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可愛文化(9)

日本國憲法第一條規定,天皇的地位建立在日本國民的共同意志的基礎上,是日本國家的象徵、日本國民團結一心的象徵。

其實,日本國憲法第一條所謂的「象徵」是一種非常模糊的東西,所謂的國家象徵、國民團結一心的象徵其實都是摸不著邊的抽象描述而已。當日本年輕人在媒體上看到日本天皇時,稍微讀過一點書的人可能只知道天皇是日本憲法上規定的日本象徵,但是實質上,日本的天皇怎麼樣,其實和大部分的日本年輕人的生活沒什麼關係。而現代日本人對天皇的感覺,已經不再是政治或是權力上的崇敬,而是回歸一般人對人的基本態度而已。

用一個具體例子來說明的話,就是1980年代的日本少女們賦予日本天皇一種非權力性的象徵:かわいい (kawaii,可愛)。

這些少女們覺得昭和天皇是一位可愛的老爺爺。

1980年代的日本少女們的父母長輩,多半是出生於1940年代、1950年代的世代。這些人或是這些人的家人可能直接經歷過戰亂,因此有些人認為昭和天皇應該負起戰爭責任,完全不覺得天皇能和可愛牽上線。

然而為什麼這些人的小孩會覺得天皇很可愛呢?難道是日本教育塑造的形象嗎?

在華人的歷史教育中,編書的人或是教師或許會刻意塑造某些人物或是團體的形象,但是現代日本教育基本上是盡可能抽掉這種操作,因此少女們對天皇的感覺和日本的教育無關。

事實上,很多日本的學校的歷史課頂多只上到大正時代,一方面是因為升學考試中,現代史的部分出題率低,另一方面則是日本的學校的歷史課的鐘點數不足,再加上公民課多少可以填補戰後日本史的空白部分。因此日本的學校的歷史課往往來不及教現代史,學期就結束了,再不然就是草草帶過。也就是說,一般日本的學校根本就沒有教少女們關於昭和天皇的事情。因此1980年代的日本少女把昭和天皇和「可愛」相連結,只是出於少女的想像力。

然而,昭和天皇到底有什麼可愛之處呢?

戰後的日本媒體在報道皇室新聞時,不外乎就是天皇生日或是過年時,在皇居向民眾揮手致意,或是帶著微笑參加外交或是文化活動,再不然就是像小學生一樣到鄉下體驗種田、種花、種樹。某種程度上,天皇確實在執行「國民象徵」的活動,因為天皇在媒體面前做的事就和日本小學生的戶外教學課一樣,這種「象徵」被日本媒體純化到了極點。就是因為天皇在媒體上的形象被純化到了極點,因此少女們才會把天皇和可愛聯想在一起。

事實上,現實中的日本皇室的生活的確非常純潔。日本天皇住在東京車站前面的大森林裡,這座森林一般人不得任意進入,就像是一個神祕的大結界,只有在天皇生日或是新年時才開放部分區域供人參觀,因此皇居可以說是一種與世隔絕的空間。日本的次文化評論家大塚英志指出,皇居這種封閉空間就像是少女的房間或是學校一樣,因此少女們可能會感覺到天皇和她們有某種共通性。

1987年,昭和天皇健康狀況不佳時,日本的宮內廳便設立了簽名據點,讓人以簽名的方式祈禱天皇能快點康復,後來到了1988年9月,昭和天皇病情惡化後,日本的各個行業的娛樂活動開始自律。9月22日,日本各地的簽名據點開始開放給一般民眾簽名。在皇居前就可以看到一堆民眾在排隊簽名。而這些簽名者當中,就包括了一些穿著學校制服的女學生。

這些女學生崇拜天皇嗎?當然不是。

有人問這些女學生為什麼來簽名時,這些女學生的答覆是她們覺得天皇很可憐。也就是說,天皇在歷史上如何如何,對這些女學生而言根本不重要,她們只是覺得這位過去經常出現在媒體上的可愛的老先生病成這樣,非常可憐而已。也就是說,對這些女學生而言,她們所做的事情就只是在「同情」一個弱勢老人而已。

◆◆◆

再回頭想想,可愛的老人到底可愛在哪裡呢?

老年人由於身體機能衰退,因此在體型上當然比一般成人年來得嬌小脆弱,再加上現代社會的退休制度讓老年人退出社會核心,因此老年人就像小孩子一樣,是社會核心之外的族群。他們可以不需要再投入混沌的世界中,他們可以過著自己的純淨的老年生活。老年人的言行少了一點社會的殺伐性,自然就顯得天真可愛。從這個觀點來看,老年人的生活的構造就像是房間或是校園中的少女一樣。

當然,老年人和少女的共通性並非只有如此而已。

許多人對於日本的「巫女」的印象是穿著白衣紅袴的萌少女,的確,日本許多神社的巫女都是年輕的少女,不過在日本的民俗社會中,有不少地方的巫女是由高齡女性來擔任。例如伊豆新島的「ウンバア」集團就是由高齡女性組成的巫女集團。在民俗社會中,之所以會讓少女或是老年女性來擔任巫女,就是因為民俗社會的人們認為經前少女和停經後的高齡女性具有其他人所沒有「聖性」。經前少女和停經後的高齡女性的共同特徵就是她們和「性」這種東西是保持距離的。事實上,世界上許多宗教或是民俗社會都認為和性保持距離是一種聖潔的行為。經前少女本身還不具生育能力,而停經後的女性的生育機能也迅速衰退。或許就是因為她們的身體本質和「性」保持了距離,因此才會成為民俗社會中的巫女。

事實上,這種和「性」保持距離的行為並非只停留在民俗社會中。創造出可愛文化的少女們也把這種與「性」隔離的思想用漫畫表現出來。這種漫畫就是所謂的少年愛 (BL) 漫畫。

當然,可能有人會質疑:BL漫畫裡面不是充滿「性」的描寫嗎?

的確,BL漫畫裡的確有不少關於「性」的描寫。但是BL漫畫的作者和讀者都是女性,也就是說,這些作者及讀者是處於一種旁觀者的立場,她們確確實實地和作品中的「性」保持了一段距離。從另一個觀點來看,一般人對於「性」的認知是來自於「差異」,這種差異可能是來自於生理,也可能是來自於心理,也可能是來自於整個社會。如果一開始根本就沒有差異的話,「性」這種東西也就不存在了。例如在納美克星人的世界中可能就沒有「性」這種東西。如果把BL漫畫當成一種納美克星的故事的話,BL世界的戀愛就可以解釋成一種無性戀愛。

在1980年代,高橋陽一的「キャプテン翼」(台譯:足球小將翼) 以及車田正美的「聖鬥士星矢」就被許多少女們改編成少年愛的故事。或許在男性讀者眼中,這兩部作品都是令人熱血沸騰的男子漢作品,但是在那些發揚可愛文化的日本少女的眼中,這些作品中的少年們卻是多麼地純真、可愛。日本的可愛文化就是這些少女用她們的想像力及創作力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