常常會從意識形態論出發。不過事實上,這是台灣人對日本的幻想。這些意識形態論的出發點都是「如果我是日本人的話,我可能會這麼想」,而不是從實際日本人的想法來探討事情。在華人世界,什麼事情都會扯到意識形態、民族優越、文化自豪。華人可能覺得這種事理所當然,這是因為華人的教育中充斥著這些意識形態。不過現實世界並不是這樣。
現實中,捕鯨活動雖然在持續,但是出發點不是意識形態的「堅持」,而是考量產業問題和海洋資源的運用。意識形態論的政策無法說服日本的納稅人。華人國家的納稅人可能允許政府把大筆稅金浪費在意識形態活動上。不過日本的納稅人不會允許政府浪費稅金。另外,華人國家的民眾很喜歡「自豪」,強調自己的「優越」。不過並不是全世界都這麼自大。現代的日本社會意識是把「自豪」和「優越」視為傲慢的行為,一般日本常識大眾基本上只會「自豪」和「優越」的心態反感而已。更何況捕鯨根本是衰退中的文化,而且和大家的生活沾不上邊,根本沒什麼好自豪。
如果有人看到有日本人高唱「捕鯨是一種自豪的文化」這種意識形態論的話,這種行為在日本只會被當成一種脫序行為,在一般日本人眼中,這種人可能和政治或是宗教狂熱分子差不多。至於日本人是否對鯨肉執著,上面的文章已經說明過了,「執著」這種意識形態並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