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のラジオ外国語講座

日本ではNHK外国語講座というのが有名だけど、
じゃあ、台湾ではそういうものはあるのだろうか。
テレビはないみたいなんだけど、ラジオ局の國立教育廣播電台で外国語講座をやっているよ。

結構充実していて、言語として、日本語、台湾語、インドネシア語、スペイン語、フランス語、アラビア語、ロシア語、英語、タイ語、国語、ベトナム語、ドイツ語、韓国語とあるよ。
台湾語と国語があるのが、おもしろい。

過去の番組の音声がネットにアップされているので、ダウンロードして聞くことができるよ。NHKと違って、会員登録せずともとれるよ。
特に、日本語のものはほかの言語をはるかに上回ってデータが充実しまくっているんだよね。
ざっくり見ても、日語文法解析、日語會話突破、日語會話關鍵句、日語範本、早安日語、早安日語來賓專訪、空中日語講座などなどがあるよ。
興味がある人は音声資料ダウンロードから気に入ったものを探してみてね。

ラジオ番組については、聞いてもらえればわかるけど、林綺雲先生(女性)と孫寅華先生(女性)が番組を進行していて、たまに日本語ネーティブが音声担当として出てくるよ。

残念ながら教材は別売りなのでどういうことをしているかの全容は知るすべはないけど、
ある程度中国語を知っている人であれば、これらの教材を使って中国語の耳をならすこともできるかもね。日本語を取り上げ「表示~」などと言った後の中国語が勉強になる。
当然だけど、台湾の中国語という感覚がする。

結構難しいことをやっているのもあるんだけど、文法積み上げ式のものは、日本語の五十音を説明しているものもあるよ。「あいうえお」の発音に日本語的な抑揚がついていないのが妙に斬新な気がする。
五十音のすべての音を第一声みたいな発音にして、エ段を「ei」という二重母音風で入れた方が、台湾人には聞き取りやすいのかな。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の番組表は節目表にあるよ。
ちなみに、このラジオ局はFMで、周波数は、基隆100.1MHz、台北101.7MHz、桃園101.7MHz、新竹101.7MHz、宜蘭103.5MHz、金門88.9MHz、馬祖91.5MHzということで――
日本のFM周波数の帯域76―90メガヘルツで聞けるのは金門だけということになるよ。このラジオ番組を台湾で聞く場合は、日本の周波数帯域以上が視聴可能なラジオを使ってね。
ちなみに、台湾のFMラジオの周波数の帯域は88.1―107.9メガヘルツなんだって。

台湾のラジオ局」も見てね。

日本可愛文化(4)

台灣的大街小巷中,常常可以看到「日式××」的字樣。例如日式車輪餅、日式炸豬排、日式燒肉等。台灣的網路購物系統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所謂的「日本進口××」的字樣。例如日本進口餐具、日本進口文具、日本進口雜貨等。台灣的商品之所以會加上「日式」「日本進口」的字樣,是因為商品加了這些字串,銷路就可能變好。台灣人喜歡日本商品,不外乎是因為日本商品的品質好,可以用得安心。除了品質以外,商品的外觀設計也是吸引消費者的因素。例如在兩個一模一樣商品的包裝上印上了完全不同的字體的話,給消費者的感觀也會完全不同。


這張照片中的左邊的螢光筆的包裝上印著可愛文字「蛍光ペン6色セット」。如果我們把這些文字的字型改成細明體的話(右邊的包裝),會給人一種生硬、嚴肅的感覺,商品包裝的美觀度也會大打折扣。當然,商品的美觀還會受到色彩的調和度、整體構圖的平衡感等因素影響。在這個例子中,左邊的包裝字體之所以可愛,是因為文字比較圓潤、給人一種柔軟的感覺。右邊包裝的細明體則是有稜有角,因此給人一種生硬的感覺。

由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圓滑、柔軟的字體給人一種「可愛」的感覺。

1970年代的日本少女們,就創造出了許多圓潤可愛的字體。這些由少女們創造的可愛字體在日本國內造成流行,成為日本可愛文化的代表之一。

1986年,日本的作家山根一真出版了一本名叫《變體少女文字的研究》的書,這本書的內容主要是談1970年代日本少女們創造的可愛的文字的事情。這些可愛的少女文字在1980年代正式成為印刷用的活字字型之一,之後又有廠商把部分可愛的少女文字製作成電腦字型販賣。由於這種少女字型看起來圓圓的,所以有日本人把這種字體稱作「丸文字」。在台灣,這種字體則叫作「少女文字」。


中文的華康少女文字及日文的DF丸文字體(DFまるもじ体)。從這張圖看來,華康少女文字和DF丸文字體非常相像。事實上,像是當然的,因為這是同一家公司開發的字型。從中文名稱「華康少女文字」來看,這個字型的開發者確實意識到這種字體的來源。

山根一真認為,少女文字起源於1974年,在1978年普及。當時的日本少女們之所以會創造出可愛的少女文字,其中一個原因是1974年時,日本的少女流行雜誌中流行一種叫作「ナール」(NAR)的字體。「ナール」字體其實就是類似台灣所謂的細圓體、中圓體的字型。另一個原因則是當時自動鉛筆開始普及,再加上日文橫寫的機會增多,在這種情況下有利於少女文字發展。當時有些人認為少女文字是漫畫文字的變形,不過山根一真認為漫畫中的徒手畫文字(例如漫畫中的狀聲詞)和實際的少女文字風格差異太大,因而否定少女文字起源於漫畫的說法。

不過曾經擔任過漫畫雜誌社總編輯的次文化評論家大塚英志則否定了山根一真的少女文字起源論。大塚英志認為,山根一真的少女文字的考證在年代方面還算正確,不過起源有問題。「ナール」字體和自動鉛筆普及頂多只能算是少女字體發展的外在因素。真正促成少女文字發展的其實還是漫畫。山根一真認為漫畫中的狀聲詞和少女文字的風格迥然不同,其實這是理所當然。因為少女文字本來就不是源於漫畫的狀聲詞,而是源於漫畫的其他部分。也就是說,山根一真在考證的過程中,只注意到漫畫中的狀聲詞,而忽略了漫畫中的其他文字部分。

