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可愛文化是由日本的少女們創造的,因此要理解日本可愛文化必須要先理解日本的少女。
講到日本少女,一些人可能會聯想到日本的女學生。而講到女學生,許多人可能就會聯想到「制服」,甚至直接把「制服」的範圍縮小到「水手服」。「制服」或是「水手服」可以算是日本女學生的典型符號之一。
日本的女學生文化是始於明治時代初期,當時日本的女學生讀的學校叫作「女學校」,日本最早的女學校是1970年由西洋的基督教會於東京築地成立的「A六番女學校」,1871年,日本的文部省則成立了屬於日本自己最早的「官立女學校」。這些女學校是6年制學校,專給「尋常小學校」畢業的女性就讀。「尋常小學校」相當於現在的小學,是給6~11歲的小孩就讀,因此就讀於女學校的女學生的年齡約在12~17歲,相當於日本現在的中學和高校階段。在傳統的日本民俗社會中,這個年齡層的女性已經被視為成年人,必須為村子工作,不過明治時代的女學生不須工作,而是到學校提升自我價值,她們就是日本少女的雛形。
明治初期的女學生上學時穿的服裝是和服,髪型則是像時代劇中的女性的傳統髮型。然而日本的和服是在沒有椅子只有坐蓆的住宅文化中形成的,而女學校的上課方式則是要大家坐在椅子上聽課。在這種情況下,沒有椅子的文化和有椅子的文化就產生了衝突,穿著和服的女學生一坐上椅子,和服的下擺就開了,小腿也就因此就露了出來。當時的西洋的女教師們覺得這樣子非常不雅觀,於是女老師及女學生便想出了一個改善方法:穿男袴。於是女學生們就穿著爸爸的男袴上學去了。
在男尊女卑的明治時代,女學校本來是培養男性心目中的賢妻良母的機構,不過這些女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卻自己想出了穿著男袴上學去點子,算是當時男性始料未及的事,因此社會開始批判這些穿男袴的女學生,當時的報紙上不時出現一些批判女學生穿男袴的文章。事實上,除了社會輿論以外,明治天皇也不喜歡女性穿男袴,例如1881年,明治天皇到地方的學校巡視前,先遣的文部省官員就曾經提醒當地的女教師及女學生,不要讓天皇看到她們穿男袴的樣子。到了1883年,日本政府下令穿男袴的女性自制,於是女學生穿男袴的時代便告結束。
1883年之後,由於西洋文化的影響,部分女學校規定學生必須穿著洋裝上學,給人一種西洋貴婦的感覺。由於這些學校有西洋舞蹈課,再加上當時會跳西洋舞蹈的日本人女性不足,因此這些穿慣洋裝又會跳舞的女學生偶爾有機會去舞會中支援伴舞。不過到了1890年代,由於日本國內民族主義思想盛行,再加上洋裝算是一種奢侈品,因此女學生的服裝回復到和服。為了解決女學生坐在椅子上時和服下擺岔開的問題,於是就發展出了女性專用的「袴」,女學生便開始有屬於自己的女袴可穿。
日本的大學女生的畢業服裝。日本的女大學生在畢業時所穿的服裝叫作「袴」。「袴」本來指的是男性和服的下半身的服裝 (詳情請參考日本劍道的裝備 (1)這篇文章),不過日本的女大學生的和式畢業服裝也可以稱作「袴」(這裡指的是服裝的整體,並不限於下半身)。這種畢業「袴」就是從明治時代的女學生文化中發展出來的。早期的女學生上半身穿一般和服,下半身則套上男袴,後來這種袴裝經過改良,上衣的下擺縮短、腰帶的寬度減半、袴也由男袴變成行燈袴,最後演變成現代的畢業袴。
到了二十世紀初期,部分日本教育界的人士認為袴裝在構造上並不適合運動,因此開始構思體育課用的服裝。日本的女性教育家井口阿久利等人於1906年所著的「體育之理論及實際」中便提案以活動方便的水手服作為女學生的體育服裝的構想。之後就有學校開始採用這個構想,於是水手服便開始普及,最後從體育服轉為一般日本女學生的制服了。
◆◆◆
有些人認為「制服」是學校的權威式管教的象徵,是一種國家權力的延伸。的確,傳統日本的男學生的黑色立領金紐扣的服裝確實是明治時代日本軍裝的變形,明治時代的日本學校導入制服的背景也和當時的富國強兵思想有關。有些人可能也會認為日本女學生的水手服和海軍軍服有關,的確,「水手服」的確和海軍有關,不過日本的女學校採用水手服的目的是考量和服不適合用來上體育課。
1846年德國畫家溫特哈爾特幫英國的愛德華王子畫了一幅肖象,當時5歲的愛德華王子身上穿的就是水手服。由於這幅畫非常可愛,造成當時西方世界開始流行水手服童裝,在當時的西方少女的眼中,水手服就是一種遊戲時穿的服裝。也就是說,當日本還沒引進水手服時,水手服已經在西方世界開創出了一條有別於軍裝的新路線:可愛童裝。
