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と台湾人との国際結婚手続 その7

日本人と台湾人との国際結婚手続 その6」のところで、ちょっとわかりにくい表現で書いてしまったのだけれども――

外国人が台湾人と結婚するときには、2001年以降は、台湾で違和感のないような名前をつくらないといけないんだって。
つまり、日本人が台湾人と結婚するときには、名前の欄に自分の名前をそのまま書くことはできず、つまりチャイニーズネームをつくる必要性が出てくるということだよね。
ちなみに、その名前を一度設定すると基本的には変更できない。
これらの詳しいことは、よくわからないので、現実に経験がある人の指摘を待ちたいと思う。

チャイニーズネームをつくら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というのであれば、
せっかくなので、それなりに考えられたもの&姓名占いに基づいた名前をつくってみたいとは思わないだろうか。

台湾人の名前を見ればわかるかもしれないけど、台湾人の名前は結構こだわってつくられているんだよね。
そのこだわり過ぎるようなこだわりようというのは、中国人の名前と比較してもらえればわかるかもしれない。

姓名学については、台湾の占い師にお願いすればいい。占い師は口コミで探せる。
台湾の姓名学にも各種流派があって、単に音声や字画だけなく、五行思想に根差した流派もあったりするのは、日本と同じかな。

あるいは、台湾の本屋さんでその手の本を探すということもできる。
ただ、そのときに注意したいのは、台湾の本屋さんには日本の本の翻訳の本も結構たくさんあるということ。特にホビー本などは日本語の翻訳も多いと思う。
台湾のものを探したいときには、著者名のところに日本人の名前が入っていないかどうか、それが日本のものでないかどうかを確認してね。

「梅與櫻」對網站留言的期待(3)

首先,我們要提醒不諳日文的網友,在留言時,「タイトル」欄指的是留言標題,而非電子郵件位址,而我們原則上也不希望有人在留言時留下自己的電子郵件位址 (特殊狀況例外),因為有太多惡質的網路廣告商會利用特殊程式蒐集網路上所有看得到的電子郵件位址,之後開始寄大量的垃圾郵件到這些蒐集到的信箱。另一個問題則是部分電子郵件位址可能具有個人資料識別的特性,請小心不要讓自己的隱私露白。

我們在「「梅與櫻」對網站留言的期待 (2)」這篇文章中,曾經提到過關於留言時「名前」這個欄位的問題。在留言時,如果填入一個具有個人特質的「代號」,可以讓留言看起來更有善意,除了表現善意以外,這個代號也讓我們在回覆留言時也有稱呼的依據。這是因為在goo blog的留言系統之下,如果我們在回覆留言時不寫出「○○○さんへ」或是「To xxxx」,恐怕沒有人知道我們是對哪一篇留言進行回覆,所以我們才會希望留言者能在「名前」這個欄位留下一個代號。而我們希望這個「代號」不是那種保持距離、劃清界線、事不關己的代號,是因為這種特性的代號給人一種打遊擊戰的不愉快的印象。

事實上,我們希望留言者能在「名前」這個欄位留下一個「代號」這個期望,和網路的匿名與否根本無關。什麼是匿名?匿名就是不使用真實姓名,這個詞很早就有了,並不是網際網路成立之後才出現的。以匿名的方式保護個人隱私的觀念也不是這幾年才有的。北歐的瑞典、芬蘭的媒體 (報紙) 在1920年代就已經有以匿名報導維護他人隱私的觀念,而這些北歐國家到目前為止仍然是全世界新聞自由的先進國,而採取匿名報導主義的媒體在報導關於特定人物時使用的就是「代號」,它們的報導並沒有因為使用了「代號」而「匿名報導」變為「實名報導」。

我們在「「梅與櫻」對網站留言的期待 (2)」這篇文章中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網路上的名字其實是非常虛幻的東西,男人可以用女人的名字,女人也可以用男人名字,台灣人可以自稱為外國人,外國人也可以自稱為台灣人」。也就是說,「代號」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非匿名」的問題,「代號」的意義只是讓我們在回覆留言時有個稱呼對方的依據。

如果從廣義的觀點來看匿名,匿名的目的不外乎是保護隱私。而所謂的「隱私」,用一種易懂的方式來解釋的話,就是台灣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中裡面的「個人資料」。我們期待網友於留言時能填寫代號,嚴格來說,目的只是為了對留言進行識別,這種留下「代號」的期望根本就和個人隱私沾不上邊。日本的2ch之所以被稱為匿名揭示板,是因為在上面發表言論不需要用到真實姓名,而不是不用填「代號」,就算每個2ch的使用者在發言時都乖乖填代號,2ch的匿名特性仍然存在,仍然還是匿名揭示板。