在1974年時,有一群少女漫畫家在集英社的少女漫畫雜誌《Ribon》中漸漸嶄露頭角。這些少女漫畫家的畫風屬於可愛型的畫風,漫畫中的女主角們都是害羞的小女生,她們綁著馬尾,或是留兩條三編辮子,她們既嬌貴又瘦弱,興趣是烤餅乾。漫畫中的女孩住在郊外的西式木屋中,房間裡有床、古典式的家具,還有可愛的布娃娃。不論是漫畫中的女主角,或是女主角住的木屋,都可以算是少女漫畫家自己夢想中的理想可愛世界。這群對可愛世界懷著憧憬的少女漫畫家被稱為「乙女ちっく」(純潔少女)。「乙女ちっく」的成員包括田渕由美子、陸奥A子、太刀掛秀子、篠崎まこと等。

當時的少女漫畫雜誌中,有讓漫畫家留言發表一些有關自己生活近況的專欄,這些專欄會直接把漫畫家親手寫的留言印出來。在1972年之前,少女漫畫家幾乎都是用工工整整的字體來書寫。不過到了1972年左右,部分少女漫畫家的手稿就開始出現略為可愛的變形文字,這種變形文字可以算是少女文字的前身。到了1974年,「乙女ちっく」這群漫畫家所寫的留言完全進化成可愛少女文字。

另一方面,當時的少女漫畫雜誌中也有讓讀者投書發表感想的專欄。本來這些專欄是把讀者寫的名信片內容重新打字後刊出,不過1973年開始,這些交流區的字體漸漸從印刷字體改成直接把讀者寄來的名信片內容原封不動地印出來。這些少女讀者們發現自己的字可能會直接印在雜誌上,會被很多人看到,所以她們在寫名信片給出版社或是漫畫家時,會把字寫得可愛一點。她們的模仿對象,當然就是她們景仰的少女漫畫家平常用的可愛字體。少女漫畫雜誌的這種原汁原味的刊載方式就是造就少女文字開始普及的原因之一。

少女文字形成的另一個背景則是少女漫畫中的「內心獨白」大量增加。

在傳統的少年漫畫中,除了狀聲詞以外,其他所有文字都是對話框中的對話。然而在少女漫畫中,除了狀聲詞、對話以外,還有一種描寫少女內心的文字,這種文字就是所謂的「獨白」。少女漫畫中的「獨白」並不是以對話框內的文字來表現,而是以一種類似詩的形態出現在背景中,這是少女漫畫中獨有的表現方式。

在1970年代初期時,少女漫畫中的獨白數量並不多,通常要好幾頁才會出現一段內心獨白。不過到了1975年,部分少女漫畫作品中,幾乎每一頁都有一兩段描寫少女內心的獨白。1975年之前,這些獨白是以黑體的漢字加上細明體假名的字體印刷。不過1975年後,出版社開始採用「ナール」字體來表現獨白,這是因為「ナール」字體的稜角較少,看起來較為柔軟,用來表現少女的心境是恰到好處。少女漫畫中的獨白數量激增加上獨白字體的改變,影響了許多少女漫畫的讀者。這些少女讀者看到漫畫中的獨白字體是較為圓滑的圓體字後,也開始在自己的日記或是信中把字寫得圓圓的。因為這種圓潤可愛的字體正好可以表現出可愛少女的自我特質。

圓潤可愛的少女文字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普及的。

在1980年代,日本的印刷業的廠商其實開發過不少少女文字的字體。其中比較有名的是以當時的少女偶像永田ルリ子的字體為藍本所設計的「ルリール」(Ruriiru)字體。「ルリール」字體非常漂亮洗練,是一種介於行書和丸文字之間的字體,感覺起來就像是那種字寫得非常漂亮的女孩子的字體一樣。這種字體有行書的曲線美,同時帶有丸文字的渾圓可愛。相較之下,現在市販的少女文字體(丸文字體)的風格則顯得有點稚拙。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的話,略帶稚氣的丸文字或許反而可以突顯少女不成熟的可愛特質。而洗練且漂亮的「ルリール」字體由於是屬於以前印刷業界照相排版的專用字體,而且權利人並無意將這種字體數位化,因此目前市面上買不到「ルリール」的電腦字型。


免費的可愛日文字型。這些日文字型是一些日本的業餘的字型愛好家自己開發的字型,在網路上可以免費下載。和市販的少女文字體(丸文字體)相比,這些業餘愛好者自行開發的可愛文字又略顯稚拙、生硬一些。不過開發字型並不容易,而且這些字型是免費的,多少可以讓可愛自型愛好者在少女文字體(丸文字體)之外多了一些選擇。

少女文字是一種表現少女可愛特質的文字。在少女漫畫雜誌中,少女漫畫家和少女讀者彼此用少女文字投書交流,雖然這些人彼此看不到對方,但是她們可以用少女文字向對方出示自己可愛的一面,也可以利用對方的少女文字來想像對方的樣子。當少女文字成為少女畫雜誌上的典型溝通方式時,少女漫畫雜誌的一些男性讀者也產生共鳴,開始使用少女文字投書和大家交流。後來甚至有些根本不看少女漫畫的男性也受到少女文字的影響,日常生活中開始使用這種圓滾滾的可愛字體。

從日本的文字文化來看,在以前的日本,漢字和片假名是屬於男性用的文字,用來寫唐詩、寫歷史、寫佛經、寫法律等。平假名則是屬於女性用的文字,用來寫和歌、寫小說等。漢字和片假名這種男性文字的特徵就是有稜有角,工整的直線、直角特別多,而平假名這種女性文字的特徵則是渾圓、柔軟、充滿曲線美。由此看來,1970年代日本少女所創造的少女文字(丸文字)正是繼承了傳統日本女性文字中的渾圓、柔軟的特性。當日本的男性開始認同少女文字,並使用少女文字寫字時,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算是一種日本的女性文化對男性文化的反撲。而這種女性可愛文化的反擊,也造就了可愛文化在日本不分男女老幼,全面發展的基礎。

註:
少女文字雖然是一種可愛的符號,但是在其可愛的反面,就是一種字體稚拙、不夠漂亮的感覺。「ルリール」字體雖然漂亮洗練,但是「ルリール」畢竟是少女文字中的異類,其他的少女文字字體其實並沒有那麼漂亮,因此有些人認為如果過度使用少女文字,會給人一種白痴的印象。

