カップラーメンとコンビニの言い方

日本で中国語を勉強していると、「方便面」(fang1bian4mian4)とか「便利店」(bian4li4dian4)とかいう言葉を習ったりする。
「方便面」はカップラーメン、「便利店」(bian4li4dian4)はコンビニのことだよね。

台湾では、カップラーメンのことは、「泡麵」(pao4mian4)とか「速食麵」(su4shi2mian4)というよ。
「方便麵」(fang1bian4mian4)とは言わないよ。

「泡麵」「速食麵」というのはインスタントラーメンという意味であるわけで、即席ラーメンもカップラーメンもこういう言い方をするらしいんだよね。
ただ、この両者の違いって、結構大きいんじゃないかと思うんだけど、どうだろうか。

ただ、カップラーメンの形状によって名称の違いがあって、
カップヌードルとかカップスターのような形状のカップ麺のことを「杯麵」(bei1mian4)、
スーパーカップのような形状のカップ麺のことを「桶麵」(tong3mian4)、
それ以外の、よくありがちな形状のものは「碗麵」(wan3mian4)というよ。
これで大体のカップラーメンのイメージはわかる。

それから、台湾ではコンビニエンスストアのことは、「便利店」(bian4li4dian4)とは余り言わないみたいだし、「方便店」(fang1bian4dian4)とは言わないみたいだ。
「便利店」よりも「便利商店」(bian4li4shang1dian4)というと思うよ。

もちろん、それぞれの商店の名前をいうということもあるよ。
台湾でメジャーなコンビニでいうと、セブンイレブンは「seven eleven」(「seven」「eleven」の間はつながって発音される)、ファミリーマート「全家」(quan2jia1)、「萊爾富」(lai2er3fu4)、「OK」(OもKも第一声で発音)というふうになる。
セブンイレブンは「七―十一」ではなくて「seven eleven」、ファミリーマートが「family mart」ではなく「全家」なのは、それは広告とかで聞かれる言い方が普及し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なのかなと思う。

海賊版を意味するカップラーメン」「中華麺」も見てね。

日本可愛文化(9)

日本國憲法第一條規定,天皇的地位建立在日本國民的共同意志的基礎上,是日本國家的象徵、日本國民團結一心的象徵。

其實,日本國憲法第一條所謂的「象徵」是一種非常模糊的東西,所謂的國家象徵、國民團結一心的象徵其實都是摸不著邊的抽象描述而已。當日本年輕人在媒體上看到日本天皇時,稍微讀過一點書的人可能只知道天皇是日本憲法上規定的日本象徵,但是實質上,日本的天皇怎麼樣,其實和大部分的日本年輕人的生活沒什麼關係。而現代日本人對天皇的感覺,已經不再是政治或是權力上的崇敬,而是回歸一般人對人的基本態度而已。

用一個具體例子來說明的話,就是1980年代的日本少女們賦予日本天皇一種非權力性的象徵:かわいい (kawaii,可愛)。

這些少女們覺得昭和天皇是一位可愛的老爺爺。

1980年代的日本少女們的父母長輩,多半是出生於1940年代、1950年代的世代。這些人或是這些人的家人可能直接經歷過戰亂,因此有些人認為昭和天皇應該負起戰爭責任,完全不覺得天皇能和可愛牽上線。

然而為什麼這些人的小孩會覺得天皇很可愛呢?難道是日本教育塑造的形象嗎?

在華人的歷史教育中,編書的人或是教師或許會刻意塑造某些人物或是團體的形象,但是現代日本教育基本上是盡可能抽掉這種操作,因此少女們對天皇的感覺和日本的教育無關。

事實上,很多日本的學校的歷史課頂多只上到大正時代,一方面是因為升學考試中,現代史的部分出題率低,另一方面則是日本的學校的歷史課的鐘點數不足,再加上公民課多少可以填補戰後日本史的空白部分。因此日本的學校的歷史課往往來不及教現代史,學期就結束了,再不然就是草草帶過。也就是說,一般日本的學校根本就沒有教少女們關於昭和天皇的事情。因此1980年代的日本少女把昭和天皇和「可愛」相連結,只是出於少女的想像力。

然而,昭和天皇到底有什麼可愛之處呢?