從另一個觀點來思考的話,2ch的匿名意義在哪裡?就算在上面留言不寫代號,2ch的管理者仍然掌握著留言者的連線資料。日本警察要調查2ch的網路犯罪時,2ch管理者還可以提供警方資料。而身為「梅與櫻」的管理者的我們並沒有能力掌握留言者的來源 (對此有疑義的人自己去申請一個goo blog帳號來玩玩看就知道了),哪一天如果警察找上我們,我們除了只能保留留言以外,留言者是哪裡來的,我們根本無法提供資料。要談留言的隱密性,「梅與櫻」還高於2ch。因此,在這裡留言時填寫自己的「代號」根本就和網路的匿名性無關,網路的匿名特性根本不會因為在這裡填了「代號」而消失。

我們曾經在「「梅與櫻」對網站留言的期待」這篇文章中提到,「梅與櫻」的留言系統不是用來宣揚個人意識形態的地方。以「網路的匿名性」這個例子來看,我們對於留言的期待根本就不涉及「網路的匿名性」的問題,然而有人卻利用我們的留言系統宣傳自己心中的「網路的匿名性」的主張 (這就是一種意識形態),而且這個「網路的匿名性」的主張還是有問題的,如果我們對這個主張不聞不問,我們就變成這個有問題的主張的宣傳平台了。如果我們直接將這篇留言刪除,是否能得到留言者的諒解也是個問題,結果就是今天我們為了這篇留言花時間解釋「匿名」的意義,然而這又和我們網站主旨無關。

我們對於留言的期待並不是為了聽好聽的話,而是希望能藉這個機會讓大家思考一下在別人部落格留言時該留意的地方,怎麼樣才能避免誤會,怎麼樣才能讓別人感覺到自己的善意。畢竟這個網站的讀者並不是只有台灣人而已,任何一舉一動都有可能成為其他國家的人觀察的對象。

「梅與櫻」對網站留言的期待(2)

「梅與櫻–日本台灣年輕人的事情–」的成立,是基於我們對於日本以及台灣的兩地文化的好奇心。由於我們自感對日本以及台灣兩地的文化理解不足,另一方面,由於網路上既存的日本以及台灣的文化方面的資料往往無法滿足我們的好奇心,因此我們成立了這個部落格,將我們每天所看到、學到、認識到的東西一一記錄下來,一方面作為自己學習過程的見證,另一方面則是在網路上留下新的資訊。總而言之,這個網站是基於我們的「不懂」,而且網路上足以解決我們心中謎團的資訊的「不足」,這樣的背景下而成立的。

三年多來,我們原則上是每天發表一篇文章,以中文/日文交錯的形式發表。老實說,每天發表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其實並不容易,畢竟寫文章不是我們的本業,而且我們必須要用我們本業以外的時間來製作這些東西。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儘量依循著每天一篇平均一千多字的文章的原則來寫作。在這種狀況之下,打錯字、甚至打錯句子的情形難免會發生。當然,這些錯誤除了我們自己花時間找出來以外,也有不少熱心的網友們紛紛提出來指正。

然而,三年下來,我們觀察到了幾個現象,就是挑錯字的幾乎都是台灣人,再來就是這些挑錯字的人平常並沒有在網站中留言。也就是說,不留言則已,一留言就是挑錯字。梅與櫻的日本人編輯非常希望藉由這個網站來理解台灣、甚至藉由這個網站來理解台灣網友們看過這個網站後的感想,因此這個網站的留言幾乎都是由日本人編緝來進行回應。事實上,的確有不少台灣網友寫了一些感想,而日本人編緝也非常努力地將這些感想看完,並且非常用心地回覆,梅與櫻的日本人編輯在回覆這些留言上所花的精力並不比平常發表文章時所花的精力少。

然而,卻有更多的留言是在挑錯字,然後什麼都沒有。

老實說,我們並不反對有人挑錯,事實上,每天投一篇平均一千多字的文章,本來就難免會出錯,而且我們相信這個網站上還有一大堆錯誤還沒被發現,有人願意挑錯指正當然是好事。在台灣,小學老師非常歡迎學生指正板書,這是因為學校是追求真理的地方。挑錯字也有助於小學生的判斷及學習能力。在這裡,我們也不反對有人挑我們的錯字,因為我們也很在意文章中的錯字或是錯誤的問題。

