両替を表現する

現実として、両替するという表現を口に出していう機会はそれほどないと思うけど――
両替のことを「換錢」(huan4qian2)と言うよ。
この両替の言い方は、外貨の両替でも、小銭の両替でも両方使えるよ。

細かいお金のことは「零錢」(ling2qian2)と言うよ。
逆に、まとまったお金については特段言葉がないみたいなので、お札を意味する「鈔票」(chao1piao4)とか、その紙幣または硬貨の額面そのものを言うしかないみたいだよ。

さて、通常、両替をしたいときはお金を出せばそれで事足りるだろうけど、
それを言葉に出して言うときは「我要換錢.」(wo3 yao4 huan4qian2.)と言うよ。
台湾で日本円を出して両替を求めれば、常識的にはそれが外貨両替であるということはわかるかもしれないけど、
あえて日本円を台湾ドルに両替したいと言いたいときは「我要把日幣換成台幣.」(wo3 yao4 ba3 ri4bi4 huan4cheng2 tai2bi4.)と言うよ。

両替するときに、その一部を細かくしてほしいと思うことがあるよね。
そのときは、日本の感覚で「請把一部分的錢換成比較小的錢.」(qing3 ba3 yi2bu4fen4 de qian2 huan4cheng2 bi3jiao4 xiao3 de qian2.)と言えば細かくできるかもしれないけれども、実際には、より厳密に、どういう額面の細かいお金が欲しいかを示す必要が出てくるみたい。

例えば、手元の100元札を崩したいときには、「我要把一百元換成零錢.」(wo3 yao4 ba3 yi4bai3yuan2 huan4cheng2 ling2qian2)では、要望としてはどういう細かいお金が必要かわからないので、
「我要把一百元換成兩個五十元硬幣.」「我要把一百元換成一個五十元,四個十元,一個五元,五個一元硬幣.」というふうに明細までを言う方が親切みたい。

ニュー台湾ドル」「日本円と台湾ドルの外為変動」も見てね。

餅乾的日文

「餅乾」的日文是什麼?

可能有不少初學日文的人在練習造句或是寫日記時會想要用到這個詞。有些人可能曾經用中日辭典查過「餅乾」這個詞,字典可能會把中文的「餅乾」解釋成ビスケット

的確,日文的ビスケット的確是餅乾。不過ビスケット只是種種餅乾當中的一種而已。並不是所有的餅乾都叫ビスケット

在中文裡,「餅乾」意義非常廣。只要是在麵粉裡加入一些副材料,然後由烤箱烘熟的片狀的西點都可以叫作餅乾。不管這個東西的口味是甜的還是鹹的、也不管這個東西的形狀是圓的還是方的、不論上面是否塗了奶油或果醬,都叫作「餅乾」。

但是中文的邏輯並不等同世界的邏輯。中文的「餅乾」和日文的ビスケット並不對等。

日本人看到餅乾時,未必會講ビスケット。因為餅乾的種類很多。

日文的ビスケット的語源是biscuit。稍微懂一點英文的人可能會知道,在英語圈,餅乾可以分為biscuitcookie。懂一點英文又懂一點日文的人可能會知道,日文還有クッキー這個詞。クッキー這個詞的語源就是cookie

那麼クッキービスケット有什麼分別呢?

在英文裡,biscuitcookie都是餅乾。英國人習慣把餅乾稱作biscuit,而美國人則習慣把餅乾稱作cookie。雖然日文中也有源自於biscuitcookie的詞彙,不過這兩個詞變成日文的外來語之後,意思又不太一樣了。

在日文中,可以用來代表餅乾的詞包括ビスケット、クッキー、クラッカー等,其他還有的プレッツェル、ウエハース等。

ビスケット、クッキー、クラッカー,這三者有什麼不一樣呢?

クラッカー(cracker)
クラッカー簡單地說指的就是鹹餅乾,而且這種餅乾在製作過程中要經過發酵,餅乾上打有氣孔、餅乾裡面會有大氣泡。


クラッカー(cracker)。台灣人常吃的麗滋(RITZ)餅乾、蘇打餅乾的日文都可以叫クラッカー。在台灣,有些蘇打餅乾會夾有甜甜的奶油、果醬或是麥芽糖,因此對台灣人而言,蘇打餅乾是否算是鹹餅乾可能見仁見智,不過日本人眼中的クラッカー幾乎都是鹹餅乾,所以只要符合鹹餅乾、發酵餅乾的條件的話,就可以叫クラッカー。