戰後的日本媒體在報道皇室新聞時,不外乎就是天皇生日或是過年時,在皇居向民眾揮手致意,或是帶著微笑參加外交或是文化活動,再不然就是像小學生一樣到鄉下體驗種田、種花、種樹。某種程度上,天皇確實在執行「國民象徵」的活動,因為天皇在媒體面前做的事就和日本小學生的戶外教學課一樣,這種「象徵」被日本媒體純化到了極點。就是因為天皇在媒體上的形象被純化到了極點,因此少女們才會把天皇和可愛聯想在一起。

事實上,現實中的日本皇室的生活的確非常純潔。日本天皇住在東京車站前面的大森林裡,這座森林一般人不得任意進入,就像是一個神祕的大結界,只有在天皇生日或是新年時才開放部分區域供人參觀,因此皇居可以說是一種與世隔絕的空間。日本的次文化評論家大塚英志指出,皇居這種封閉空間就像是少女的房間或是學校一樣,因此少女們可能會感覺到天皇和她們有某種共通性。

1987年,昭和天皇健康狀況不佳時,日本的宮內廳便設立了簽名據點,讓人以簽名的方式祈禱天皇能快點康復,後來到了1988年9月,昭和天皇病情惡化後,日本的各個行業的娛樂活動開始自律。9月22日,日本各地的簽名據點開始開放給一般民眾簽名。在皇居前就可以看到一堆民眾在排隊簽名。而這些簽名者當中,就包括了一些穿著學校制服的女學生。

這些女學生崇拜天皇嗎?當然不是。

有人問這些女學生為什麼來簽名時,這些女學生的答覆是她們覺得天皇很可憐。也就是說,天皇在歷史上如何如何,對這些女學生而言根本不重要,她們只是覺得這位過去經常出現在媒體上的可愛的老先生病成這樣,非常可憐而已。也就是說,對這些女學生而言,她們所做的事情就只是在「同情」一個弱勢老人而已。

◆◆◆

再回頭想想,可愛的老人到底可愛在哪裡呢?

老年人由於身體機能衰退,因此在體型上當然比一般成人年來得嬌小脆弱,再加上現代社會的退休制度讓老年人退出社會核心,因此老年人就像小孩子一樣,是社會核心之外的族群。他們可以不需要再投入混沌的世界中,他們可以過著自己的純淨的老年生活。老年人的言行少了一點社會的殺伐性,自然就顯得天真可愛。從這個觀點來看,老年人的生活的構造就像是房間或是校園中的少女一樣。

當然,老年人和少女的共通性並非只有如此而已。

許多人對於日本的「巫女」的印象是穿著白衣紅袴的萌少女,的確,日本許多神社的巫女都是年輕的少女,不過在日本的民俗社會中,有不少地方的巫女是由高齡女性來擔任。例如伊豆新島的「ウンバア」集團就是由高齡女性組成的巫女集團。在民俗社會中,之所以會讓少女或是老年女性來擔任巫女,就是因為民俗社會的人們認為經前少女和停經後的高齡女性具有其他人所沒有「聖性」。經前少女和停經後的高齡女性的共同特徵就是她們和「性」這種東西是保持距離的。事實上,世界上許多宗教或是民俗社會都認為和性保持距離是一種聖潔的行為。經前少女本身還不具生育能力,而停經後的女性的生育機能也迅速衰退。或許就是因為她們的身體本質和「性」保持了距離,因此才會成為民俗社會中的巫女。

事實上,這種和「性」保持距離的行為並非只停留在民俗社會中。創造出可愛文化的少女們也把這種與「性」隔離的思想用漫畫表現出來。這種漫畫就是所謂的少年愛 (BL) 漫畫。

當然,可能有人會質疑:BL漫畫裡面不是充滿「性」的描寫嗎?

的確,BL漫畫裡的確有不少關於「性」的描寫。但是BL漫畫的作者和讀者都是女性,也就是說,這些作者及讀者是處於一種旁觀者的立場,她們確確實實地和作品中的「性」保持了一段距離。從另一個觀點來看,一般人對於「性」的認知是來自於「差異」,這種差異可能是來自於生理,也可能是來自於心理,也可能是來自於整個社會。如果一開始根本就沒有差異的話,「性」這種東西也就不存在了。例如在納美克星人的世界中可能就沒有「性」這種東西。如果把BL漫畫當成一種納美克星的故事的話,BL世界的戀愛就可以解釋成一種無性戀愛。

在1980年代,高橋陽一的「キャプテン翼」(台譯:足球小將翼) 以及車田正美的「聖鬥士星矢」就被許多少女們改編成少年愛的故事。或許在男性讀者眼中,這兩部作品都是令人熱血沸騰的男子漢作品,但是在那些發揚可愛文化的日本少女的眼中,這些作品中的少年們卻是多麼地純真、可愛。日本的可愛文化就是這些少女用她們的想像力及創作力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