只是,挑完錯字之外,難道就沒有什麼值得留言的地方嗎?這個網站有一半的讀者是日本人,基本上日本人對於在別人的網誌上留言,是抱持著保守的態度,當然,突然跑到某個人的網誌上去挑錯字,通常會被認為是一種破壞行為。如果挑了別人的錯字,還不肯留下自己的代號,或是用保持距離、劃清界線「路人甲」之類的名義來挑錯字,這樣的行為在旁觀者眼中是個什麼樣的行為呢?恐怕有不少日本人會誤以為「台灣人喜歡四處到別人的網誌留言,挑對方的錯字」。

我們可以理解許多網友是基於熱心而留言指正我們的錯誤,就是因為有認真細心地讀我們寫的文章,所以才會發現我們的錯誤。如果沒有認真讀的話,根本就不可能發現那些錯誤。然而,如果有人覺得我們這裡的資訊還算有用,請在指正錯誤的同時,多少表達一下挑錯以外的感想。而留言時的「名前」的欄位,請不要空欄。事實上,網路上的名字其實是非常虛幻的東西,男人可以用女人的名字,女人也可以用男人名字,台灣人可以自稱為外國人,外國人也可以自稱為台灣人,有些指正我們錯誤的人可能是因為覺得只是個小小的指正而已,沒有必要大費周章留下個人代號,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希望留言的網友能將自己的「代號」填入「名前」這個欄位,而且我們希望留言的網友不要填入「路人甲」或是「通りすがり」這種無法表現個人特質的代號,因為這種代號容易發生誤會。

我們相信大部分指正我們錯誤的網友都是善意的。然而對於不了解台灣文化的外國人而言,看到台灣人專在別人的網誌上挑錯,恐怕不見得能下善意的結論。然而在挑錯的同時,能加上一點感想,而且留言時所留下的代號讓人看得出具有個人特質的話,或許可以避免這一類的誤會。當然,這也是一種網路溝通時的基本禮節。講了這麼多,其實這些東西純屬「期待」。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些人只挑錯不寫感想,畢竟寫感想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如果某人發現某篇偏門的文章中有錯字,要這個人在指正錯誤同時,還要發表感想的確是有點強人所難。網路上的種種溝方式的拿捏並不容易,因此我們只「期待」不「強求」。

日本的居合道(3)

居合道是使用兵器(打刀)的武術。居合道和其他使用兵器的武術的不一樣的地方是居合道傾向用真刀修練,其他武術則在練習時比較少用真兵器。

由於居合道會用到真刀,所以練居合道的人會比較能體感真刀的危險性。


打刀插在腰間的樣子。在日本的時代劇中,武士逛大街似乎很威風。其實現實中,武士走在大街上時,會儘量靠左,讓對面來的行人由自己的右方通過。這是因為當武士刀插在腰上時,身體的左後方會多出一段「尾巴」,也就是武士刀。如果不靠左走的話,這條「尾巴」可能會碰到行人。如果碰到行人的話,就可能發生衝突。

為什麼會發生衝突呢?

因為江戶時代的武士社會地位高,如果武士腰間的刀子一路上撞東撞西,會顯得非常窩囊,形象非常難看。如果平民毫不在乎地撞到武士的刀鞘,就表示平民根本不在乎武士的地位,對武士而言非常難堪。武士和武士擦身而過時,更要避免這種事情發生(詳細也可才參考本站的「日本的道路 (2)」這篇文章)。所以武士會靠左走。

另外,當武士刀插在腰間時,左手的手指要經常扣在刀鍔上。如果手指沒有扣在刀鍔上,彎個腰撿東西時,上半身會向前下方傾斜,刀子也會向前下方傾斜,這時候刀子就會順勢滑出鞘。對武士而言,這樣的情形也很窩囊。當刀子滑出鞘時,人會反射地抓住滑出鞘的刀子。如果刀子已經滑出一半的話,手一抓,就會抓在刀刃上,悲劇就會發生。


拔刀時的手腕。由於「打刀」插在腰間時是刀刃在上、刀背在下,所以武士刀在拔刀時右手的手腕要稍微向上翻,這樣子刀子於拔出後,刀刃才會朝向對手。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將右手腕向上翻的方式拔刀非常不夠自然,然而刀刃朝上的好處是刀子拔出來後,馬上可以順勢做一個由上至下的砍劈。如果砍劈不成,還可以再加一個突刺的動作。當然,除了由上至下的砍劈以外,如果在拔刀時將刀鞘轉90度的話,刀子在拔出後也可以直接做一個橫劈。


