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在外語會話課程中,學生所表達的外語如果能讓人聽得懂,就算句中有些許用詞或是文法上的錯誤,老師可能也不會特別糾正。這是因為言語本身有它的模糊地帶,而從教學者的觀點來看,過度糾正的後果就是浪費時間而且達不到改善效果,甚至可能影響到學生將來在課堂中發言的意願。然而哪一種錯誤必須要先糾正,哪一種錯誤可以先保留呢?
在1975年Allwright所發表的論文中指出,如果某個錯誤會妨礙學生對於該語言的理解,這種錯誤就要先糾正,至於那些對語言學習理解影響比較小的錯誤則可以先保留。Burt和Kiparsky於1974年所發表的論文中,將學習者所犯的錯誤的分成大錯和小錯,所謂的大錯指的是邏輯錯誤,指稱錯誤 (例如搞不清楚你我他)、或是根本無法分辨語意 (這種錯誤可能會有點像是現在的劣質翻譯軟體所翻出來的句子)。至於小錯則指的是不影響邏輯、語意辨析的錯誤 (舉簡單的例子的話,就像是把「面白かったです」說成「面白いでした」這樣的錯誤)。而老師在指導學生時,應該先糾正大錯,小錯則可以留在以後慢慢改。
事實上,外語學習過程中的挑錯與糾正所必須要考量的問題並不是只有錯誤的大小而已。對於不同的學習者,挑錯與糾正的考量也會有所不同,畢竟每個人對於語言的理解能力不同。如果某個人一直地犯同一個特定的錯誤,在指導這個人時就要特別糾正那個特定的錯誤。如果某個班級中的學生都會犯某種錯誤的話,在指導這個班級時就要特別針對這個錯誤進行糾正。如果某個國家的學生特別容易犯某一種錯誤,在指導這個國家的學生時,就要特別針對他們常犯的錯誤來糾正。
除了錯誤的大小、學習者的特性以外,外語學習過程中的挑錯與糾正還得考量教學進度的問題。以日語教學為例的話,如果某一堂課的主題是形容詞活用變化的話,指導重點就要放在形容詞變化上。例如學生在課堂中練習造句時,如果同時在動詞活用和形容詞活用兩個地方犯了錯的話,原則上要先糾正形容詞活用的部分。又,如果學生在課堂上用了超出課程範圍的詞彙、文法,而且內容有錯的話,原則上要先糾正課程範圍內的錯誤,其他的錯誤則可以留以將來教到相關的內容時,再幫學生建立觀念。另外,有些人以為「和課本不同=錯」,這其實是有問題的。在學習外語時,課本雖然可以當作一種參考基準,但是這並不代表和課本不同就是錯的。和課本上的用法不一致的東西未必是錯的,這是因為那可能是還沒提到的東西,也有可能是教學設計上不建議使用的東西。(例如:「日文的助詞:「が」したい/「を」したい」、「日文的助詞:「が」/「を」+可能動詞」、「日文的自動詞與他動詞 (5)」這幾篇文章中所提到的文法即屬於一般日語教育中不推薦的用法,然而這些東西並不是錯的,它們只是因為教學上的考量而暫時不提的部分)
外語學習過程中的挑錯與糾正其實並不是一件單純的事,因為這個過程如果有任何地方沒有處理好,不但對學習者無益,甚至可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在糾正他人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外語知識以外,還要掌握外語誤用的特徵、學習者的特徵、以及指導方法等。當然,當我們發現有人在使用外語時了某個錯卻沒有去糾正對方,也未必是壞事,如果學習者的學習意願夠高的話,學習者自己也會有自我修正的能力,能夠自我修正的人,絕對不會因為少了一個人糾正而萬劫不復、永不超生。
我有感同身受的感覺
這篇系列的文章 讓我很能感同身受
之前剛認識日本朋友時
有其中一位常常把我寫給他的信
完全原封不動的
修改成正確的日文後 轉寄給我
其實可以感受到他的用心
但是就是說不上來 有一種悶悶的感覺
可能就是文中所提到的 過度的修正 會使得外語學習者失去信心吧!
我一直都有在看這個網站的文章
真的寫的內容都非常的深入
加油!!!
ルールづくり
(Steveさんへ)
こんにちはszyuです。コメント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わざわざつくった日本語を直されるのも、過度になると自信がなくなっちゃうということですね。
ただ、コメントを見る限りだと、恐らく相手の日本人はSteveさんが日本語のメールをつくった時間以上の時間をかけて修正していると思います。
日本語非母語話者の誤用原因を分析して、指摘するというのはなかなか難しいと思います。それは、相手の言語レベルがわかっていないと適切な指摘はできないと思うし、指摘する人にはそれなりのスキルがなければ適切にはなりません。母語話者には非母語話者がどのようにして言語を習得しているかなんていう知識は一般的に持っていませんよね。
こういう場合は、修正してくれるのはありがたいけど、例えば大きいミス5カ所ぐらいにとどめてくれとかいうふうにルールをつくった方がいいと思います。親切に直してくれているのだから、お互いのためにルールづくりが大切です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