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視節目與現實中的日本

在台灣,對日本事物感興趣的人,如果沒有機會實地到日本一窺究竟的話,可能會從日本的電視節目來理解日本。

台灣人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日本資訊除了電視節目以外,還包括日本的小說、雜誌、音樂、電影、動漫畫、電玩,或是網路上的日本網站等。這些媒體當然都是理解日本的管道,不過這些媒體的傳達效果都不如電視。

看網路上的日本新聞絕對不如在直接看NHK亞洲台的新聞那麼生動。看NHK的新聞時,就算聽不懂日語的播報內容,還可以從電視畫面上的漢字窺知一二,而且電視會播放實際的新聞影像,觀眾可以實際感受到「日本現在發生了這些事」。至於日本的綜藝節目、連續劇等,雖然不如電視新聞真實,但是這些節目都是用攝影機拍下來的東西。節目裡的人是真的日本人,節目裡的物是真的日本的東西。寫實性遠遠高於小說、雜誌、動漫畫。

雖然網路上也可以看得到日本的影像,但是網路上的影像沒有電視節目那麼洗練直接,不諳日語的人也不太容易發現這些資訊。相較之下,台灣的電視播放的日本節目都是代理商經過精挑細選的菁英作品,而且還加了翻譯。一般人只要坐在沙發上打開電視選對頻道,資訊就會自動送過來。

當然,可能會有人質疑:「綜藝節目裡的東西能信嗎?」「日劇真的能反映日本人的生活嗎?」

的確,電視節目的內容確實可能是虛構的。試想,如果台灣人要向日本人介紹台灣事物時,有多少人會推薦台灣的綜藝節目或是連續劇呢?可能真的有人會這麼做,不過可能會有更多人不這麼做。因為許多人可能覺得電視上的藝人的言行不入流,可能也有不少人覺得台灣連續劇的內容悖離現實、荒誕無稽。

相信有不少台灣人覺得台灣的電視節目沒有反映台灣的現實,不過許多想知道日本事情的人,還是會從日本的電視節目來理解日本。

有些人可能覺得日本節目品質比台灣節目好,所以日本電視節目「應該」較能反映出真實的日本。

其實,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一般台灣人在電視上看到的日本節目的確都製作得不錯。也就是因為這些節目製作得不錯,所以才會被代理商相中。如果這些節目製作得不好,就不會被代理到台灣了。事實上,日本也有一堆粗製濫造的綜藝節目或是電視劇,只是一般台灣人比較沒有機會目睹而已。不過這裡要談的是電視節目和現實的關係,而不是節目品質的問題。作品是否反映現實,和作品的品質其實是兩回事。

作品能否反映現實,和作品的品質好壞無關。如果有人拿著數位攝影機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忠實地拍下來,哪怕影片拍得再爛,影片還是可以反映出相當的真實性。當然,拙劣的拍攝手法本身也是一種真實。換個角度來看,近幾年日本的特攝節目,的大道具、小道具、電腦合成影像的製作品質其實還算不錯,甚至演員都是找極為美形的俊男美女。不過這種高品質特攝的故事卻是虛構的。

雖然特攝作品的故事是虛構的,但是作品本身還是可以反映現實,只是現實的部分不在故事設定。例如看特攝片的人可以知道日本製作大道具、小道具以及CG的水準,這種東西可能和一般日本人的生活無關,但也是一種「現實」。這個現實反映了日本的工藝技術,也反映了製作人對於道具的精緻度的要求。如果特攝作品中有外景片段的話,就算那些外景有經過清場,或是特別找了人跡罕至的地點拍攝,那些場景還是在日本。觀眾還是可以從作品中看到日本的馬路、日本的橋、日本的花草樹木等。當然,這種反映真實的方式有點牽強,而且背景可能被加入了一些電腦合成影像。不過至少這些場景還是有真實的成分。

其實,台灣的綜藝節目或是連續劇也一樣。台灣的節目是由台灣人製作,只要不是海外旅遊節目,大部分的場景應該都在台灣拍攝。所以觀眾還是可以從台灣的電視節目中看到台灣特有的符號,從這些符號中多少也可以理解台灣。雖然有些人覺得綜藝節目的內容誇大,連續劇的內容荒謬,但是還是有不少人看這些節目。因為這些人能從節目內容中能得到共感。這種共感可能是來自共通的夢想,或是共通的不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做不到的事、得不到的東西。但是電視節目可以讓觀眾覺得夢想可以實現,可以宣洩觀眾在現實中的不滿。也就是說,這些節目在某種程度上掌握了觀眾的內心需求。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的節目其實也多少反映了台灣的部分真實。

因此,如果想從電視節目的內容來理解現實的世界時,重點並不是節目的精緻度,而是怎麼去解讀電視節目背後的資訊。

解讀電視節目背後的資訊必須要有一定的媒體素養。有媒體素養的人如果去看少女漫畫或淑女漫畫改編成的日劇,可以從作品解讀出日本的少女或是年輕女性對戀愛、職場生活、結婚等人生的夢想渴望。漫畫或是連續劇中的劇情反映的是少女或是年輕成年女性的夢,她們真的有這種夢、她們夢想中的世界是這個樣子。這就是從作品中讀出來的現實。有媒體素養的人如果去看「假面騎士」的話,可以解讀出日本少年的英雄夢。這些電視節目反映的現實,並不是「日本有這種事」,而是「日本人有這種夢」。

部分台灣觀眾之所以喜歡看日劇,就是因為台灣人也有類似的夢想。日劇中的角色代替這些人完成了夢想。然而如果判讀錯誤,以為日劇中的那些浪漫的愛情,以及職場、婚姻生活等情節是一種日本的現實常態的話,那日本可能就真的有「假面騎士」了。

◆◆◆

對日本事物感興趣的人當然可以從日本的電視節目內容來理解日本。不過理解的方法並不是把節目內容當成現實全盤接受。從電視來理解現實的大前提是:觀眾必須要有分辨戲劇與真實的能力,甚至還要能判讀節目製作人員的意圖或是製作手法。

舉例來說,日本的《TVチャンピオン》(電視冠軍)在台灣開播時,不少觀眾覺得內容有趣,而且非常精彩。從節目中可以看到參賽者驚人的潛能。例如精通拉麵的日本人居然知道日本國內哪家拉麵店家賣了什麼什麼東西。然而,這可能嗎?其實這只是利用剪接和戲劇效果造出來的感覺。電視冠軍在介紹參賽者時已經刻意加入了很戲劇要素來增加笑點。電視冠軍的比賽內容當然非常難,不過再怎麼難,一定有限度。其實節目會告訴參賽者出題範圍。如果不這麼做,恐怕沒有一個人能答得出來。因為這個世界非常大,而且人的知識有限。當然,節目不會把這種背後的過程告訴觀眾。節目只會把看起來比較精彩的部分播給觀眾看,然後讓觀眾自行想像。例如讓觀眾以為節目隨便秀一張照片,選手們就知道是哪個地方的哪個店。全日本有多少拉麵店其實難以統計,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拉麵店比麥當勞多很多。2008年全日本的麥當勞有三千多個分店,某些統計資料顯示日本全國有三萬多間拉麵店。然而如果加上其他賣拉麵的飲食業者,數量恐怕遠超過三萬間。一個拉麵通要吃遍日本所有的拉麵店,而且還要記得各家店的特色,就算花五十年也辦不到。因為人的時間有限,人的金錢有限,人的記憶力也有限。幾十年後,很多拉麵店會消失,也會有很多新的拉麵店誕生。如果節目出題不限範圍的話,根本不可能有人答得出來。另外,電視冠軍有時候會舉辦一些考驗參賽者創造力的比賽。其實製作單位會讓參賽者花時間構思,只是這個部分很少呈現在觀眾面前。觀眾看到的多半是製作單位出完題目後,馬上就開始比賽。