拔刀時左手的位置。武士刀在拔刀時,左手的大姆指和食指會高於刀鞘口,這麼做有利於讓刀鞘口位置拉得更遠,讓刀更容易拔出。然而如果今天武士刀是以刀刃在下的方式插在腰間的話,左手手指就會被割傷,因此「打刀」的刀刃在上刀背在下刀刃在上的設計,以及拔刀的方法其實是有不少學問。

居合道和其他使用兵器的武術不同之處除了居合道連拔刀的方法都要學以外,一般使用兵器的武術的狀況設定多半是設定在站姿,然而居合道的狀況設定主要是坐姿。例如在和室中坐著的時候怎麼拔刀,在坐姿狀態怎麼對付前方的敵人,怎麼對付背後的敵人。除了拔刀、攻擊以外,有些流派甚至從日本人的坐禮的動作中就設計出一些自保之道。雖然居合道也有站姿或是行進間的對戰法,不過那是屬於變則的對戰。

有些人可能在電視或是網路上看過有人表演用武士刀砍竹子、砍稻草等。其實那就是居合道的一部分。砍竹子、砍稻草並不是單純的表演作秀。用真刀砍東西其實是居合道的正規練習之一。這種練習的目的是測試揮刀的速度是否夠快、軌跡是否夠圓滑。如果揮刀的速度不夠快、軌跡不夠圓滑的話,別說稻草、竹子,就算是一張報紙也未必切得斷。而如果刀揮得夠快、揮得夠正,就可以漂亮地將東西斬斷。由於用武士刀砍東西也是一種引人注目的表演,因此在江戶時代有些走江湖的香具師或是賣藥商人會用這種表演來吸引人潮作生意。(※關於香具師,可以參考本站的日本的「的屋」這篇文章)

「加油」という激励の言葉

北京でオリンピックをするようになってから、「加油」という言葉がいろいろなメディアで出てきたね。
「加油」(jia1you2)というのは、ガソリンを入れることなんだけど、
ここでは、「頑張れ」というふうにエールを送っているもの。

日本語で考えると、「頑張れ」というと、そのニュアンスは考えるととても深い気がするけど、中国語では、応援の励ましの言い方はこれしかないんじゃないかというぐらいシンプル。
強気で応援しているときでも、劣勢に立っているのを励ますときにも、同様に「加油」というらしい。

米米CLUBの曲に「加油」という曲があって、「加油」の読み方として「GA YU」という音を当てているんだよね。
多分これは台湾語の音なんだと思うけど、そこまで台湾語話者の台湾人は頑張れを「ga yu」というのかな?
実際には、どこまで台湾語話者が「ga yu」を「jia you」よりも優先的に使っているのかどうかは、よくわからない。

頑張れと激励したいときは、具体的には「○○加油」という言い方をするよ。
○○のところにはチーム名とか国名が入るけど、人の名前のときは3文字入る場合がある。
リズムというか、言い回しもあって、「○○加油 ○○加油 ○○○○○○加油加油加油」というような言い方で応援する。
野球とかの場合は、「加油」のところが「全壘打」になることもある。

日本語としては「じゃーよー」と発音するんだろうけど、恐らく中国語を勉強したことがない日本人で、中国語で指定されたアクセントで正確に発音できる人はいないと思うよ。
だから、例えば「佳佑」(jia1you4)という音が聞こえたら、それは「加油」のことを言っていると理解してあげないと、言った方の立場がなくなるので、台湾人は無条件で理解してあげるようにしてね。

ちなみに、頑張るなというのは「漏油」(lou4you2)というふうに言うよ。
ちょっとこちらは冗談っぽい言い方だけどね……

日本的居合道(2)

有些人把居合道稱作拔刀術,這是因為武士刀平常是收在刀鞘當中,在對戰時難免要拔刀。所以練居合道的人,會學怎麼把拔刀對戰。


武士刀(打刀)。照片中的武士刀是典型的打刀,打刀的特徵是刀刃朝上,刀背朝下。照片中,打刀的刀鍔上的花紋是一隻鶴,鶴頭的方向就是打刀刀刃的方向。因此只要正確擺放打刀(刀刃朝上,刀背朝下),刀鍔上的鶴紋的頭部就會在上,看起來會比較自然。


打刀插在腰間的樣子。一般華人的古裝劇中,劇中人物在提刀或是打刀掛在腰間時,恐怕刀刃多半是朝下。不過日本的打刀或是脇差插在腰間時,是刀刃朝上,刀背朝下。用手提刀時,也是刀刃在上刀背在下。照片中的打刀就是刀刃在上刀背在下。照片中刀鞘上有一個突起的環狀構造,這是構造可以用來穿繩子,繩子可以防止刀鞘從腰間脫落,也可以用來裝飾刀鞘。不過練居合道的時候,並沒有必要把刀鞘固定在腰上,所以照片中的刀鞘沒有綁繩子。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奇怪:拔刀不過是把刀子從刀鞘中拔出來而已,重要的是刀子拔出來後要怎麼和別人對戰,拔刀的過程到底有什麼好學的呢?

