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學生運動是起源於1918年12月5日東京大學成立的學生運動組織「新人會」。
當時的時代背景是俄國在1917年革命成功,推翻舊階級制度。另一方面,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國際關係比較緩和,資本主義開始急速成長。都市的小市民也漸漸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權利的重要性。民主思想就成為當時的前衛思想。
當時日本的大學生受到世界民主潮流以及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的影響,在東大成立了「新人會」,目的是在於宣揚民主思想,合理改造日本社會,然後期待全世界人類都能從不平等當中解放。當時「新人會」發行的雜誌標題就叫作「デモクラシイ」(democracy)。
講到這裡,可能有些台灣人會覺得奇怪:俄國革命、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似乎和民主思想搭不上邊。
部分台灣人之所以會有這種觀念,是因為過去台灣的教育加入了很多反左派思想,所以左派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扭曲。事實上,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關連性非常大。例如馬克思於1848年2月於英國倫敦所發表的共產黨宣言中,就提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取得民主主義」。即使是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還是有很多馬克思主義方面的研究,因為馬克思主義和民主主義、資本主義發展有相當大的關係。
後來到了1922年11月7日,日本的大學、高等專門學校內的社會思想團體共同組成了「學生連合會」(學連),東大的「新人會」成為「學連」的龍頭。學連的主要工作是向社會傳播新思想,讓日本社會理解這個世界。而日本共產黨也在這一年成立。由於當時馬克思主義在知識分子間是非常前衛的主流思想,所以這些學生組織在某種程度上和日本共產黨的想法是非常接近。所以「學連」組織也漸漸成為日本共產黨的外圍團體之一。
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國家不再需要那麼多軍人,所以很多軍人失業了。失業會造成社會問題。日本政府為了救濟這些失業軍人,就把軍人安插在中學以上的教育機關。讓這些軍人對學生實施軍訓教育。有些華人可能會把這個失業救濟政策解釋成日本軍國主義的起源。
日本政府把軍人派到學校,引起學生的不滿。有些學生就開始策劃反對學校軍事訓練的運動,當時這些活動當然受到日本的治安機關的監控。日本共產黨也是在這個背景之下,被治安機關發現。
當時的日本政府為了對付共產黨及學運團體,在1925年制定了「治安維持法」,用來整肅想要改變國家體制,或是不認同私有財產的人。後來到了1928年,日本政府開始使用「治安維持法」全面整肅共產黨以及和共產黨相關的團體,日本的學運也因此大受挫折。後來,日本對中國發動戰爭之後,由於年輕人都被強制動員,學生運動也就發動不起來了。
從這段歷史可以知道,日本從1920年代就有反戰觀念。當時的反戰觀念和現代人的反戰觀念其實沒什麼不同。從這種反戰思想也可以推測出當時的知識分子可能擁有什麼知識,也可以去反推出當時的社會科學理論已經發展到什麼程度。現實中的戰前的日本,和華人世界教科書中的日本,其實落差非常大。
另外,由於戰後的日本沒有軍隊,當然也就沒有軍人進入校園的問題。不過諷刺的是,戰後的華人世界反而在做戰前日本做的事情。這裡要注意的是,「軍國主義」是並不是哲學思想的學術用語,而是漢字圈的意義非常模糊的政治用語。當時日本的學運團體在反對軍人進入校園時,就用過「反對軍國主義」這樣的口號。現在恐怕只剩下華人世界還在用這個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