又例如日本綜藝節目中,有時候會讓某個知名藝人到日本某個地方訪問,然後向某戶人家借宿一晚這樣的企畫。觀眾在電視機上看到的往往是某個藝人隨便找了一戶人家敲門或是按電鈴,甚至擅自開門確認屋主是否在家。然後屋主出現後,就莫名其妙地要求屋主讓他們住一個晚上,之後,畫面直接換成藝人就和這戶人家一起吃晚餐的樣子。然而,這可能嗎?在日本人的常識中,如果要做影響到別人的事情時,要事先得到對方同意。在日本,如果無故開別人的家門,甚至踏進對方家門,會觸犯日本刑法130條的住居侵入罪。而正常人家也不可能在毫無準備之下就突然讓人借宿一晚。另外,電視台在拍攝人的時候一定要事先徵得對方許可,否則會侵害對方的肖像權。也就是說,觀眾在電視上看到的按電鈴、擅自進門、請求屋主借宿一晚的畫面其實全部照著劇本演出來的情境。節目製作單位可能幾個星期前就已經打電話甚至寫信和屋主溝通。屋主同意後,外景當天屋主可能就一直在家裡頭待命。如果無法解讀出這個製作背景的話,可能會有人以為日本人的家是可以隨便進去,或是可以隨便借住一晚。

在某些日本的猜謎型的綜藝節目中,有些參加猜謎的搞笑藝人常常會答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而年輕偶像藝人則往往會答出非常白痴的答案。觀眾看到搞笑的答案時可能會覺得很有趣,如果看到白痴的答案時,則會覺得不可思議。其實,這全部都是演出來的。如果搞笑藝人不想一些可笑的回答的話,下次大概就沒有節目找他們演出了。至於年輕的偶像藝人則往往是照著工作人員提供的答案作答,當白痴答案公諸於世,搞笑藝人就可以藉題發揮以營造出趣味效果,事實上這種節目就和戲劇一樣,全部都有劇本,製作單位甚至會事先準備好部分藝人的答題用的台詞。看不出這個背景的人可能真的以為日本的一堆偶像藝人沒有大腦,事實上,藝人們當然知道白痴答案是錯的,真的要認真回答的話,任何人都不會回答這種爛答案,只是藝人為了下一份工作必須要配合製作單位演這齣戲而已。

再以《ビフォーアフター》(全能住宅改造王)為例。節目中,建築師把房屋改造完成後,老先生老太太搬進新房子的那一瞬間,看到了種種神奇的新設計,多麼地驚豔、多麼地感動。然後老先生老太太接受節目訪問,回想過去的破房子,過去的記憶,再想到現在的新房子,不禁淚從中來。許多觀眾看到這,恐怕也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動。然而,這也是一種戲劇效果。事實上,房子要怎麼重新裝潢,當然是由屋主的老先生老太太提案。提案不足的地方才是由建築師方面建議。經過屋主同意之後,這個工程契約才能成立。因此老先生老太太其實早就知道新房子大概的樣子。只是這個節目利用了戲劇效果,讓觀眾誤以為老先生老太太是進了新房子之後才發現世界變了。然而實際上,房屋在動工時,屋主當然要在旁邊監工,而且還要請工人們喝茶吃東西。因此老先生老太太踏入新房子時,其實早就已經掌握狀況。一點都不驚豔。老人家流眼淚的畫面,可能是節目工作人員利用各種訪問技巧來誘發出來的眼淚,也可能是房子動工之前就已經錄製好了。

有人可能會認為綜藝節目中本來就充滿戲劇效果。不過事實上,有戲劇效果的結目不只是綜藝節目而已。日本的報導型的節目中也有許多戲劇效果。例如2008年3月16日,日本秋葉原曾經發生有女性在街頭露出內褲的表演,這個表演吸引了不少路人圍觀,第二天這件事還上了秋葉原的部落格。後來到了四月,日本的部分電視媒體對向該女性進行採訪,電視台之所以會去秋葉原採訪,就是因為該名女性在三月已經做過露出內褲的事情了,因此電視台顯然早就已經掌握消息,而且也已經確定採訪對象。然而,當電視台播出秋葉原的畫面時,現場的記者卻是以「發現新事件」的方式來報導,弄得好像是電視台記者及攝影偶然在秋葉原發現有這種表演。而電視台記者在現場進行報導時,是用一種非常驚訝的口吻來描述這件事,好像記者從來就不知道秋葉原有人在做這種表演。電視播出這件事的隔天,該名女性就被警察逮捕了。而電視台記者之所以會裝成偶然路過的人也是一種戲劇手法。

事實上,這種基於戲劇效果的製作手法在各個電視節目中是屢見不鮮。「戲劇效果」是一種好聽的講法,講得難聽一點的話就是「造假」。這種現象並不是只有台灣媒體才會做,事實上日本及其他國家的媒體也一樣會做。日本比較著名的電視節目「造假事件」是80年代朝日電視台的某個報導節目中的一個關於問題學生的暴力事件的採訪企畫。當時朝日電視台的記者為了拍攝暴力事件,特別找來了暴走族的成員來表演打人。後來事情被人揭發之後,這個報導節目就停播了。後來的一些日本的媒體評論多少都會談到這種造假事件,因此關心媒體的日本人在某種程度上會用比較審慎的態度來看電視上的報導。因為盡信媒體與盡不信媒體都有問題。如果把媒體的「戲劇化」手法全部講成「造假」,對媒體而言也未必公平。因為電視節目中如果沒有戲劇效果,就無法吸引觀眾。

其實,即使是非娛樂性的記錄片,也包含了很多戲劇效果。很多人以為記錄片是真實的影片,其實並非如此。例如歐美的動物生態記錄片中,就加了很多剪接手法。例如獅子的記錄片中,可能把好幾段不同的獅子的影片,剪接成「看起來像是同一隻獅子」的樣子。其實製作單位就是吃定觀眾分不出同種動物的個體差異。又例如野生地鼠的生態記錄片中,可能會有地鼠鑽到地底的畫面。這種畫面會讓觀眾以為拍攝人員把攝影機埋在野生地鼠的地洞裡。其實這種畫面也是演出來的。攝影機當然沒有埋在地底。也沒有人知道野生地鼠的洞穴的樣子。是製作單位自己造了一個像是地洞的布景,然後再用自已準備的地鼠來冒充野生地鼠,然後拍攝地鼠在地底的生活。這種演出來的記錄片其實很容易辨識。只要鏡頭切換得愈多,角度切換得愈多,「戲劇成分」就愈高。因為現實中要拍攝野生動物往往只能定點拍攝。由於誰也不知道野生動物會在哪裡出現,所以不可能安排好幾台攝影機同時攝影。另外,許多二十世紀前半的戰爭記錄片當中,也帶了很多不相干的畫面。例如把不相干的打靶演習畫面編到影片中。不知情的觀眾只看到有人開槍或是開砲,就以為是真的戰爭場面。連世間的記錄片都這樣了,所以娛樂節目加入戲劇效果一點也不奇怪。

