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卒業」這個詞,部分愛好日本電玩的台灣人可能會聯想到1988年台灣曾經流行過一陣子的卡普空所出的大型電玩「麻雀學園卒業編」。也有一部分的台灣人可能會聯想到1992年JHV出在PC-9801上的美少女電玩「卒業」。因此某些台灣人可能對日語中的「卒業」這個詞並不陌生。
日文的「卒業」這個詞,相當於中文的「畢業」。
日本人完成小學、中學、高校、大學等學業時,有【卒業式】,日文的【卒業式】就相當於中文的「畢業典禮」。
事實上,日語的「卒業」這個詞不只用在學業上。在人生中許多具有指標意義的轉型都可以稱作「卒業」。例如「離乳食卒業」指的是幼兒開始接受一般食物、「オムツ卒業」指的是小孩子學會自己上廁所、「少女マンガ卒業」則是指從看少女漫畫轉型到看口味更重的淑女漫畫,或是完全脫離漫畫媒體。這些「卒業」的例子的共通點就是全部都屬於成長過程中的一種轉型。
在日本的演藝圈中,也有「卒業」的儀式。
講到這,一些常聽日本流行音樂的人可能會立刻聯想到「早安少女組」。因為「卒業」是「早安少女組」的一大特色。早安少女組的卒業儀式代表著從少女從集團獨立出來,成為一名獨當一面的藝人。
不過事實上,早安少女組的「卒業」儀式並不是什麼劃時代的創意。早安少女組的「卒業」儀式其實只是複製1980年代的日本少女偶像團體「おニャン子クラブ」(小貓俱樂部) 的創意而已。
小貓俱樂部是1985年富士電視台的綜藝節目「夕やけニャンニャン」中誕生的少女偶像團體。本來一開始富士電視台只是想招募深夜綜藝節目現場助理而已,不過由於招募來的少女們上電視之後異常受到歡迎,於是就企劃了「夕やけニャンニャン」這個綜藝節目,於1985~1987年之間,以歌唱比賽的形式來招幕少女,然後讓合格的少女加入小貓俱樂部。事實上,早期的早安少女組也是以綜藝節目 (ASAYAN,台灣譯作五花八門淺草橋) 來招幕新成員。
有些人對早安少女組的印象就是一直在招募新成員,而且成員愈來愈多,成員的特色愈來愈不明顯。感覺起來就像是泡沫經濟一樣,發展得快,崩潰得也快。早安少女組從誕生到2009年7月現在,新舊成員加起來一共25人,這個數字看起來非常壯觀。不過小貓俱樂部從1985到1987年間,前前後後一共有55個人參加過這個團體。從成員增殖及汰換的速度來看,早安少女組其實相當理性。
小貓俱樂部成立一年後,便導入了所謂的「卒業」制度。當有成員要退團時,就辦個卒業演唱會來歡送卒業成員,小貓俱樂部會在卒業演唱時推出新的歌曲,然後畢業生流著眼淚接受全員的祝福。結果這個創意大受歡迎,因此之後小貓俱樂部又辦了好幾次卒業演唱會,直到全員解散為止。
在大學時代專攻民俗學的日本的次文化評論家大塚英志把小貓俱樂部的卒業演唱會解釋成一種「通過儀式」。
所謂的通過儀式,簡單地說就是人生各階段中的一些具有指標性的過渡儀式。例如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聽到「××通過了○○的洗禮」,而這裡的「洗禮」就是所謂的通過儀式。用更具體的例子來說明的話,以前台灣年滿十八歲男性都要去當兵,然後台灣社會會把當完兵的人視為一名獨立成熟的大人。在這個例子中,「當兵」就是一種「通過儀式」。
「通過儀式」主要分為分離、轉換、統合三個步驟,這有構造點像是動漫畫或是特攝作品中的變身的過程。例如魔法少女在變身時,衣服可能會分解,這就是分離。而衣服分解之後,魔法少女可能變成一團光,這個過程就是一種轉換過程,最後魔法少女身上出現了新的衣服,而且看起來可能比較成熟,這就是一種統合。
為什麼大塚英志會把小貓俱樂部的卒業演唱會形容成一種「通過儀式」呢?這是因為小貓俱樂部的成員本來都是平凡的少女,她們在得到機會上了電視發光發亮,最後由「卒業」儀式退出這個特殊團體,這個過程的確和「通過儀式」非常類似。
