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の日をどう調べるか その2

前回は、「春節の日をどう調べるか その1」ということで、しり切れトンボながら、普通の台湾人が春節の日を知る方法を書いてみたんだよね。

ただ、これらの手法では、さすがに、では再来年は?2010年の春節は?、あるいは過去は?1995年の春節は?と聞かれてもにわかには即答できないと思うね。
それに、日本人にとっては、社会的なスケジュール資料もないし、カレンダーに旧暦があるとは限らない、日本の電子辞書は春節の日付までフォローしているのかどうか……

では、日本人である我々がどうやって春節の日付を知るか?
こうやってブログを愛読しインターネットに親しんでいる我々にとって、一番やりやすい方法は――グーグルを使うことだと思う。

繁体字でも簡体字でもいいんだけど、ここは台湾の紹介をするサイトなので、繁体字で説明するけど――(簡体字googleはここ
繁体字グーグルにアクセスしてやってね。http://www.google.com/intl/zh-TW/

グーグルに「明年的春節」と打ち込む。そうすると、来年の春節が出てくるよ。打ち込みは日本語でもOKだよ。

ついでに、えとと十干十二支まで出てくる。

この機能は中華圏特有の機能みたいで、日本語版のグーグルでやっても何の反応もないよ。
それから、日本語のフォントを入力しても出てくるけど、その漢字の並びは「中国語」でなければいけない。だから「来年的春節」(明年的春節)、「再来年的春節」(後年的春節)と入力しても、何も出てこないよ。

これらを応用すれば、いろいろな年の春節がわかる。
つまり、「○○○○年的春節」と西暦を入力すると、上記春節情報が出てくるんだよ。
ただ、このgoogleの機能は年の制約があるようで、すべてが出てくるわけではないよ。
このブログを見ている段階では、1901年から2049年までしか対応していない。
もっと機能が広がれば、暦を計算する占いをするときにも役立つだろうにね。

春節についてはいっぱい書いているので、検索していろいろ見られるし、「春節前後の日付を表現する」「春節のこと」を見てね。

ウエブサイトの機能関係の話としては「中国語のウィキペディアを台湾人に見やすくする」もあるので、見てみてね。

日本的狐與狸(2)

日本的狐與狸的對比除了狐與狸的體型、民俗傳說以外,日本的食物也有分「狐」與「狸」。

在日本的關東地區,有所謂的「きつねうどん」和「たぬきそば」。

「きつねうどん」的漢字可寫作「狐饂飩」,指的是一種加了「油揚げ」(油豆腐皮) 的烏龍麵 (烏龍麵的日文叫作「うどん」,漢字寫作「饂飩」)。

「たぬきそば」的漢字可寫作「狸蕎麦」,指的是一種加了油炸麵糊的蕎麥麵。

加了油豆腐皮的烏龍麵之所以叫作「狐饂飩」,是因為古時候的日本人相信狐喜歡吃「鼠油揚げ」(油炸老鼠),後來隨著時代演變,本來意指油炸食物的「油揚げ」這個詞的意思漸漸變成了油炸豆腐皮,因此日本人在稻荷神社祭拜狐神時,會供奉油豆腐皮。而加了油豆腐皮的烏龍麵就自然而然被稱作「狐饂飩」。

而加了油炸麵糊的蕎麥麵之所以叫作「狸蕎麦」,是因為油炸麵糊本來是用來作天婦羅的材料,而天婦羅的主體其實是蔬菜或是海鮮類,麵糊只是用來增加美味的材料而已。而單純的油炸麵糊則相當於一種抽掉了主體核心的食物,日文叫作「たねぬき」(tanenuki),之後「たねぬき」這個經過流傳,漸漸演變成了「たぬき」(tanuki)。因此加了油炸麵糊的蕎麥麵便被稱作「狸蕎麦」。


「狐饂飩」與「狸蕎麦」。照片左邊的麵是「狐饂飩」,右邊則是「狸蕎麦」。「狐饂飩」是加了油豆腐皮的烏龍麵,從照片中可看出烏龍麵的麵條較粗。「狸蕎麦」加了油炸麵糊的蕎麥麵,一般日本超市所賣的油炸麵糊通常是呈圓球狀的,不過一般蕎麥麵店中所賣的「狸蕎麦」由於是自製的,因此油炸麵糊的型狀會比較不規則。在日本,有不少賣烏龍麵和蕎麥麵的麵店,「狐饂飩」與「狸蕎麦」多半是這類店家的基本菜單之一。和拉麵店相比,烏龍麵和蕎麥麵的麵店更為庶民化,「狐饂飩」與「狸蕎麦」的價位也往往比一些用豪華材料做的拉麵便宜。