由於現代的影像媒體中充滿了戲劇效果,因此若想從日本電視節目中解讀出日本人的生活習慣、日本社會現況,至少要能夠判讀日本電視節目中的真實以及虛構的部分。如果沒有能力分辨這些真偽,就沒有辦法拼湊出現實日本的面貌。

 
「3年B組金八先生」(第八季)外景現場。日劇「3年B組金八先生」經常會使用荒川河堤拍外景。左邊的照片是外景現場,武田鐵矢就在人群當中,右邊的照片則是在另一座橋下待命的學生演員們。這部日劇對於日本的中學校園生活有非常深入的描寫,看這部日劇可以理解許多日本的學校事情。然而,既然是戲劇,裡面當然加入了一些浪漫唯美的要素。例如在金八先生的片頭中,可以看到有人在划船,之後還出現兩名漂亮的白人女性在河堤上慢跑,這就是一種浪漫唯美的表現手法。現實中的荒川其實沒什麼人在划船,岸上主要是散步的老人、光著上身日光浴的男人、或是溜狗、慢跑、騎自行車的人,在這裡會穿制服的人主要都是棒球隊、足球隊的人,這裡的每個人都是平凡人,慢跑的金髪美女只有在金八先生的片頭才看得到。

後記:
1.本篇文章曾經遭人盜用,詳情請參見:再度發現本網站文章遭人盜用!!!(第七回)
2.本站為惡質盜用行為的受害者,而這個世界上除了惡質盜用者以外,還有一些對受害者二度傷害的更加惡質的人,請參見關於梅與櫻的文章使用這篇文章之後的留言。

台湾の健康歩道と足裏マッサージ

台湾にはそれほど公園がないのかもしれないけど――
台湾の公園に行くと、「健康歩道」(jian4kang1bu4dao4)という、歩道部分に丸まった石を敷き詰めて、そこを素足で歩くことによって足裏の血行を促進できる道がある。

こういう道を歩くときは、とりあえず靴を脱いで、はだしなり靴下を履いた状態になって歩くんだろうね。
普通の台湾人は公園に行くときに靴なんて履かないでサンダルで行くんだろうから、サンダルを脱いで歩き始めればいいのだ。

写真の場所は高雄の澄清湖なんだけど――結構この健康歩道は長いよ。
根性で歩いたんだけど、さすがに途中で足が痛くなってきたので断念した。
この道を全部歩いたら、血行促進よりも足を痛めそうだ。
 

目下のところ、このような健康歩道のブームは過ぎていて、
これを全部歩いたからといって健康が劇的に回復するわけでもなく、かえってけがするということも背景もあって、
健康歩道造成も下火になってきている。
ただ、もともと足裏を刺激することで健康を維持するという考え方をする台湾人ももちろんいるわけで、
そういう人たちは、こういう健康歩道も歩くのだろうし、靴底がでこぼこしていてつぼが刺激されるサンダルを履いたりもする。

ちなみに、台湾旅行のガイドブックとかツアーパンフレットとかでは、台湾での足つぼマッサージというのは定番中の定番、ごくごく当たり前のことだから、さぞかし台湾人は毎日のように足つぼマッサージをしに行っているんだろうな、うらやましいなと思うかもしれないけど、
普通の台湾人は日本人が思っているほど足つぼマッサージに行かないと思うよ。
マッサージは風俗業というイメージがあって、日本ほど大衆化していない部分もあるかもしれないし、
あとは、自分たちの所得を考えると、そのお金をかけてまでわざわざ足つぼマッサージには行かないということがあるみたい。

自動翻譯機的浪漫

2008年現在,日本的Yahoo、Excite、Infoseek、ODN等入口網站,都有提供免費線上翻譯的服務。有些沒有提供線上翻譯功能的網站多少都有線上字典服務。而且那些線上字典的資料庫多半是由知名的字典出版業者提供,相當有參考價值。

用電腦來做語言翻譯是很多科學家的夢想之一。早在1940年代的美國,就已經有學者(Warren Weaver和Andrew D. Booth)提出用電腦翻譯語言的構想。到了1950年代,美國的IBM和喬治城大學開始開發電腦翻譯系統。經過五十多年發展,現在電腦翻譯功能越來越進步,而且有相當的實用價值。

其實,梅與櫻的日本人作者在做中譯日(主要是把中國的最新產業新聞譯成日文)時,也常常會使用免費線上翻譯。

講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特別是那些有一定的外語知識,而且確實用過線上翻譯功能的人可能會驚叫:「沒搞錯吧!?」「線上翻譯翻出來的句子能看嗎?」「用線上翻譯的結果能信嗎?」「翻譯軟體所翻出來的結果根本狗屁不通!」

可能有不少人會對線上翻譯軟體譯出來的結果嗤之以鼻,不過目前日本線上翻譯系統的功能確實有使用價值。這是不爭的事實。

有些人很不屑翻譯軟體,是因為這些人看了太多翻譯軟體所翻出來的失敗例子,所以非常不信任線上翻譯系統。

的確,在網路上可以看到太多翻譯軟體翻出來的奇怪句子。不過這些句子能上檯面,根本的原因還是使用者的問題。因為有人相信這些句子正確無誤

因為有人相信這些句子正確無誤,所以才會有人在網路上使用或張貼這些句子。使用這些句子的是人,張貼這些句子的也是人。如果這些人認為這些句子是錯的,這些人可能就不會使用這些句子了。

同樣的道理,這些句子之所以不倫不類、狗屁不通,是因為有另外的一群人相信這些句子不倫不類、狗屁不通

使用這些句子的是人,判定這些句子正確與否的也是人。電腦做的只是確實地依照程式規則代換詞彙、重組句子而已。

當然,有人會說「誰都看得出那些翻出來的句子一定是錯的」。

的確,翻譯軟體翻出來的東西不完美。不過「一定是錯的」這樣的說法太極端。其實人工翻譯也可能出現類似的句子。舉例來說,台灣的一些有使用原文教材的大學的學生共同筆記就常常會出現一些奇怪的句子。因為很多學生在「翻譯」時就就真的只是把英文詞彙代換成中文而已。例如把英文動詞被動語態翻成中文時,就只是在中文動詞前面加一個「被」字,甚至連中文不太使用的冠詞都硬翻出來。結果共筆中就出現一堆【○○○被認為一種△△△】

其實,現實中的華語不太使用被動句,也不太使用冠詞。所以【○○○被認為一種△△△】中的「被認為」和「一種」都是不自然的中文。比較自然的譯法應該是【有人認為○○○是△△△】。

這些在翻譯文中用了一堆「被認為」「一種」的學生的十幾二十年的現實世界的華語生活中,可能從來就沒講過【○○○被認為一種△△△】這樣的句型。

翻譯時會出現這種不自然的句型,是因為翻譯的人自己的母語表達方式並不成熟。如果這些人遇到更複雜的外文句型的話,恐怕會翻出更多他們一輩子也不可能講出來的中文。雖然學生共筆中充斥了太多不倫不類的句子,但是很多學生還是看得非常高興。

除了大學生的共筆以外,在台灣的書店裡,隨便去翻一下專業領域的學術翻譯書籍,也可以輕易發現一堆不倫不類、狗屁不通的中文句子。最經典的句型當然還是【○○○被認為一種△△△】。如果有人真的用心讀了這些翻譯書的話,恐怕內心會發出類似「×!這個翻譯者根本就沒讀懂原作」的怒吼。