クッキー(cookie)
クッキー指的是看起來像是手工製,脂肪和糖分佔40%以上的甜餅乾。


クッキー(cookie)。凡是外觀看起來像是手工製的甜餅乾都可以叫クッキー。不過要留意的是,外觀看起來像手工製的餅乾未必真的是手工餅乾。例如這張照片中的餅乾看起來像手工餅乾,其實是不折不扣的工場大量生產的餅乾。

ビスケット(biscuit)
ビスケット原則上指的是機器製的甜餅乾,脂肪和糖分較クッキー少。


ビスケット(biscuit)。一般台灣人吃的甜餅乾(例如OREO夾心餅乾、可口奶滋等)都可以叫作ビスケット。

プレッツェル(pretzel)
プレッツェル是一種比較硬、比較脆的鹹餅乾。有些英漢字典把「pretzel」解釋成「椒鹽脆餅」。說實在,如果在台灣的街上隨便找人問【什麼是椒鹽脆餅】,恐怕大部分的人都會露出疑惑的表情。也就是說,雖然有英漢字典用了「椒鹽脆餅」這個詞,但是在台灣人現實生活中,恐怕大部分的人根本就沒聽過這個詞,也沒有人用過這個詞。一般民眾聽到「椒鹽脆餅」時也沒有辦法想像這是什麼。「椒鹽脆餅」這個詞是編寫英漢字典的人在中文裡找不到和「pretzel」相當的詞而硬造出來的「解釋」。

 
プレッツェル (pretzel)。プレッツェル這種餅乾最具體的實例就是波奇棒(Pocky)。在台灣的某些量販店或是超市偶爾可以買到一種叫作冠寶 (Combos) 起司捲心餅,這種捲心餅的餅乾部分就是所謂的プレッツェル (pretzel)。恐怕沒有人會把波奇棒或是Combos捲心餅稱作「椒鹽脆餅」。

ウエハース(wafers)
ウエハース指的是一種由好幾層薄片製成的夾心餅。


ウエハース(wafers)。在台灣有些人把這種餅乾叫作「哈士」。

事實上,一般日本人或許可以分區別甜餅乾、鹹餅乾、「哈士」夾心餅。不過也有很多日本人無法區分ビスケットクッキー的不同。ビスケットクッキー的差異其實是由食品業者恣意設定,所以日本人看到甜餅乾時,可能會把甜餅乾稱作「ビスケット」,也可能用「クッキー」這個詞。也就是說,在一般日本人眼中ビスケットクッキー其實沒什麼分別。又,日本的夾心餅乾的主體通常是ビスケット,所以也有人把把夾心餅乾稱作ビスケット。如果要特別強調「夾心」的特徵時,可以用「サンド」這個詞。「サンド」這個詞是由「サンドイッチ」(sandwich) 省略而成。

另外,由上面的餅乾分類方式來看,台灣的營養口糧似乎是比較接近日本人眼中的「ビスケット」類的餅乾,而日本的防災用食品「乾パン」則比較接近「クラッカー」。然而如果要向日本人用日語解釋台灣的營養口糧時,恐怕用「乾パン」這個詞會比較易懂。

相關文章連結:
日本的營養口糧:乾パン(1)
日本的營養口糧:乾パン(2)

「報告」という枕詞

軍の中では、自分よりも身分が上の人に対して何かを言うときには、
「報告」(bao4gao4)と相手の肩書というのを頭につけてから、言わないといけないんだって。

「報告」の言い方の大体のバリエーションはこんな感じ。
報告班長(ban4zhang3), ______________。
報告士官長(shi4guan1zhang3) ______________。
報告排長(pai2zhang3), ______________。
報告連長(lian2zhang3), ______________。

相手の肩書がわからないときは、長官(zhang3guan1)を使って言うよ。
報告長官(zhang3guan1) ,______________。

「報告」といっても、何かまじめなレポートをするときだけじゃなくて、
何かを言うというのは、本当にまさに何かを言うことであって、
雑談のようなものであっても、イエス・ノーの簡単な受け答えでも、これを使うんだよ。

こうして、「報告○○」というのを枕詞のように言っているうちに、それがくせになって、
軍事とは関係ないところに言ったときにもつい「報告○○」と言ってしまうこともあるんだって。
兵役をした人たちの中には、こういう経験を持つ人はいるんじゃないかな。

ついでに、「呼びかけへの返事の仕方」も見てね。

日本的少年漫畫與兒童漫畫

日本的漫畫種類非常多,從讀者對象來分類的話,可以分類為少年漫畫、少女漫畫、青年漫畫、淑女漫畫、成人漫畫等。其實常看漫畫的人大概心裡頭都會有概念。

那麼《哆啦A夢》(小叮噹)在分類上應該是屬於哪一類漫畫呢?