的確,武術的實戰效果確實非常重要,但這並不代表拔刀很簡單。很多練武的人用的器械是表演用的模型器械,器械往往沒有開鋒。如果練武時是用真的可以傷人的鋒利的器械的話,會非常危險性。把刀子從刀鞘中抽出來的意義就是刀子從安全狀況變成隨時可能傷人的狀態,而且拿刀的人自己也可能受傷。學拔刀的意義也包含了學會保護自己,不讓自己受傷。

可能有些人會問:難道居合道一律是使用真刀嗎?

事實上,日本的居合道在剛入門時,是用「模擬刀」來練習。在練居合道的人的眼中,模擬刀不能算真的日本刀。但是這並不代表模擬刀不會傷人。

有些人認為真刀是由專業的製刀師打造而成。不過就一般人的角度來看,我們一般生活中的刀子多半都是工廠大量生產的商品,而這些大量生產的刀子只要磨得夠利,在切割一般物品時的效果不會輸給專業製刀師打造的武士刀。差別只是在耐用性或是在切割非一般物品(例如比較硬的東西)的效果而已。

日本的居合道用的模擬刀有開鋒以及未開鋒兩種,而開鋒過的模擬刀的切割效果其實和一般的刀械差不多。如果磨得夠利的劣質的菜刀、水果刀可以傷人、切斷物品的話,磨得夠利的模擬刀當然也可以傷人、切斷物品。想想電視上的磨刀機廣告就可以了。

而真的日本刀的破壞效果當然高於模擬刀,只是如果只是要割傷人的話,開過鋒的「模擬刀」已經綽綽有餘。

雖然真的日本刀破壞力比模擬刀強,但是也沒有必要把真刀神化。就拿1970年的三島由紀夫事件為例,三島由紀夫把自己珍藏的名刀交給學生,要學生來幫他介錯時,學生砍了三次都沒成功,而且這名學生還是練過劍道、居合道的人。也就是說,即使是用真刀來砍東西,要漂亮地把東西一刀兩斷其實非常不容易。現實中,如果有一點閃失,刀子和物品可能會兩敗俱傷,東西還沒砍斷,刀子就可能先砍壞了。這才是現實。

台湾での固有名詞の並べ順

北京オリンピックの入場行進、台湾は中華台北で、日本の次に行進したんだね。
さて、北京オリンピックでは、行進の国順は、当該国名の頭文字の簡体字の画数順になっているけど、
こういうふうに並べるというのは、台湾でも特段不思議じゃないみたいね。
日本の感覚だと、音声で順番を考えたいと思うけど、
台湾人にしてみれば、そういう注音順のような並べかえはそれほど多くないみたいだよ。

だから、もし、私たちが台湾人の名前を並べるときにどうすればいいのかわからなかったら、とりあえず画数順に並べてみるというのがいいのかなと思う。
こういう並べ方は、平等を期しているという感覚を持たれることになる。

教科書の後ろに載っている人名とかは、まさに画数順に並んでいるよ。

こういう順番でいくと、「丁」「卜」「于」「王」「毛」「孔」「牛」とかなどは前に名前が並ぶ常連になるんだろうね。

それから、ここに載せるのはちょっと古いバージョンのエクセルだけど――
Traditional Chineseのウインドウズ上では、何の条件もつけずに並べかえをしようとすると、画数順で出てくる。
 
最新のタイプだと、画数のほか、注音順での並べかえができるみたいだよ。

ちなみに、これと同じファイルをそのまま日本語のパソコンに持ってきて並べかえてみると――何か違う順番で出てきた。

多分、日本語の音読み順になっているのかなと思う。

カラオケの中国語の歌の探し方」「台湾のオリンピックの旗と金メダルのときのこと」「台湾の国際試合と応用例」も見てね。

日本的居合道(1)

