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の乗り物の言い方

これまで幾つか乗り物について紹介してみたけど、
乗り物の言い方について、若干心もとないので、ちょっとまとめてみたいと思うよ。
乗り物のことは「交通工具」(jiao1tong1gong1ju4)と言うよ。

バスは「公車」(gong1che1)。これは「公共汽車」の省略であって、公共交通という略し方はしないんだね。

地下鉄は「地下鐵」(di4xia4tie3)とも「地鐵」(di4tie3)と言うよ。
ただ、台湾には地下鉄はないという考え方なので、地下鉄と言って台湾のものを想像できるかどうか。
我々が台湾の地下鉄だと思っているものは「捷運」(jie2yun4)というよ。

例えば台湾鉄道などが営業している電車や列車は「火車」(huo3che1)。
ただ、新幹線は運行会社の名前から「高鐵」(gao1tie3)。

タクシーは「計程車」(ji4cheng2che1)。

自動車は「汽車」(qi4che1)。

バイクは「機車」(ji1che1)。

自転車は「腳踏車」(jiao3ta4che1)。

フェリーは「渡輪」(du4lun2)。

もちろん、バイクには「摩托車」、自転車には「自行車」という言い方もあるんだけど、
これは台湾で一番よく言われるだろう言い方ではないみたいだよ。
こうやって並べてみると、日本で中国語を勉強し始めた人にはなかなか見なれない単語もあるのかなと思う。

乗り物に乗るという表現だけど、
自分で運転しない乗り物に乗るときは「坐」(zuo4)や「搭」(da1)を使って表現する。
バイクや自転車や馬のようなもので、自分で運転するときは「騎」(qi2)を使う。
ほかの乗り物の場合は「開」(kai1)や「駕」(jia4)を使うよ。

日本的食玩文化(2)

相信有不少台灣人吃過Calbee的洋芋片,Calbee這家日本零食業者除了洋芋片有名以外,一般台灣人所熟知的「蝦味先」其實最早就是由Calbee所開發的。Calbee這家公司在1970年代時也曾經用食玩這種贈品手段大賣零食。

1971年4月,日本大阪的每日開始播出一部名叫「假面騎士」的科幻影集,這部影集深受當時兒童喜愛。而Calbee看準這一點,便和製作假面騎士的每日放送合作,開發出一種叫作「假面騎士Snack」的零食商品,於1971年年底開始販賣。

「假面騎士Snack」是一種Calbee的蝦味先的變形版。普通的蝦味先是呈長條狀,味口是鹹的;而「假面騎士Snack」則是呈櫻花形,口味是甜的。而「假面騎士Snack」最吸引消費者的是每包零食裡面都附有假面騎士的人物卡片。卡片的正面是假面騎士的人物照片,背面則是印有卡面號碼以及人物或是作品資訊 (例如歌詞)。在假面騎士影集播出期間,Calbee一共發行了546種卡片。

在早期,Calbee是向制作單位借用宣傳用的底片來製版。之後,Calbee乾脆直接派出專屬攝影師跟著製作單位拍照片,然後把這些照片在一星期內製版完成,趕在電視播放前讓最新的一批「假面騎士Snack」上市。也就是說,小朋友們只要在小賣店買「假面騎士Snack」,就有可能從中得到電視上還沒播出的最新的假面騎士人物的卡片。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認為:如果先讓小孩子拿到最新卡片的話,還沒播出的電視內容不就失去吸引力了嗎?

基本上,假面騎士影集每集最後都有簡短的下集預告,這種預告手法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觀眾的好奇心,讓觀眾在下星期能繼續收看這節目。這一類預告手法在「假面騎士Snack」還沒上市之前就已經行之有年了。假面騎士卡上面雖然可能印有還沒出現的新的角色,而且背面可能印上了這個新角色的相關資料。但是小孩子頂多只是知道新登場的怪人的習性而已,小孩子仍然不知道電視會用什麼樣的手法讓這個怪人登場,也不可能知道劇情怎麼發展。因此小孩子如果得到了最新的假面騎士卡,恐怕只會對下一集的節目更加感好奇而已。