有些人可能從直覺上會把《哆啦A夢》當成少年漫畫,不過在一些日本出版業界的人的眼中,《哆啦A夢》並不是少年漫畫,而是「兒童漫畫」。

講到這裡,出現了兩個詞:「少年漫畫」和「兒童漫畫」。

少年漫畫和兒童漫畫有什麼不同呢?少年和兒童有什麼不同呢?

在一般台灣人的感覺中,少年可以是指小學生的階段。例如小學生的棒球叫作「少棒」。那麼一般台灣人眼中的「兒童」又是什麼呢?在台灣,有些門票制的公共場所有賣所謂的「兒童票」(有些地方稱作「半票」),在一般民眾的眼中,小學生買兒童票或是半票合情合理。台灣到1997年為止有所謂的「兒童節」。在兒童節這一天,小學生可以放假一天。從這個觀點來看,兒童指的其實就是小學生的階段。

從法律上來看,台灣的「少年事件處理法中」和「兒童及少年福利法」都有提到少年。「兒童及少年福利法」還有提到兒童的定義:

少年事件處理法的定義:
少年=12歲以上未滿18歲的人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的定義:
兒童=未滿12歲的人
少年=12歲以上未滿18歲的人

也就是說,一般台灣人印象中的「少年」和「兒童」其實指的是同一群人(小學生),但是在法律上,少年比兒童的年齡大。

那麼日本的「少年」和「兒童」有什麼不同呢?

在日本,棒球界有所謂的「少年野球」,不過日本的少年野球和台灣的少棒不太一樣。日本的少年野球的年齡層包含小學生及中學生。從這個觀點來看,日本人對「少年」的解釋其實包含小學生以上的人。

如果從日本的法律來看的話,日本有提到少年或是兒童的法律包括學校教育法、兒童虐待防止等相關法律、兒童褔祉法、少年法等。

學校教育法的定義:
兒童=接受初等教育(小學)的人

其實一般日本人眼中的兒童就差不多是小學生。

兒童虐待防止等相關法律的定義:
兒童=未滿18歲的人

兒童褔祉法:
兒童=未滿18歲的人
少年=小學生至未滿18歲的人

少年法的定義:
少年=未滿20歲的人

從這裡可以知道,不論是台灣或是日本,一般人印象中的「少年」和「兒童」和法律中所規定的「少年」和「兒童」其實有不少差距。

◆◆◆

那麼在漫畫出版業界又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其實,日本的少年漫畫、少女漫畫、青年漫畫、淑女漫畫、成人漫畫,或是兒童漫畫只是商業分類,這種分類並沒有絕對的標準。例如少年漫畫,多半指的是在《少年JUMP》、《少年MAGAZINE》、《少年SUNDAY》、《少年CHAMPION》這四種少年漫畫雜誌上連載的漫畫。用這種方式來定位少年漫畫當然有很大的問題,如果這四本雜誌廢刊的話,少年漫畫可能又要由別的方法來定位。

日本的出版業界中,之所以有人會把《哆啦A夢》定位在兒童漫畫,這是因為《哆啦A夢》不是在少年漫畫雜誌的作品。以前《哆啦A夢》主要是在小學館的學習雜誌《コロコロコミック》(快樂快樂月刊)等雜誌連載。這些雜誌設定的讀者層主要是小學生,性質和上述的少年漫畫雜誌完全不同。從這個觀點來看,《哆啦A夢》確實和一般少年漫畫不同。

少年漫畫和這些小學生的漫畫或是學習雜誌不同的地方是在:少年漫畫的讀者和作品會成長,年齡會變動,然而小學生的漫畫或是學習雜誌卻要把內容控制在小學生的階層。

用實例來說明的話,1978年時的《少年JUMP》在連載寺澤武一的《COBRA》(眼鏡蛇)時,讀者的年齡層就有升高的情形,因為《COBRA》這部作品內容的成人味道比較重。《少年JUMP》為了找回小學生的讀者,因此推出了ゆでたまご的《キン肉マン》(金肉人),由於《キン肉マン》的內容幼稚、造型簡單,小學生在畫圖時比較容易模仿,因此大受小學生歡迎。

相對之下,《哆啦A夢》在小學館的學習雜誌中,就嚴密地控制了內容。例如低年級學生看的《哆啦A夢》的構圖比較簡單、人物的頭比較大,每頁的畫框分為三層;而高年級學生看的《哆啦A夢》的構圖比較細緻、人物比例也比較正常一點,每頁的畫框分為四到五層,哆啦A夢說教的機會比較多,甚至還會在故事中帶入一些適合高年級學生的知識。