「狐饂飩」與「狸蕎麦」的庶民性可以從商品上看出。東洋水產於1978年所販賣的「あかいきつねとみどりのたぬき」(紅色的狐和綠色的狸) 商品,泡麵的蓋子上分別印著斗大的「きつね」(狐) 和「たぬき」(狸) 的字樣,並用顏色來區分「狐饂飩」與「狸蕎麦」。當然,這一系列的泡麵目前在日本的市面上仍然隨處可見。


「あかいきつねとみどりのたぬき」(紅色的狐和綠色的狸) 商品的實際內容。「狐饂飩」的麵的確較粗,要用開水泡五分鐘才可食用。「狸蕎麦」由於麵條較細,只要泡三分鐘即可食用,不過「狸蕎麦」的佐料並不是油炸麵糊,而是一塊天婦羅。

日本的狐與狸的對比除了用在烏龍麵和蕎麥麵以外,還用在形容人的臉。一般而言,臉型較削瘦、眼尾向上吊屬於「狐顏」(也就是狐臉的意思),而臉型較圓、眼尾向下垂的則屬「狸顏」(也就是狸臉的意思)。事實上,「狐顔」和「狸顔」是一種相對而非絕對的特徵。例如拿阿諾和史特龍相比的話,阿諾屬於「狐顔」,而史特龍則屬於「狸顔」,然而這並不代表阿諾的臉比較削瘦,或是阿諾眼尾明顯向上吊,而是史特龍的眼尾下垂,比較具有「狸顔」的特徵,因此阿諾在相對上可以說是一種「狐顔」。換一種角度來思考的話,其實不屬於「狐顏」的人就可以叫作「狸顏」,而不屬於「狸顏」的人就可以叫作「狐顏」。


「狐顔」與「狸顔」。一般而言,日語中的「狐顔」與「狸顔」並不是用來罵人的話,而是一種純粹的描述臉型特徵的詞彙而已。因此用「狐顔」與「狸顔」來描述女孩子的容貌其實並不見得失禮。可愛或是漂亮的女孩當中也一樣可分成「狐顔」的女孩與「狸顔」的女孩。不過對於一些比較在意自己容貌、或是比較沒有自信的人而言 (例如覺得自己眼尾太高,或是覺得自己臉太圓的人),聽到有人用「狐顔」或「狸顔」來形容自己時,可能多少會覺得不自在。

註:
1.「狐饂飩」與「狸蕎麦」是關東人的說法,關西人所謂的「狐」指的是加了油豆腐皮的烏龍麵 (和關東相同),不過「狸」則指的是加了油豆腐皮的蕎麥麵。
2.在日本,用油豆腐皮包著醋飯的壽司叫咋「稻荷壽司」,這裡所謂的「稻荷」即來自於拜狐神的稻荷神社。

日本的狐與狸(1)

在中文裡,「狐狸」幾乎都是指「狐」。雖然「狐」和「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動物,但是在一般中文對話中,其實很少單獨講「狐」。大家一聽到「狐狸」這個詞,腦子裡浮現的恐怕多半是「狐」而不是「狸」。所以中文的「狐狸」這個詞的「狸」字實質上只是裝飾而已。

在日文裡,「狐」叫作「きつね」(kitsune),「狸」叫作「たぬき」(tanuki),兩種動物的名稱分得非常清楚。

一般日本大眾的印象中,狐是尖耳、尖鼻、眼尾向外吊、體型削瘦的動物。狸則是圓耳、圓鼻、眼尾向外垂、體型肥胖的動物。兩種動物的外形對比非常強烈。

雖然日本人把「狐」和「狸」分得非常清楚,不過在日本的民間傳說中,「狐」和「狸」還是有很多共通點。

狐和狸都是有靈力
狐和狸都有變身能力,而且還會變成人的樣子來惡作劇
狐和狸都有附身能力。附身到人身上後,就可以控制人

在日本的民間傳說中,被狐附身的人會變得神經質、瘋言瘋語。被狸附身的人則會忽然食量暴增、肚子開始脹起來,最後衰弱而死。如果某個村莊中有人被狐或是狸附身時,村人可能就會去祭拜狐或是狸,或是請可以通靈的和尚或修驗者來消災。