從另一個觀點來看,由於假面騎士卡的背面所印製的內容是屬於一些額外的設定資訊,電視節目本身可能並不會提供這些資訊。雖然每張卡片背面的內容並不多,但是當一大堆卡片集合起來的話,這些資訊恐怕遠比市販的假面騎士相關書籍要來得豐富。而最重要的是小孩子在最新一集的節目還沒播出時,就可能先行取得這些新資訊,當時的一般書籍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由於擁有最新卡片的小孩可能在最新一集的節目還沒播出時,就先掌握了怪人的出生地、弱點等資料,因此假面騎士卡同時也具有「預習」的效果,當節目播出時,小孩子可以更快地進入狀況。而在學校裡,擁有最新卡片的小孩子當然就成為掌握最新資訊、走在流行前端的人,在評論假面騎士時將更具權威性。小孩子為了在同儕中取得優勢地位,就開始拼命買「假面騎士Snack」。這個結果就是小孩子並不是為了吃零食而買「假面騎士Snack」,而是為了裡面所附贈的卡片,小孩子買了「假面騎士Snack」,拿了裡面的假面騎士卡之後,就把吃的東西丟掉,一時成為日本的社會問題之一。

到了80年代,日本的LOTTE (台灣叫作「樂天」) 所販賣的「BIKKURIMAN巧克力」也造成類似的社會現象。關於這個現象今後我們會另外寫文章來介紹。

到了90年代,日本的零食業者古田製菓和模型業者海洋堂合作,開發出了一種叫作「CHOCOEGG」(巧克蛋) 的商品。「CHOCOEGG」中空的蛋形的巧克力,這個蛋形巧克力裡面放了一個扭蛋膠囊,膠囊裡面則是海洋堂所開發的模形。

在「CHOCOEGG」之前的食玩商品往往只是一些微不足到的小東西。Calbee的假面騎士卡片雖然有收藏價值,但是本質上其實只是一張張的紙製的印刷品。而LOTTE推出的貼紙贈品本質上也只是一種加工過的紙製品。雖然消費者是為了卡片或是貼紙而買零食,但是從大小上來看,零食還是具有主角的身分。而古田製菓的「CHOCOEGG」的贈品則是由知名的模型業者製作的精緻工藝品,而「CHOCOEGG」的可以吃的部分只是巧克力「蛋殼」而已。「CHOCOEGG」這個商品一方面提升了附贈玩具的質,另一方面則讓本來應該看起來像主角的食物部分看起來像是配角。

「CHOCOEGG」出現之後,「食玩」這種東西開始從零食的廉價附屬品轉為商品的主要部分。結果造成零食商品的主體不是零食而是玩具,商品的成本及販賣價格集中在玩具的部分,然而商品的包裝盒上商品的「名稱」欄位印的卻是口香糖、牛奶糖、檸檬片等食物的名稱。


傳統的食玩和新時代的食玩。照片左側的商品是江崎固力果牛奶糖,價格128日元;右邊的商品則是BANDAI的創絕假面RIDER BLADE的檸檬片,售價399日元。1999


BANDAI的創絕假面RIDER BLADE的檸檬片的包裝盒上的印刷。商品的名稱欄印的是食物的名稱,而非玩具的名稱。


BANDAI的創絕假面RIDER BLADE的檸檬片的內容。由這張照片可以發現,商品主體就只有一個小小的檸檬片而已(紅圈部分),而商品的附屬品的玩具卻非常大。從體積、精緻度來看,399日元顯然不是檸檬片的成本,而是玩具的成本。然而這就是2009年現在日本的典型食玩文化現象。

「CHOCOEGG」這個商品除了讓食玩從附屬品轉為商品主體外,「CHOCOEGG」的商品形態其實也反映出了現代日本食玩文化的構造。表面上賣的是零食 (巧克力蛋殼),骨子裡卻是玩具 (「CHOCOEGG」中的扭蛋膠囊)。

在日本的便利商店的貨架多半都是擺放食物或飲料等商品(文具、生活用品等雜貨則是佔少數)。不過當精緻的食玩商品開始流行後,便利商店內的零食區的空間漸漸擴大,原本不屬於便利商店的「玩具」,似乎理所當然地成為銷售商品之一了。

註1:
和「假面騎士Snack」在行銷時都使用了1950年代的紅梅球卡的「稀少物品」手法。以「假面騎士Snack」為例,小孩子在買「假面騎士Snack」時,有一定的機率會獲得所謂的「幸運卡」,只要把幸運卡寄給Calbee公司,就可以得到特製的集卡冊。