曾經擔任過漫畫雜誌總編輯的日本次文化評論家大塚英志在雜誌《新文化》1988年10月20日號中曾經投稿過一篇〈沒有小孩的少年漫畫雜誌〉的文章中,曾經提到日本某個書店於1988年10月的前兩週進行漫畫銷售統計。統計對象是在該書店購買《少年JUMP》、《少年MAGAZINE》、《少年SUNDAY》的人

銷售量的統計結果是:
JUMP:MAGAZINE:SUNDAY=10:5:3

其中,購買《少年SUNDAY》的人當中,沒有小學生和中學生。而購買《少年MAGAZINE》的人當中,沒有小學生。而購買《少年JUMP》的人當中,小學生也只佔兩成。整體上來看,這家書店中的三部少年漫畫雜誌的小學生消費者僅佔11.3%而已。高中以及高中以上的消費者佔了75%左右。雖然這只是某一家書店的統計,但是多少可以看出少年漫畫不是少年的專利,少年反而是讀者中的少數。因此少年漫畫的「少年」兩字在現實中只是僅供參考而已。相較之下,連載《哆啦A夢》的小學館的各個學習雜誌以及《快樂快樂月刊》則把讀者群完全設定在小學生階層。由此多少也可以看出少年漫畫和兒童漫畫的差異。

《哆啦A夢》之所以能夠成為日本甚至亞洲的國民漫畫,一方面是因為《哆啦A夢》的題材本身提供了日本甚至亞洲小孩的夢想樂園,而另一個因素則是《哆啦A夢》在連載的過程中並沒有強而有力的競爭對手。以日本的《快樂快樂月刊》為例,當年這部兒童漫畫雜誌中,除了《哆啦A夢》以外,其他漫畫的作品的內容不外乎是電玩、遙控車、或是鋼彈模型。這些漫畫與其說是漫畫,倒不如說是商人為了賣東西而造出來的「漫畫形式的廣告」,內容過度遷就商品,創作性不高。當商品熱度過了之後,這些附屬於商品的漫畫作品也就開始更迭。相較之下,唯一有原創性的作品就只有《哆啦A夢》而已。再看看亞洲國家,《哆啦A夢》也是亞洲各國唯一一個規模夠大,而且具有獨創性的兒童漫畫作品,而且《哆啦A夢》的時空背景 (1970年的日本) 正好和各個開發中國家的小孩的生活環境有許多類似之處。由此也不難理解《哆啦A夢》為何能成為日本甚至亞洲的國民漫畫了。

上下関係における謙譲表現的な一人称

中国語の一人称は「我」(wo3)だよね。
日本語のように、一人称を指す言葉がたくさんあるわけじゃなくて、せいぜい自分の名前も一人称として代替できることもあるぐらいなんだけど、

ある一定の緊張した上下関係が存在する中で目上の人と話をするとき、自分のことをへりくだるような一人称を立てることもある。
そのときは、自分の職とか身分を言って代替するよ。

例えば、軍の中では、個人的な感情や私情がまじるというニュアンスを避けるため、上官に対しては「我」を言わないことがあるよ。
こんな場合、目上の人と話すときには、自分が後輩なので、「我」のかわりに「學弟」(xue2di4)、「學生」(xue2sheng1)、「士兵」(shi4bing1)と言う。
この一人称は自分の身分によっても違うわけで、職業軍人同士では「學弟」(xue2di4)、軍事学校の人は「學生」(xue2sheng1)、兵役の人は「士兵」(shi4bing1)と言ったりする。
そして、これら一人称単語の後に番号がつけたものを自分の名称として言う。この番号とは、組織の中で便宜的につけられた番号で、そのときによって番号は変わってくる。
例えば、番号が120番の人とかだったら、「學生120」(xue2sheng1 yao1liang3dong4)とか言うよ。
数字の読み方については、「数字の読み方&数の数え方」を見てね。

あるいは、ある程度の師弟関係が成り立つ場合、師匠と弟子の間で、「我」のかわりに「學生」(xue2sheng1)、「弟子」(di4zi)、「徒弟」(tu2di4)と言ったりすることもあるよ。
これらの表現は、たまにドラマとかでも聞くことがあるかもしれないね。

これらは、日本語で言うところのいわゆる謙譲表現の範疇に入るのかな……
いずれにしても、別に外国人が覚えておくべきことでもないし、多分使うことはあり得ないかな。

超人的日文

有些人對日本有好奇心,是因為小時候接觸過日本漫畫、卡通、特攝等。日本的漫畫、卡通、特攝作品有不少超人角色。這些超人作品多少提供一些台灣人童年時代的想像力。

漫畫、卡通、特攝迷眼中的「超人」,日語要怎麼說?