講到使用武士刀的日本武術,有些台灣人可能會聯想到劍道。這是因為有不少台灣人在一些日本漫畫或是卡通中看過劍道。由於很多人只知道劍道而已,思考回路就在自己的認知中完結,所以就用自己的世界觀把劍道擅自解釋成模擬真刀實戰的武術。

事實上,現代日本的劍道並不是使用武士刀的武術。日本的劍道已經特化成使用特殊規格竹刀對戰的競技。劍道的竹刀長度和握法和真的武士刀完全不同。

練劍道的人唯一可能接觸武士刀的機會是在練習【劍道形】的時候。然而【劍道形】的本質是讓習劍者理解劍道的攻防原理,並沒有教習劍者如何使用真刀,而且很多練劍道的人在學劍道形時,使用的是木刀而非真刀。

在日本,真的在使用武士刀的武術叫「居合道」。學居合道的人,可以學會如何把武士刀從刀鞘中拔出,如何揮砍,以及如何將刀收回刀鞘中。由於居合道真的會練習拔刀的技術,所以有些人會把居合道稱作「拔刀術」。

居合道為什麼叫作「居合道」呢?什麼是「居合」呢?

日語的「居合」,是由「居る」和「合う」兩個詞構成的複合詞。對「居合道」有點概念,而且學過一點日語的人,可能會把日語中的「居合」的「居」解釋成生活起居,把「合」解釋成迎合。然後再把「居合」解釋成「日常生活中的狀況對應」,進而把「居合道」解釋成「一種用於日常生活中的狀況對應的武術」。

這其實是穿鑿附會。

「居合道」的「居合」這個詞指的是坐姿對戰。日語中的「居合」這個詞是日語中的「立合」這個詞的相反詞。而日語中的「立合」指的是站姿對戰。例如柔道的立技、相撲就是「立合」武術。也就是說,「居合」的「居」的意思其實是「坐」,而不是初級日語課本中的「いる」。「居合道」的意思則是「坐姿對戰的武術」。

劍道和居合道不同的地方就是:劍道是用特殊規格的竹刀站著對戰的競技,居合道則是用武士刀演練坐姿對戰的武術。

當然,有些人可能會有疑問:居合道不是也有站姿的攻擊動作嗎?

居合道的確有站姿的攻擊動作,不過站姿的攻擊動作在居合道中叫作「立居合」。算是變則的居合技術。

居合道雖然和劍道是兩種不同的武術,但是這兩種武術其實有一點歷史淵源。許多武術流派中,劍術和居合術其實是一體兩面。有些些流派是從劍術發展出居合術,也有一些流派是先有居合術,之後才發展出劍術。甚至還有一些流派的居合術是源自柔術體系。當然也有從居合體系中發展出的柔術流派。

由於劍道和居合道有這種歷史淵源,所以日本有些練劍道的人可能也同時在練居合道。只是這兩種武術的技術不能完全相互移殖。舉例來說,劍道的握竹刀的方式和居合道握真刀的方式完全不同。在日本,許多劍道教室並沒有教居合道,所以學劍道卻沒學居合道,一點也不奇怪。日本也有不少和劍道無關的居合道館,這些道館當中,有不少是教一些奇奇怪怪的古武術的道館,因此在日本只學過居合道但卻沒有學過劍道的人也大有人在。

台湾の運転免許証

せっかく身分証明章の話をしているので、もう一人の書き手から自動車の免許証も借りて、運転免許証についても載せることにするよ。
身分証明証については、「中華民国国民身分證(表)」「台湾の身分証明証番号」とかを見てね。

台湾の運転免許証はこんな感じ。やっぱり画像をつくってみたよ。
漢字は日本語のものを使っているので、余り細かいところを突っ込まないでね。

台湾の運転免許証は、名刺のような厚さの台紙の表部分の表面にセロハンのシートが貼られ、割り印が押されているもの。
免許を携帯していて大雨が降ってぬれたらどうするんだろうと思う。
身分証明書に比べると、格段に持っていて不安になるような感じがするつくりだよ。

「普通小型車」というのが、この免許証の情報。
日本でいうところの普通免許に相当するものだよ。

運転免許証についている免許証番号は、身分証明証と同じ番号が付される。
つまり、これを持っていれば身分証明がわりになるというのは、「台湾人の身分証明書」で書いたとおりだよ。