台湾人と漢字テスト

台湾は漢字を使っている国なのに、漢字テストがないよ。
ただ、全くないかといえば、そうではなくて、注音符号に対して漢字を当てたり、あるいは逆に漢字に注音符号を当てたりすることも、試験のほんの一部としてはあるかもしれない。
こういう問題としても、それは日本語で言うところの漢字テストのような純粋に一般的な単語を問うのではなくて、熟語やことわざのような語彙を問う問題になっていたりする。
(注音符号については、「注音符号 その1」「台湾の注音による漢字の振り仮名」を見てね。)

台湾の漢字といえば、日本の漢字に比べてけた違いに難しいものがあるわけで、
個々人が間違えて漢字を覚えてしまうという可能性はもちろんあるわけだよね。
漢字テストがない状況で、一般的に個々人が漢字を確実に覚えて正確に書けているかどうかというのはどうチェックするのだと思うんだけど、
台湾人は日常的に小テスト、テスト、作文などなどもあるわけで、もちろんそれらの解答は漢字で書いていくわけだから、解答行為自体が常に漢字テスト状態になっていると言えるわけで、そこにおいて漢字が間違えていれば指摘されるわけだよ。
特に、初等及び中等教育段階ではかなりチェックが入っていくから、そこで直されていくことになるみたいだよ。

ただ、問題なのは、そのチェックの大もと、ひな形になる漢字の問題かな。
日本のテストであれば、ひな形は一つだよね。つまり、一つの漢字に対して一つの文字というのはかなり厳密にされているけれども、
台湾ではそこまでの厳格性があるわけではなく、そのときどきによってひな形となる書体が変化するんだよね。だから、勉強した時分によって漢字の書体が異なるということが起きるよ。
そして、高等教育以降では、書体の差は許容されていくことになるよ。

台湾人でも漢字が書けない状況に陥ることがあるみたいだけど、そういう問題については、「台湾人が読めない漢字に遭遇したら」「台湾人が漢字を忘れたら?」を見てね。

日本的AV(1)


談到日本的成人影片,有些人可能會聯想到「AV」、「AV女優」,或是有關這方面的商品內容分類的一些「術語」(這一部分請各位自行想像)。

在以前資訊不發達的時代,台灣民眾是從某些隱密的小店賣的雜誌或錄影帶得到AV的資訊,也有一些人是透過地下有線電視服務得知AV這種東西。由於這些資訊管道都上不了檯面,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這些事。沒有這些資訊管道的人就沒有機會接觸AV,當然也不知道什麼是AV。不過隨著資訊環境發達,越來越多人有聽說過「AV」這種東西。結果「AV」這個詞在台灣已經成為眾所皆知的一般詞彙。一些民眾在茶餘飯後會聊AV,報紙和媒體也毫不避諱地成為日本AV女優的廣告塔,大肆報導日本AV女優來台宣傳的新聞。

那麼AV是什麼呢?

在1980年代左右,講到AV,有些台灣人可能會聯想到影音方面的事。A就是AUDIO,V就是VIDEO。不過現在在台灣講到AV,恐怕大部分的人會聯想到日本的成人影片。

日本成人影片的「AV」的語源是「ADULT VIDEO」。「AV」這個詞彙的形成過程如下:
日本人把英語的「ADULT」音譯成「アダルト」,又有人把英語的「VIDEO」音譯成「ビデオ」。
日本的成人影片業者把「アダルト」和「ビデオ」兩個詞組合成新詞「アダルトビデオ」。
由於「アダルトビデオ」這個詞太長,所以有人取語源「ADULT VIDEO」的兩個字首,簡化成「AV」。

簡單地說,一開始是英文詞彙傳入日本,變成日文詞彙。然後有人自己造詞,借用兩個傳入的詞彙造出新詞「アダルトビデオ」。不過這個新詞太長,所以有人又回溯新詞的英文詞源,借英文字首造出「AV」這個詞。

事實上,「AV」的語源「ADULT VIDEO」是日本人在1980年代造的詞彙。歷史並不長。英語圈的人在談成人影片時,並不用「ADULT VIDEO」,而是用「PORNOGRAPHY」。

日本人造了「AV」這個詞來稱呼成人影片,不過並不是所有的日本成人影片都叫「AV」。

「AV」是1980年代出現的新詞,不過日本在1980年代之前就已經有成人影片。在1980年代之前,「AV」這個詞還沒出現,所以當時的成人影片當然不叫「AV」。成人影片的女演員當然也不叫「AV女優」。