用中日辭典查「超人」這個詞,得到的日文答案可能是【超人】或【スーパーマン】。

我自己曾經用台灣的電子字典附的華日字典查「超人」這個詞,結果電子字典顯示的日文結果是【ずばぬける】。

我想要查的「超人」是中文名詞,但是電子字典給我的日文解答【ずばぬける】卻是動詞。這就是電子字典的品質。

日文的「ずばぬける」指的是飛躍出眾。如果我們說某個人有超人的才華,的確可以用「ずばぬける」這個詞。但是這個詞顯然不是動漫迷眼中超人作品中的「超人」。從這裡可以知道,有些字典的詞條解釋不但容易造成誤解,甚至可能和現實脫節。

至於紙本字典提到的【超人】、【スーパーマン】的日語解釋則比較接近動漫迷眼中的「超人」。

日文的【スーパーマン】本來是源自英文的「superman」。英文的「superman」其實是普通名詞,並不是指卡通漫畫中的超人,而是指能力、才華出眾的人。後來美國的英雄漫畫《Superman》引進到日本後,日文的【スーパーマン】這個外來語才多了「Superman」這個專有名詞的意思,可以指漫畫、卡通或是電影中的「Superman」。不過日文的【スーパーマン】這個外來語只適用於《Superman》這部作品的主角而已。

排除掉【ずばぬける】及【スーパーマン】,一般中日辭典的「超人」的解說就只剩下【超人】(ちょうじん)了。

日文中的【超人】這個詞能代表日本卡通、漫畫作品中的超人嗎?

答案是可以。因為日本很多超人作品的標題就帶了【超人】這個詞。

1972年,日本的東映曾經製作過一部標題叫《超人バロム1》的特攝作品。作品中,超人「バロム1」(Barom One)是由一名成績非常優秀的小學生和一名運動能力非常強的小學生兩者交臂後變身而成。兩名小學生變成一名大人體型的超人「バロム1」。成績優秀的小學生負責「バロム1」的智慧部分,運動能力超群的小學生則負責「バロム1」的體能部分。設定非常荒謬。不過從作品的名稱來看,日語中的【超人】這個詞的確符合動漫迷心中的超人形象。

1979年,日本的東寶公司製作了一部叫作《炎の超人メガロマン》的特攝作品。作品中的男主角可以變身成超人「メガロマン」。身高150公尺(烏魯托拉曼的3.75倍)、體重8800噸(烏魯托拉曼的1/4)。從這個例子來看,日語的【超人】也可以用來形容巨大變身超人。

到了1993年,日本的圓谷拍攝了一部叫作《電光超人グリッドマン》的特攝片,也是巨大變身超人的作品,而且作品的名稱也用了【超人】這個詞。

《超人バロム1》、《炎の超人メガロマン》或是《電光超人グリッドマン》都是特攝作品,對特攝迷而言可能很有意義,不過對於一般人而言,知名度恐怕沒那麼高。如果有日本人聽到【超人】這個詞時,能講出這幾部作品的話,這樣的日本人恐怕不能算是一般的日本人。

一般的日本人如果聽到【超人】這個詞時,恐怕會先想到《キン肉マン》(金肉人)這部漫畫作品。

一般日本人聽到【超人】會聯想到金肉人,是因為金肉人作品中大量使用了【超人】這個詞,例如正義超人、殘虐超人、惡魔超人、完璧超人、超人強度、超人墓場、超人オリンピック(超人奧運)等。

金肉人是1980年代集英社《週刊少年JUMP》的發行量從兩百多萬部成長到四百多萬部時的主打作品之一。當時就算沒機會看金肉人漫畫的人,有可能在電視上看過金肉人卡通。沒看過漫畫,又錯過了卡通的小朋友也可能看過同班同學的金肉人橡皮擦。當時日本的學校裡的小朋友們在下課時還會模仿金肉人的超人對戰。所以很多日本人聽到【超人】這個詞時會聯想到金肉人。

然而,金肉人中的【超人】這個詞,符合動漫、特攝迷心中的「超人」符號嗎?

一般動漫、特攝迷心中的「超人」主要是屬於正義的一方,擁有某些特殊能力,具有救世英雄的特質等。從這個觀點看來,金肉人當中的【超人】顯然不符合這種條件。因為金肉人當中的超人多半不是正義的一方,雖然許多超人有特殊能力,但是大多數的超人並不具英雄的特質,因此金肉人中的【超人】恐怕只能算是名為【超人】的生物種類而已。

那麼,動漫或是特攝迷心目中的「超人」到底要如何用日語來表現呢?