台湾の運転免許筆記試験珍問題 その2

台湾の運転免許筆記試験珍問題 その1」の続きなんだけど、
引き続き、バイクの三択問題から、興味深いものを載せるよ。

なお、問題は、例えば台北市監理処のホームページに問題があるものを参照にしているよ。
http://www.mvo.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ro?page=461f1ead
(試験問題の中でも、新たに追加されたものは、そこそこ勉強が必要な「良問」となっていると思う。)

普通重型オートバイク免許を持っていれば、後記のどれが運転できるか(1)軽型オートバイク(2)小型トラック(3)小型乗用車。(1)
交通秩序を維持して交通安全を確保するには、まず:(1)交通管理機関からやるべきだ(2)運転手からやるべきだ(3)通行者からやるべきだ。(2)
登録証の有効期間が切ると(1)自分で有効の日時を修正する(2)監理機関に申し込み、新しいのと交換する(3)つづけて使ってもいい(2)
前車の後ろについて運転して、踏切の前に近づいたら、どうするべきか(1)スピードをおろして、前車ともっと距離を置く(2)いつも通りに運転する(3)スピードを出して踏切を通過する。(1)
突然急ブレーキをすると、後方の車両に(1)追突されない(2)追突されやすい(3)後方の車両も急ブレーキする。(2)
運転免許試験を受けたいのなら、道路監理機関に申し込むべきか(1)はい(2)いいえ(3)これについての規定がない。(1)この試験を受けている人自身に問うことは愚問ではないか。
今時では時間は金なり、だからバイク運転手にとって大事なのは:(1)時間よりも安全のほう(2)交通施設(3)オートバイの外見。(1)
公共場所の出入り口や駅に(1)駐車してもいい(2)駐車してはいけない(3)これについての規定がない。(2)はい、いいえ、規定がないという三択が結構存在する。そして、特にひねりもなく、わざわざ三択にしている意味がよくわからない。
優良な運転手はどうするべきか(1)なるべくスピードを出す(2)なるべくスピードを下げる(3)状況に応じてスピードを調節する。(3)
オートバイクの運転手が交通の混雑している所や工事中の道路を通るとき、どうするべきか(1)スピードを出し、先を争って通過する(2)ラッパをならしながら運転する(3)お互いに道を譲る。(3)
オートバイを運転する時、一番大切な防身具は:(1)ベルト(2)ヘルメット(3)防風メガネ。(2)正解以外の選択肢はどうなのか。
運転し始める前にブレーキが故障していることを気づいたら、運転手はどうするべきか(1)いつもの通りに運転すればいい(2)スピードを下げて徐行すればいい(3)運転するのをやめる。(3)
オートバイクに(1)ほかの車両のナンバープレートをかけてもいい(2)ほかの車両のナンバープレートをかけてはいけない(3)自己製のナンバープレートを掛けてもいい(2)
同じ方向に向けて進行しているとき、前方の車と後方の車は(1)いつでも車をブレーキして停止できる距離を置くべきだ(2)距離を置かなくてもいい(3)並んで進行するべきだ。(1)台湾バイク社会の実情を反映している問題か。
シマウマ紋様の横断歩道に通行者がいたら、どうするべきか(1)一時停止して通行者の通行を優先させる(2)ラッパを鳴らして通行者に道を譲ってもらう(3)スピードを出す。(1)翻訳の関係でおもしろくなってしまった問題。問題自体は日本にもありそう。(「台湾の横断歩道」も見てね。)
オートバイクの運転手が運転し始める前には何をするべきか(1)車両の各部品をチェックする(2)車両の性能がいいのでチェックする必要はない(3)これについての規定がない。 (1)

三択問題でも、何とも言えない珍問が多いのだが、珍問を解く上でも注意したいことは、台湾の道路は右側通行であることだ。
その知識を抜いてしまうと、思わぬ選択肢でひっかかってしまうこともあるから、注意してね。

標線の描かれていない道路でオートバイクを運転するとき、どうするべきか(1)思うままに運転する(2)なるべく右側につくべきだ(3)なるべく左側につくべきだ。(2)
後方の車が前車を追い越す時、どうするべきか(1)前車の右側から追い越す(2)前車の左側から追い越す(3)自分の思うままにすればいい。(2)

日本人の台湾での運転免許取得」も見てね。

日本的學生制服文化

曾經到日本旅遊過的台灣人,走在東京街頭時,可能會發現日本的女高中生的裙子短得誇張。短到一不小心就可能走光。日本女學生的裙子之所以這麼短,是因為她們覺得這麼穿比較可愛,而且她們的人生中,可能也就只有這個機會可以這樣子穿可愛的制服了。

大部分的日本人第一次穿制服是在幼稚園時代。日本的一般幼稚園的制服包括上學用的上半身園服、帽子、書包、運動服,以及遊戲或是畫圖時穿的遊戲服。看過日本卡通《クレヨンしんちゃん》(蠟筆小新)的人會發現小新在上學時都會背著小書包、戴著帽子,而園服則是套在便服外面。這就是典型的日本幼稚園小朋友的服裝。至於一些名門幼稚園除了上述的服裝以外,還有可愛的制服外套、男孩子有制服褲子,女孩子則有制服裙子。裝備非常齊全。

日本人到了小學階段,又回到穿便服的日子。雖然日本也有一些有指定制服的小學,不過那些小學多半是一些從事菁英教育私立名門小學。一般的小學基本上沒有指定制服。小朋友都是穿便服上學。從日本漫畫也可以看到日本小學生的服裝形態。例如1960年代藤子不二雄的《オバケQ太郎》(小鬼Q太郎)等一系列兒童漫畫作品中,小學生一律穿著便服。而1986年開始連載的《ちびまる子ちゃん》(櫻桃小丸子)中的小學生們也都是穿便服上學。比較特別的是這些小學生在上學時會帶一頂學校指定的帽子。這種帽子往往可以在當地的雜貨店或是學生用品店中買到。《ちびまる子ちゃん》其是就是作者在1970年代的小學時代的生活寫照。而1994年開始連載的《名探偵コナン》(名偵探柯南)中,小學生也都是穿便服上學。這些都是典型的日本小學生的服裝寫照。這些小學生身上唯一的共通點就是書包,雖然小學生的書包男女顏色不同,但是設計上其實都差不多。

日本人上了中學之後,又回到了穿制服上學的日子。在學校裡,大家都穿一樣的服裝,大家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對勁。不過當這些中學生放學後到補習班上課,便意開始識到同樣是制服,也有分可愛和不可愛的。公立中學的女孩子非常羨慕補習班裡的私立中學的女孩,這是因為私立學校的女孩子的制服非常漂亮,而且這些女孩子都很有自信。而自己身上則是既土又難看的制服。所以這些公立中學的少女們便對可愛制服產生了一種浪漫的憧憬:將來一定要進一間有可愛制服的高校。

這些少女們的憧憬,確實改變了許多日本高校的招生政策。

可愛的制服或許是一種魅力,但是有必要以制服來選學校嗎?制服能代表什麼呢?

