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漫畫(9)

日本在戰後十年間所流行的赤本漫畫的讀者主要是以小孩為主,因此當時日本人對於漫畫的觀念是小孩子看的東西。後來到了貸本漫畫時代,發展出了一種叫作「劇畫」的表現方式,將漫畫的讀者逐漸層擴大到一般大人。

所謂的「劇畫」,在某種程度上算是「漫畫」的反義詞。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漫畫」的「漫」(日文叫作「そそろ」) 帶有輕佻的意思,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漫畫」的起源本來就是一種帶有玩笑、諷刺成分的畫。至於「劇畫」的「劇」則指的是戲劇,也就是說,這種東西的背後是有故事的,因此「劇畫」走的是寫實的路線,給讀者一種看漫畫就像是看電影一樣的感覺。事實上,現在許多漫畫的故事鋪陳、人物的心理描寫、分鏡等技巧 (例如用幾十格畫來表現幾秒鐘的動作等),其實都是從「劇畫」發展出來的。因此,簡單來說,「漫畫」和「劇畫」的不同之處是在於漫畫偏重趣味、而劇畫偏重寫實。


「漫畫風格」與「劇畫風格」的不同。傳統的漫畫講求的是將角色的種種特徵「符號化」,例如左圖的人物的眼睛是呈橢圓形、其他臉部的構造均以簡單的線條構成,頭髪呈區塊狀而非一條條的線。而劇畫則講求寫實性,「符號化」的程度不如「漫畫」,例如右圖的人物五官比例較左圖接近實際的人,也有微妙的線條來突顯臉部的立體感。

然而,這是否代表「人物畫得比較像真人的叫劇畫,畫得比較『卡通』的叫漫畫」呢?而「劇畫」和「漫畫」的邊界又在哪裡呢?

其實,人物角色的作畫風格頂多只能算是「劇畫」和「漫畫」的種種差異指標中的其中一項而已,其他還得考量背景的作畫風格、故事的構成等。而「劇畫」和「漫畫」的關係是相對而非絕對,特別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劇畫」和「漫畫」的邊界其實愈來愈模糊。

「劇畫」這種東西之所以會誕生,主要是因為1953年日本的電視開播後,看「紙芝居」的人漸漸變少,在「紙芝居」產業不振的背景之下,許多失業的「紙芝居」的畫師們開始轉而投入漫畫界。由於「紙芝居」畫風遠比漫畫寫實,而且是彩色的,因此這些「紙芝居」的畫師的美術底子都不差,再加上當時的主流漫畫是屬於「符號」的構圖 (即用簡單的幾何圖形或是曲線來表現人事物),因此這些紙芝居的畫師們轉戰漫畫圈同時,也把紙芝居的寫實的作畫以及故事鋪陳技巧一併帶入漫畫圈內,使得漫畫的技法更為多樣化。1957年,漫畫家辰巳嘉裕把這種著重在劇情鋪陳以及寫實畫風的漫畫稱作「劇畫」。

到了1959年,辰巳嘉裕和齋藤隆夫、松本正彥、佐藤雅旦、石川文康、櫻井昌一、山森進、K・元美津等八名漫畫家共同組成了「劇畫工房」。他們認為,漫畫可以分為針對成人讀者的作品 (例如諷刺政治的漫畫) 和也有針對兒童讀者的作品 (例如手塚治虫的故事漫畫)。但是介於兒童和成人之間的年齡層的人卻沒有適合的漫畫可看,而「劇畫工房」就是為了填補這個空白區域而成立的。不過由於「劇畫工房」內部運作不彰,在1960年便宣告解散。

由於「劇畫」多半是由非漫畫家出身的紙芝居畫師所開發出來的路線,因此「劇畫」要怎麼發展,「劇畫」到底是在「漫畫」之外的另一種創作形態,還是一種漫畫底下的一種類別便成為當時部分劇畫家所思索的問題。