早期的一些日本少女偶像藝人進入演藝圈後,開始活躍,然後在演藝圈認識男性,然後結婚並退出演藝圈,當一名專職的家庭主婦。從這個模式來看,演藝圈就像是少女成為大人的跳板一樣。
英國的人類學家Victor Witter Turner曾經用「communitas」這個詞來形容通過儀式中的轉換過程。所謂的「communitas」,指的就是轉換過程中的異常狀態。事實上,十幾歲的少女們進入演藝圈工作,確實可以算是一種異常狀態。而許多少女藝人接受了這種異世界的洗禮之後,退出演藝圈,做個專職的家庭主婦 (大人)。而台灣的男性服兵役的過程也可以算是一種「communitas」,因為部隊中的環境和外面世間完全不同,而退伍之後大家就去找工作,做大人的事。
事實上,在日本的民間故事中,也可以找得到類似「通過儀式」的例子。例如窮苦人家的善良少女因為某些不得已原因必須和山裡面的蛇精或是猴精結婚,當少女進到山上之後,用智慧化險為夷,最後還和有錢人家的少爺結婚。少女入山的過程也可以算是一種「communitas」。
在早期日本的民俗社會中,少女少年們到了13歲左右,村子就會舉行成人式,慶祝這些少年少女成為具有工作能力的成年人。不過在現代社會中,大部分十幾歲的少年少女都不需要工作。而日本的成人式是針對二十歲的人而辦的。因此具有成長指標意義的通過儀式就只剩下畢業典禮了。
然而,十幾步的少年少女從小學、中學或是高校畢業之後,依然沒有變成大人。既使參加過成人式的日本年輕人也未必真的成為大人。小貓俱樂部的少女們雖然也有卒業儀式,但是許多成員在卒業之後仍然留在演藝圈。早安少女組雖然也有卒業儀式,不過卒業儀式結束之後,大部分的人還是繼續當少女,有些人甚至失去活動舞台而從媒體上消失。由這個情形看來,「卒業」儀式,已經成為一種想像的儀式了。卒業儀式的主角並沒有真的卒業,反而是背後的製作人把「卒業」儀式當成賺錢的工具。事實上,1980年代一部分日本學校的畢業典禮中,的確採用了小貓俱樂部於卒業儀式中所發表的歌曲當成畢業歌。
在小貓俱樂部的歌曲中,不乏一些露骨的表現,例如在「請不要脫掉我的水手服」這首歌就充滿了少女們內心對於性行為的渴望及抵抗,也暗示了少女們對於長大的渴望。然而這首歌的作詞者卻是男性,因此要把這首歌描述成男性對於少女的性幻想也無可厚非。然而不論如何,「請不要脫掉我的水手服」這首歌是當年小貓俱樂部的招牌歌,非常受到當時年輕人的歡迎。
然而這是否意味著日本的少年少女們都非常認同歌詞的內容呢?
答案恐怕是「不一定」。
台灣人在看歌唱節目時,電視上通常會打出歌詞的字幕,這是台灣電視文化發展過程中累積了幾十年的常識;日本人在看電視時,通常是沒有字幕的,這也是日本電視文化發展過程中累積了幾十年的常識。因此1980年代當時恐怕有不少日本少年少女是在根本不知道歌詞內容的情況下,愛上了這首歌。當然,這種事一點都不奇怪,台灣的年輕人當中,也有不少不懂英文日文,卻愛聽西洋音樂及日本音樂的人,就算買了音樂CD (80年代則是買錄音帶) 後,恐怕還是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看裡面的英文或是日文的歌詞。事實上,如果台灣的電視沒有打字幕的話,恐怕許多台灣人也無法完全聽懂中文歌曲的內容。
因此,小貓俱樂部的招牌歌曲雖然充滿了「渴望成為大人」的意境,但是日本的少男少女未必是因為渴望長大而聽這些歌。因此歌詞中的「渴望成為大人」的要素就像小貓俱樂部或是早安少女組的「卒業」儀式一樣,都只是一種徒具形式的表現而已。
註:
在日本使用「卒業」這個詞教育機關包括小學、中學、高校、大學。至於幼稚園則多採用「卒園」這個詞。而博士、修士 (相當於台灣的碩士) 的學業完成時,則是使用「修了」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