有些人可能覺得用制服來選學校是過度著重外表的虛榮心作祟。不過換個角度來看,用學校名氣或是考試成績來選校的思維也一樣可以解釋成求名、或是過度著重某些特定科目的特定考試的數字的虛榮心作祟。如果過度重視外觀的心態不可取的話,那過度重視名聲、過度重視特定科目的特定考試的成績恐怕也一樣不可取。如果從正面的角度來看,在健全的學生的生活當中,想讓自己的成績更好一點,其實不是壞事。同樣的道理,在健全的學生生活中,能讓自己穿著喜歡的制服、讓自己過得更快樂,也無可厚非。

◆◆◆

日本中學生的升學策略和台灣國中生的升學策略完全不同(※詳情請參考本站的「日本的升學文化 (2)」這篇文章)。在台灣,只要在國中基測中考了不錯的成績,總會有一個不錯的學校可唸。如果是住在台北的女孩子,可能會把北一女當作第一志願,理由不外乎是北一女有名氣、有升學實績。當然北一女的優點絕對不只這些,只是對於國中三年級的女孩子而言,可能沒有機會想那麼多。而另外一個因素就是這種志願不填白不填,只要成績不錯,就算沒有上第一志願,後面還有一堆不錯的學校會收留自己,至於那些還不錯的學校到底有什麼優點呢?恐怕大部分的國中生不會想那麼多,因為大家的目的只是希望之後的三年能有個好學校可唸。

由於台灣和日本的升學制度不同,因此台灣人的升學觀念並不適用在日本。以東京為例,每個高校都是採獨立招生,如果想要進入某個頂尖的高校,就要向那間高校報名,然後參加那間學校自己辦的入學考試,通過考試之後,才能進入那所學校。如果一個實力不錯的考生不幸以微些差距落榜的話,其他學校不會自動接收這名學生,因為那個考試只適用於那間學校。只要這名考生沒有報考其他學校的話,就沒有學校可讀了。

東京的頂尖的女子高校的招生情形如何呢?如果我們以御茶水女子大學附屬高校以及慶應義塾女子高校這兩所頂尖的女子高校為例的話,根據2009年最新的資料,御茶水女子大學附屬高校的招生人數為50人左右,而慶應義塾女子高校的招生人數為90人左右。如果有人報了這兩間學校,結果兩間都以微些差距落榜,恐怕大家都會肯這名學生是個相當有實力的學生。然而殘酷的是,只要沒有擠進這140個名額,就算實力再怎麼強,落榜就是落榜。

由於日本的中學生報考頂尖的高校的風險極大,因此就算是有實力的學生還是會去報一兩間比較普通一點的高校。根據2008年的統計資料,整個東京都一共有447間學校,扣除純男校的話,想讀都內高校的中學少女們還有三百九十多間的學校可選。如果把這些高校分成前段、中上、中下、後段四等分,就算只看中上水準的高校,也有將近100間的高校可選,再考量交通問題、社團活動的多樣性等,恐怕還是有一堆學校可以選。如果學校的條件都差不多時,制服就會成為選校的重要的關鍵了。一個成績優秀的女孩子如果升學策略安排得當,就算無法擠進御茶水或慶應,起碼也可以讀一個水準中上,而且制服還很可愛的學校,何樂而不為呢?

換個角度來看,敢挑戰御茶水或慶應的少女,恐怕不能算是普通的少女。普通的少女不會去自找麻煩去報考那些招生不到一百人的名門高校。對普通的少女而言,她們有太多普通的高校可以選擇。那些在中學時代沒機會穿上可愛制服的少女們,就會在這些普通的高校當中,選一兩間制服樣式不錯的學校報考,如果能穿著可愛的制服讓自己過三年充滿自信的高中生活,何樂而不為呢?

1985年,森伸之的《東京女子高制服圖鑑》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意外成為中學少女們選學校用的參考書。

在1980年代的日本校園,曾經流行過「變形學生服」。所謂的「變形學生服」就是那種不良學生穿的形狀怪怪的制服。1987年任天堂紅白機的《熱血硬派くにおくん》遊戲當中,不良學生和太妹們穿的就是變形學生服。日本漫畫《湘南爆走族》當中的不良學生、《魁!!男塾》中的塾生、《ジョジョの奇妙な冒険》(JoJo冒險野郎)中的東方仗助、虹村億泰等人的服裝也都是變形學生服。男學生的變形學生服的外套可能變成短夾克或是長風衣,褲子可能像是燈籠褲。至於女學生的變形學生服則是裙子長到腳踝的部分。

本來日本的變形學生服只是服裝業者突發奇想,把日本傳統的學生服做得怪怪的,結果意外受到不良學生族群歡迎。

在1980年代當時,由於日本各個學校的制服設計都差不多,男學生幾乎都是黑色立領金紐扣的服裝,女學生則多為水手服,所以業者設計的變形學生服適可以適用於大多數的高校。想穿變形學生服的人只要到那些店裡去買就可以了。

制服本來是學校用來規範學生的工具,整齊劃一的制服讓學生失去個性,成為集團中的平凡的一分子。然而變形學生服把沒有個性的制服顛覆成有個性的流行服裝,所以這些穿著變形學生服的學生也就成為校方頭痛的對象。日本的學校為了杜絕變形學生服,於是就捨棄傳統的黑色立領金紐扣的服裝以及水手服,另外設計出一種「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的非傳統樣式的制服。