註2:
提到集卡冊,有些台灣人可能會聯想到70、80年代流行的「書卡畫冊」。所謂的「書卡畫冊」是一本印有一堆方格的集卡冊,方格內有號碼以及說明文字,小朋友要到文具行或是柑仔店買一包一包的卡片,依卡面背面的號碼浮貼在集卡冊上同樣號碼的格子中,卡片上的照片和集卡冊的說明可以讓小朋友自行想像拼湊出整個英雄故事。「書卡畫冊」的主題大多都是日本的特攝節目。例如超人力霸王、假面騎士等,80年代後則是東映戰隊系列、宇宙刑事、巨獸特搜等。這種浮貼式的「書卡畫冊」的文化當然也是從日本傳來的。只是這種集卡遊戲並不屬於食玩的範籌。而Calbee的假面騎士卡是把集卡遊戲當成零食的附屬贈品罷了。而日本人的集卡遊戲的主題特攝英雄外還有汽車、棒球選手等。

台湾の暦 その2

台湾の暦と日本の暦とどう違うのか、似たような記述がある月別の行事一覧表のページを写真を撮ってみたよ。
文字が見られるように写真の画像は大きいよ。

日本の暦は、神宮館高島暦という2000円の暦。
新暦日付―曜日―十干十二支―九星―(行事、二十四節気)―旧暦日―六輝―中段十二直―二十八宿―下段―日の出―日の入り―満潮―干潮

台湾の暦は、60元の暦。
新暦日付―曜日―(行事、二十四節気)―旧暦日―十干十二支―納音五行―九星―二十八宿―中段十二直―卦名―先天数・先天数の八卦・後天数―やっていいこと&いけないこと―アンラッキーな年齢と方角―胎児を守る神様のいる方角―喜神のいる方角―財神のいる方角

この写真の部分だけに関していえば、
台湾のものには六曜星がないけれども、それ以外は日本のものよりも情報量が多いと思う。

大きな違いは、太陽の動きと運勢と方向の書き方かな。

太陽の動きについては、
日本の暦は、日々の日の出&日の入りの時間が細かいよね。
台湾の暦は、節気の日の日の出&日の入りの時間しか書いていない。

運勢の記述については、
日本の暦は九星ごとに分類され日々の出来事を相当細かく記しているけど、
台湾の暦はえとごとに分類され月ごとの紹介がなされているだけで、そこまで細かくないね。
ただ、台湾の暦は、前述のように日々のやっていいこと&いけないことについての記述がついているよ。

方向の記述については、
日本の暦は、九星ごとに分類され月ごとの紹介が基本になるけど、
台湾の暦は、各種事項について日々変化する方向が書かれていて、方角についてのこだわりというのが少なからず見えてくるね。
台湾人の一部には方違えをしている人がいるのかな。

写真に写っているように、暦購入で相当散財しているので、またこのトピックを書いてもいいかと思っている。
台湾の暦 その1も見てね。

日本的食玩文化(1)

不少台灣人在小時候都曾經買過一種叫作乖乖的零食,許多人在小時候買乖乖的動機往往並不是因為乖乖的口味出眾,而是為了得到乖乖的贈品。相信許多台灣人都曾經有買了乖乖後,只要裡面的玩具,至於零食的部分則隨隨便便處理掉的經驗。

在日本,當然也有用零食附贈玩具來吸引小孩消費的手法。這種由零食附贈的玩具在日文叫作「食玩」。事實上,「食玩」這個詞其實2000年後才漸漸在媒體上傳開來。1998年出版的日文辭典廣辭苑第五版還沒有這個詞,而2008年廣辭苑第六版才加入了「食玩」這個詞。 而有趣的是,廣辭苑把「食玩」這個詞解釋成「食品玩具」的略稱,然而廣辭苑本身卻沒有「食品玩具」這個詞。

在「食玩」這個詞還沒出現的時代,日本人把零食的附屬贈品稱作「おまけ」。意思就是小贈品。不過,這種小贈品文化並不只有零食業界才有。在日本,很多商品都會用一些精美的小贈品來進行促銷。

講到這,有些經常購買日本商品的台灣人可能會想到「特典」這個詞。在某些日本的商品廣告中,經常可以看到「××特典」字樣。而許多帶有「××特典」字樣的商品似乎也都附有一些小禮物。然而「特典」這個詞和「おまけ」有什麼不同呢?