在「AV」這個媒體登場之前,日本人如果要看成人影片,主要是去電影院。

在1950年代,日本的成人電影的主題和「性」無關,只是劇中可能包含了洗澡的畫面或穿著濕漉透明衣物的海女的畫面。這是當時日本電影業者敢嘗試的表現尺度。當時的日本人把這一類電影稱作「お色気映画」。日語的「お色気」的意思就是性感誘人。

到了1960年代,日本的電影業者開始嘗試把「性」的題材帶入作品。電影中的裸露畫面開始和「性」沾上邊。當時的日本人把這一類成人電影叫作「ピンク映画」、「エロ映画」、「ハダカ映画」等。「ピンク映画」的意思就是桃色電影,戰前日本的報紙在報道性犯罪時,常常用「桃色」這個詞,這個詞可能是源自漢文的「桃花」。至於「エロ映画」的意思是情色電影,「エロ」的語源是EROS。「ハダカ映画」的意思就是裸體片,名稱非常露骨。

1960年代之後的日本成人電影雖然有裸露的畫面,而且和性有關,但是看不到「第三點」,而且作品都是「有劇情」的。因為電影業者必須說服映倫的審查委員:「作品的主旨不是為了讓觀眾看裸露畫面,作品本身有完整的故事,只是故事中帶了性和裸露的成分」。儘管如此,還是有成人電影遭到警察取締。

同樣在1960年代,歐美國家也開始把「性」的題材明確帶入電影,而且也遭到警察取締。遭到警察取締後,歐美社會就開始出現了許多關於表現自由的議論。議論到最後,丹麥和荷蘭在1969年讓色情電影合法化。之後北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的色情電影也陸續合法化。同年的美國最高法院也判決成人民眾有權在私生活中看自己想看的東西。1970年,美國國會公開的調查報告書也主張應該讓色情創作除罪化。雖然歐美國家開始讓色情作品合作,不過日本還是管得相當嚴。業者還是戰戰兢兢。

那麼為什麼當時世界上會出現色情電影文化呢?

因為這個時期很多國家的電視媒體開始發達,這些國家的民眾只要坐在家裡的沙發上就可以享受影視娛樂,不必再去電影院了。大家不去電影院,電影業者就會虧損,所以有些業者就在電影當中加入大量性和暴力的成分,用羶腥的內容把消費者拉回電影院。色情作品在電視上看不到,而且大家都想看,而且成本不高,這些條件正好符合業者的生存需求。這個結果就是作品有觸法問題,歐美國家是經過長時間社會議論後,才讓色情作品除罪。色情創作合法化的結果,就是變成生財工具。北歐國家就靠外銷色情電影賺進不少外匯。

1971年,日本的片商引進了西德的成人電影《Josefine Mutzenbacher》(約瑟芬妮‧莫茲巴哈)。這部作品是改編自1906年在維也納出版的同名小說,描述一名女性性工作者的故事。標題就是女主角的名字。日本的片商引進這部作品時,把標題改成《PORNO & EROS/痴態》。其中「PORNO & EROS」的意思是「色情與情色」。
(※PORNO的語源是古希臘的性工作者,EROS的語源則是希臘神話的愛神。在現代英語,PORNO和ERO都是和「性」有關的字首。兩者的差異是PORNO比較露骨,ERO比較重氣氛。)

這部電影在日本上映後,日本大眾就知道「ポルノ」(PORNO)的意思是色情。同一年,日本的電影公司「日活」推出了「ロマンポルノ」(浪漫色情)系列電影。於是就有日本人開始把色情片叫作「ポルノ映画」。色情片裡的女演員則叫「ポルノ女優」。

日活的浪漫色情系列成人電影從1971年做到1988年。「AV」這個詞則是在1980年代初期誕生。「AV」這個詞誕生後,日本人並沒有把日活的成人電影改叫「AV」,也沒有把成人電影的女演員改叫「AV女優」。雖然日活的成人電影裡面充滿了性和裸露,但是日本人認為成人電影不算AV。

另外,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小說《失樂園》在1997年改編成同名電影和電視劇上映,電影和電視劇中都有性與裸露的內容。而且當時「AV」這個名稱已經相當普及,但是一般日本人也沒有把《失樂園》的電影和電視劇稱作AV。

也就是說,在日本民眾的感覺中,帶了性和裸露內容的電影和電視劇並不算AV。也沒有人把這些電影或電視劇稱作AV。

為什麼日本人認為這些作品不算AV呢?