由於1985年《東京女子高制服圖鑑》大賣,所以學校也發現女學生在選校時會先看學校的制服設計。如果學校重新設計學生制服,把制服設計得非常時髦可愛的話,不但可以杜絕變形學生服,還可以吸引女學生報考。所以部分學校就開始重新設計制服。之後,《東京女子高制服圖鑑》也開始改版,直出到1994年版為止(嚴格來說,1995年的光碟版才是最後一版)。《東京女子高制服圖鑑》的作者森伸之指出,《東京女子高制服圖鑑》的85年版和94年版的內容幾乎完全不同。也就是說,在這十年間,圖鑑中的一百多間學校的制服大多都重新設計過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少女們用制服選學校的影響力。雖然《東京女子高制服圖鑑》已經不再出版,不過現在日本的升高校的升學資訊中,幾乎都有加入制服的彩頁資訊,而許多高校的網站中也有加入制服資訊。也就是說,制服已經成為一般學校的形象之一。至於那些名門高校,由於他們有別的魅力來吸引學生報考,因此就算維持傳統的制服,也不會影響到招生,畢竟穿著名門高校的制服的學生本身就有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魅力。

在台灣,許多高中生喜歡去外面的店家訂做制服,古早以前的中華商場就是台北的高中生訂做制服的聖地。台灣的高中生之所以喜歡在外面訂做制服,主要是因為不少學校的制服布料品質差、剪裁爛、穿不到一年就開始出現破洞,甚至脫線。到外面的商家訂做衣服,不但可以自己選布料,而且還可以要求店家在制服上加一些特殊的「花樣」,這也算是台灣高中生以自己的個性對抗學校管理主義的實踐。在日本,高校生並沒有這種訂做衣服的文化。1980年代的「變形學生服」可以在特定的服飾店買到現成的。日本的高校新生在入學之前,會到學校指定的服飾店量身訂做制服。這些服飾店非常專業、非常有良心,做出來的制服絕對合身,而且品質上絕對可以穿到高校畢業,因此日本的高校生沒有另外訂做制服的需求。

日本的學校之所以有制服,並不只是為了管理學生而已。還一個考量是在這個年齡層的少女會愈來愈在意自己的外觀。如果在這個時期繼續讓少女們穿便服上學的話,少女會煩惱每天上學時的服裝問題,而這些家庭也要為女兒的服裝增加支出。而如果有了制服,少女們就不用煩惱服裝的問題,家長也可以省下一筆錢。由於日本的制服品質好,而且設計上不輕佻,因此在婚禮、喪禮等正式場合中,學生可以直接以制服出席,完全不失體面,算是一種萬用服裝。

儘管現在日本的中學或是高校的制服愈來愈可愛,但是少女們並沒有因此滿足。在東京街頭上可以看到不少穿著制服短裙的女學生,這些女學生把從腰部開始把制服裙子捲幾圈,把裙子弄得像是迷你裙一樣,就是為了讓自己更可愛。日本的學校方面會基於保護學生安全而嚴格禁止女學生把裙子弄短,不過這些少女們也不甘被學校剝奪「可愛權」。她們在出家門時,把裙子捲短;到了校門口,又把裙子弄回原來的長度;等到放學出校門之後,又把裙子捲短。她們的目的就是為了向世人宣告:我是少女,可愛是少女的特權。然而學校在這場角力中也沒有放棄,目前日本已經有制服廠商開發出腰部部分一捲,整個裙子就會皺掉、失去美觀的裙子,不過少女們遲早也會發展出新的可愛制服的穿法。

相關文章連結:
日本可愛文化 (3)

台湾高校生の第二外国語

台湾にも第二外国語はあるよ。

かつては、大学にだけ第二外国語があったらしいけど、今となれば、高校、学校によっては中学から第二外国語の授業を受けられるようになっているんだって。

大学の方のデータがないので、とりあえず高校の第二外国語の履修の状況から、台湾の第二外国語について見てみたいんだけど――
台湾の高校段階で取り上げられている第二外国語は、日本語、フランス語、ドイツ語、スペイン語、韓国語、ラテン語、ロシア語。
統計によれば、これ以外の外国語は出てこないので、これ以外はレアケースということになるんだろうと思う。
それにしても、ラテン語が出てくるというのは、意外だなと思う。

ところで、台湾の高校生の第二外国語の受講状況だけど、ありがたいことに、日本語が支持を集めているんだね。
直近のデータ(2008年6月末現在)のものによると、こんな感じで、圧倒的多数が日本語を受講しているよ。

おおむね8割の高校生は、第二外国語を選択するときに日本語を選んでいるということだね。
受講者数は全体で3万人弱で、日本語受講者は2万3292人いることになる。

日本語は受講者数としても、圧倒的多数なんだけど、その受講者数の増加でも圧倒的にほかの言語を上回っているんだね。

ちなみに、2007年とは、2007年度末現在ということなので、2008年6月末現在のことだよ。

日本語の受講者が多いのは、台湾人の日本に対する関心のあらわれということもあるんだろうし、教師等マンパワーという側面もあるのかなと思う。

ついでに、「英語嫌いは台湾人の日本語学習者を増やす理由の一つ」も見てね。

日本可愛文化(3)

日本的可愛文化是由日本的少女們創造的,因此要理解日本可愛文化必須要先理解日本的少女。

講到日本少女,一些人可能會聯想到日本的女學生。而講到女學生,許多人可能就會聯想到「制服」,甚至直接把「制服」的範圍縮小到「水手服」。「制服」或是「水手服」可以算是日本女學生的典型符號之一。

日本的女學生文化是始於明治時代初期,當時日本的女學生讀的學校叫作「女學校」,日本最早的女學校是1970年由西洋的基督教會於東京築地成立的「A六番女學校」,1871年,日本的文部省則成立了屬於日本自己最早的「官立女學校」。這些女學校是6年制學校,專給「尋常小學校」畢業的女性就讀。「尋常小學校」相當於現在的小學,是給6~11歲的小孩就讀,因此就讀於女學校的女學生的年齡約在12~17歲,相當於日本現在的中學和高校階段。在傳統的日本民俗社會中,這個年齡層的女性已經被視為成年人,必須為村子工作,不過明治時代的女學生不須工作,而是到學校提升自我價值,她們就是日本少女的雛形。