用一種不太嚴謹的方式來解釋的話,「おまけ」通常是實體的贈品,而「特典」未必是實體的贈品,無形的優待服務也可以叫作「特典」。

那麼,實體的「おまけ」和實體的「特典」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以同一種商品來看的話,附有「おまけ」的商品和沒有附「おまけ」商品的價格通常是一樣的。然而如果商品附上「特典」的話,售價可能就會比平常高。總而言之,由於這兩個詞都不是學術用語,因此兩者之間並沒有嚴格的定義,甚至詞義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有所變化,因此上面的分析僅供參考。

回過頭來繼續談「食玩」。

日本最早的「食玩」是1927年江崎固力果所推出的牛奶糖的紙牌贈品。紙牌雖然也算是玩具的一種,不過當時並沒有「食玩」這個詞,大家都把固力果附贈的小玩具稱作「おまけ」。對於日本企業稍有常識的台灣人對江崎固力果的印象恐怕是日本零食業界的知名大企業。不過在1920年代,江崎固力果還只是一個小企業而已,當時弱小的江崎固力果為了在零食市場上明治和森永兩大企業對抗,便想出利用贈品來刺激兒童消費的手段。而從結果來看,江崎固力果的策略的確成功了。因為現在的江崎固力果在零食業界確實已經成為可以和明治、森永平起平坐的大企業了。

◆◆◆

戰後,除了固力果繼續以「おまけ」的手法賣牛奶糖以外,其他新興的零食業者也開始用類似的手法行銷。例如1949年,東京的紅梅食品就推出了以棒球卡搭配牛奶糖來銷售。而1952年,岡山的河馬屋食品則是以迷你故事書來搭配牛奶糖來銷售。

其中,紅梅食品所推出的棒球卡贈品是當時當紅的讀賣巨人隊的棒球卡。當時由於正值讀賣巨人隊的第二黃金時期,因此巨人隊的棒球卡對當時的小孩而言具有相當的魅力。結果紅梅牛奶糖也就因此大賣,甚至紅梅食品後來還成立了女子棒球隊。

對於當時的小孩子而言,棒球卡除了具有收藏價值以外,球卡上還印有球員或球隊的資料,小孩子可以透過棒球卡上的資料來認識職棒球員以及球隊。因此棒球卡對小孩子而言不只是單純的玩具,也是一種認識球員以及球隊的媒體,只要棒球卡收集愈得多,小孩子所能獲得的巨人隊的資訊也就愈多。

當然紅梅食品的行銷手法並不只是單純地用棒球卡來吸引小孩消費,他們還利用「稀少物品」的手法行銷。簡單地說,如果每個小朋友都收集到全套棒球卡的話,牛奶糖可能就賣不出去了。如果贈品當中偶然會出現一些珍貴難得的球卡的話,就更能刺激小朋友消費。當時的紅梅棒球卡當中印製得最少的就是當時巨人監督水原茂的棒球卡。如果某個小孩無意中得到了水原茂的球卡的話,就可以向大家炫耀。而其他的小孩為了得到水原茂的球卡,就會拼命買牛奶糖。

此招一出,的確吸引了小孩子們的消費,不過同時也惹火了學校和家長。結果學校和家長聯合起來發動拒買運動,紅梅食品的生意一落千丈,最後落得破產的下場。成為戰後日本食玩文化下的悲劇企業。

至於岡山的河馬屋食品則非常順利地成長,2009年的現在也成為日本的大企業之一。

戰前的江崎固力果所推出的「おまけ」行銷手法,是小企業對抗大企業的一種手段。而戰後的紅梅食品以及河馬屋則是把江崎固力果的「おまけ」行銷手法更加地純化。對小朋友而言,固力果的小玩具只是普通的小玩具而已,然而紅梅的棒球卡則是當時日本最強的職棒球隊的資訊,河馬屋的兒童文庫贈品則是來自於世界知名兒童文學。也就是說,紅梅和河馬屋並不是靠一般的贈品來行銷,而是借用自己的商品還要強而有力的贈品來壯大自己。

夾子という鍋挟み

日本人の家にもあるといえば、あるという人もいるのかもしれないが――
台湾ではよく見かける夾子(jia2zi)という道具がある。

ありそうでなかなかないので、こういうものは台湾人の日本土産になるだろうか……

この道具の両端に容器の縁をかけて、中央を持って挟み込んで持ち上げて運搬するんだよ。

写真は、炊飯器の内鍋を持ち上げてみているんだけど、こんなふうに取っ手のない鍋や容器にも使えるわけで、
これを使うと、熱い物を運ぶことが苦ではなくなるわけで、必然的に鍋つかみが不要になってくる場面が多くなる。

調理した鍋や容器をそのまま食卓に持っていくことを考えると、こういうのも便利なのかもしれないけど、
ただ、日本の場合は、調理したものを皿に移さず、調理した容器のまま運搬することがどこまであるのだろうということも思うよね。