因為電影是由專業的電影公司製作,電視劇是由電視台或專業的電視節目製作公司製作,AV則是由專業的AV業者製作。大家分屬不同的業界。由於電影和電視劇都不是由AV業者製作,所以就算帶了性和裸露的內容,而且就算這些內容非常濃密,一般人還是不會把這些作品當成AV。

至於日本的衛星電視的一些成人頻道會播映AV業者製作的影片。這些影片就是不折不扣的AV。不過如果同一個頻道播出了電影業者製作的色情電影,這種電影還是不能叫AV。頂多只能說這種電影的性質和AV相似,然後和AV在同一頻道播出而已。

所以並不是所有帶有性、裸露的影像作品都叫AV。一般日本人眼中的AV,是由AV業者製作的作品。

後記:
本篇文章曾經遭人盜用,詳情請參見:再度發現本網站文章遭人盜用!!!(第八回)

クリック回数200万突破

2009年06月12日,「梅與櫻 ―日本台灣年輕人的事情―」的點閱數突破200萬。
(第200萬次點閱的時間點約在東京時間2009年06月12日23:00~0:00之間)

同時,這篇文章正好是「梅與櫻」網站的第1200篇文章。

由於現在的網路上有不少點閱次數在千萬以上的熱門個人網站,相較之下,我們的200萬點閱數其實非常渺小,甚至只能算是少數人看的偏門網站。不過對我們而言,200萬點閱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自我成長見證。

2005年3月,「梅與櫻」網站剛成立時,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四年後的「梅與櫻」會是什麼樣子。當時只想把我們所觀察到的、所到體驗到的事物透過網站發表出來而已。不過寫了幾篇文章之後,我們意識到寫文章可以刺激我們主動學習新的事物,同時也是一種自我考驗。而且遠比動輒在文章中以「根據我們在台灣/日本生活的經驗….」這種膚淺的自我主張或是自我合理化要來得有意義。事實上,在學習新事物的過程中,也證明了我們的個人生活經驗中充滿太多偏見。現在回顧這些成果,雖然我們對「梅與櫻」還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但是我們非常確定這四年多來我們過得非常充實。

從今年4月開始,我們一直處於一個非常忙碌的狀態,這樣狀態今後很可能會持續一年以上。在這種狀態下,要維持文章品質並不容易,不過我們也會把這個逆境當成一種成長的機會,我們會持續做下去。(不過如果真的太忙的話,偶爾可能會休息一兩週,這時候就請大家多多見諒了)

謝謝各位在這四年多來的期間不斷點閱「梅與櫻」,今後我們也會繼續準備一些新的題材分享給大家。

相關文章連結:
2005年10月25日クリック回数10万突破
2007年10月27日クリック回数100万突破

台湾のレトロな電気炊飯器

台湾には「大同電鍋」という有名な電気炊飯器がある。
これが何しろレトロなので紹介したい。

早速だけど、ちょっと大きいので寝かせて撮影してみた。
 
この電気がまは赤だけど、ほかに緑があるよ。厳密に言えば、朱色とウグイス色という感じかな。
このタイプの電気がまだと日本円で約5000円ぐらい。
コンセントには、125V10A990Wと書いてあって、日本とコンセントの形状は同じだよ。(「台湾のコンセントとプラグも見てね。)
私の家(日本)で問題なく使えた。


基本的な機能としては、炊飯と保温だけなんだけど、
この2種類の機能によって炊飯、蒸し器、煮込みなどを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だから、これは御飯を炊くという以上に幅のある調理器具と考えた方がいいかもね。

米を入れて炊くための内側の容器(内鍋)はこの電鍋についていたものなんだけど、日本の炊飯器と違って、しっかりとはまるというわけじゃなく、すかすかなので、いかばかりか心もとなく感じる。
ただ、しっかりはまってしまうと、本体と内鍋の間に水を入れて蒸し器として使うことができないので、こうなるしかないのだと思うし、つまりこれは、この内鍋だけでなくて別の容器を入れて蒸したり温めたり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ということなんだろうね。
ふたは、上から載ってかぶさるようなものが1つで、うちぶたはないよ。蒸し器として使うときは、このふたをずらして使うんだろうね。

この大同電鍋、どこかで見たことがあるかもしれない――東芝の自動式電気釜にそっくりなんだね。
もともと東芝の合作相手が大同公司だったということだから、オリジンが同じものであっても当然か。
でも、さすがの東芝でも、ホームページ上では、自動式電気釜は歴史コーナーなんて場所で紹介されていて、こういう炊飯器はもう歴史の中のものなんだよね。
でも、この大同電鍋は、普通の台湾の家庭にはよくあるものであって、
今現在であっても、台湾の留学生は海外に持っていくことを考えるんだろうし、台湾人の嫁入り道具になりかねない存在なのだ。