其實我在看翻譯文章或翻譯書時,如果發現有類似【○○○被認為一種△△△】的經典句型的話,我會直接去找原文資料。因為我會認定翻譯的人的知識不足。

把那些共筆或翻譯書中的奇怪的句子拿來和翻譯軟體翻出來的「比較差的結果」相比,其實半斤八兩。既然有人會相信共筆或是翻譯書中的奇形怪狀的句子的正確的,把翻譯軟體的翻譯結果當成正確無誤的句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裡之所以說翻譯軟體有實用性,是因為電腦照著程式規則變換重組詞彙和句子時非常忠實,絕對不會偷工減料。光從這一點來看,就比學生共筆好多了。學生在製作共筆時,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可能就會偷工減料。至於電腦,不論句子有多長,詞彙有多麼地多,只要按一個按鈕,電腦就會在極短的時間之內顯示出結果。對於從事翻譯工作的人而言,如果有個助手能把某一個或是某一群詞彙一口氣全部完美地變換,當然會大大地提升工作效率。至於那些電腦所無法應付的例外用法,當然就是靠人腦來解決。

因此,翻譯軟體的實用性是在於輔助翻譯,而不是取代翻譯者。翻譯機是翻譯工作中的工具,人類才是翻譯工作中的執行者。

當我們在使用某個工具來提升工作效率時,必須要先了解工具的正確使用方法。每個人都知道如何翻書,但是這並不代表每個人都知道怎麼讀書,某個人會翻字典也並不代表這個人會查字典。若要善用「字典」這樣的「工具」,必須要先理解字典的特性、功能,進而理解查字典的方法,並不是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就OK了。

同樣的道理,使用翻譯軟體的人當中,有多少人真的理解了這個工具的特性、功能,以及使用方法了呢?

如果把某段文章剪貼到翻譯軟體的欄位中,按下翻譯按鈕,就以為電腦會把文章會完完全全正確無誤地翻譯出來,就是沒理解翻譯軟體的特性、功能,以及使用方法。使用翻譯軟體的過程中,的確需要剪貼複製、點選按鈕的能力,但是這並不代表有這些能力的人就能善用翻譯軟體,就如同使用字典時必須要翻頁,但這並不代表有能力翻頁的人就懂得查字典。

查字典時,並不是找到那個「字」或是「詞」就結束了,找到那個「字」或是「詞」時,只是「翻頁」這個工作結束而已,查字典的人真正的目的是要從這個條目中找出自己需要的資訊。這是因為「字」和「詞」的意思不只一種。能從條目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資訊的人,才能算是會查字典的人。同樣的道理,使用翻譯軟體的人,並不是看到「結果欄」中出現結果就結束了,「結果欄」中出現結果只意味著輸入文章及點擊按鈕的工作結束,使用翻譯軟體的人真正要做的是從翻譯機的翻譯結果中找出自己所要的資訊,例如詞彙的變換方式,句子的重組邏輯,為什麼會產生這個結果等。而不是直接把這個結果當成正確答案。網路上之所以會出現一堆翻譯軟體生成的不倫不類的句子,就是因為使用者並沒有正確使用翻譯軟體。簡單地說,這些人就像是一個知道怎麼翻書,但是卻不知道怎麼讀書的人。這些使用者可能以為翻譯機有能力理解文章或句子的意思,就好像有些人以為把一本書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就算是「看書」。

事實上,翻譯機做的只是詞彙變換及句子重組而已,這個過程中完全不涉及「理解」。或多或少會有人期待有一天有人能發明出一台能夠自行思考,而且還能夠和人類進行溝通的電腦。這是一種非常浪漫的想法。然而這種浪漫是否能成真呢?有些學者認為不可能,有些學者則仍然抱持著希望。簡單地說,就是因為這種電腦目前不存在,就是因為這種技術離現實太遙遠,所以才會有學者認為不可能;所以才會有學者抱持著「希望」。

事實上,日本在1982年開始發展的第五代電腦時,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想造出一台能夠進行思考、能夠進行正確翻譯的電腦,不過這個計畫最後是以失敗結束。失敗的原因之一是在於當時科學家還沒有把人類的思考方式、語言機制的基礎部分的謎解開。當然,那些問題到現在還是沒有解開。由於基礎部分的謎沒有解開,他們模仿人類打造出來「會思考的電腦」的基礎部分當然殘缺不全,計畫理所當然會失敗。大約在同一期間,歐洲方面也曾經試圖開發多國語言翻譯機,來應用在歐洲共同體的會議當中,不過最後也是以失敗告終。由於許多科學家已經認為,人類的思考模式、語言機制的謎已經不可能解開,因此目前的「會思考的電腦」的研究比較傾向模仿簡單的生物,想辦法設計出能自行進化的人工生命。

目前沒有一家軟體公司敢宣稱他們的翻譯軟體或翻譯機能譯出完美的句子,因為那是不可能的事。事實上,現在的翻譯軟體本來就只是定位在「翻譯輔助」工具。只是有太多抱持著「自動翻譯機的浪漫」的人擅自認為「只要把文章丟到空欄中,按個按鈕就可以產生完美的翻譯」,因此即使翻譯軟體所重組出來的句子明顯地肢離破碎,恐怕有些人還是抱持著孤注一擲的心態,把那些明明自己知道有問題的重組結果搬上台面,畢竟電腦科技是一種浪漫,自動翻譯機也是一種浪漫,在這種浪漫的思維之下,有些人就會對這種浪漫採取相信,而不是批判及懷疑。即使結果看起來文句不通,恐怕他們也會把這些問題當成自己的錯覺,畢竟高科技的浪漫最大。

如果我們要把一個任務或是工作委託給另一個人執行時,哪怕那個人是多麼優秀、多麼認真,就常識而言,委託人必須要驗收結果,最起碼這是確認「執行成果是否符合要求」的手段。

不懂得建築的人,在買房子時起碼也要懂得看清楚房子是不是真的符合合約上的規格,因為那是最起碼可以自己確認的東西。不懂英日語的人,在使用翻譯軟體將英文或是日文翻成中文時,起碼也要懂得看清楚翻譯軟體所翻出的中文結果是否符合中文的文法,裡面的內容是否合乎事實邏輯。如果連這個最基本的驗收程序都沒有做的話,問題實在不是在忠實執行程式的電腦,而是負責人沒有驗收結果,負責人根本就沒有負到最基本的責任。如果使用者想要利用翻譯軟體把中文翻成自己不擅長英文或日文的話,也必須要先有個基本認知:翻譯軟體並非「不擅長」外文,而是翻譯軟體根本就不可能理解語文。翻譯軟體能做的只是「符號變換重組」而已,「語意重現」是人類的工作。如果主角的人類無法理解語言的話,即使有一個能忠實執行指令的工具也是無用武之地。

在媒體上,偶爾可以看到一些因為使用翻譯軟體而鬧出笑話的事件。許多人可能因此對翻譯軟體大肆批判,或是把「使用翻譯軟體」當成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事實上,這個問題並不是翻譯軟體的問題,也不是「使用翻譯軟體」這個行為的問題,而是在翻譯過程中,負責人並沒有盡到監督及驗收的責任的問題。這不是語言能力或是電腦知識的問題,而是人們做事心態上問題。


蒟蒻 (コンニャク)。在日本漫畫「哆啦A夢」中,有一種道具叫作「ほんやくコンニャク」(翻譯蒟蒻,這種道具曾經被譯為「翻譯糕」),只要吃著「ほんやくコンニャク」就能和使用其他語言的人溝通,這種道具代表著人類對於異文化、異語言間溝通的一種浪漫渴望。現實中的蒟蒻的口感類似果凍或是洋菜膠 (不過蒟蒻的彈力較強)。由於一般蒟蒻沒有味道,因此稱不上是美味的食物。