それに、この動きは縦の動きなんだよね。
電子レンジとかから出すときにはこういう道具がが欲しいけど、当然のことながら、横からものをつかむときはこれは使えないよね。

ちなみに、夾子(jia2zi)というのは挟む道具のこと全般で、調理道具でいえばトングとかもそうだし、
挟むものということで考えると、洗濯挟み、ダブルクリップ、ヘアピン、ネクタイピンのようなものも、この範疇に入るよ。

なお、似たような手の動作をするものとして「はさみ」があるけど、
剪刀(jian3dao1)は、挟んで切ることに視点がある、切る道具だよ。

台湾のレトロな電気炊飯器」も見てね。

日本的「卒業」儀式

提到「卒業」這個詞,部分愛好日本電玩的台灣人可能會聯想到1988年台灣曾經流行過一陣子的卡普空所出的大型電玩「麻雀學園卒業編」。也有一部分的台灣人可能會聯想到1992年JHV出在PC-9801上的美少女電玩「卒業」。因此某些台灣人可能對日語中的「卒業」這個詞並不陌生。

日文的「卒業」這個詞,相當於中文的「畢業」。

日本人完成小學、中學、高校、大學等學業時,有【卒業式】,日文的【卒業式】就相當於中文的「畢業典禮」。

事實上,日語的「卒業」這個詞不只用在學業上。在人生中許多具有指標意義的轉型都可以稱作「卒業」。例如「離乳食卒業」指的是幼兒開始接受一般食物、「オムツ卒業」指的是小孩子學會自己上廁所、「少女マンガ卒業」則是指從看少女漫畫轉型到看口味更重的淑女漫畫,或是完全脫離漫畫媒體。這些「卒業」的例子的共通點就是全部都屬於成長過程中的一種轉型。

在日本的演藝圈中,也有「卒業」的儀式。

講到這,一些常聽日本流行音樂的人可能會立刻聯想到「早安少女組」。因為「卒業」是「早安少女組」的一大特色。早安少女組的卒業儀式代表著從少女從集團獨立出來,成為一名獨當一面的藝人。

不過事實上,早安少女組的「卒業」儀式並不是什麼劃時代的創意。早安少女組的「卒業」儀式其實只是複製1980年代的日本少女偶像團體「おニャン子クラブ」(小貓俱樂部) 的創意而已。

小貓俱樂部是1985年富士電視台的綜藝節目「夕やけニャンニャン」中誕生的少女偶像團體。本來一開始富士電視台只是想招募深夜綜藝節目現場助理而已,不過由於招募來的少女們上電視之後異常受到歡迎,於是就企劃了「夕やけニャンニャン」這個綜藝節目,於1985~1987年之間,以歌唱比賽的形式來招幕少女,然後讓合格的少女加入小貓俱樂部。事實上,早期的早安少女組也是以綜藝節目 (ASAYAN,台灣譯作五花八門淺草橋) 來招幕新成員。

有些人對早安少女組的印象就是一直在招募新成員,而且成員愈來愈多,成員的特色愈來愈不明顯。感覺起來就像是泡沫經濟一樣,發展得快,崩潰得也快。早安少女組從誕生到2009年7月現在,新舊成員加起來一共25人,這個數字看起來非常壯觀。不過小貓俱樂部從1985到1987年間,前前後後一共有55個人參加過這個團體。從成員增殖及汰換的速度來看,早安少女組其實相當理性。

小貓俱樂部成立一年後,便導入了所謂的「卒業」制度。當有成員要退團時,就辦個卒業演唱會來歡送卒業成員,小貓俱樂部會在卒業演唱時推出新的歌曲,然後畢業生流著眼淚接受全員的祝福。結果這個創意大受歡迎,因此之後小貓俱樂部又辦了好幾次卒業演唱會,直到全員解散為止。

在大學時代專攻民俗學的日本的次文化評論家大塚英志把小貓俱樂部的卒業演唱會解釋成一種「通過儀式」。

所謂的通過儀式,簡單地說就是人生各階段中的一些具有指標性的過渡儀式。例如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聽到「××通過了○○的洗禮」,而這裡的「洗禮」就是所謂的通過儀式。用更具體的例子來說明的話,以前台灣年滿十八歲男性都要去當兵,然後台灣社會會把當完兵的人視為一名獨立成熟的大人。在這個例子中,「當兵」就是一種「通過儀式」。