在古時候的日本村莊中,如果發生了怪事,村民就會把事情的原因歸咎成狐或是狸作怪。例如以前日本富山縣的某個村莊中,有村民到山裡頭採蕨時,因為不明原因死亡,這個村子的人就把這個死亡事件解釋成:這個人可能是上山時被狸子的法術捉弄而死。

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中,村莊就是用這種方式來解釋一些原因不明的怪現象,讓這些怪異現象看起來合理一點。村民接受了因果關係的話,就可以設法回避問題,也比較不會恐懼。


「稻荷神社」前的兩座狐的雕像。一般童話故事中,「狐」往往給人奸詐狡猾的印象。在日本的民間傳說中,狐的確會幻化成人形來惡作劇,而且還會附上人身讓人發狂。不過日本人對狐的感觀並不是完全都是負面印象。在日本農民眼中,狐也算是神聖的動物。日本很多地方都有「稻荷神社」,稻荷神社拜的是稻荷神。稻荷神就是透過狐來和民眾溝通,所以狐可以算是神的使者。在一些日本的民間傳說中,稻穗是狐從天界叼到日本來的東西,所以狐也可以算是穀物之神。日本的「稻荷神社」拜的狐是「白狐」,因此照片中的狐的雕像是白色的。「白狐」對日本人而言是一種吉祥的象徵。日本的部分村莊把黑狐和九尾狐也當成一種吉祥的象徵 ,不過也有些村子把黑狐和九尾狐視為災難的象徵。


小吃店門口的狸的像。對日本人而言,狸也是一種喜歡捉弄人,或是會附上人身操控人的動物。不過在日本人感觀中,狸也有吉祥的一面。例如有些日本商店會在門口擺放狸的像,來祈求生意興隆。這個原因是因為日語的「狸」(たぬき),和「他抜き」(たぬき)同音。「他抜き」的「他」(た) 的意思是別人,「抜き」(ぬき)的意思則是超越。「他抜き」的意思就是「超越別人、甩掉其他競爭者」。也就是讓自己的店的生意遠遠超過別人的店。從這張照片中可以看到日本人心中的「狸」有一個大大的肚子。在日本的民間傳說中,狸在滿月的晚上會像打鼓一樣敲自己的大肚子,有些人認為這是狸用鼓聲來迷惑人心,也有人認為這是狸吃飽之後的娛樂。不論是哪一種,這些都只是日本人的想像而已。

春節の日をどう調べるか その1

いつも春節のことについては、春節付近に書くんだけど――
さすがに春節間近になってくれば、きょうのテーマである「春節がいつであるか」というのは誰もがわかると思うから、ここで書いておくね。

もちろん、春節というのは、毎年1月後半か2月初めには来るという感覚はあるんだけど、
そういう感覚であって、そこまで指折り数えて、数カ月前から来たるべく春節が何月何日というのをしっかり覚えているわけじゃないみたいね。
では、厳密に何日何かを知りたいとき、どうするのか?

社会人であれば、当然のように会社の数カ月後の生産計画とか営業計画とかがあるんだろうから、当然それらの会社の業務スケジュールを見れば、春節がいつであるかは把握できるよね。
学生や学校関係者も、その時期はやっぱり休みになるから、学校の日程を見れば、春節がいつであるかはわかるよね。
小売業は旧暦にまつわる行事ごとにあれこれ商売があるんだろうから、春節の時期を相当把握しやすい業界だと思う。

ただ、こういう社会的なスケジュール資料に頼れない場合、
今この段階で、だれかがあなたに、では来年、春節はいつなのか?、何月何日か?と質問してきたら、どうやって調べるか。

来年の1月に入れば、部屋に貼られているカレンダーにはきっと春節の日付が入っているだろうから、カレンダーを見れば、書いてあるよ。
ただ、12月のこの段階で部屋に新年のカレンダーが貼られていなければ、当然来年の春節はわからないわけだ。
そのときは、古いカレンダーを使って自分で指折りカウントするということができるかもしれない。
台湾のカレンダーには数字の下に旧暦があるものがある。日本の六曜表示みたいな感覚で書いてある。だから、それをカウントしていけば、春節がいつなのかわかるよ。
(カレンダーについては「台湾のカレンダー その1」も見てね。)

あとは、各種機械の機能に頼ることもできるかもしれない。
電子辞書にカレンダー機能があるので、それを見ればわかるよね。
インターネットでも調べることができるだろうね。