相關文章連結
翻譯軟體的能力極限

台湾の封緘紙

あけられるものや移動できるものを封緘、封印して、勝手に開閉していないかをチェックするために紙を張ることがある。
この紙のことを「封條」(feng1tiao2)というよ。

一応画像もつくったよ。実物では縦はA4サイズぐらいある。結構でかい。

これはあくまでの一例だよ。
つまり、我々としては、こういうのが張られていたら、間違っても紙を破って勝手にあけちゃいけないということだよ。

こういうのはどこで売っているのか定かではないけど、
大きな文房具屋さんや台湾の軍の近くの雑貨店で買えると思う。
というのは、軍の中ではこういう封緘活動というのは日常的に行われているからだよ。

武器弾薬庫の部屋の扉や棚の扉や武器弾薬の箱とかにこの「封條」を張るんだよ。
「封條」には当該機関のでかい印を押し、日付をつける。
もっと厳密なときには、「封條」に記載する日付のほか、担当者や責任者のサイン及びそれを記載した日時を記入することもあるよ。
裏にノリを塗って張って封緘するから、だれかがあければ、おのずと紙が破れて形跡がわかるというものだよ。
ちなみに、武器弾薬庫の封緘は毎日更新される。

学校とかでも、休みの期間の前にこのような封緘行為をすることもあるよ。
ちょっとしたセキュリティー対策だね。

封緘紙というのは日本にもあるものだろうと思うけど、小物に張る封緘シールではなくて、大がかりなものに封をする封緘の紙は余りしないんだろうと思うんだよね。
台湾人が街角を歩いてこういう封緘をよく見るわけじゃないけど、上記の軍や学校のほかにも、裁判所による差し押さえとか、検察による押収とか、選挙時の投票箱とかふとしたところで見ることができるんだって。

「封條」に書く日付、台湾の民国表記については「台湾の元号」「日台年齢元号早見表をつくってみた」も見てね。

日本的和菓子:きびだんご

【きびだんご】是日本非常有名的和菓子。

不諳日文的人看到【きびだんご】,可能不知道這是什麼。如果把日語的【きびだんご】寫成漢字的話,可以寫作「黍団子」或「吉備団子」。寫成中文的話,可以寫成「黍糰子」和「吉備糰子」。不過就算寫成中文,不知道的人還是不知道。。

日本漫畫《哆啦A夢》中,哆啦A夢有個道具叫「桃太郎米糕」(或「桃太郎飯糰」) 。拿桃太郎米糕餵動物,動物就會馴化,然後會服從命令。其實《哆啦A夢》的桃太郎米糕的原形就是【きびだんご】。

日本童話中的桃太郎用【きびだんご】餵了狗、猴子和雉雞,這些動物就跟著桃太郎一起去打鬼。

日本童謠《桃太郎之歌》也有提到【きびだんご】:
「ももたろうさん ももたろうさん おこしにつけたきびだんご ひとつ わたしにくださいな」
(桃太郎、桃太郎,請給我一個你腰上繫的【きびだんご】)

由於一般日本民眾在幼稚園時期就聽過桃太郎的故事,唱過桃太郎的歌,甚至演過桃太郎的話劇,而且【きびだんご】是桃太郎故事中的關鍵物品,所以就算沒看過、沒吃過【きびだんご】,至少也會聽過【きびだんご】。

◆◆◆

【きびだんご】是由【きび】和【だんご】兩個詞組成。

【だんご】(団子)是穀類(米、麥)磨成粉後加水揉成的球狀點心。用台灣人常吃的食物來譬喻的話,就是湯圓。【だんご】和湯圓不同的地方是:日本人吃【だんご】時未必會煮湯。

【きび】可能是指一種叫「黍」的米,也可能是指「吉備」這個地方(現在日本的岡山縣)。也就是說,【きびだんご】可能是指用「黍」製成的點心,也可能是指吉備地方的點心。所以【きびだんご】可以寫成「黍団子」,也可以寫成「吉備団子」。

古時候的日本,「黍」是住在山裡面的人吃的食物。現在的日本,「黍」主要是當作鸚鵡的飼料,已經沒有人在吃「黍」了。現在日本坊間賣的【きびだんご】的原料也不包含「黍」。

至於「吉備」是日本律令制度成立之前的地名,只有傳說,沒有嚴密的歷史記錄。現在日本的【きびだんご】是19世紀才出現的和菓子點心。所以【きびだんご】這個名詞可能只是用來應景懷舊而已。


目前日本比較有名的【きびだんご】有兩種,一種是岡山的【きびだんご】,另一種則是北海道的【きびだんご】。岡山的【きびだんご】是1856年開發出來的茶席用的和菓子。北海道的【きびだんご】則是1923年為了紀念關東大地震復興以及紀念北海開拓的點心。現在北海道的【きびだんご】的商標是「きびだんボ」。照片中左邊的長方形包裝、印有桃太郎圖案的是北海道的【きびだんご】,右邊正方形包裝、印有可愛的鬼的圖案的則是岡山的【きびだんご】。


【きびだんご】的內容。打開包裝後,北海道的【きびだんご】是長方形片狀,外面包了一層入口即化的澱粉製成的紙(有點類似傳統的糯米紙)。岡山的【きびだんご】是圓球狀,有點像是一顆顆小小的麻糬。《哆啦A夢》裡面的桃太郎米糕(桃太郎飯糰)可能是參考岡山的【きびだんご】。


近看【きびだんご】。

那麼【きびだんご】是米糕還是飯糰?


【きびだんご】的剖面。不論是北海道或是岡山的【きびだんご】,剖面都略帶透明感(北海道的【きびだんご】比較不明顯)。

從原料來看,北海道和岡山的【きびだんご】的主要原料都是糯米(糯米粉)、砂糖、麥芽糖、糖漿等。製作方法是先把糯米粉加水,或是把糯米蒸熟後,搗成糯米糰。再加入砂糖、麥芽糖、糖漿後加熱混合均勻,最後冷卻而成。簡單地說就是麻糬。北海道的【きびだんご】在製作過程中還會加入一點紅豆沙,岡山的【きびだんご】則會加黑糖。

在口感上,北海道的【きびだんご】有點像是南棗核桃糕,其實南棗核桃糕本身也是用糯米加糖製成,而且兩者都是片狀,而且外面都包了一層澱粉紙。岡山的【きびだんご】的外觀像麻糬,嚼起來有軟糖的彈性,不過口味比麻糬甜。所以【きびだんご】既不是飯糰,也不是米糕,而是一種麻糬。至於《桃太郎之歌》是1911年成為日本小學的音樂教材,當時岡山的【きびだんご】已經商品化五十多年了。從這首歌來認識桃太郎和【きびだんご】的日本人,對【きびだんご】印象也不可能是飯糰或是米糕。

註:
1.漫畫《哆啦A夢》中的「桃太郎米糕」的原文為「桃太郎印のきびだんご」(桃太郎標誌的きびだんご)。
2.現代的【きびだんご】雖然是糯米製品,但是古時候「黍」確實曾經是一種主食,所以桃太郎時代的【きびだんご】有可能真的是用黍米製成。當然,當時的【きびだんご】可能和現在日本市販的【きびだんご】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3.「黍」是一種米,大小介於一般的米和小米之間。其他帶有「黍」字的穀類還有「蜀黍」和「玉蜀黍」。「蜀黍」是高粱,「玉蜀黍」則是玉米。雖然「蜀黍」和「玉蜀黍」都帶了「黍」字,但是這三種植物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台湾人が食べる肉