明治初期的女學生上學時穿的服裝是和服,髪型則是像時代劇中的女性的傳統髮型。然而日本的和服是在沒有椅子只有坐蓆的住宅文化中形成的,而女學校的上課方式則是要大家坐在椅子上聽課。在這種情況下,沒有椅子的文化和有椅子的文化就產生了衝突,穿著和服的女學生一坐上椅子,和服的下擺就開了,小腿也就因此就露了出來。當時的西洋的女教師們覺得這樣子非常不雅觀,於是女老師及女學生便想出了一個改善方法:穿男袴。於是女學生們就穿著爸爸的男袴上學去了。

在男尊女卑的明治時代,女學校本來是培養男性心目中的賢妻良母的機構,不過這些女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卻自己想出了穿著男袴上學去點子,算是當時男性始料未及的事,因此社會開始批判這些穿男袴的女學生,當時的報紙上不時出現一些批判女學生穿男袴的文章。事實上,除了社會輿論以外,明治天皇也不喜歡女性穿男袴,例如1881年,明治天皇到地方的學校巡視前,先遣的文部省官員就曾經提醒當地的女教師及女學生,不要讓天皇看到她們穿男袴的樣子。到了1883年,日本政府下令穿男袴的女性自制,於是女學生穿男袴的時代便告結束。

1883年之後,由於西洋文化的影響,部分女學校規定學生必須穿著洋裝上學,給人一種西洋貴婦的感覺。由於這些學校有西洋舞蹈課,再加上當時會跳西洋舞蹈的日本人女性不足,因此這些穿慣洋裝又會跳舞的女學生偶爾有機會去舞會中支援伴舞。不過到了1890年代,由於日本國內民族主義思想盛行,再加上洋裝算是一種奢侈品,因此女學生的服裝回復到和服。為了解決女學生坐在椅子上時和服下擺岔開的問題,於是就發展出了女性專用的「袴」,女學生便開始有屬於自己的女袴可穿。


日本的大學女生的畢業服裝。日本的女大學生在畢業時所穿的服裝叫作「袴」。「袴」本來指的是男性和服的下半身的服裝 (詳情請參考日本劍道的裝備 (1)這篇文章),不過日本的女大學生的和式畢業服裝也可以稱作「袴」(這裡指的是服裝的整體,並不限於下半身)。這種畢業「袴」就是從明治時代的女學生文化中發展出來的。早期的女學生上半身穿一般和服,下半身則套上男袴,後來這種袴裝經過改良,上衣的下擺縮短、腰帶的寬度減半、袴也由男袴變成行燈袴,最後演變成現代的畢業袴。

到了二十世紀初期,部分日本教育界的人士認為袴裝在構造上並不適合運動,因此開始構思體育課用的服裝。日本的女性教育家井口阿久利等人於1906年所著的「體育之理論及實際」中便提案以活動方便的水手服作為女學生的體育服裝的構想。之後就有學校開始採用這個構想,於是水手服便開始普及,最後從體育服轉為一般日本女學生的制服了。

◆◆◆

有些人認為「制服」是學校的權威式管教的象徵,是一種國家權力的延伸。的確,傳統日本的男學生的黑色立領金紐扣的服裝確實是明治時代日本軍裝的變形,明治時代的日本學校導入制服的背景也和當時的富國強兵思想有關。有些人可能也會認為日本女學生的水手服和海軍軍服有關,的確,「水手服」的確和海軍有關,不過日本的女學校採用水手服的目的是考量和服不適合用來上體育課。

1846年德國畫家溫特哈爾特幫英國的愛德華王子畫了一幅肖象,當時5歲的愛德華王子身上穿的就是水手服。由於這幅畫非常可愛,造成當時西方世界開始流行水手服童裝,在當時的西方少女的眼中,水手服就是一種遊戲時穿的服裝。也就是說,當日本還沒引進水手服時,水手服已經在西方世界開創出了一條有別於軍裝的新路線:可愛童裝。

明治時代的日本海軍雖然也是採用水手服作為軍服,不過水手服並非海軍的專利。明治時代的日本受到西方流行文化的影響,1880年代中期,日本的民間人已經把水手服視為一種流行童裝或是少女服,而提議以水手服作為女學生的體育服裝的女性教育家井口阿久利本身就有留學美國的經驗而且學的還是歐洲舞蹈,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因此日本女學校採用水手服的理由,與其說是為了軍事目的,倒不如說是水手服的可愛、美觀及實用性在日本民間早已有目共睹。日本女學生能創造可愛文化,恐怕也是因為她們能感受到自己身上的水手服中蘊含的可愛的魔力。

從男性文化的角度來看,學生制服是一種國家權力的延伸,因此1960年代的日本的學運當中,有一部分參與學運的高中生的訴求就是廢止制服,而部分日本高中也確實因此廢止制服。然而對少女而言,她們根本就不想關心制服是否和國家、權力有關,因為國家、權力這些東西對離她們的生活太遙遠、對她們而言太不切實際,少女們只在乎她們的制服可不可愛而已。1985年,日本的業餘制服研究者森伸之出版了一本叫作「東京女子高制服圖鑑」的書,這本書是用文字和作者畫的圖來介紹東京的女子高中的制服,本來這本書的消費對象鎖定在男性,結果這本書放在書店引來一堆少女購買。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少女們半年後就要考報考高中了,她們想要知道哪一間高中的制服比較可愛,以作為選校參考。結果這本書大賣,而且第二年還出新版,而且許多書店把「東京女子高制服圖鑑」這本書移到升學資訊區去。

1985年的台灣,國中生在寫高中聯考報名表時,志願往往是照著老師或是父母的指示來填,或者是直接照著去年的最低錄取分數由高至低填下來,偶爾有些人可能會考慮是否有男女合校的問題,但是大方向還是不會變。然而同一年的日本少女們,她們不在乎什麼學校有名,她們只在乎哪間學校的制服比較可愛。對台灣人而言,以制服的可愛度來作為選校的依據是非常不可思議的,然而日本中學的少女們確實是用這種方法選學校的,這不是少數日本少女的特異行動,而是一種普遍的觀念。講到這,可能有些人會對這些日本女中學生的舉動嗤之以鼻,認為她們不關心自己的將來。然而,一定要照著升學率選學校才算是關心自己的未來嗎?基本上,讀書是靠自己。在台灣,即使是第一志願的高中,也無法保證每個學生都能進第一志願的大學,因為在考大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個人的努力,而非學校的名氣。