在1960年代,紙芝居畫師出身的漫畫家水木茂 (河童三平、鬼太郎的作者) 認為手塚治虫的「符號化」畫風的漫畫是屬於小孩子看的「玩具漫畫」。水木茂想要以紙芝居的技法超越傳統的漫畫架構(具體而言,就是像紙芝居一樣,用一張圖來表現一段故事),從漫畫之外的表現方式來創造出劇畫。另一方面,創造出「劇畫」一詞的辰巳嘉裕則認為劇畫是一種漫畫的延伸,只是劇畫比漫畫嚴肅、劇畫比漫畫寫實,劇畫擴大了漫畫的讀者層而已,因此辰巳嘉裕是以漫畫的基礎來發展劇畫。水木茂想要從漫畫的框架外來發展劇畫,而辰巳嘉裕則是從漫畫的框架內來發展劇畫,而這個結果就是而辰巳嘉裕的劇畫理論成功,在漫畫中發展出新天地,而水木茂的劇畫理論失敗,最後回到原來的漫畫路線。

至於在傳統的漫畫圈子中,手塚治虫的「故事漫畫」雖然也是講究劇情的鋪陳,然而「符號化」畫風的手塚治虫並不喜歡寫實派的劇畫,一方面是當時的劇畫中的人物構圖中用了許多線條來表現陰影,使用人物看起來髒髒的,不像傳統「符號化」的漫畫筆觸那般簡潔乾淨。此外,由於劇畫的畫風寫實,造成手塚的符號漫畫看起來相對稚拙,容易讓人產生一種漫畫比劇畫幼稚感覺,這對於致力發展「故事漫畫」的手塚治虫而言,非常不公平。手塚治虫認為許多畫劇畫的人不過只是將素描和分鏡拼湊起來而已,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蠻有深度,實際上骨子裡其實內容空空。而劇畫中動輒出現斷手斷腳、人頭落地等暴力畫面 (例如白土三平的忍者漫畫),再不然就是牽涉到露骨的「性」,對於講究漫畫的正面性的手塚而言當然是難以接受。

雖然手塚治虫並不喜歡「劇畫」,但是在手塚治虫的眼中,劇畫和漫畫並不是對立的,劇畫只是一種「符號化不完全」(作畫省略較少) 的漫畫而已。在劇畫流行的時期,手塚治虫也把劇畫中的人物心理描寫的手法導入自己的漫畫,甚至也把暴力和性的描寫帶入自己的成人漫畫作品中,讓自己的「故事漫畫」的表現方式更為多樣化。而事實上,白土三平、齋藤隆夫、辰巳嘉裕等劇畫漫畫家的早期的畫風也有受到手塚治虫的「符號漫畫」的影響。


さいとう・たかを(齋藤隆夫) 的「ゴルゴ13」(骷髏13)。1960年,「劇畫工房」解散後,齋藤隆夫自行組織了一個製作劇畫的工作室(さいとう・プロ)。而「骷髏13」就是齋藤的工作室的代表作品。「骷髏13」目前日本漫畫史上最長壽的劇畫,從1968年11月開始,到目前為止已經整整連載滿40年,而且仍然在連載中。和60、70年代的非劇畫的漫畫相比,「骷髏13」的畫風算是相當寫實,但是和現代的一般漫畫相比,恐怕「骷髏13」會比較接近符號式畫風。事實上,1960年代的幾個知名的劇畫家如辰巳嘉裕、白土三平等,拿當時他們的作品和現在的一般少年漫畫相比,恐怕他們的作品構圖都不如現在的許多漫畫作品那般寫實 (畢竟他們的作畫多少受到手塚的「符號漫畫」的影響)。不過從劇情鋪陳及人物描寫上來看,這些人的作品都是不折不扣的「劇畫」。

相關文章連結:
日本的紙芝居 (1)
日本的紙芝居 (2)
日本的紙芝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