これに各種情報が印字されるのは、日本と同じだけど、
興味深いのは「血型」(血液型)というのがあることだね。
これは必ずしも掲載されていく情報ではないようで、わからなかったら空欄というのもありらしい。
台湾人がそれほど血液型に関心がないということについては、「台湾人と血液型」も見てね。
いずれにしても、台湾人に興味があるかどうかわからないけど、血液型と運転行動の因果関係について、台湾では統計しようと思えばできそうなんだね。

日本的武士刀與劍道

講到使用刀的日本武術,有些台灣人可能會聯想到日本的劍道。

劍道在台灣雖然不常見,但是由於有不少台灣人喜歡看日本漫畫,所以多少會可能會從漫畫當中得知一點日本劍道的事情。

日本的劍道的確是一種使用刀的武術,不過劍道用的刀是竹刀而非真刀。劍道的訓練方法及實戰技巧是從劍道裝備特性以及劍道規則發展出來的。因此勤練劍道的人頂多只能增強劍道競技的能力而已。


劍道竹刀和武士刀的差異。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劍道用的竹刀的刀柄和刀刃長度都和武士刀不同。一般劍道用的竹刀大約500g左右。武士刀的重量依材料而不同,照片中的真刀重量大約是竹刀的三倍。

除了長度和重量以外,竹刀握法和真刀的握法也不一樣。

對慣用右手的人而言:
竹刀的握法是右手握在刀鍔之下,左手握在刀柄末端,左手小指幾乎和刀柄末端切齊。
武士刀的握法也是右手握於刀鍔之下,不過左手並不是握在刀柄末端,而是要在左手小指之下留出一小段刀柄。

由於竹刀刀柄比較長,所以握竹刀時,左右手之間大約會出現兩個拳頭左右的空隙。由於真刀刀柄比較短,所公握真刀時,左右手之間的空隙不到一個拳頭。又由於竹刀和真刀的刀刃長度和重量都不同,所以握竹刀和握真刀的感覺完全不一樣。

從對戰觀點來看,劍道比賽中,並不是單純地用竹刀擊中對手就能獲勝。劍道在判定勝負時,必須要看是否打到指定部位,如果打到指定部位,還要看打擊動作是否符合有效打擊的條件。所以勤練劍道的人會去鑽研如何在競技當中做出符合規則的有效打擊。不過武士刀實戰中並沒有有效無效的問題。如果武士刀砍到人的話,不論是砍到哪個部位,都會造成嚴重的傷害。

那麼練過劍道的人是否能掌握使用武士刀的訣竅呢?

曾經擔任過日本軍的劍術教官的中村泰三郎在著書《日本精神と抜刀道》中有提到他以前在部隊實施真刀試劈練習的事情。當時中村泰三郎讓五十多名軍官用真刀試斬木頭。這些軍官當中,有不少人練過好幾年劍道,而且保有段位。不過實地一試,只有15人把木頭完全砍斷。其他人要不是刀子卡在木頭上,就是把刀子砍彎了。甚至還有人一揮刀,刀子脫手飛出。

現實中用真的武士刀砍東西的結果就是這樣。

在戰前能保有劍道段位的人,基本上都是受過非常嚴格訓練的劍道高手。中村泰三郎的實驗中,刀子脫手飛出的人是個劍道三段的見習軍官。也就是說,即使是受過嚴格劍道訓練的日本軍官,只要沒有學過武士刀的用法,武士刀拿在手上就是和外行人一樣。中村泰三郎試劈實驗其實也是為了驗證劍道技術和真刀技術的落差,同時也讓部隊知道:拿刀砍東西非常危險。

有多危險呢?

揮刀的人可能會砍到自己的腳。如果砍到自己的腳的話,可能會終身殘障。另外,如果刀子斷了,或是刀子沒握好的話,刀子可能毫無預警地飛出去,而且沒有人知道刀子飛向哪邊。圍觀的人運氣不好的話,可能就中飛刀或迴旋刀了。

從這段歷史可以看出,以前日本軍官多半沒有用真刀的技術,軍官的配刀實質上只是裝飾品。由於日本從戰前就一直有物資不足的問題,所以戰時中如果有軍人擅自把配刀當成玩具,亂砍東西,然後弄傷或弄髒配刀的話,可能會惹上毀損國家裝備的麻煩。在上下關係非常嚴的日本軍隊中,因個人好惡毀損國家發的裝備的人的下場會很慘。另外,戰時中軍人的身體也是國家的資產。如果在非戰鬥狀態下因為個人好惡弄傷自己的身體,或是傷到同袍的話,也是毀損國家資產。這樣的人的下場也會非常慘。