何かしり切れトンボで終わりにするんだけど、長くなったので、続きは次にまた書くよ。
春節についてはいっぱい書いているので、検索していろいろ見てみてね。

日本人與酒

曾經去過日本旅行的人,晚上搭電車時偶爾可能會看到喝醉酒的日本人。這些人可能渾身酒味,或是滿臉通紅、搖搖晃晃,當然也可能對著同事醉言醉語。儘管這些人喝得醉醺醺,但是大家還是像平常一樣搭電車回家,不會去干擾其他乘客。在日本的電車上,遇到吵鬧呱噪的學生軍團的機會恐怕遠比遇到酒醉而吵鬧的人的機會為大。

在古代的日本的觀念中,酒是神賜給人們的東西,因此對當時的日本人而言,喝酒是一種和神進行交流的行為。由於這個行為是和神進行交流,因此喝酒屬於是一種禮法儀式。事實上,當人喝酒喝到醉時,確實會有一種飄飄欲仙、像是要離開現實世界的一種感覺,因此古時候的人把「酒」視為一種和神 (異界) 聯絡的媒介、把「喝酒」視為一種接觸神(異界)的方法,其實一點都不奇怪。

後來到了平安時代,日本發展出了類似現代的燒酎或酒釀的含有酒精成分的飲料製品,這些酒製品曾經被拿來當成工人的報酬之一 (當時的工人的待遇除了酒以外,還有布、魚等)。對當時的人而言,由於這些酒類製品屬於等級比較低的酒,不適合用在宮廷的祭祀活動中。換言之,在這個時代,喝酒的目的已經不限於祭神,而是一種個人的飲食行為。

鎌倉時代的武將北条重時的家訓中指出:喝酒不要一個人喝,要找一群人來喝,不分貴賤。

也就是說,在鎌倉時代,喝酒這個行為已經漸漸轉型為一種追求快樂的行為,沒有必要去顧慮禮法上的問題。這個結果就是造成日本社會流行酒宴。

後來由於許多人在酒醉之後鬧事,各地諸侯開始發布禁酒令,有些地方還規定酒醉之後殺人等同謀殺來抑制酒後鬧事的問題。雖然這些禁令多少達到了抑制酒後鬧事的效果,不過由於民間的飲酒文化已經根深蒂固,賣酒的店鋪愈開愈多,而平民在打官司時都會送酒給官員,因此禁酒令的的效果其實有限。

到了江戶時代,都市人口增加,酒的生產、流通規模也愈來愈大。雖然德川幕府對於武士階級的喝酒行為有一定的法令限制,不過這對一般平民飲酒作樂的影響並不大。在這個時代,看戲或是賞櫻都和日本平民的酒宴活動相結合了。現在許多日本人每年到帶酒到公園賞櫻,而日本上班族或是學生把同樂會稱作「飲み会」,都可以看出日本人和酒的關係。

不過近幾年來年輕一輩的日本人已經漸漸開始和酒疏遠。其主要原因是在於1980年代日本曾經發生多起年輕人急性酒精中毒而死的事件,這可能是因為有人在喝酒時和朋友們玩得太過火,也可能是因為有人被上司強迫灌酒所致。這些事件造成當時日本社會開始對於強迫灌酒的行為產生反感,因而出現了一種叫作「アルコール・ハラスメント」(逼人喝酒) 的新詞,甚至後來還出現因為被強迫灌酒而打電話報警的事例。

事實上,有研究報告指出現在日本的年輕人中,喝酒的人的比率愈來愈少。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這些人的父母根本就不喝酒,也可能是因為日本的各個學校教育或是政府的政策的影響 (日本曾經發生過因為便利商店店員賣酒給高中生,結果警察把該便利商店的店員及店長移送檢方處置的事例) 等,也可能是日本年輕人把錢花在手機費用上,所以沒有多餘的錢來買酒。或是現實中的日本年輕人的交友圈子愈來愈小,造成日本年輕人根本就不想參加「飲み会」等。因此,現在日本的大學生所舉辦的「飲み会」中,就算參加者全員都不會喝酒也一點都不奇怪。不過,如果宴會中大家舉杯時慶祝時,全員的杯中裝的盡是可樂、汽水,或是濃縮再稀釋的柳橙汁,可能會有損宴會氣氛。在早期,有些不喝酒的日本人為了不傷宴會氣氛,在點飲料時會點烏龍茶或是「Ginger ale」(薑汁汽水),因為這些飲料的顏色和酒非常相像。近幾年日本的居酒屋也推出了各式各樣的「ノンアルコールカクテル」(無酒精雞尾酒),讓不喝酒的日本年輕人能有更多種選擇。