どうしてこのスタイルのまま、そのまま台湾人に受け入れられているのか。
やっぱりそれは、蒸し器とか温めとしての用途が普遍的に温かい食事を求める台湾人のニーズと合致したから、
これがいまだにこのレトロな形でもって未来を迎える一因になったんだろうと思うよ。

ちなみに、大同公司は日本にも拠点を持っているみたいなんだけど、
大同株式会社は大同電鍋を売っているわけじゃなくて、もっとハイテクな商品を売っているみたいだよ。

日語中的慣用句與諺語

在台灣坊間書店的日語書籍區中,偶爾可以發現一些介紹日本的慣用句以及諺語方面的書籍。

日語中的慣用句和諺語是什麼呢?兩者又有什麼不同呢?

在解釋慣用句和諺語的差異之前,先要解釋一下日文的「句」的意思。

日本的「句」和台灣的「句」的概念不太一樣。
日文的「句」:相當於台灣人講的「片語」。
台灣的「句」(=句子):相當於日本的「文」。
(詳細情形請參考台灣及日本的文法基本用語比較這篇文章)

用更嚴密一點的方式來談日文的「句」的話,就是「複數詞彙經由文法關係結合成的構造」。

用具體例子來說的明話,「黒い傘」就算是「句」。「黒い傘」是由「黒い」(形容詞)和「傘」(名詞)兩個詞所構成,而且這兩個詞是經由某種文法關係(修飾與被修飾)結合。完全符合「句」的特性。同理「美味しい料理」、「綺麗な服」、「牛乳を飲む」等都算是「句」。

日文的「句」大致又可以分成「連語」和「慣用句」。上面所舉的「黒い傘」、「美味しい料理」、「綺麗な服」、「牛乳を飲む」都屬於「連語」。也就是連在一起的詞。

「連語」和「慣用句」的差別是在「連語」可以直接從詞彙的字面意義來解釋。例如「黒い傘」指的就是黑色的傘,沒有別的意思。而「慣用句」則由字面以外的意思。例如慣用句「猫の手も借りたいほど」的意思是忙到非常需要幫手,並非真的想要向貓借手用。又例如「足を洗う」的意思是脫離黑社會,而不是字面上的洗腳。當然,如果硬要抬槓的話,「足を洗う」確實也可以解釋成洗腳。不過在這種情況下,「足を洗う」就不算是慣用句,而是屬於「連語」了。

連語的特徵就是組合比較自由。例如「美味しい料理」和「うまい料理」雖然形容詞不同,但是意思都差不多。而慣用句的特徵是有固定的詞彙的組合方法,而且有特別的意思。例如日文中的「折れる」和「曲がる」這兩個詞的意思雖然相近,但是「骨が折れる」(麻煩、辛苦)這個慣用句不能代換成「骨が曲がる」。當然,「骨が折れる」不能解釋成「骨折」。

◆◆◆

在日文中還有一種和慣用句非常類似的「ことわざ」(諺)。日本人講的「ことわざ」相當於台灣人講的「諺語」。「ことわざ」和慣用句一樣,都是由特定的詞彙構成特別的意思。「ことわざ」和慣句用句不同的地方是「ことわざ」的意義較為深遠,可以表現一些歷史及社會的價值觀。例如「河童の川流れ」的字面上的意思是河童溺水,實際上的意思則是指高手也會有失手的時候。當然,由於諺語的用法是固定的,因此「河童の川流れ」這個諺語不能改成「河童は川の水に流される」(雖然這兩句話字面的意思幾乎相當)。

有些台灣人在國中或高中時代學英文時,英文老師會鼓勵大家多背英文諺語。那麼,學日文時,是不是也應該多背一些日文諺語呢?

事實上,如果學生有學習意願的話,恐怕每個老師都會鼓勵學生多學一些東西、多背一些東西。

不過從現實觀點來看,在一般日本人的常識中,「慣用句」的字數較少,多和身體器官有關,而且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得到。而「ことわざ」則字數較多,意義深遠,一般日常生活中比較用不到。因此針對外國人的日語教育會比較傾向「慣用句優先於諺語」。

有些人可能以為「諺語」這種東西在寫日文作文時可以用得到,不過事實上,目前日本的作文教育比較偏重邏輯性(理性),而非文學性(感性)。而日本的大學在招生時所要求的作文也都是屬於偏重理性的「小論文」,而非感性的文章,因此對日本學生而言,「諺語」這種東西只會在考卷上的選擇題中出現,實際的作文根本派不上用場。(詳細情形請參考日本作文教育(2)這篇文章)

那麼,和日本的朋友透過e-mail做語言交換時,是不是可以用「諺語」來讓信的內容變得感性一點呢?