日本的中學少女們依制服的可愛度來選學校的結果,就是制服可愛的高中人人想進,因此競爭就會變得激烈。由於競爭激烈,因此考不到高分就進不了學校,這種學校招到的學生的素質自然就會提高,在這種情形下,哪間學校的制服可愛,那間學校就可以招到好學生。日本的少女們用制服來選學校的結果,就是成績好的學生可以穿可愛的制服,而且可以和其他成績好的學生一起過高中生活。日本少女們追求可愛的衝動,造成許多學校開始花心思在制服上面,有些學校甚至請專業設計師來設計新制服,如果新制服能吸引大批學生來報考的話,學校就有機會招到優秀的學生。因此日本的女子高校在招生時,制服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想穿可愛的制服的話,就來我們的學校」。如果制服夠可愛,自然有機會招到優秀的學生。而在出版業界,每年出版高校的升學資訊的出版社也開始在學校資訊中加入學校的制服樣式的彩頁。如果不加入這些東西的話,少女們就不買他們出版的升學資訊,因此他們當然要加入制服資訊。

由男性思想來解讀制服這個符號時,不外乎是國家、權力的延長。極權主義者可能認為和國家、權力融為一體是一種榮耀,而自由主義者則可能不斷地想辦法把這種國家、權力的延長符號摧毀。然而在少女的眼中,制服卻是一種和國家、權力無關的可愛的符號,穿制服不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接受權力支配,穿制服是少女們展現可愛手段,是少女們的特權。少女們在追求可愛的制服的過程時,可以影響到學校以及出版業界的政策,讓各個學校去開發更可愛的制服,讓出版社在升學資訊當中加入制服資訊。這個結果就是少女們有愈來愈多的機會穿到可愛的制服,而穿著可愛制服的少女也愈來愈有自信。少女們不需要像男性一樣去配合權力或是抵抗權力,少女們靠自己的追求可愛的意志,讓男性眼中的權力符號「制服」來配合少女,這就是可愛的力量。

相關文章連結:
日本的學生制服文化

台湾の運転免許筆記試験珍問題 その1

以前、「台湾のバイク一発免許試験」も書いて、試験を受けるんだったら、試験勉強をしなきゃいけないということを紹介したんだけど、ペーパー試験について、余り細かく書かなかったよね。

台湾の運転免許の筆記試験は、3種類あるよ。
 ○×と3択の文章題
 3択の交通標識問題

運転免許のペーパー試験というと、日本語のロジックを駆使した難しい問題だし、細かいところを突くし、日本人にしてみれば戦々恐々だよね。
では、実際に台湾の問題はどうかというと、日本での運転免許の試験のようにみっちり対策をしなければ合格できない試験ではなく、良心と常識プラスアルファで合格できるような試験のような気がするんだよね。

そこで、今回は、文章問題がおもしろ過ぎるので、具体的に幾つか紹介したい。
今回は、バイクの○×問題から、興味深いものを載せるよ。

 なお、問題は、例えば台北市監理処のホームページに問題があるものを参照にしているよ。
http://www.mvo.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ro?page=461f1ead

 横断歩道に近づく時、まずラッパをならして通行者の注意を呼び起こすべきだ。○。
 緑の信号は“通行”の意味だが、それでも運転手が信号無視の通行者と車を注意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オートバイクの後ろの座席に乗っている婦女が脇に向いて座ってもいい。×。
 思うままにラッパを鳴らして騒音を作り出すのは不道徳な行為だ。×。
 オートバイのサイレンサーをわざと取り下ろして騒音をだす者に対する罰則は、ただ壊れたサイレンサーを修理しない者より軽い。×。受験者に対してこの二者を比較して問う意味がわからない。
 前方に車両が転覆していてそれを援助している人もないのを見かけたが、私は急いでいるから、怪我していて悲鳴を上げている人を見ても見捨てるしかない。×。1、2を争う珍問だと思う。これを○にしてしまう人が果たしているのかどうか。
 交通警察が指揮しているのを信号機と同時に見かけたら、いうまでもなく、信号機の指示に従うべきだ。×。
 オートバイクの後ろの座席にすでに人がのせていたとはいえ、まだ他の荷物をのせてもいい。×。
 進行中、暇つぶしのために。車を並んで隣の運転手とチャットしてもいい。×。しちゃだめだろうと……。
 病気になっている、あるいは酔っているが、自身の安全には影響のない時は、気をつけてば、オートバイを運転してもいい。×。
 オートバイは小さくて扱いやすいだから、疲れる時や病気になっている時にも運転できる。×。
 ガソリンスタンドでオートバイクのガソリンを補給する時、エンジンをとめなくてもいい 。×。スタンドでは火気厳禁。バイクの構造上、これができるのかどうか。
 オートバイクの運転手が運転する時、交通稽察人員の検察に備えて、必ず運転免許とオートバイクの登録証を持っていくこと。○だけど、免許と登録証を持つ意味の理解を取り違えそうな問題

これ以上長くなると見にくいので、また次に続くことにするよ。
それにしても、どうしてオートバイでもバイクでもなく、「オートバイク」になっているんだろう。警笛orクラクションが「ラッパ」になってしまったんだろう……

日本人の台湾での運転免許取得 」も見てね。

日本可愛文化(2)

要探討日本可愛文化,必須要先談日本的少女。

講到日本的少女,很多人可能會聯想到穿著制服的日本中學或是高校的女學生、秋葉原附近穿著可愛女僕裝的打工少女,或是在電視、網路、雜誌等各種媒體上露面的日本少女藝人。對虛擬世界比較感興趣的人可能會聯想到日本動漫畫或是電玩中的美少女角色、甚至聯想到型店或是日本動漫精品店中的美少女模型,或是近幾年在某些族群中愈來愈紅的美少女球體關節人偶。的確,這些例子都是日本少女的代表,而這些真實或是虛擬的少女代表給人的印象就是「萌」、「可愛」。日本的少女和「可愛」有著密切的關係,少女除了本身是一種可愛的象徵以外,她們也是現代日本可愛文化的創造者。