至於針對酒後鬧事的問題處理,日本在1961年已經特別制訂了關於酒醉鬧事行為的防止法律。這個法律中規定了警察對酒醉者的處置方式。例如當警察發現有酒醉者時,要儘快設法聯絡其家人,如果聯絡不到其家人的話,警察基於保護酒醉者及一般市民的理由,有權把喝得爛醉的人暫時留置在警察局。如果酒醉者鬧事的話,警察則可以把酒醉者關起來,甚至對其處以罰金。由於這個法律有點類似日本的輕犯罪法,運用不當可能會有侵害人權的問題,因此這個法律和輕犯罪法一樣,最後一條規定了運用該法律時要留意不得侵害人權的條文。另外,日本也不斷修法嚴格禁止酒後駕車,如果有人酒後駕車而且載人被警察發現,車內的全員都會受罰。特別是日本的公務員如果酒後駕車被發現,就算這個人沒有肇事,仍然有可能被直接開除。事實上,日本對於公務員的酒後駕車的懲處方式其實是有相當大的人為裁量空間,處法可輕也可重。不過由於日本社會對於酒後駕車非常反感,因此在處罰酒駕的公務員時,往往會迫於社會壓力而施予最嚴厲的處分。


こどもびいる。「こどもびいる」是日本的飲酒文化中所衍生出來的商品之一。所謂的「こどもびいる」指的是兒童啤酒。日本家庭到餐廳用餐時,小孩子們看到大人可以喝啤酒,自己卻不能喝,難免會有種失落感。「こどもびいる」就是為了解決這種失落感而出現的商品。「こどもびいる」並不是啤酒,而是一種顏色像啤酒,而且會產生氣泡的碳酸飲料。這種飲料的顏色及口味有點類似台灣的蘋果西打,不過「こどもびいる」的成分中並不含蘋果。「こどもびいる」的商品名之所以用平假名,是因為平假名是日本小孩最先學會的文字,而且用得最多的文字。

台湾のそぼろとでんぶ

台湾の主食は米。
今はジャポニカ種もインディカ種も食べるんだろうけど、
米であるからには、やっぱり御飯のお供というのはある。

ちょっと写真が古くなったんだけど、
ずっと前に台湾を旅行したときに写真におさめた台湾人の御飯のお供であろう豚肉のそぼろとでんぶを紹介するね。

豚肉のそぼろだよ。
そぼろは「滷肉」(lu3rou4)というよ。

台湾では、肉でそぼろということになると、鶏そぼろよりも豚そぼろの方が多いような気がする。豚そぼろの方がラードの味がおいしいからかな。
日本のそぼろだと、肉と調味料で炒めてつくる感じのものもあるけど、
台湾のものは、どちらかというと煮物かな。肉ジャガをひき肉でつくったものを想像するといいかもしれない。
台湾のそぼろは、ひき肉のほかにも何やら細かく刻んだ具材も一緒に入れることもあるよ。
ネギ、シイタケ、サクラエビとかがじゃんじゃん入っちゃうんだね。
それとともに、ゆで卵を投入することもある。こうなると卵のそぼろを横に添える必要はない感じがするね。

豚肉のでんぶだよ。
でんぶは「肉鬆」(rou4song1)というよ。

台湾では、肉ででんぶということになると、豚肉でつくられたものの方が多いような気がする。
牛肉、鶏肉とか、もちろん、魚からつくられるものもあるよ。
日本のものと違って、でんぶの色は茶色いわけで、ピンク色ではないし、
味にしても、妙に甘いあの味ではなくて、甘辛いよ。
一見して、これが何なのかはにわかにはわからないかもね。
とはいっても、ノリ巻きの中にこの豚肉の茶色のでんぶが入っていることがあるようなので、ノリ巻きを食べながら、これはもしかして――と思うかもしれない。
でんぶ単体だけではなく、ノリやごまが入っているタイプもあるよ。

そぼろの中国語「滷肉」の書き順を知りたい人は、「日台の標準的筆順の違い その1」も見てね。

翻譯軟體的能力極限

語言翻譯是把某種語言的詞彙、句子、文章,以及隱藏在表達背後的暗示,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翻譯時,必須理解原文作者在想什麼,然後用另一種語言來重現原文的意思。由於每一種語言的特性不同,所以語言在轉換過程中,難免會發生劣化(資訊佚失)。如果資訊佚失得越少,翻譯的品質就越好。

由於目前市販的翻譯軟體和網路上的翻譯網站還沒有能力理解人類的語言,所以這些軟體和網站只能當作翻譯人員用的輔助工具。

那麼電腦無法理解人類的語言嗎?