答案是否定的。

在一般日本人感覺中,「諺語」是報紙上的一些評論中才會用得到的東西。使用「諺語」通常是為了講一些大道理,並由「諺語」這種古人的智慧來驗證這些道理。然而如果在寫給日本友人的信中用了「諺語」的話,會給對方一種老氣橫秋、裝腔作勢、賣弄學問、愛說教的負面印象。因此如果要讓信的內容柔軟一點的話,使用「慣用句」會比較適當。

其實學生寫作文時,不適合用「諺語」的理由之一,也是因為「諺語」是用來說教、訓示的東西。就一個社會人的立場來看,我並不覺得自己有立場對別人訓示、說教。因為我自己太渺小,我自己的見識非常淺薄,實在沒有立場對別人訓示人生。而學生在作文中使用「諺語」談大道理,就等於是向批改作文的老師訓示人生。試想,還沒有機會接觸現實社會的十幾二十歲的學生,向已經出社會多年的老師訓示人生的大道理。這是什麼樣的狀況呢?

理解日本的諺語,有助於理解日本的歷史、社會、文化,以及先人的智慧,因此學習日本的諺語絕非壞事。不過如果把華人使用中文諺語的八股文思想帶到日語中的話,那可能就不是好事了。

台湾のタクシー その2

以前、台湾のタクシーについて紹介したことがあるんだけれども、
写真を載せていなかったので、改めて紹介するね。

  
左と中央が高雄駅前。右が新竹駅のタクシープール――何かかわいい。

タクシープールのタクシーを見てもらえればわかるんだけど、
台湾のタクシーというのは、普通の乗用車に黄色の塗装をして、タクシーとしての設備をつけたものであって、
特段決まったものではないらしいよ。

こうやって客待ちタクシーがいるということは、日本のようにタクシーを待つ客といるのかもしれないけれども、
実際には、タクシーは流しのものを捕まえて、値段交渉をしてから乗るというのが台湾のスタイルみたいであることは、前に書いたとおりだよ。

台湾では、タクシーは「計程車」(ji4cheng2che1)というよ。
あの発音しにくい「出租汽車」とは言わないようなので、むしろいいかもしれない。
とはいうものの、タクシーの天井の表示には「出租汽車」とは書いてあるんだよね……
でもね、あれはあくまでもあそこにはそう表記するという書き言葉であって、しゃべるときには使わないようだよ。

むしろ、「出租」「汽車」などと言っていると、それは「租車」(zu1che1)、レンタカーと間違えられるかもしれない。
真ん中の写真の背景に「租車」という看板が見えるけど、あれはレンタカーかレンタルバイクのことだよ。
(ついでに、左側のフェンスに興味があったら「台湾のジャージーバリア」を見てね。)

それから、タクシーを拾うことは「叫計程車」(jiao4 ji4cheng2che1)、タクシーに乗ることは「搭計程車」(da1 ji4cheng2che1)であって、「打」という動詞は使わないみたいだね。
(タクシーの中国語の言い方に興味があったら、「中国語のウィキペディアを台湾人に見やすくする」も見てね。)

日文字典與日語學習(1)

字典是學語言的重要工具。有些即將學日文,或是正在學日文的人可能會煩惱該怎麼選購日文字典。

其實,「即將」學日文的人沒有必要去煩惱怎麼選字典。因為基礎知識不夠。

還沒開始學日文就在煩惱這種事,這樣的人該煩惱的不是怎麼選字典,而是該煩惱怎麼調整自己的判斷事物時的拿捏節度。做事前確立計畫不是壞事,但是如果第一步都沒跨出就在煩惱好幾百步後的問題,而遲遲不跨出第一步的話,一切都是浪費時間。

至於對於正在學日語的人而言,該用哪一種日文字典才好呢?

答案是「看情況而定」。

如果還在學五十音,其實也沒有必要煩惱怎麼選購字典。因為還用不上。如果五十音都還沒背熟,就在煩惱該買哪一種字典的話,這種感覺就像是樂透還沒開獎就在煩惱該找哪個律師事務所或理財專員來幫忙處理獎金的問題。

如果五十音背熟了,是不是就該考慮選購日文字典呢?