在日本,最有名的超人莫過於《ウルトラマン》(烏魯托拉曼)。「ウルトラマン」這個詞是由ウルトラ(ultra)和マン(man)這兩個外來語構成。從ultra和man這兩個詞來看,「ウルトラマン」本身就帶有超人的意思。不過由於「ウルトラマン」這個詞被烏魯托拉曼獨佔,所以「ウルトラマン」雖然符合動漫或是特攝迷心目中的「超人」的標準,但是無法轉用在烏魯托拉曼以外的超人身上。

1970年代初期,日本的圓谷製作過一些非烏魯托拉曼的巨大變身超人科幻片,例如1971年的《ミラーマン》(Mirrorman)、1972年的《レッドマン》(Redman)、1973年的《ファイヤーマン》(Fireman)等。這些人物完全符合動漫或特攝迷心目中的「超人」形象。而且這些超人名稱都是用「マン」(man)結尾。再回頭來看看超人力霸王「ウルトラマン」這個名稱的最後也是「マン」。

事實上,名稱以「マン」結尾的超人不限於圓谷的巨大變身超人的科幻片。1963年,講談社的漫畫雜誌《週刊少年MAGAZINE》就曾經連載過一部叫作《8マン》(Eightman,以前台灣曾經譯作「原子超空人八號」)的英雄漫畫作品。同一年,該部漫畫作品也被改編成電視卡通。

(出典:平井和正, 桑田次郎. 1965年11月. 『エイトマン』別冊少年マガジン4号. 東京: 講談社)

除了《8マン》和圓谷的巨大變身超人以外,台灣人非常熟悉的科學小飛俠的作品原題標《科學忍者隊ガッチャマン》(Gatchaman)的名字也用了「マン」這個詞尾。1970年代後半龍之子公司所製作的「Time Bokan」系列中的《ヤッターマン》(Yetterman,正義雙俠)、《ゼンダマン》(Zenderman)等作品中的正義的主角的名稱最後也都是「マン」。東映的戰隊系列作品中,也有不少戰隊的名稱最後是「マン」。例如《電子戰隊デンジマン》、《科學戰隊ダイナマン》、《超電子バイオマン》等。

所以日語中的「マン」這個詞恐怕是最符合動漫或是特攝迷眼中的「超人」的詞彙。

再看看金肉人這部作品中的人物名稱,主角叫作「キン肉マン」、其他還有「テリ―マン」、「ラーメンマン」、「ウォーズマン」、「ウルフマン」等超人,他們的名字都是以「マン」結尾。

日語的「マン」(man)會和超人扯上關係,是受到美國的超人英雄作品的影響。例如超人Superman在日本叫作「スーパーマン」、蝙蝠俠Batman在日本叫作「バットマン」、蜘蛛人Spider-Man在日本叫作「スパイダーマン」。恐怕就是因為這些超人的名稱都是以「マン」結尾,所以日本人在製作超人英雄的角色時,也會在他們的名字上加上「マン」,讓他們更像超人。

不過日語的「マン」只適用在專有名詞(超人的名字)詞尾。並不是超人的總稱。一般日本人在談超人作品時最常用的總稱是「ヒーロー」(HERO,英雄)。「ヒーロー」未必是超人,但是超人作品的主角一定都是「ヒーロー」。日本人說的「ヒーロー作品」中的主角可能有正義感,但是未必有特殊能力,但是描寫有正義感又有特殊能力的超人作品在日本全部都是歸類成「ヒーロー作品」。所以「ヒーロー」這個詞可能比較接近台灣人眼中的超人。

台湾のコンセントとプラグ

台湾のコンセントとプラグの形状は日本と同じAタイプだよ。
そして、台湾の電圧は110Vで、交流電源の周波数は60Hzというふうにあるから、
すごく大ざっぱに言ってしまえば、日本からの観光客が台湾に滞在して使用する電化製品であれば、特段対策をしなくても、台湾でも日本と同じような感覚で電化製品を使用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と思う。

台湾のコンセントはこんな感じ。日本にもありそう。日本と同じAタイプだよね。

写真の画像がよくないけど、この前台湾で宿泊したホテルでのコンセント。サービスとしていろいろなタイプのプラグが使えるコンセントを用意してあるんだということなのかなと思ったけど、日本のプラグは差せなかったような……

観光客としてはここまでの知識で十分だと思うけど、
厳密に言えば、台湾のプラグはすべてAタイプで統一されているわけじゃないし、電圧はすべてが110Vであるわけじゃないよ。
エアコンとかは違うプラグ形状が存在するし、プラグの形状が違うだけじゃなくて、電圧も220Vだったりするのだ。

