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劍道(1)

講到日本的劍道,有些常看日本漫畫的台灣人會聯想到穿著奇特防具、拿著竹劍對戰的日本傳統武道。

其實,日語的「劍道」,是明治時代的「武道」的觀念成立後,才出現的詞彙。「劍道」是20世紀後才漸漸普及的詞彙,歷史並不長。

在「劍道」這個詞還沒出現的時代,日本人把武士刀對戰的武術稱作「擊刀」或是「太刀打」。

對華人而言,「擊刀」這個詞非常直觀,大家一看就可以猜出是什麼樣的武術。至於「太刀打」的「太刀」指的是古代騎馬武者腰間掛的長刀,「太刀打」就是用武者用刀進對戰的技術。由於當時的戰爭多半是騎馬戰為主,所以刀劍這種短兵器並不重要。一直到室町幕府時代,西洋的火繩槍傳入日本,日本的戰爭形態漸漸從騎馬戰轉為步兵戰,這時候刀劍的實戰價值提升,於是就有人開始研究刀劍的戰鬥技術,進而產生了許多武術流派。

到了戰國時代,武士受到儒學以及禪宗思想的影響,練劍的目的不再只是單純為了培養戰鬥技術,也是一種加強心理素質的手段。

到了江戶時代,一般人把使用刀劍的武術通稱作「劍術」。江戶時代由於武家政權安定,生活比較和平,不像戰國時代那麼亂。於是劍術就從殺伐性質的實戰武術漸漸轉變為娛樂性質比較高的表演武術。於是就發展出了「劍道形」(表演用的劍法)。

到了江戶中期,直心影流的長沼四郎左衛門及一刀流的中西忠藏各自開發出了練劍用的竹刀和防具。用竹刀取代真刀,練起劍來就比較不危險。有了防具的話,就比較不容易受傷,結果劍術的訓練方法大幅進步,這就是現代劍道的原形。

到了明治時代,一般人把刀劍對戰武術稱作擊劍。明治時代廢止了江戶時代身分制度,武士階級消失,再加上廢刀令的關係,擊劍活動開始衰退。不過西南戰爭時,政府軍在和薩摩武士交戰時,吃了不少苦頭。這個結果就是大家又開始重視傳統武術。甲午戰爭後,國家主義思想開始流行,大家覺得練武是好事,於是「武道」觀念又開始流行。同年,大日本武德會成立,日本的擊劍活動又開始流行,甚至變成學校教育的一部分,而「擊劍」一詞也漸漸被「劍道」一詞所取代了。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