◆◆◆

1970年11月25日,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帶著四名學生到市谷駐屯地拜訪陸上自衛隊東部方面隊總監(指揮官)益田兼利。三島由紀夫一行人見到益田兼利之後,突然持刀挾持益田兼利。然後三島由紀夫到陽台上向室外的自衛隊員進行愛國演說,希望能激起自衛隊員的熱血。不過在場的自衛隊員沒人對三島由紀夫的的愛國演說感興趣,反而還有人嘲笑三島由紀夫,覺得三島由紀夫莫名其妙。結果三島由紀夫在失望之下,在總監室中切腹自殺。

三島由紀夫在自殺時,由學生來介錯。學生用的介錯刀是三島由紀夫珍藏的武士刀。不過三島由紀夫的學生太緊張,砍了三次都沒成功,而且刀子還砍到變形。後來換了另一名學生來執行才介錯成功。當時介錯失敗的那名學生的強國強身信仰堅定,不但練過劍道,還學過武士刀的使用方法,而且還是用三島由紀夫非常自豪的寶刀來介錯。從這個例子可以確定,如果硬是要用武士刀來介錯的話,還是勉勉強強可以辦得到。不過介錯起來會非常痛苦,因為很容易失敗。如果介錯失敗的話,場面會非常恐怖,會留下永遠的陰影。

從這段歷史可以知道,就算練過劍道,就算學過武士刀的用法,也不一定能順利將物品斬斷。而且東西沒斷,武士刀先壞的可能性還比較高。

日本的劍道雖然是一種使用刀的武術,但是這並不代表學過劍道的人就能自在地使用武士刀,畢竟竹刀和真刀的規格不同,兩者的使用技巧也不同。真正使用武士刀的武術並不是劍道,而是居合道。現實中,練過居合道的人,即使在練習試斬稻草時,也沒有人有100%的把握成功。因為砍東西真的不容易。只要稍微偏了一點,心愛的刀子可能就先彎了或是斷了。這就是現實。

在華人世界的20世紀前半的戰爭文獻資料中,有一些日本兵手握武士刀擺出準備砍人的姿勢的照片。有些華人看到這些照片,會非常生氣。但是生氣的結果就是思考停止。沒有去思考照片背後的意義。這種感覺就像是有些台灣民眾看報紙或電視新聞,會看得很生氣。卻從來沒有思考【是不是真的有這個新聞】。

從技術面來看,日本兵並沒有用真刀的本事。不會用刀的人為什麼要拿刀呢?這種因果事理很不尋常。再從大環境面來看,當時物資不足的日本軍恐怕無法容忍有人擅自把國家發的裝備當成玩具亂砍。日本兵刻意留下這種照片,等於是向軍部高層留下自己在毀損國家裝備的證據,在上下關係非常嚴的日本軍隊,這種行為無疑是找死,甚至還會害死自己的同袍和直屬長官。從政治面來看,當時的日本軍在外遠征,人生地不熟,而且相當疲弊,散布這種照片就等於是讓居民去恨日本軍,這樣只會增加日本軍的敵人,甚至會損害物資調達和補給。對作戰完全沒有任何幫助。而且非常奇妙的是,這種照片對國共勢力而言是異常有利的政治宣傳材料。所以這種照片的產生過程恐怕並不單純。

華人的權力機關在教育中加入內情不單純的東西,就是妨礙了華人理解世間的事實事理。這個問題到現在依然是華人社會難解的包袱。

在虛擬創作作品當中,武士刀隨便一揮,就可以把東西砍斷。在華人世界,也有不少關於日本武士刀可以輕易一刀兩斷的迷信與傳說。如果去看一下華文網路上的武士刀的資訊內容的話,可以發現即使是在科技發達的二十一世紀,即使大部分的人都會用高科技的電腦網路,但是很多人判斷事理的能力還是傳說幻想當中原地踏步。真正的現實是刀子非常難用,而且刀子的結構強度有限,恣意揮砍只會讓刀子和物體兩敗俱傷而已。這就是幻想和現實的不同。

註:
1960年代以及1970年代初期的全共鬥、赤軍等事件是日本的左派引起的社會事件。而1970年的三島事件則是著名的右派事件。在三島事件中,三島由紀夫的學生其實都是二十出頭的大學生而已。從這裡可以知道當時的日本學生不論是左派或是右派,行動都非常積極熱情。不過日本社會並沒有讚揚這些行為。結果這些左派及右派的暴力事件反而讓日本大眾厭惡鬥爭式的政治運動,同時也造成了1970年代後的日本人的政治冷感。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日本社會的倫理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