わざわざもう一人の書き手の家のクーラーのコンセントの写真を撮ってもらったので、載せてみるね。
多分、これらの形状のほかにも別のものも存在するのだと思う。
    

家庭の中に供給されている電圧として110Vと220Vがあるけど、
220Vのコンセントは限定された用途のもので変な位置にあるので、観光客が目にすることはないと思うよ。
とはいえ、変な位置に変な形状のコンセントがあったときには、ちょっと気をつけて使う必要があるということだよ。

台湾の横置きコンセント」も見てね。

日本可愛文化(8)

在日本的動漫畫或是電玩中,穿著白上衣加上紅袴巫女可以說是可愛少女的典型代表。白上衣及紅袴這種簡單的色彩挑配給人一種乾淨、純潔的感覺。「乾淨」這種性質其實和「可愛」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愛乾淨的小孩給人一種可愛的印象,而不愛乾淨的小孩則往往給人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因此不愛洗澡的小孩子在學校可能會被同班同學欺負排擠。畢竟少了一分乾淨,可愛度也會大大地減少。就像一個可愛的東西如果蒙上厚厚的一層灰,這個物品的可愛光環多少會失色。

談到日本漫畫「哆啦A夢」(小叮噹) 中的可愛角色,許多人可能會聯想到源靜香。靜香之所以可愛,除了她長得漂亮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靜香愛洗澡。如果靜香是一個一點都不愛洗澡的女孩子的話,大概就不會有人認為她很可愛了。事實上,「哆啦A夢」中的靜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算是日本人的縮影。靜香愛洗澡,她愛洗澡愛到了一種偏執的程度;日本人也愛洗澡,除了在家洗澡以外,有些人偶爾還會去外面的「錢湯」洗澡,甚至在日本國內旅行時,也免不了去泡一下當地的溫泉。事實上,恐怕有不少台灣人對日本的印象就是「乾淨」。雖然日本也有髒亂的地方,但是整體上而言,還是給人一種「乾淨」的印象。甚至日本的精神科醫師野田正彰在1988年時出版的「被漂白的孩子們――他們眼中的都市」的書中談到現代日本人的過度潔癖的行為。日本的可愛文化的形成,恐怕和這種愛乾淨的文化多少有些關係。

日本人愛乾淨的文化其實可以推到古代的民俗社會中。古時候的日本人把不乾淨的東西稱作「穢」(ケガレ)。古時候的日本人認為,孕婦和死者身上都有所謂的「穢」的成分。用一種比較嚴謹的說法來解釋的話,「穢」就是一種異常的生理變化。例如女性懷孕就是一種生理狀態的改變,而生命活動結束也是一種生理狀態的變化。「穢」和「災」的不同之處是在於「穢」是發生於系統內部,而「災」則是來自於系統外部。「穢」可能會帶給人們不幸,因此古時候日本的產房或是辦喪事的地方都和生活用的住宅分離,好讓人們避開「穢」這種不乾淨的東西。

在1984年,日本的學者櫻井德太郎等人出版了一本叫作「ハレ・ケ・ケガレ―共議討論」的書。這本書中把傳統的日本民俗社會的生活流程分為「ケ」(ke)、「ケガレ」(kegare)、「ハレ」(hare)三階段。「ケ」(褻) 指的是一般平常狀態,「ケガレ」(穢) 則是指生活中的低潮, 而「ハレ」(晴) 則是指充滿活力的特別狀態。日本的民俗社會的生活流程是從「ケ」變為「ケガレ」,再由「ケガレ」轉為「ハレ」。其實「ケ」「ケガレ」「ハレ」這三種狀態的解釋方法很多。如果用電玩遊戲來解釋這種民俗的話,所謂的「ケ」指的就是一般滿血狀態,而「ケガレ」就是大失血,快要掛掉的狀態,而「ハレ」則是吃到補血外加無敵道具的狀態,而當無敵狀態消失之後,又回復了平常滿血的「ケ」的狀態。

如果從日語的邏輯來分析的話,日語「ケ」有「氣」的意思 (日文的「氣」可以讀作「ケ」),因此「ケガレ」這個詞可以分解為「ケ」(氣) 和「カレ」(枯れ) 。從這個角度來看「ケ」和「ケガレ」的關係就是前者為充滿「氣」的狀態,而後者則是快要沒氣 (枯竭) 的狀態,而「ハレ」這個詞則可以解釋成一種心情開朗的狀態。如果用七龍珠的邏輯來解釋的話,「ケ」就是一般狀態,而「ケガレ」就是快要死的狀態,而「ハレ」則是吃了仙豆後,再變身成為超級塞亞人的狀態。