中華料理についての書物を読んでいると、四つ足のものならば机以外、飛ぶものならば飛行機以外は何でも食べるというふうに書いてあったりするんだけど、こういう考え方は広東人の食文化の考え方みたいで、
台湾では、動物は何でも食べられるだろうという感覚はあると思うけど、実際にはそれほど食べていない気がする。

では、台湾人はどんなを食べるのかといえば、統計的には、
豚、牛、羊とか、
鶏、カモ、ハクチョウ、七面鳥、ダチョウとかだよ。
日本ではたまにお目見えする馬肉、鯨肉とかは台湾では見られないと思う。

台湾人の肉の食べ方としては、家庭料理であっても内臓部もちゃんと食材になっているというのが特徴かな。
そして、これらは皆火を通して食べるのであって、レバ刺しで食べるということはないよ。

台湾人の肉の消費量としては、豚肉や鳥の肉が圧倒的に多くて、ほかの肉も食べているという感じみたいだよ。
ただ最近は、健康のために、赤い肉を避けて、白い肉を食べようという動きがあるよ。
赤いものというのは、豚、牛、羊などで、白いものというのは、鳥とか魚を指すみたいだ。

ちなみに、中華料理で犬鍋はあるのか?という疑問がおもしろ半分に出るんだけど、
台湾では犬や猫を食べることは禁じられているので、犬鍋というものはないと思うよ。
ただ、犬というのは羊の肉に味が似ているそうで、表の看板に「羊肉」とあっても、実はこっそり犬が食べられるという場所もなくはないみたい――だよ。

肉屋さんについては、「台湾の肉屋」「台湾の豚肉屋さん」「台湾の鶏肉屋さん その1」「台湾の鶏肉屋さん その2」も見てね。
肉以外の食生活については「台湾人とベジタリアン」も見てね。

再度發現本網站文章遭人盜用!!!(19篇文章,26張照片)(2)

盜用事件詳情以及我們和盜用者交涉的過程請參見:
再度發現本網站文章遭人盜用!!!(總計19篇文章,26張照片) (1)

總共盜用19篇文章,網頁證據共20個

2008年10月22日 盜用文章7篇 (證據7篇),照片6張
這7篇證據的網頁抓圖時間為:2008年11月7日台北時間16:08~16:29

盜用文章證據01

盜用文章位址: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648426-bbs-2.htm
原作連結:中華えびせんの屋台

盜用文章證據02

盜用文章位址: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648439-bbs-2.htm
原作連結:台湾のカキのお好み焼き

盜用文章證據03

盜用文章位址: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650922-bbs-2.htm
原作連結:日本的「的屋」

盜用文章證據04

盜用文章位址: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650932-bbs-2.htm
原作連結:日本的廟會:緣日

盜用文章證據05

盜用文章位址: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651377-bbs-2.htm
原作連結:台湾の屋台の定義

盜用文章證據06

盜用文章位址: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651385-bbs-2.htm
原作連結:檳榔西施の人

盜用文章證據07

盜用文章位址: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651607-bbs-2.htm
原作連結:日本的冰品

2008年10月24日 盜用文章12篇 (證據13篇),照片20張
這13篇證據的網頁抓圖時間為:2008年11月7日台北時間19:21~19:34

盜用文章證據08

盜用文章位址: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655784-bbs-2.htm
原作連結:日本的品川車牌

盜用文章證據09

盜用文章位址: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655797-bbs-2.htm
原作連結:日本的和菓子:カステラ

盜用文章證據10

盜用文章位址: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656063-bbs-2.htm
原作連結:日本人眼中的中華料理(1)

盜用文章證據11

盜用文章位址: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656067-bbs-2.htm
原作連結:日本人眼中的中華料理(2)

盜用文章證據12

盜用文章位址: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656117-bbs-2.htm
原作連結:日本人眼中的中華料理(3)

盜用文章證據13

盜用文章位址: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656123-bbs-2.htm
原作連結:日本人眼中的中華料理(4)

盜用文章證據14

盜用文章位址: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656138-bbs-2.htm
原作連結:日本的餃子(1)

盜用文章證據15

盜用文章位址: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656147-bbs-2.htm
原作連結:日本的餃子(2)

盜用文章證據16

盜用文章位址: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656149-bbs-2.htm
原作連結:日本的炸豬排

盜用文章證據17

盜用文章位址: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656175-bbs-2.htm
原作連結:日本的和菓子(2)

盜用文章證據18

盜用文章位址: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656176-bbs-2.htm
原作連結:日本的和菓子(2)

盜用文章證據19

盜用文章位址: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656190-bbs-2.htm
原作連結:日本的外賣

盜用文章證據20

盜用文章位址: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656199-bbs-2.htm
原作連結:日本的焼き鳥

註:
關於本盜用事件,「梅與櫻–日本台灣年輕人的事情–」已向地圖日記之所屬公司提出檢舉。我們希望這個盜用事件能儘速落幕。

20篇侵權文章已無聲無息全部刪除。
2008年11月8日台北時間15:55,確認完畢。

熱愛台灣文化的「梅與櫻」的日本人編輯
在次的盜用事件中受傷非常深。
「梅與櫻」的日本人編輯把許多台灣資訊傳達給日本人,
讓日本人理解台灣的人、事、物等庶民生活文化。
然而這些心血竟然被台灣人挪為己用,在網路上求名。

到目前為止,我們不見此人對於侵權行為
以及當時為何抹消我們的版權聲明留言進行說明。
我們也看不到這個人有任何歉疚或是反省的表現。

我們只見到這個人繼續複製來源不明的文章,
而該網站讀者顯然仍然以為
那些來源不明的文章是這個人的作品。
好像這個人從來沒有做過「盜用」這件事一樣。

再度發現本網站文章遭人盜用!!!(19篇文章,26張照片)(1)

再度發現有人盜用我們「梅與櫻–日本台灣年輕人的事情–」網站中的文章!!!

這次遭到盜用的文章共計19篇,遭到盜用的照片共計26張。

這次我們所發現的的盜用行為發生在台灣的一個叫作「地圖日記」的SNS服務網站下的一個個人使用者的站台中。
該個人站台的首頁位址為

http://www.atlaspost.com/user-122731.htm

盜用時間分別是
2008年10月22日:盜用文章7篇,照片6張
2008年10月24日:盜用文章12篇,照片20張

盜用證據:
  
這三張證據分別是取自於

http://www.atlaspost.com/user_post.php?userid=122731&folder=&offset=50

http://www.atlaspost.com/user_post.php?userid=122731&folder=&offset=60

http://www.atlaspost.com/user_post.php?userid=122731&folder=&offset=70

這三個位址。

由於這三個位址的內容會隨著使用者發表新文章而產生變動,
因此嚴格來說,這三張圖是取自於2008年11月7日,台北時間20:44時的上述三個位址。

三張圖中紅色框線所圍成的部分就是盜用文章的標題。
我們遭到盜用的文章總共十九篇,由於其中有一篇文章被盜用者重覆盜用。
因此在盜用者的網站中一共有二十篇文章是取自於我們的著作。

我們並不反對有人使用我們的著作,然而這個前提是必須「寫明引用來源」。
我們之所以說這個人是「盜用者」是因為
這個人在使用我們的文章時,將原作有關的資訊抹消,
或是加了一些「讓讀者難以分辨原作者是誰」的處理。

