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漫畫種類非常多,從讀者對象來分類的話,可以分類為少年漫畫、少女漫畫、青年漫畫、淑女漫畫、成人漫畫等。其實常看漫畫的人大概心裡頭都會有概念。
那麼《哆啦A夢》(小叮噹)在分類上應該是屬於哪一類漫畫呢?
有些人可能從直覺上會把《哆啦A夢》當成少年漫畫,不過在一些日本出版業界的人的眼中,《哆啦A夢》並不是少年漫畫,而是「兒童漫畫」。
講到這裡,出現了兩個詞:「少年漫畫」和「兒童漫畫」。
少年漫畫和兒童漫畫有什麼不同呢?少年和兒童有什麼不同呢?
在一般台灣人的感覺中,少年可以是指小學生的階段。例如小學生的棒球叫作「少棒」。那麼一般台灣人眼中的「兒童」又是什麼呢?在台灣,有些門票制的公共場所有賣所謂的「兒童票」(有些地方稱作「半票」),在一般民眾的眼中,小學生買兒童票或是半票合情合理。台灣到1997年為止有所謂的「兒童節」。在兒童節這一天,小學生可以放假一天。從這個觀點來看,兒童指的其實就是小學生的階段。
從法律上來看,台灣的「少年事件處理法中」和「兒童及少年福利法」都有提到少年。「兒童及少年福利法」還有提到兒童的定義:
少年事件處理法的定義:
少年=12歲以上未滿18歲的人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的定義:
兒童=未滿12歲的人
少年=12歲以上未滿18歲的人
也就是說,一般台灣人印象中的「少年」和「兒童」其實指的是同一群人(小學生),但是在法律上,少年比兒童的年齡大。
那麼日本的「少年」和「兒童」有什麼不同呢?
在日本,棒球界有所謂的「少年野球」,不過日本的少年野球和台灣的少棒不太一樣。日本的少年野球的年齡層包含小學生及中學生。從這個觀點來看,日本人對「少年」的解釋其實包含小學生以上的人。
如果從日本的法律來看的話,日本有提到少年或是兒童的法律包括學校教育法、兒童虐待防止等相關法律、兒童褔祉法、少年法等。
學校教育法的定義:
兒童=接受初等教育(小學)的人
其實一般日本人眼中的兒童就差不多是小學生。
兒童虐待防止等相關法律的定義:
兒童=未滿18歲的人
兒童褔祉法:
兒童=未滿18歲的人
少年=小學生至未滿18歲的人
少年法的定義:
少年=未滿20歲的人
從這裡可以知道,不論是台灣或是日本,一般人印象中的「少年」和「兒童」和法律中所規定的「少年」和「兒童」其實有不少差距。
◆◆◆
那麼在漫畫出版業界又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其實,日本的少年漫畫、少女漫畫、青年漫畫、淑女漫畫、成人漫畫,或是兒童漫畫只是商業分類,這種分類並沒有絕對的標準。例如少年漫畫,多半指的是在《少年JUMP》、《少年MAGAZINE》、《少年SUNDAY》、《少年CHAMPION》這四種少年漫畫雜誌上連載的漫畫。用這種方式來定位少年漫畫當然有很大的問題,如果這四本雜誌廢刊的話,少年漫畫可能又要由別的方法來定位。
日本的出版業界中,之所以有人會把《哆啦A夢》定位在兒童漫畫,這是因為《哆啦A夢》不是在少年漫畫雜誌的作品。以前《哆啦A夢》主要是在小學館的學習雜誌《コロコロコミック》(快樂快樂月刊)等雜誌連載。這些雜誌設定的讀者層主要是小學生,性質和上述的少年漫畫雜誌完全不同。從這個觀點來看,《哆啦A夢》確實和一般少年漫畫不同。
少年漫畫和這些小學生的漫畫或是學習雜誌不同的地方是在:少年漫畫的讀者和作品會成長,年齡會變動,然而小學生的漫畫或是學習雜誌卻要把內容控制在小學生的階層。
用實例來說明的話,1978年時的《少年JUMP》在連載寺澤武一的《COBRA》(眼鏡蛇)時,讀者的年齡層就有升高的情形,因為《COBRA》這部作品內容的成人味道比較重。《少年JUMP》為了找回小學生的讀者,因此推出了ゆでたまご的《キン肉マン》(金肉人),由於《キン肉マン》的內容幼稚、造型簡單,小學生在畫圖時比較容易模仿,因此大受小學生歡迎。
相對之下,《哆啦A夢》在小學館的學習雜誌中,就嚴密地控制了內容。例如低年級學生看的《哆啦A夢》的構圖比較簡單、人物的頭比較大,每頁的畫框分為三層;而高年級學生看的《哆啦A夢》的構圖比較細緻、人物比例也比較正常一點,每頁的畫框分為四到五層,哆啦A夢說教的機會比較多,甚至還會在故事中帶入一些適合高年級學生的知識。
曾經擔任過漫畫雜誌總編輯的日本次文化評論家大塚英志在雜誌《新文化》1988年10月20日號中曾經投稿過一篇〈沒有小孩的少年漫畫雜誌〉的文章中,曾經提到日本某個書店於1988年10月的前兩週進行漫畫銷售統計。統計對象是在該書店購買《少年JUMP》、《少年MAGAZINE》、《少年SUNDAY》的人
銷售量的統計結果是:
JUMP:MAGAZINE:SUNDAY=10:5:3
其中,購買《少年SUNDAY》的人當中,沒有小學生和中學生。而購買《少年MAGAZINE》的人當中,沒有小學生。而購買《少年JUMP》的人當中,小學生也只佔兩成。整體上來看,這家書店中的三部少年漫畫雜誌的小學生消費者僅佔11.3%而已。高中以及高中以上的消費者佔了75%左右。雖然這只是某一家書店的統計,但是多少可以看出少年漫畫不是少年的專利,少年反而是讀者中的少數。因此少年漫畫的「少年」兩字在現實中只是僅供參考而已。相較之下,連載《哆啦A夢》的小學館的各個學習雜誌以及《快樂快樂月刊》則把讀者群完全設定在小學生階層。由此多少也可以看出少年漫畫和兒童漫畫的差異。
《哆啦A夢》之所以能夠成為日本甚至亞洲的國民漫畫,一方面是因為《哆啦A夢》的題材本身提供了日本甚至亞洲小孩的夢想樂園,而另一個因素則是《哆啦A夢》在連載的過程中並沒有強而有力的競爭對手。以日本的《快樂快樂月刊》為例,當年這部兒童漫畫雜誌中,除了《哆啦A夢》以外,其他漫畫的作品的內容不外乎是電玩、遙控車、或是鋼彈模型。這些漫畫與其說是漫畫,倒不如說是商人為了賣東西而造出來的「漫畫形式的廣告」,內容過度遷就商品,創作性不高。當商品熱度過了之後,這些附屬於商品的漫畫作品也就開始更迭。相較之下,唯一有原創性的作品就只有《哆啦A夢》而已。再看看亞洲國家,《哆啦A夢》也是亞洲各國唯一一個規模夠大,而且具有獨創性的兒童漫畫作品,而且《哆啦A夢》的時空背景 (1970年的日本) 正好和各個開發中國家的小孩的生活環境有許多類似之處。由此也不難理解《哆啦A夢》為何能成為日本甚至亞洲的國民漫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