明治時代的日本海軍雖然也是採用水手服作為軍服,不過水手服並非海軍的專利。明治時代的日本受到西方流行文化的影響,1880年代中期,日本的民間人已經把水手服視為一種流行童裝或是少女服,而提議以水手服作為女學生的體育服裝的女性教育家井口阿久利本身就有留學美國的經驗而且學的還是歐洲舞蹈,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因此日本女學校採用水手服的理由,與其說是為了軍事目的,倒不如說是水手服的可愛、美觀及實用性在日本民間早已有目共睹。日本女學生能創造可愛文化,恐怕也是因為她們能感受到自己身上的水手服中蘊含的可愛的魔力。
從男性文化的角度來看,學生制服是一種國家權力的延伸,因此1960年代的日本的學運當中,有一部分參與學運的高中生的訴求就是廢止制服,而部分日本高中也確實因此廢止制服。然而對少女而言,她們根本就不想關心制服是否和國家、權力有關,因為國家、權力這些東西對離她們的生活太遙遠、對她們而言太不切實際,少女們只在乎她們的制服可不可愛而已。1985年,日本的業餘制服研究者森伸之出版了一本叫作「東京女子高制服圖鑑」的書,這本書是用文字和作者畫的圖來介紹東京的女子高中的制服,本來這本書的消費對象鎖定在男性,結果這本書放在書店引來一堆少女購買。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少女們半年後就要考報考高中了,她們想要知道哪一間高中的制服比較可愛,以作為選校參考。結果這本書大賣,而且第二年還出新版,而且許多書店把「東京女子高制服圖鑑」這本書移到升學資訊區去。
1985年的台灣,國中生在寫高中聯考報名表時,志願往往是照著老師或是父母的指示來填,或者是直接照著去年的最低錄取分數由高至低填下來,偶爾有些人可能會考慮是否有男女合校的問題,但是大方向還是不會變。然而同一年的日本少女們,她們不在乎什麼學校有名,她們只在乎哪間學校的制服比較可愛。對台灣人而言,以制服的可愛度來作為選校的依據是非常不可思議的,然而日本中學的少女們確實是用這種方法選學校的,這不是少數日本少女的特異行動,而是一種普遍的觀念。講到這,可能有些人會對這些日本女中學生的舉動嗤之以鼻,認為她們不關心自己的將來。然而,一定要照著升學率選學校才算是關心自己的未來嗎?基本上,讀書是靠自己。在台灣,即使是第一志願的高中,也無法保證每個學生都能進第一志願的大學,因為在考大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個人的努力,而非學校的名氣。
日本的中學少女們依制服的可愛度來選學校的結果,就是制服可愛的高中人人想進,因此競爭就會變得激烈。由於競爭激烈,因此考不到高分就進不了學校,這種學校招到的學生的素質自然就會提高,在這種情形下,哪間學校的制服可愛,那間學校就可以招到好學生。日本的少女們用制服來選學校的結果,就是成績好的學生可以穿可愛的制服,而且可以和其他成績好的學生一起過高中生活。日本少女們追求可愛的衝動,造成許多學校開始花心思在制服上面,有些學校甚至請專業設計師來設計新制服,如果新制服能吸引大批學生來報考的話,學校就有機會招到優秀的學生。因此日本的女子高校在招生時,制服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想穿可愛的制服的話,就來我們的學校」。如果制服夠可愛,自然有機會招到優秀的學生。而在出版業界,每年出版高校的升學資訊的出版社也開始在學校資訊中加入學校的制服樣式的彩頁。如果不加入這些東西的話,少女們就不買他們出版的升學資訊,因此他們當然要加入制服資訊。
由男性思想來解讀制服這個符號時,不外乎是國家、權力的延長。極權主義者可能認為和國家、權力融為一體是一種榮耀,而自由主義者則可能不斷地想辦法把這種國家、權力的延長符號摧毀。然而在少女的眼中,制服卻是一種和國家、權力無關的可愛的符號,穿制服不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接受權力支配,穿制服是少女們展現可愛手段,是少女們的特權。少女們在追求可愛的制服的過程時,可以影響到學校以及出版業界的政策,讓各個學校去開發更可愛的制服,讓出版社在升學資訊當中加入制服資訊。這個結果就是少女們有愈來愈多的機會穿到可愛的制服,而穿著可愛制服的少女也愈來愈有自信。少女們不需要像男性一樣去配合權力或是抵抗權力,少女們靠自己的追求可愛的意志,讓男性眼中的權力符號「制服」來配合少女,這就是可愛的力量。
相關文章連結:
日本的學生制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