我們為了確認這個人是否為故意的,我們特別申請了一個地圖日記的個人空間來做實驗。


這張圖是我們自己申請的地圖日記個人空間中的進行的測試,測試方法是將「梅與櫻」站內的一篇文章直接剪貼到地圖日記文章編輯系統後,上傳發表。
我們使用的文章是日本的餃子(1)
我們所得到的結論是:
1. 原本為紅色的文章的標題會變成「藍色文字+底線」的典型的超連結形式。(一般人一看到這種形式的文字就會想到超連結)
2. 原來文章中的照片無法顯示在地圖日記中。
3. 如果有人基於善意要使用「梅與櫻」的中文文章的話,應不至於抹消中文文章後的資訊。(當然,我們相信會有例外)

接下來,看看我們所謂的「盜用者」是怎麼處理我們的著作的:

這張圖是取自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656138-bbs-2.htm
我們可以看到:
1. 如果是直接剪貼的話,標題應該為「藍色文字+底線」的典型的超連結形式,但是結果並非如此。
2. 如果是直接剪貼的話,是不可能出現照片的,但是結果並非如此。
3. 中文文章後的網站關鍵詞完全被排除了。

標題的超連結的確還在,但是從文字上來看,這個人將「藍色文字+底線」的典型的超連結形式弄得不像是超連結。這個人顯然是進行特別的加工,讓一般人不容易察覺超連結的存在。

由於直接剪貼的結果是不可能顯示照片的,因此這個人顯然是將特別將我們的網站中的照片複製之後再進行重製,這絕對不是單純的剪貼複製就可以完成的工作。

有些人在引用「梅與櫻」的中文文章時,不見得會保留文末的網站關鍵詞,不過由上面兩個充滿特別意圖的「加工」來看,我們懷疑這是一種故意將網站資訊抹消的行爲。

在此,我們可以下一個結論:這些情形並不是剪貼時無意中造成的,而是這個人特別花一堆工夫,抹消掉一堆本來應有的資訊,也花了一堆工夫讓照片顯示出來。

至於這個人為什麼還留下了標題的超連結呢?可能性有很多種,我們也做過很多假設,不過由於這個人的「態度表現」,我們的最後是壞的方面想。

有人可能會說:留下超連結不就是一種文章來源表示嗎?如果有人會這麼想的話,就表示有人會用這種方式來合理化自己的盜用行為。不論這個合理化是否有效,我們已經強調過,如果要使用「梅與櫻」的文章,必須要「寫明引用來源」。而這個人所做的並不是積極的「寫明引用來源」,頂多只能算是抹消文章來源時,「抹消得不夠乾淨」而已。事實上,對一般人而言,超連結這個東西只是一串網路的位址符號而已,我們沒有看到這個人加注了任可有助於確定文章原作者的資訊,我們只看到這個人在設法讓文章原作者的資訊變得不易辨識。

我們之所以會提到這個人的「態度表現」,是因為我們有試圖和這個人進行交涉。也就是說,我們其實一開始是先假設這個人是一個理性、可以溝通的人。我們並非毫無理由,只憑「性惡論」思想就直接給這個人扣上「盜用者」的帽子,「盜用者」是我們花了時間觀察、交涉、實驗之下的結論。我們曾經和這個人進行交涉的證據如下:

我們曾經於2008年10月26日台北時間23:53,在這個人的留言板上留言。要說那是勸說也好、建議也好、要求也好、抗議也好,總而言之,我們把我們的立場,我們的感受傳達給這個人。基本上,我們是這些文章的所有人,這個人不尊重原作者的我們,照理論是這個人的理虧,然而我們並沒有因此藉題發揮,我們的留言在某種程度上也為這個人留了台階下。

然而,這個人把我們的留言刪除了。證據如下:

這張圖的抓圖時間為2008年11月7日台北時間15:04。
基本上,刪除留言的意思有很多種,正面的可能性是「我知道了」,負面的可能性則是「懶得理你」。

我們做過許多假設,而我們希望這個刪除行動是朝正面的可能性發展的結果,不過事情顯然不是這樣的。證據如下:

這個人在刪除我們的留言後,完全沒有處理盜用的文章,卻花時間去發表九篇文章,這九篇文章是哪裡來的也是個大問題,而我們也確定這些文章多半是刪除留言後才張貼的。表示這個人並不是因為很忙才沒有處理,而是根本就不想處理。

基於以上的種種原因,我們認定這個人擺明了就是不甩我們。我們認定這個人擺明了就是要盜用我們的著作。
而且將這些我們辛辛苦苦一字一句寫出來的文章,弄得好像是他自己寫的一樣!!!
我們檢視這個人的個人空間時發現,大部分的留言者以為那些文章是這個盜用者寫的。
而且這個盜用者也沒有對留言者說明,那些文章是轉貼自「梅與櫻」,
擺明了就是要營造出文章是他自己寫的這樣的假象!
擺明了要硬把別人心血成果拗成是自己的東西來博取眾人的掌聲!

盜用文章已經對我們造成傷害,儘管我們是被害者,但是我們還是保持冷靜,試圖和這個人交涉。
而我們所得到的結果就是這個人在踐踏我們,用刪除留言,無視我們的著作權的方式來對我們進行二度傷害!!!

詳細證據請參見:再度發現本網站文章遭人盜用!!!(總計19篇文章,26張照片) (2)

註:
關於本盜用事件,「梅與櫻–日本台灣年輕人的事情–」已向地圖日記之所屬公司提出檢舉。我們希望這個盜用事件能儘速落幕。

20篇侵權文章已無聲無息全部刪除。
2008年11月8日台北時間15:55,確認完畢。

熱愛台灣文化的「梅與櫻」的日本人編輯
在次的盜用事件中受傷非常深。
「梅與櫻」的日本人編輯把許多台灣資訊傳達給日本人,
讓日本人理解台灣的人、事、物等庶民生活文化。
然而這些心血竟然被台灣人挪為己用,在網路上求名。

到目前為止,我們不見此人對於侵權行為
以及當時為何抹消我們的版權聲明留言進行說明。
我們也看不到這個人有任何歉疚或是反省的表現。

我們只見到這個人繼續複製來源不明的文章,
而該網站讀者顯然仍然以為
那些來源不明的文章是這個人的作品。
好像這個人從來沒有做過「盜用」這件事一樣。

台湾の餃子 その1

台湾で「餃子」と言われるものは、水の中に入っているよ。水餃子だよ。
焼き餃子もなくはない。それは「煎餃」(jian1jiao3)というよ。
御存じのことだろうと思うけど、餃子を焼くというのはその餃子が古くなったから焼くという感覚で、餃子の食べ方は焼くのが主流じゃないよ。

餃子自体は市場やスーパーで購入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し、もちろん自前でつくる人もいる。
市場でつくりたてを売っている写真があるので、載せておくね。

台湾の餃子には、常識的には餃子の中にニンニクは入っていない。
ただ、「にんにくと口臭」で紹介したことだけど、それは、台湾人が餃子を食べるときにニンニクを食べないということではないよ。
ニンニクは薬味として、たれに入れて食べるんだよ。
だから、台湾で餃子を食べるとき、その中にニンニクが入っているかどうかを心配する必要はないんだね。

餃子については「大みそかと新年の重要度」でも書いたので、興味があったら見てみてね。
それから、中国語が読めれば「日本的餃子 (1)」「日本的餃子 (2)」もあるので、見てね。

日本的漫畫(9)