從目前的科技來看,電腦還的確無法理解人類的語言。其實不只是語言,電腦連單詞的意思都無法理解。電腦技術的本質是數學,因為目前人類無法用數學表現詞彙的意思,也無法用數學來重現「理解」的構造,所以電腦無法理解詞彙的意義。

目前電腦能處理的事物,全部都是能用數學計算處理的事物。

電腦程式的設計原理是先想好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然後規定程式在這些情況下的對應方式,而且每個對應步驟都要詳細規定。例如在情況一必須這麼作;情況二必須那怎麼做;情況三又該怎麼怎麼做等。

每一種情況下,可能又有很多條件。例如在情況一如果有A、B兩種可能性的話,工程師必須事前規定好這兩種可能性的對應方式。當然,這兩種可能性之下,又有其他的可能性。每一種條件的對應方式都必須設定好。如果中間遺漏了任何狀況,程式執行到這個有遺漏的部分時,就會發生問題。

舉例來說,如果要設計一個可以從家裡客廳走到外面餐廳點咖哩飯的機器人,必須要先設想好從客廳走到家門外的所有條件。家門的開與關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況。如果家門開著的話,就不用執行「開門」的動作。如果家門關著的話,就必須教機器人開門的方法。如果是住公寓,從家門口到樓下可能有分樓梯和電梯兩種路線。到達一樓時,還要再判定一樓出入口的門是開是關,然後依狀況執行適當的行動。如果這些步驟當中有任何一個地方規定不明確的話,程式可就會在執行途中中止。

就算這個機器人有本事走出公寓,從公寓到餐廳的過程也有非常多種可能性。如果不希望機器人捲入交通事故,就必須要詳細規定好過馬路時的對應方式。這比教小孩子過馬路還難。就算機器人順利到達餐廳,還有很多要考慮的狀況。例如餐廳的門是自動門或手動門。如果是手動門,還分有滑輪式和轉軸式,滑輪式的門有分向左拉和向右拉的,轉軸式的門有分推開、拉開,或是推拉均可的門,這些情況和所有對應方式全部都要在程式中規定好。

如果順利進入餐廳,餐廳還可能分成由服務生帶位入座和客人自行入座。如何去判定這些情形也是個大問題。服務生沒有來帶位,可能只是服務生正在忙,但這並不代表可以隨便入座。如果機器人順利入座,開始點咖哩飯時,必須要先判斷餐廳的菜單內容,假設菜單順利判讀成功,還要考慮咖哩的口味是牛肉、豬肉、雞肉、海鮮等,並且還要決定咖哩的甜度和辣度。這些過程中,只要有一個細節沒有在程式中事先規定好的話,這個任務就可能在途中中斷。

如果把這個任務的機器人換成真人,就不用這麼麻煩了。

假設有個完全不懂日文的台灣人第一次到日本旅遊。這個人從友人口中得知飯店的斜對面有一間專賣咖哩的餐廳,然後想從飯店的房間走到那家餐廳吃咖哩飯。在這個狀況下,就算這個人對飯店建築規格一無所知,也一定能從飯店的房間走出飯店。就算這個人是第一次到日本,從飯店的門口過馬路到對街找一間必然存在的餐廳絕非難事。哪怕這個人從來沒在這個餐廳用過餐,菜單中的片假名完全看不懂,一樣可以點得到咖哩飯(大不了指著鄰桌的人吃的東西,這樣一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從這個例子來看,要一個人去對街的餐廳點咖哩飯時,只要向這個人下「到斜對面的餐廳點咖哩飯」的指令即可。就算這個人對環境再怎麼陌生,只要旅館斜對面確實有一間咖哩餐廳,要這個人完成任務一點也不難。然而讓電腦控制的機器人執行同樣的任務,就會變得非常難。因為電腦是照著程式規定做事,不會做出程式規定外的事情。如果這個機器人遇到程式設計師事先沒有預料到突發狀況的話,機器人就無法對應。後續的所有指令當然都無法執行。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把這些無法解決的突發狀況當成經驗,在設計新機器人時把這些況狀設定進去,以後的機器人不就會越來越完美嗎?

