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學習過程中的挑錯與糾正(1)

在學語言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有搞不清楚或的地方,許多人往往會想要來個徹底解決,畢竟許多人都希望自己在實戰的場面中能講出正確的外語。有些學習者可能會去問老師如何去區兩個或是多個意思相近的詞彙或文法,有些人則是找到語言交換的對象之後,希望對方能毫不客氣地幫忙挑錯或是糾正。

一般學習者對於語言教學中的「糾正」的印象可能是從學校考試或是外語的作文課而來的,例如在英文或是日文考卷或是作文用紙上寫錯字,或是用錯文法之類的。也有些人可能是在上英文或是日文會話課時,由老師來糾正英文或是日文的說法。當然,有不少人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不少東西,也弄清楚了不少東西。然而,在外語教學的過程中,幫人挑錯或是糾正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的,特別是當學習者學了愈多東西,使用的字、詞、文法愈複雜,挑錯與糾正也就愈複雜。

從另一個觀點來看,一般人在初學外語時所使用的教材看起來非常有系統,由於入門教材已經被人整理好了,因此老師往往可以預測學生的錯誤,而學生被老師糾正之後,也可能會得到一種突破障礙的成就感,這其實是因為教材設計上,讓學生只會使用單純的字、詞、文法的關係,由於這些東西並本身並不複雜,因此也不可能犯複雜的錯誤。然而當學習者用的外語的構造漸漸複雜,「錯誤」這種東西也就愈來愈難認定。事實上,去書店的外語教材專區一看,名為「基礎」、「初級」、「入門」的外語教材一堆,但是「中級」、「進階」等教材則相對較少,而「上級」教材則更稀有,這是因為愈複雜的東西愈難系統化,而從複雜的語言當中挑錯或糾正當然也不容易。

有些人可能以為交了外國朋友,或是到外國和外國人一起生活的話,就會有人樂意幫忙找出自己的外語中的錯誤。事實上,以為和外國人接觸自己的語言就會被糾正的想法是天方夜譚。這個原因是在於當和外國人接觸時,外語不過是達成某種生活目的的工具而已,就如同在台北街頭遇到中文講得不甚流利的外國人問路時,正常人的反應是設法解決外國人問路的問題,而不是去挑這名外國人的中文裡面的錯誤。正常人如果想要鼓勵這名外國人在將來把中文練得更好,不但不會去挑錯,反而可能會誇獎這名外國人:「中文講得不錯」。

同樣的道理,當台灣人到國外去生活時,其實外語並沒有那麼多機會得到糾正。如果自己講出來的外語足以和外國人溝通的話,種種生活上的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如果無法溝通的話,則要想辦法找出別的溝通方式,直到可以將問題解決為止。然而,可以解決問題的字、詞、句子未必是正確的。例如有人如果對日本人說:「私、ご飯、食べます」,儘管這種句子文法有問題,但是日本人一定可以聽得懂。對於旅居國外的人而言,解決溝通問題往往是生活上的第一要務,只要能解決問題,句子有沒有問題其實已經不是那麼重要的事了。因此對到國外生活的人最需要的是可以溝通成功的句子,至於字、詞、文法是否恰當則是別的問題。如果生活環境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的話,而且使用者對於字、詞、文法方面的錯誤不以為意的話,這種可以溝通成功,但是文法卻錯誤百出的句子可能就會跟著使用者一輩子。因此在國外長期生活的人的外語實戰溝通能力可能比那些不曾在到處都是外國人環境中生活的人好,但是這並不代表這些人的語言知識有多好。

事實上,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挑錯」或是「糾正」這種東西往往只有在學校才會發生,而且往往限於外語課的時間。當然,如果到了國外,恐怕只有在一些訓練語言能力不足的外國人的機構 (例如語言學校或是一些大學的語言訓練設施) 才能找到真正願意幫忙進行「挑錯」或是「糾正」外語用字遣詞文法的人。如果想要利用語言交換來找一名願意不斷幫忙進行「挑錯」或是「糾正」外語用字遣詞文法的外國人,那恐怕要和對方事先進行相當的協調才行,否則就是虎頭蛇尾地結束。然而,不斷接受他人的「挑錯」或是「糾正」,語言就真的會進步嗎?在一般學校的基礎外語課程中,不斷接受他人的「挑錯」或是「糾正」的確會得到進步。然而當使用的外語到了一定的複雜程度時,別人也難以挑錯,就算有錯誤被挑出,也不代表所有的錯誤都能挑得出來。受到他人的「挑錯」或是「糾正」或許對語言學習有幫助,但是在欲個階段中,自我修正及成長恐怕遠比讓別人來挑毛病來得有意義,畢竟實際的生活中,並沒有那麼多人有時間,有能力來進行適當的「挑錯」或是「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