從民俗社會的觀點來看,人們平常在工作時,心裡難免會累積一些壓力或是其他不愉快的東西。這種東西如果累積得愈來愈多,工作就愈來愈不起勁。這就是從「ケ」狀態轉為「ケガレ」狀態的過程。當然,放著「ケガレ」不管並不是辦法,因此民俗社會會舉辦祭典,讓人們有機會宣洩平時所累積的不快,祭典就是一種的「ハレ」過程,而祭典結束後,人們的血已經補滿,又可以回到正常的生活了。

◆◆◆

在日本神話中,日本的國土之神伊邪那岐為了找他死去的妻子伊邪那美而到了黃泉界,結果全身沾上了黃泉界的「穢」。於是伊邪那岐就在筑紫日向橘的阿波岐原的河邊進行「禊」(みそぎ) 這個儀式,來洗去身上的「穢」。所謂的「禊」,指的就是沐浴。也就是說,洗澡也是一種讓身體從「ケガレ」狀態回復的過程。而日本民俗社會中的「禊」這個儀式除了洗澡之外,也可能是拿冷水澆在自己的頭上澆個千百次,或是洗冷水澡,也可能是直接站在瀑布底下接受瀑布的水沖洗,來驅除不乾淨的東西。簡單地說,「禊」就是利用水來洗去身上的「穢」的儀式。

事實上,現代日本人愛泡溫泉的行為和古代民俗社會中的「禊」的儀式構造非常相似。日本人平常在工作過程中累積了許多疲勞,疲勞就是一種「穢」,於是有些人就會趁著放假時進行溫泉旅行,利用泡溫泉來消除身上的「穢」。

「禊」的儀式構造當然也可以用來解釋日本少女的行為。少女們平常是處於「ケ」的一般狀態,然而時間一久,如果疏於打扮,難免就會蓬頭垢面,成為「ケガレ」狀態。少女們藉由沐浴來消除身上的「ケガレ」,給自己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由此也可以解釋「哆啦A夢」中的靜香每天洗澡的行為,靜香每天洗澡,可以讓自己時常保持在「ハレ」的狀態,也可以避免自己變成「ケガレ」狀態。

1987年,日本資生堂的廣告中出現了所謂的「morning shampoo」(晨間洗髮精) 的概念,這個概念受到當時的女高中生的歡迎。對於女高中生而言,把自己弄得乾乾淨淨,就是一種可愛的實踐。結果許多女高中生於出門之前會先洗個澡,讓自己心情維持在最高狀態。「morning shampoo」的流行造成日本關東地區的用水不足,結果搞到東京都水道局開始呼籲少女們自制。而晨間洗髮精也就成為當年的流行語之一。

1980年代的日本少女們之所以那麼愛洗澡,除了化粧品業者的廣告推波助瀾以外,這也和當時日本少女之間所流行的一些「特殊信仰」有關。所謂的「特殊信仰」,指的是關於戀愛占卜、或是小魔法的信仰。當時的一些少女雜誌中常常會提供讀者們成就戀愛的魔法,例如在肥皂上刻上自己和暗戀的男性的名字,然後在洗澡時把肥皂上的字洗掉的話,戀愛就會成功。

在日本的傳統民俗社會中,日本人認為少女具有靈力,因此日本人在祭神時,常常會找少女來擔任巫女,而巫女在祭神儀式之前,當然也要進行沐浴。這個構造就和1980年代的日本少女的「特殊信仰」非常類似。在現代社會中,傳統的宗教對於社會的影響力已經愈來愈弱。當人們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力量時,人們就會去找新的東西來依靠,其中有一部分的人選擇投靠一些不知名的新興宗教。而日本的少女們則是選擇用自己的可愛的想像力創出一些可愛的儀式來施行戀愛魔法,建立了一種叫作「可愛」的宗教。少女們在這個「可愛」宗教裡,就和古代的巫女一樣,藉由沐浴來讓自己保持乾淨的狀態 (ハレ),以維持自己的魔力。

在2009年的現在,信奉「可愛」這個宗教已經不再限於少女,「可愛」這個宗教的信奉者已經拓展到日本的男女老幼了。

註:
日語的「ハレ」這個詞可以寫作「晴れ」。一些學過日語的人看到「晴れの日」這個詞時,可能會想到「晴天」。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晴れの日」這個詞其實指的是特別的日子。在這個特別的日子中,就算是陰天或是下雨,也一樣可以叫作「晴れの日」。在特別的日子往往會有一些特別的行事,在這些行事中,人們往往要穿上正式服裝,而「晴れ着」指的就是正式的服狀。如果把這個觀念應用到少女文化時,少女們約會的日子也可以叫作「晴れの日」,當然,少女們去約會時,必然會打扮得比平常可愛,這就是一種「ハレ」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