的確,如果把新的狀況一一加入程式,機器人能對應的狀況就會增加。

然而,我們平時走在路上會遇到多少不可預期的突發狀況呢?

事實上,人類自己也無法預期自己走在路上會遇到什麼狀況,所以人類無法做出可以對應所有突發狀況的機器人。

那麼為什麼人類能應付從未經歷過的突發狀況呢?人類和電腦到底差在哪裡呢?

簡單地說,人類遇到未知狀況時,會依本能行動。但是電腦程式在執行過程中如果遇到未知的狀況,而且無法排除時,就會僵持在那裡。

同樣的例子也發生在語言溝通過程中。有些台灣人到日本留學時,會去打工賺學費或外快。然而這些人開始工作時才發現幾乎聽不懂店長的日文,這就是未知的狀況。儘管不知道店長在講什麼,不過大家還是會硬著頭皮做事。當然,硬著頭皮做事並不是亂做,而是用直覺判斷怎麼做比較保險。就算做錯了,事情還是在進行中。然而如果換成電腦的邏輯的話,電腦在接受指令模式時,如果無法判讀指令內容,電腦就只會顯示錯誤訊息而已。DOS時代的「Bad command or file name.」就是這種情形的最佳寫照。

其實人類在日常對話中,也沒什麼人真的很認真地去分析對方的措詞。大部分的人只是抓比較有印象幾個關鍵詞,然後就擅自解釋對方的想法。

用誇張一點的譬喻來說明的話,我們是用「妄想」或「幻想」來解釋聽到的語言。在日本,從事速記工作的人在記錄會議或演講內容時,雖然是一字不漏,但是這些速記人員在記錄時其實根本不知道會議或演講的具體內容。這些人是把速記原稿反譯成正式文書時,才意識到自己當時抄下了什麼東西。也就是說,這些人在記錄時,頭腦並沒有解析詞彙的意義,而是靠習慣反射。

如果「傾聽」是把對方說的每一字每一句全部聽清楚,然後確實理解內容的話,人們在對話過程中,其實根本就沒有在聽。大家其實只是抓住氣氛按直覺行動而已。不過奇妙的是大致上不會出太大的錯誤。

也就是說,人類平常在對話時,其實沒有用太多知識去分析對方的語言,而是憑本能去應付對方。所以很多人根本不記得昨天和朋友鬼扯了什麼。真正去把每一個字聽清楚的往往是那些在準備外語聽力考試的人。事實上,在聽力考試中努力把「每一個字」都聽清楚的人恐怕不會考得太好。因為人腦實在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處理那麼多資訊。托福的聽力測驗中,如果有考生去解析聽到的時間、電話號碼等數字的話,這個人聽力部分的成績大概會很糟糕。

1973年智利的生物學家Humberto Maturana以及Francisco Varela提出一種叫作「autopoiesis」(自我創出)的理論。這個理論大致上是說細胞、神經系統、生物體有「自己生成自己」的能力。這個理論後來被延伸解釋成生物進化時產生的一些本能行為,甚至可以用來解釋人類社會中的一些行為等。有些學者認為人類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可能就和「autopoiesis」有關。例如人類能夠在對話中快速反應,是因為很多部分是跳過思考解析,而這些跳過的空白部分是由一廂情願的解釋或幻想來填補。這些一廂情願的能力並不是後天學來的,可能是本來就已經設定在人腦當中。

由於人類平常對於語言的理解和運用可能是基於天生的本能反應而非後天的理解,所以1990年代左右,創造出「理解人類語言的電腦」的想法就已經式微。取而代之的人工生命體技術是利用模擬昆蟲等構造比較簡單的生物來驗證「autopoiesis」理論。然後期待利用這種技術自行進化,探索出人類行為模式。在這個技術發展成熟之前,人們使用的翻譯軟體其實只是一種符號替換及重組的程式而已。