日本在戰後十年間所流行的赤本漫畫的讀者主要是以小孩為主,因此當時日本人對於漫畫的觀念是小孩子看的東西。後來到了貸本漫畫時代,發展出了一種叫作「劇畫」的表現方式,將漫畫的讀者逐漸層擴大到一般大人。

所謂的「劇畫」,在某種程度上算是「漫畫」的反義詞。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漫畫」的「漫」(日文叫作「そそろ」) 帶有輕佻的意思,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漫畫」的起源本來就是一種帶有玩笑、諷刺成分的畫。至於「劇畫」的「劇」則指的是戲劇,也就是說,這種東西的背後是有故事的,因此「劇畫」走的是寫實的路線,給讀者一種看漫畫就像是看電影一樣的感覺。事實上,現在許多漫畫的故事鋪陳、人物的心理描寫、分鏡等技巧 (例如用幾十格畫來表現幾秒鐘的動作等),其實都是從「劇畫」發展出來的。因此,簡單來說,「漫畫」和「劇畫」的不同之處是在於漫畫偏重趣味、而劇畫偏重寫實。


「漫畫風格」與「劇畫風格」的不同。傳統的漫畫講求的是將角色的種種特徵「符號化」,例如左圖的人物的眼睛是呈橢圓形、其他臉部的構造均以簡單的線條構成,頭髪呈區塊狀而非一條條的線。而劇畫則講求寫實性,「符號化」的程度不如「漫畫」,例如右圖的人物五官比例較左圖接近實際的人,也有微妙的線條來突顯臉部的立體感。

然而,這是否代表「人物畫得比較像真人的叫劇畫,畫得比較『卡通』的叫漫畫」呢?而「劇畫」和「漫畫」的邊界又在哪裡呢?

其實,人物角色的作畫風格頂多只能算是「劇畫」和「漫畫」的種種差異指標中的其中一項而已,其他還得考量背景的作畫風格、故事的構成等。而「劇畫」和「漫畫」的關係是相對而非絕對,特別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劇畫」和「漫畫」的邊界其實愈來愈模糊。

「劇畫」這種東西之所以會誕生,主要是因為1953年日本的電視開播後,看「紙芝居」的人漸漸變少,在「紙芝居」產業不振的背景之下,許多失業的「紙芝居」的畫師們開始轉而投入漫畫界。由於「紙芝居」畫風遠比漫畫寫實,而且是彩色的,因此這些「紙芝居」的畫師的美術底子都不差,再加上當時的主流漫畫是屬於「符號」的構圖 (即用簡單的幾何圖形或是曲線來表現人事物),因此這些紙芝居的畫師們轉戰漫畫圈同時,也把紙芝居的寫實的作畫以及故事鋪陳技巧一併帶入漫畫圈內,使得漫畫的技法更為多樣化。1957年,漫畫家辰巳嘉裕把這種著重在劇情鋪陳以及寫實畫風的漫畫稱作「劇畫」。

到了1959年,辰巳嘉裕和齋藤隆夫、松本正彥、佐藤雅旦、石川文康、櫻井昌一、山森進、K・元美津等八名漫畫家共同組成了「劇畫工房」。他們認為,漫畫可以分為針對成人讀者的作品 (例如諷刺政治的漫畫) 和也有針對兒童讀者的作品 (例如手塚治虫的故事漫畫)。但是介於兒童和成人之間的年齡層的人卻沒有適合的漫畫可看,而「劇畫工房」就是為了填補這個空白區域而成立的。不過由於「劇畫工房」內部運作不彰,在1960年便宣告解散。

由於「劇畫」多半是由非漫畫家出身的紙芝居畫師所開發出來的路線,因此「劇畫」要怎麼發展,「劇畫」到底是在「漫畫」之外的另一種創作形態,還是一種漫畫底下的一種類別便成為當時部分劇畫家所思索的問題。

在1960年代,紙芝居畫師出身的漫畫家水木茂 (河童三平、鬼太郎的作者) 認為手塚治虫的「符號化」畫風的漫畫是屬於小孩子看的「玩具漫畫」。水木茂想要以紙芝居的技法超越傳統的漫畫架構(具體而言,就是像紙芝居一樣,用一張圖來表現一段故事),從漫畫之外的表現方式來創造出劇畫。另一方面,創造出「劇畫」一詞的辰巳嘉裕則認為劇畫是一種漫畫的延伸,只是劇畫比漫畫嚴肅、劇畫比漫畫寫實,劇畫擴大了漫畫的讀者層而已,因此辰巳嘉裕是以漫畫的基礎來發展劇畫。水木茂想要從漫畫的框架外來發展劇畫,而辰巳嘉裕則是從漫畫的框架內來發展劇畫,而這個結果就是而辰巳嘉裕的劇畫理論成功,在漫畫中發展出新天地,而水木茂的劇畫理論失敗,最後回到原來的漫畫路線。

至於在傳統的漫畫圈子中,手塚治虫的「故事漫畫」雖然也是講究劇情的鋪陳,然而「符號化」畫風的手塚治虫並不喜歡寫實派的劇畫,一方面是當時的劇畫中的人物構圖中用了許多線條來表現陰影,使用人物看起來髒髒的,不像傳統「符號化」的漫畫筆觸那般簡潔乾淨。此外,由於劇畫的畫風寫實,造成手塚的符號漫畫看起來相對稚拙,容易讓人產生一種漫畫比劇畫幼稚感覺,這對於致力發展「故事漫畫」的手塚治虫而言,非常不公平。手塚治虫認為許多畫劇畫的人不過只是將素描和分鏡拼湊起來而已,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蠻有深度,實際上骨子裡其實內容空空。而劇畫中動輒出現斷手斷腳、人頭落地等暴力畫面 (例如白土三平的忍者漫畫),再不然就是牽涉到露骨的「性」,對於講究漫畫的正面性的手塚而言當然是難以接受。

雖然手塚治虫並不喜歡「劇畫」,但是在手塚治虫的眼中,劇畫和漫畫並不是對立的,劇畫只是一種「符號化不完全」(作畫省略較少) 的漫畫而已。在劇畫流行的時期,手塚治虫也把劇畫中的人物心理描寫的手法導入自己的漫畫,甚至也把暴力和性的描寫帶入自己的成人漫畫作品中,讓自己的「故事漫畫」的表現方式更為多樣化。而事實上,白土三平、齋藤隆夫、辰巳嘉裕等劇畫漫畫家的早期的畫風也有受到手塚治虫的「符號漫畫」的影響。


さいとう・たかを(齋藤隆夫) 的「ゴルゴ13」(骷髏13)。1960年,「劇畫工房」解散後,齋藤隆夫自行組織了一個製作劇畫的工作室(さいとう・プロ)。而「骷髏13」就是齋藤的工作室的代表作品。「骷髏13」目前日本漫畫史上最長壽的劇畫,從1968年11月開始,到目前為止已經整整連載滿40年,而且仍然在連載中。和60、70年代的非劇畫的漫畫相比,「骷髏13」的畫風算是相當寫實,但是和現代的一般漫畫相比,恐怕「骷髏13」會比較接近符號式畫風。事實上,1960年代的幾個知名的劇畫家如辰巳嘉裕、白土三平等,拿當時他們的作品和現在的一般少年漫畫相比,恐怕他們的作品構圖都不如現在的許多漫畫作品那般寫實 (畢竟他們的作畫多少受到手塚的「符號漫畫」的影響)。不過從劇情鋪陳及人物描寫上來看,這些人的作品都是不折不扣的「劇畫」。

相關文章連結:
日本的紙芝居 (1)
日本的紙芝居 (2)
日本的紙芝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