「通過儀式」主要分為分離、轉換、統合三個步驟,這有構造點像是動漫畫或是特攝作品中的變身的過程。例如魔法少女在變身時,衣服可能會分解,這就是分離。而衣服分解之後,魔法少女可能變成一團光,這個過程就是一種轉換過程,最後魔法少女身上出現了新的衣服,而且看起來可能比較成熟,這就是一種統合。

為什麼大塚英志會把小貓俱樂部的卒業演唱會形容成一種「通過儀式」呢?這是因為小貓俱樂部的成員本來都是平凡的少女,她們在得到機會上了電視發光發亮,最後由「卒業」儀式退出這個特殊團體,這個過程的確和「通過儀式」非常類似。

早期的一些日本少女偶像藝人進入演藝圈後,開始活躍,然後在演藝圈認識男性,然後結婚並退出演藝圈,當一名專職的家庭主婦。從這個模式來看,演藝圈就像是少女成為大人的跳板一樣。

英國的人類學家Victor Witter Turner曾經用「communitas」這個詞來形容通過儀式中的轉換過程。所謂的「communitas」,指的就是轉換過程中的異常狀態。事實上,十幾歲的少女們進入演藝圈工作,確實可以算是一種異常狀態。而許多少女藝人接受了這種異世界的洗禮之後,退出演藝圈,做個專職的家庭主婦 (大人)。而台灣的男性服兵役的過程也可以算是一種「communitas」,因為部隊中的環境和外面世間完全不同,而退伍之後大家就去找工作,做大人的事。

事實上,在日本的民間故事中,也可以找得到類似「通過儀式」的例子。例如窮苦人家的善良少女因為某些不得已原因必須和山裡面的蛇精或是猴精結婚,當少女進到山上之後,用智慧化險為夷,最後還和有錢人家的少爺結婚。少女入山的過程也可以算是一種「communitas」。

在早期日本的民俗社會中,少女少年們到了13歲左右,村子就會舉行成人式,慶祝這些少年少女成為具有工作能力的成年人。不過在現代社會中,大部分十幾歲的少年少女都不需要工作。而日本的成人式是針對二十歲的人而辦的。因此具有成長指標意義的通過儀式就只剩下畢業典禮了。

然而,十幾步的少年少女從小學、中學或是高校畢業之後,依然沒有變成大人。既使參加過成人式的日本年輕人也未必真的成為大人。小貓俱樂部的少女們雖然也有卒業儀式,但是許多成員在卒業之後仍然留在演藝圈。早安少女組雖然也有卒業儀式,不過卒業儀式結束之後,大部分的人還是繼續當少女,有些人甚至失去活動舞台而從媒體上消失。由這個情形看來,「卒業」儀式,已經成為一種想像的儀式了。卒業儀式的主角並沒有真的卒業,反而是背後的製作人把「卒業」儀式當成賺錢的工具。事實上,1980年代一部分日本學校的畢業典禮中,的確採用了小貓俱樂部於卒業儀式中所發表的歌曲當成畢業歌。

在小貓俱樂部的歌曲中,不乏一些露骨的表現,例如在「請不要脫掉我的水手服」這首歌就充滿了少女們內心對於性行為的渴望及抵抗,也暗示了少女們對於長大的渴望。然而這首歌的作詞者卻是男性,因此要把這首歌描述成男性對於少女的性幻想也無可厚非。然而不論如何,「請不要脫掉我的水手服」這首歌是當年小貓俱樂部的招牌歌,非常受到當時年輕人的歡迎。

然而這是否意味著日本的少年少女們都非常認同歌詞的內容呢?

答案恐怕是「不一定」。

台灣人在看歌唱節目時,電視上通常會打出歌詞的字幕,這是台灣電視文化發展過程中累積了幾十年的常識;日本人在看電視時,通常是沒有字幕的,這也是日本電視文化發展過程中累積了幾十年的常識。因此1980年代當時恐怕有不少日本少年少女是在根本不知道歌詞內容的情況下,愛上了這首歌。當然,這種事一點都不奇怪,台灣的年輕人當中,也有不少不懂英文日文,卻愛聽西洋音樂及日本音樂的人,就算買了音樂CD (80年代則是買錄音帶) 後,恐怕還是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看裡面的英文或是日文的歌詞。事實上,如果台灣的電視沒有打字幕的話,恐怕許多台灣人也無法完全聽懂中文歌曲的內容。