由於翻譯軟體做的只是符號的替換和重組,所以翻出來的結果會非常生硬。例如把日文的「すみません」丟到日翻中的翻譯軟體後得到的結果一律是「對不起」。不過事實上,在某些場合中,日本人在心懷感激時也會講「すみません」,而且這種場面還不少,在這種場合中,「すみません」應該是相當於中文的「謝謝」。又例如把日文的「ご迷惑をおかけしました」丟到日翻中的翻譯軟體後所得到的結果則可能是「給您添麻煩了」。不過實事上,常看日本電視新聞的人都知道,日本人在向日本社會大眾鄭重道歉時,會用「ご迷惑をおかけしました」,中文的「給您添麻煩了」顯然無法表現出這種歉意的強度。「ご迷惑をおかけしました」實際上應該要翻成「對不起社會大眾,造成社會大眾困擾,深感抱歉」會比較適當。然而對於翻譯軟體而言,「すみません」只能硬生生地代換成「對不起」,「ご迷惑をおかけしました」只能硬生生地代換成「給您添麻煩了」,這就是目前翻譯程式的現實。這就是翻譯軟體的能力極限。


用形態素解析軟體處理「梅與櫻」網站文章的結果。為了讓人看得懂,這張圖是把解析結果用文書處理軟體整理後的結果。限於篇幅的關係,這張圖只列出部分解析結果而已。「形態素解析」是把文章和句子的成分一一分解後進行分析。圖中最上面的四行文字是我們輸入的文章。下方的表格是文章中的詞彙的解析。翻譯軟體的原理就是先對文章進行「形態素解析」,然後把這些成分重新排列,替換成另外一種語言。由於我們用的「形態素解析」軟體是1999年的開發的,所以「ブログ」(部落格)被判定為「未知語」。也就是說,這個程式中並沒有「ブログ」這個詞的資料。如果某個翻譯軟體中使用了這個「形態素解析」的資料庫的話,這個翻譯軟體就無法翻譯出「ブログ」這個詞。由於語言會隨時間變化,所以如果翻譯軟體如果沒有把新詞彙加到資料庫時,就會發生翻不出來的情形。如果是人類在從事翻譯的話,就算看到了自己從來沒看過的詞彙,還是會想辦法把那個詞彙硬翻出來的。由此也可看出人類和電腦的不同,以及翻譯軟體的能力極限。

相關文章連結
自動翻譯機的浪漫

台湾の時報

台湾人が正確な時間を知りたいと思うとき、
今はインターネットもあるし、テレビでも時計が出てきて時報を流したりするし、
ちょっと変わった人は日本の電波時計を調整して使っている人もいるかもしれないけど、

日本と同じように、台湾でも時報ダイヤルがあるから、そこにかければいいよ。
ダイヤルは日本と同じ117だよ。
もし日本からかけたければ、国番号886を追加すればかかる。
台湾では「時報」とは言わずに「報時」というよ。

アナウンスの仕方は、まあ日本と同じような感じかな。
「下面音響○點○○分○○秒」(xia4mian4 yin1xiang3 __dian3 __fen1 __miao3)という。
ちょうどのときは、別に「ちょうどをお知らせします」みたいには言わずに、素直に「零秒」(ling2miao3)という。

日本も台湾も、時間の言い方は12時間制を使っているようだけど、
日本だったら、「午前○時」「午後○時」いうところ、
台湾ではそのまま数字を読むだけだから、その時間が午前か午後かは電話の情報だけではよくわからない。

時報が流れて10秒ごとに時間を教えてくれることは同じだけれども、時を刻む音の出方も違うよ。
日本の場合は、常に背後で1秒を刻むピッピッと音が流れ、10秒ごとにポーンという音や、30秒やちょうどの時間にはピッピッピッポーンと特別な音が出たりするけど、
台湾の場合は、その時間を知らす音だけ、正報音1音だけが妙に大きくポーンと聞こえてくるだけだよ。

こういうことがあると、時間合わせをするときの心持ちが違うような気がする。
日本の場合はアナウンスが結構長いから、それをまともに聞いているとあっという間に合わせたいと思っていた時間に至ってしまって焦るけど、
台湾の場合は、アナウンスが短いし、予報音は一切聞こえないから、音が鳴るまでにつかの間の時間の空きがあるんだよね、合わせたい思っている時間にはちゃんと合わせられるのか、若干の緊張感があるね。

ちなみに、時報117と何げに間違えやすい、天気予報177だけど、
台湾では天気予報は166か167をダイヤルするよ。
2つの番号があるのは言語の違いなんだって。166は北京語で、167は台湾語・客家語なんだって。
天気予報は2言語対応だけど、時報は国語だけだよ。

余り関連性がないけど、言語については「台湾語と国語をめぐる勘違い」も書いてみたので、見てね。
電話番号の言い方については、「数字の読み方&数の数え方」も見て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