其實,只背完五十音,還是沒有查日文字典的能力。

要使用外語字典,必須有一定程度的語言知識。例如使用英文字典最起碼要能分辨英文動詞時態、名詞單複數等。如果沒有詞類變化的知識,就無法查字典。

使用日文字典,當然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日語知識。學日文的人要學到具備查日文字典的程度,會比學英文的人從零開始學到具備查英文字典的程度花的時間多。因為查英文字典的門檻比較低,只要有詞類變化的知識即可。要查日文字典,必須理解日語的結構才行。

日語和英語不同的地方是:
英語文章的詞與詞之間有空格,每個詞都是獨立的,而且構成詞的文字就是那26個英文字母。至於日語文章中,詞與詞之間根本沒有空格,而且日語的詞彙夾雜著漢字和假名。要查日文字典,要有從句子中抽出詞彙的知識才行。

如果用日本語能力試驗的級別來譬喻的話,N5級左右的人查日文字典可能還很吃力。真的要具備從日文句子中抽出詞彙的知識,恐怕要有N4級的程度才行。

那麼從入門到N4級到底要花多少時間呢?

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從零開始到N4級真的要花時間和功夫。現實中,有不少人還沒到N4級時就已經放棄了。從初學日語到可以使用日語字典,必須走一段漫長的路。

假設有人已經具備日檢N5級程度的知識,也學過了不少日檢N4程度的文法,在這種狀況下,是不是就可以去考慮買日文字典呢?

答案還是「看情況而定」。

每個人學日語的動機都不一樣。有些人學日語可能只是為了在寫履歷時能多寫一點語言專長,有些人學日語可能只是純粹基於好奇,也有些人學日語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日語問題(例如為了看日本的雜誌或是玩日本電玩)。而且每個人的學習方式也都不盡相同。

如果平時只有在上日語時才會碰日語,下課後完全不接觸其他日語媒體的話,這樣的人根本不需要日語字典。其實,一般學生在學校或補習班上日語課時,也幾乎沒機會用到日文字典。因為老師會把學生應該知道的東西解釋清楚,老師也沒時間停下來等學生查字典。如果有人在課堂上查了字典,就代表查字典的這段期間沒聽課。

真正需要日文字典的人是那些會接觸課外日文資訊的人。例如網路、雜誌、漫畫、電玩等。由於這些資料不會像教科書一樣把每個詞彙都加註假名或註解。如果要理解這些資訊的內容,又找不到信賴的人來問,最後當然只能靠日文字典了。

如果已經具備了日檢N4以上的日語能力,平常又有機會接觸一堆日文資訊的話,該用什麼樣的日文字典才行呢?

答案仍然是「看情況而定」。

其實日文雜誌、日文漫畫、日文電玩的用詞不會太難。三、四萬條的小字典其實已經非常夠用了。有些人可能會擔心小字典的內容有限,可能會有查不到的詞彙。這種擔心其實是多餘的。字典查不到的詞多半是年輕人用的流行口語,流行口語在十萬詞條以上的字典也不見得查得到。花大錢去買詞條數在十萬條以上的日文字典,查不到的東西還是查不到。而且字典並不便宜,大家也沒有那麼多閒錢。不過只要施力方向正確,少花一點錢也一樣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至於那些要讀一些文學、社會評論方面的比較有深度的日文文章的人,一般三四萬詞條的小字典確實不夠用,最好要準備廣辭苑或大辭林等級的字典。

有些人喜歡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諺語強調學外語時必先然要準備好外語字典。其實這種引用諺語的行為只是一種自我合理化的詭辯而已。因為引用諺語的人並沒有透過事實及邏輯驗證,就只是單純地挑對自己有利的諺語用而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是由好幾個條件環環相扣下才能成立。還沒學會五十音的人根本不具備「工」的立場。而就算具備「工」的立場,這個「工」到底要不要做「事」還是問題。而就算要做「事」,是否要把「事」做到「善」的程度也是個問題。如果「工欲善其事」僅止於浪漫的幻想,沒有實質行動的話,「利其器」永遠沒有意義。

外語字典是學外語時的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然而對於那種只有在上課時才會接觸日文書籍,而且從來不會接觸課外的日文原文讀物的人而言,買日文字典只是浪費錢浪費空間而已。

※追記:
學日語時該用電子字典還是傳統字典呢?電子字典和傳統字典的優劣為何?對這種話題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本站的「日文字典與日語學習(2)」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