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紙芝居(2)

在一般人眼中,日本的紙芝居似乎只是一種單純的看圖說故事的表演,然而實際上,在表演紙芝居的背後是有不少學問的。

一般日本市販的紙芝居多半為12張圖為一組,而這12張圖就是一場紙芝居的表演的量。如果故事內容比較長的話,可能要用24張、36張,甚至更多張圖片來搞定。在這個時候,就會分成上下卷(12+12)、上中下卷(12+12+12)、或是像漫畫一樣以1~N卷的方式發行。

紙芝居的圖片內容也不是隨便畫的。要製作紙芝居,首先當然要有故事,有了故事,就要把故事繪製成圖,由於市販的紙芝居多半是以12張圖為一組,因此在繪製圖片時,必須要經過一定的計算,好讓12張圖片能流暢地表現出故事內容 (當然,這種計算不需要像製作動畫時那般嚴密)。

紙芝居雖然是由一幅一幅靜態的圖片構成,但是這些圖片並不是完全靜態的,這個原因是在於表演紙芝居時必須要抽換圖片,而在這個抽換過程中,就可以營造出一個動態的場面。


(圖一)

(圖二)
紙芝居的動態場面處理。紙芝居是利用抽換圖片的方式來轉換場面,而在抽換圖片的過程中,觀眾的注意力會放到新的圖片上。假設表演者講完第五張圖片,開始抽掉第五張圖片,準備要講第六張圖片的內容時,觀眾就會開始將注意力放到漸漸出現的第六張圖片。例如 (圖一) 中的左半邊是抽到一半的第五張圖片,而右半邊則是露出半邊的第六張圖片,由於觀眾會將注意力放到新的圖片上,因此舊的圖片便失去意義 (因此我們以塗黑來表現)。而觀眾可以從新的圖片中看到一隻正在跑的老鼠,至於老鼠要跑到哪裡,則完全不知道。然而,如果將第五張圖片完全抽走,觀眾就會發現老鼠已經跑到洞穴旁 (圖二)。也就是說,同樣一張圖可以表現兩種不同的東西,在圖片只露出半邊時,可以表現老鼠奔跑的過程,當整張圖完全呈現在觀眾面前時,則可以表現老鼠到達目的地的樣子。

因此,紙芝居並非只是單純地抽換圖片說故事而已,把圖片抽到一半後停住,先講半張圖後再講整張圖也是一種表演技巧。除此之外,將圖片抽到一半之後推回原處也是一種表演技巧 (這種技巧可以表現幽靈忽隱忽現的場景)。當然,製作紙芝居的畫家也會考量這些表演技巧而設計構圖。

然而,表演者怎麼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圖片抽出一半、什麼時候要來回拉推、什麼時候則可以直接抽換呢?事實上,目前日本市販的紙芝居的圖片背後都有表演的解說。表演者只要照著解說表演就可以了。

註:
在表演紙芝居的時候,圖片是依1~12張的順序排放,即,面向「銀幕」的觀眾看到的是第1張圖 (第一幕),而站在「銀幕」後方的表演者看到的則是擺在最後面的第12張圖的背面。在設計上,紙芝居的第12張圖的背面寫有第1張圖的表演方法 (旁白、台詞、圖片抽換技巧和抽換時機等)。也就是說,表演者只要照著這些演出方法做即可。而第1張圖講完後,表演者就要把第1張圖抽出來放到第12張圖的後面,而這時候,觀眾看到的則是第2張圖,而放到最後面的第1張圖的背面則寫有第2張圖的表演法,依此類推,第2張圖的背面寫有第3張圖的表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