因此,小貓俱樂部的招牌歌曲雖然充滿了「渴望成為大人」的意境,但是日本的少男少女未必是因為渴望長大而聽這些歌。因此歌詞中的「渴望成為大人」的要素就像小貓俱樂部或是早安少女組的「卒業」儀式一樣,都只是一種徒具形式的表現而已。

註:
在日本使用「卒業」這個詞教育機關包括小學、中學、高校、大學。至於幼稚園則多採用「卒園」這個詞。而博士、修士 (相當於台灣的碩士) 的學業完成時,則是使用「修了」這個詞。

台湾の暦 その1

台湾の暦は「農民曆」(nong2min2li4)と言われているよ。
暦の字が き ではなくて、のぎ なので、よく見てね。

日本で暦を買おうとすると、高島暦とかがよく目につくけど、台湾では農民暦が結構たくさん売っている。
その本のボリュームにもよるけど、大体50―100台湾ドルぐらいで売っているよ。
暦を買おうと思ったら、本屋さんにも売っているし、新聞を売っているような売店にも置いてある。

中身を見ると、素人目には日本の暦とさほど変わらないレイアウトの暦が出てくるよ。
日本のものに比べると八卦とかの記述が多くて、九星気学に関係する書き込みは少ないように見えるし、旧暦についての記述が前面に出ている気がするけど、我々素人目にはそれらの違いやその意味も余り関係ないかな。
暦部分については、日本人でも漢字も違和感なく読めると思うから、台湾土産にもいいかもね。

日本で売られている暦との大きな違いは、
暦にはほとんどお札が挟まっていること、
日本にはないような占い情報も網羅されていること、
生活の知識、知恵の部類の情報も入っていることかな。

お札は、こんな感じのもので、日本のものと違って、赤いんだよね。
どの暦にも同じお札がついているかと思ったら、若干印刷が違っている。

このお札は、家の中の宗教の祭壇があるところに張っておくらしいよ。
正月飾りの春聯とは違うんだね。

このお札は「太歳符」(tai4sui4fu2)というみたいだよ。
ここでリンクは紹介しないけど、ネットで検索をかけるとダウンロードできるサイトも出てくるので、興味があったら探してみてね。

日本的AV(2)


在日本,並不是所有成人影片都叫AV。電影院裡面放映的成人電影不叫AV,帶有裸露內容的電視劇也不叫AV。只有AV業者製作的成人影片才算AV。

那麼AV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

AV的起源是【用錄影帶(磁帶)式攝影機拍攝的成人影片】。

由於現在數位攝影技術已經普及,所以現在日本恐怕已經沒有人用「錄影帶式攝影機」來拍AV了。不過「AV」能在各種成人作品的世界走出自己的路,就是因為以前的AV業者用「錄影帶式攝影機」拍攝作品。

在AV問世之前的成人電影都是用傳統的底片式攝影機拍攝製作。AV則是從一開始就用磁帶記錄影像。

磁帶記錄技術是源自美國。在影音記錄技術不發達的時代,美國的電視新聞只能在攝影棚內即時播報。美國有好幾個時區。所以每到一個時區的中午,電視台的主播和工作人員就要重做一次一模一樣的播報。到了1950年代中期,美國的業者開發出磁帶的影音記錄技術後,電視台就獲得【重播】的能力。中午的新聞只要播報一次就可以了。之後其他時區的中午新聞就交給錄影重播。這種記錄技術就叫VTR。

後來日本的業者把VTR技術研究改良,開發出比美國產品便宜、故障率低的錄影機材。結果磁帶的影音記錄市場就變成日本業者的天下。

初期的VTR是用很長的磁帶加上兩個大捲盤,裝在機器上。由於處理磁帶和機器有很多訣竅,用起來非常麻煩。到了1969年,索尼、松下、JVC開發出卡匣式磁帶和放映機。有了卡匣式錄影帶,操作就變單純。當時很多業者就開始看好錄影帶媒體的發展潛力,紛紛成立錄影帶部門。很多學校和教育設施也開始導入這種新式的視聽機材。至於色情電影業者也不落人後,開始把自己保有的作品轉製成錄影帶商品,賣給賓館業者。不過當時錄影帶放映機的價位太高,所以銷售狀況不如預期,結果錄影帶和放映機最大的客戶是播放色情片的賓館業者。

到了1975年,索尼推出了家用錄放影機「Betamax」。松下和JVC則在1976年推出對抗機種「VHS」。這兩種產品都壓到民眾可以買得起的價位,這時候錄放影機就漸漸成為家用電器。成人電影業者也開始把作品轉錄成Betamax和VHS的錄影帶,賣給一般民眾。