日本的次文化評論家大塚英志於1989年所出版的「少女民俗學」一書中指出,「少女」是近代日本社會發展過程中意外生成的東西。在明治時代的日本社會制度下,女性被男性當成一種家族與家族之間的交換商品。當女性具有生育能力時,便開始具有商品價值。然而並不是每個女性都能在邁入青春期後立即嫁人,因此女性在出嫁之前,家族會設法保護這個商品。有些人為了提升女性的商品價值,便讓女性接受教育,結果日本就出現了「女學校」。「女學校」的成立目的是把女性訓練成未來的賢妻良母。雖然有不少女性接受了這樣的人生,但是仍然有些女性從這個系統中脫離了男性中心思想的控制,漸漸發展出一套屬於女性自己的文化。大塚英志所指的「少女」,就是繼承了過去女學生的精神,脫離男性思想支配並帶動日本可愛文化的少女。少女們們對流行敏感、具有自我意識、不受男性文化左右,擁有消費能力,並懂得利用她們的自我意識、獨道的流行眼光以及消費能力來實現自己的少女夢、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少女文化。

可能有不少人認為「男尊女卑」是日本傳統的社會觀念,看過日本的歷史劇或是時代劇的人可能會發現劇中的女性角色往往都是那種依附在男性背後的弱者。其實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日本的歷史劇和時代劇幾乎都是講武士的故事。由於武士的思想深受佛教及儒家文化的影響,武士的世界是最男尊女卑的世界,因此歷史劇或時代劇中的女性當然是弱者。然而事實上,武家社會中的男尊女卑觀念是受到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所致,而偏偏佛教和儒家思想均不是日本的東西。

看到這裡,可能有些人會說:武士精神就是日本傳統的精神,武士的思想以及生活形態應該足以代表傳統的日本才對呀。

或許有不少人以為武士精神是傳統的日本精神,然而事實上,現代人所謂的「武士精」神其實是因為日本農學專家新渡戶稻造在1899年在美國出版的「Bushido: The Soul of Japan」(武士道) 造成轟動後,所產生的一種意識形態。使得世界上一大堆人 (甚至包括部分日本人)「以為」武士是日本文化的代表,然後當平凡的日本人做了一些和武士道毫不相干的事情時,就會有人莫名其妙地搬出「武士精神」來解釋日本人的行為。事實上,一般人所謂的「武士精神」這種意識形態其帶有過多的穿鑿附會,和新渡戶稻造所談的「武士道」根本不同。

在專門研究日本民俗文化的民俗學家柳田國男的眼中,典型的日本人並不是武士,而是那些住在農村、漁村、山村的人,這些人才是日本的「常民」(即最普通的人)。柳田國男對於日本的「常民」的定位確實有他的道理在。1872年的日本人口調查資料中,日本的士族 (即原來的武士階級) 的人口僅佔全日本人口3.87%,這3.87%的士族是過去日本封建時代中的既得利益者。傳統的日本民俗社會是農業社會,農業社會中大部分的人都要從事生產 (種田、織布)。然而「理論上」最具有武士精神的上級武士偏偏不從事生產 (武士是屬於三次產業),也就是說,在傳統的日本民俗社會中,這些最具武士精神 (注意,這裡的武士精神≠武士道) 的人其實是最不典型的日本人。如果把這3.87%的既得利益者的生活形態或是思想當成日本的普遍生活形態或是典型思想的話,就像是把台灣前3.87%的既得利益者的生活形態當成全台灣人的普遍的生活形態一樣,非常荒謬。

◆◆◆

在日本的傳統民俗社會中,女性的地位其實並不低。一般而言,當女性初經來臨時 (約13至15歲時),村子便承認該女性為獨立的成年人,她們必須開始為村子工作 (可能是種田,也可能是織布)。由於她們是獨立的成年人,因此她們當然有權利選擇自己的配偶。在這種社會形態下,女性只分為有生育能力且有工作能力的成年女性和不具生育能力也不需工作的小孩而已,並沒有所謂的「少女」這種過渡階段的概念。

後來到了1871年,日本訂定了戶籍法後,家族的權力被男性掌控,日本的平民女性的地位在這時候才開始受到壓抑。在同一時期,日本出現了所謂的「女學校」,想要提升女性商品價值的人便把女孩子們送到學校接受教育,把少女們培育成賢妻良母。這些女學生如果是活在傳統的日本民俗社會中,她們應該要開始為村子工作。不過就是因為明治時代的男權擴張這種陰錯陽差的關係,讓這些女學生們不用從事生產工作,而女學生就成為一種不生產、純消費的族群。也就是說,日本女性的人生中開始出現了一個既非大人亦非小孩的過渡時期,這就是少女的雛形。到了戰後,日本的憲法第十四條中規定了日本國民不分男女一律平等,日本女性的社會地位才漸漸恢復,使得戰後的日本少女們比戰前的少女們有更多的自主性。

日本的可愛文化的生成背景除了少女們的自由度增加以外,另一個要因就是日本民眾的整體生活水準的提升。日本學者增淵宗一於1994年所出版的「かわいい症候群」一書中指出,在貧窮的家庭中,少女們必須為了生存而工作,這種少女的性質是「かわいそう」(kawaisou,可憐) 而非「かわいい」(kawaii, 可愛),她們沒有資源去創造可愛文化。而在富裕的環境中,少女們有太多足以表現自信的東西,她們是高貴美麗的公主,她們服裝、玩具、家具都是最美麗的高級品,「可愛」只會讓公主們顯得太平凡太寒酸, 她們沒有必要去創造可愛的文化。因此「可愛文化」是由那些出生在中等消費能力的家庭中的少女們所創造的。

戰後日本經濟起飛後,大多數的日本家庭都變成消費能力中等的小康家庭,雖然這些家庭並不算富裕,但是多少有一點多餘的消費能力來自我享受。而日本的少女就是在這種不需從事生產工作、有點閒又有點錢的環境下,開始花錢購買自己喜歡的可愛飾品,把自己的服裝、隨身物品、房間等裝飾成一種可愛的空間。

少女們建造可愛空間的目的並非為了博取異性的好感,她們只是想得到同儕的肯定,想聽到別的少女們對她們說一聲:「かわいい」(kawaii)。而當她們看到別的少女所建造的可愛空間時,也會對著別的少女說:「かわいい」(kawaii)。對少女們而言,建造自己的可愛王國的最重要的目的還是一種少女的自豪以及自我夢想的實現,她們可以利用她們的世界中的種種可愛的符號來告訴大家:「我是少女」。日本的可愛文化就是從這種社會環境以及少女的自我意識發展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