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文教育(2)

日本文部科學省制定的各級學校國語科學習指導要領中,有提供國語科教師指導學生寫作的方針。

雖然學習指導要領有提到指導學生寫作的原則,但是現行的學習指導要領中並沒有用「作文」這個詞。而是把寫作指導列在國語科的聽、說、讀、寫的「寫」的部分。

日本文部省在1947年所制定的國語科學習指導要領試案中,有提到「作文」這個詞,當時是用一個章節來說明作文教育的內容,不過現行(1998年制定)的國語科學習指導要領中關於寫作指導部分已經大幅簡化,只有幾行字而已。

和台灣學生相比,日本學生練習寫作文的機會並不多。因為一般日本的學校沒有專門安排寫作文的時間。現在一般日本人如果聽到「作文」這個詞,多半會聯想到小學時代的經驗。

日本的學校一直有上課時數不足的問題,所以國語課不可能另外分出時間來教作文。作文多半是學生的回家功課,或是放長假時的讀書報告。另外,日本各地的教育委員會也會舉辦作文比賽,各個學校會鼓勵自己的學生參加作文比賽。如果學生拿到好成績,學校就可以聲稱有努力指導學生,這樣比較容易向教育委員會申請各種經費。

不過日本人從小學畢業後,就幾乎就和「作文」完全脫節了。雖然有些國語課本中有設一些寫作技巧的小專欄,不過學校的上課時間不足,所以老師通常會草草帶過這些小專欄,或是讓學生自己看。完全談不上作文「教育」。

結果一般日本的中學生或高校生寫作機會就只剩暑假作業(或是其他長假時的作業)的讀書心得。這一類的讀書心得一年不過一兩次而已。

當日本人開始準備大學入學考試時,一部分的人又會開始接受寫作訓練。因為有些大學的入學考試有考「小論文」。

「小論文」通常是讓考生讀一篇和大學專業有關的短文或報導。例如醫學部招生多半會出醫療方面的報導,人文科學領域的科系招生時則傾向出社會方面的報導。考生在讀完報導之後,必須在限制字數內寫出文章大意,或寫出幾百字到一千字左右的感想或評論。小論文考試目的是在挑出有分析能力、言之有物的學生,而不是有文藻華麗的學生。因為大學是教育及研究的機關,不是作家職訓中心。大學沒有必要去挑出文藻華麗的人。考小論文的好處就是可以知道學生的閱讀資料、分析資料,以及基本表達的能力。學生有沒有能力從文章當中讀出重點,學生是否有基本表達能力,只要一考小論文,就可以了解狀況。

至於訓練學生寫小論文的,並不是學校,而是升學補習班。

基本上,一般日本學生在學校學的作文知識主要是稿紙的書寫方式、將構思邏輯化、系統化,以及起承轉結的原則等。至於台灣學生喜歡在作文中套上一堆成語、諺語的行為,在日本完全行不通。

為什麼在日本行不通呢?

其實,這不是為什麼「日本行不通」的問題,而是為什麼「台灣行得通」的問題。

試想,為什麼好文章一定要用到一堆成語、諺語呢?

文章的本質是透過文字及句子的組合來傳達大量複雜的意思。如果一篇敘述清晰明瞭、內容深度,完全可以傳達出作者意思的文章,會因為沒有用到任何成語、諺語而變成一篇爛文章了嗎?

簡單地說,台灣的作文教育現場已經忘記了「文章」本來的意義,結果讓學生誤以為動用大量成語、諺語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台灣近幾年年大學學測或是指考的作文題目抱括:「走過」「探索」「雨季的故事」「想飛」「失去」「回家」「修士生命之旅」「偶像」「香米碑」「猜」……。說實在,這些題目全部都是沒頭沒尾的東西。非常抽象,一點都不具體。即使是懂得利用文字及句子傳達大量複雜的意思的學生,看到這些沒頭沒尾沒有前提的題目時,恐怕根本就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

結果這些題目考的並不是學生怎麼透過文字及句子傳達大量複雜的意思,而是在測學生怎麼把沒頭沒尾的主題硬拗出東西來。在面對這種沒頭沒尾又沒有前提的字串時,最簡單的逃避方式就是把這些題目硬套上人生論,大談人生有多重要。這個結果就是十幾歲的學生引用了大量成語、諺語,透過考卷,向在這個世間活了幾十年、看了幾十年人世的國文閱卷老師訓示人生的大道理。這就是台灣作文教育現實。

因此問題的本質並不是日本的作文教育奇怪,日本的作文教育仍然把主軸放在讓學生知道怎麼文字句子清晰表達自己的意思。反而是台灣的作文教育已經忘記文章的本質了。

在日本人眼中,四字熟語和諺語通常只會出現在古文和升學考試的考題中。在現實中,只有老先生向人說教時才會搬出四字熟語或諺語,而且能聽得懂的人恐怕也不多 (畢竟一般現代的日本人在生活中用不到這種東西),如果一個年輕人動輒把四字熟語或是諺語掛在嘴上,恐怕會給人年紀輕輕就在賣弄人生經驗的負面印象,而日本學生在寫小論文時,當然也不可能有機會用到這些東西。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