在磁帶技術進步的同時,攝影機材的技術也大幅進步。以前的電影和電視劇是用底片式的攝影機拍攝製作。在拍攝影像以外,還要另外錄音,因為攝影機沒有錄音功能。拍完片之後,還要花時間讓底片成像,然後還要把錄下來的聲音和影片同步化。非常麻煩。後來有業者開發出ENG攝影技術。ENG是用電子攝影機接上錄影機來即時拍攝影片的技術。影片拍完,影像成品(錄影帶)就即時完成,不用再花時間加工。

在ENG技術成立的初期,攝影機材還相當笨重,而且價位不便宜,所以只有新聞業者使用這種技術,電影公司還是停留在傳統的底片式攝影機。不過到了1970年代後期,ENG的機材越做越小,而且價位也越來越低,結果就有人試著用ENG攝影機來拍片。

到了1981年,當時成人電影業界已經把大部分的庫存作品都轉製成錄影帶,結果新的片源不足,於是就有人想到用ENG攝影機來拍成人作品。日本的第一部AV作品就是在這一年用ENG攝影機拍攝而成。

早期的日本AV製作廠商主要是來自電影業界。日本的第一部AV作品是由「日本VIDEO映像」這家公司製作。「日本VIDEO映像」是從日活電影公司營業部門分出來的人員成立的公司。而「日活」本身又成立了「日活VIDEO」的子公司來製作AV。其實日活在1970年代初期就是因為一般電影做不下去,所以才開始轉向成人電影。早期的AV製作公司是來自電影公司,是因為電影公司有攝影器材和專業人員,從電影轉戰錄影帶市場比較容易。

由於用ENG攝影機拍完的瞬間,錄影帶作品就同時完成,而且錄影帶容易複製,可以大量販賣,所以日本的成人雜誌出版業者也看上了AV市場的魅力,開始踏入AV業界。紙上出版和影像出版的性質雖然不同,不過成人雜誌社有自己的攝影師和模特兒,所以也不是從零開始。早期的日本的AV產業其實就是由電影和雜誌業界的人才共同創造出來的。

雖然AV的起源是【用錄影帶(磁帶)式攝影機拍攝的成人影片】,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用錄影帶(磁帶)式攝影機拍攝的成人影片】都是AV。

其實日本在1979年,就已經有人用ENG攝影機拍攝成人影片,而且也是用錄影帶的形態販賣。不過,當時沒有人把這些作品稱作「AV」。因為當時還沒有「AV」這個詞。不過當「AV」這個詞出現後,還是沒有人把1979年的成人影片錄影帶稱作「AV」。因為1979年的成人影片錄影帶有別的名稱。

1979年的成人影片是超越尺度的地下非法作品。當時的日本人把這種超越尺度的非法影片叫作「裏ビデオ」(裏VIDEO)。日語的「裏」就是「表」的相反詞。「裏VIDEO」的意思就是不能上檯面的非法影片。

至於1981年出現的AV是【可以在日本合法流通的成人錄影帶】。AV業者的事業前提也是不違法。

AV業者要把作品內容控制到【可以在日本合法流通】,其實並不容易。因為日本法律並沒有規定成人錄影帶是否合法。日本警察是用「猥褻物頒布罪」取締成人影片。由於「猥褻」並沒有具體明確的定義,所以警察只能憑感覺取締,然後交給司法體系判斷,然後從司法判決摸索出新的取締基準。

對業者而言,如果自己的商品遭到取締,投資就可能全部泡湯,而且還可能面臨牢獄之災,所以日本的成人影片業者在1972年成立了「成人影片自主規制倫理懇談會」來審查作品內容。如果作品通過協會審查,就比較不用擔心作品觸法。

審查機構由業者成立,並不是業者想玩球員兼裁判的遊戲,而是業者請有能力的人來當裁判。成人影片本身是一種創作,創作者本身很難判斷自己的創作是否會造成社會反感。審查機構的本質就是跳脫業界人的視野,從文化、法律、現代社會等多方面的觀點來鑑定作品是否可能造成嚴重的社會反感。如果通過審查的錄影帶遭到警察取締,而且還被法官判定違法的話,審查人員當然要承擔法律責任,所以審查人員的態度也會非常慎重。
※關於日本的審查制度由來請參見本站的「日本的電影分級」、日本的影像作品分級這兩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