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赤軍(3)

共產主義者同盟赤軍派成立於1969年9月4日。赤軍派成立宗旨是在世界各地發動武裝革命來改造世界,是共產主義者同盟當中最激進的派系。不過赤軍派成立之後,幾乎所有計畫都失敗。在1969年11月的大菩薩峠事件中,革命計畫還在準備階段,主力部隊就幾乎全被警察逮捕。

由於赤軍在日本國內幾乎已經沒有活動空間,所以赤軍派的議長塩見孝打算提早在海外成立活動據點,讓成員們在外國接受軍事訓練,然後把訓練完的成員派到世界各地去發動共產革命。

不過日本政府認為赤軍派成員有犯罪疑慮,所以不發護照給赤軍派的成員。如果赤軍派的成員如果去申辦護照的話,可能會遭退件。沒有護照就沒辦法出國,所以當時赤軍派就想到用劫機的方式到國外。

不過塩見孝也的劫機計畫並沒有成功。

1970年3月15日,日本警察根據破壞活動防止法逮捕了塩見孝也,然後查扣了劫機計畫的文件。只是劫機計畫的文件中用了很多暗語,所以日本警方並沒有查覺到赤軍派想劫機。赤軍派的議長遭到逮捕後,其他打算參與劫機計畫成員開始擔心警察遲早會找上門,所以這些成員就決定儘快實行劫機計畫。

1970年3月31日,一共九名赤軍派的成員搭上一架日航東京飛往福岡的波音727班機「よど號」。他們在飛機起飛之後拿出刀子、手槍及炸彈,要求機長把飛機開往平壤。

為什麼赤軍派會選擇平壤呢?

赤軍派在構思海外革命據點時,想過古巴、越南,以及北韓。在赤軍派眼中,這三個國家是共產革命的工人國家。赤軍派覺得這些國家和自己的理念一致,可以讓他們完成世界革命的夢想。在這些國家當中,離日本最近的就是北韓。

在現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很多人都知道北韓是什麼樣的國家。不過在1970年左右,沒什麼人知道北韓是什麼樣的國家。當時有不少日本人對北韓的印象是「地上的樂園」。

為什麼是「地上的樂園」呢?

「在日本朝鮮人總聯合會」(朝鮮總聯)從1959年開始,發起了讓在日朝鮮人回鄉的事業。以前在日朝鮮人要從日本回朝鮮半島,必須自己支付交通費。不過朝鮮總聯的返鄉事業的費用由北韓方面付擔,民眾完全免費。當時朝鮮總聯的文宣把北韓描述成「地上的樂園」。朝鮮總聯還提到,北韓的平均人口的物資生產量超越日本,已經成為農業及工業的先進國。這種文宣讓很多人覺得北韓真的是樂園。所以當時很多南韓人也跟著搭船到北韓。

那麼日本人怎麼樣呢?其實日本人也不知道北韓的狀況。不過一般日本大眾的印象中,日本是個爛國家,世界上如果有比日本好的國家,一點也不奇怪。

對赤軍派的人而言,日本是個需要革命的爛國家,北韓則是地上的樂園,而且是共產主義的革命國家。所以他們選擇到北韓成立革命據點,一點也不奇怪。

赤軍派劫機之後,當時的機長以燃料不足為由,要求先讓飛機在福岡加油後,再飛往平壤。飛機降落在福岡後,日本政府就開始和赤軍交涉。赤軍先在福岡釋放一部分人質後,就飛往朝鮮半島。而當時的日本政府還請韓國政府把漢城的金浦國際機場偽裝成平壤機場,來欺騙赤軍派的劫機分子,再設法營救人質。雖然韓國方面照做,不過韓國的偽裝手法太粗糙,所以飛機降落時就被赤軍成員識破。

後來有日本的國會議員出面,願意用自己來交換所有人質,然後保證赤軍成員能順利前往北韓。這時候,赤軍成員才將大部分的人質釋放。

之後,飛機順利飛往平壤,赤軍派想要國際據點計畫的第一步順利完成。而議員、機師以及飛機也於之後平安回到日本,日本史上第一次的劫機便平安落幕。

赤軍的劫機行動雖然成功,不過當時日本警方已經逮補了很多赤軍派成員,而且還包括赤軍派的議長,所以當時赤軍派在實質上已經幾近瓦解狀態。當時參與劫機的九個人當中,年齡最大的是27歲,年齡最小的只有16歲而已。

他們劫機前一天寫的文章當中有這麼一段話:「我們明天就要從羽田出發了。我們歷經很多鬥爭活動,但是從來沒有像這次行動般,心裡頭充滿了自信、勇氣,與確信。……我們是明日之丈」。

從文章中可以看出,赤軍派的人非常緊張、非常興奮。因為馬上就要前往理想的國度,馬上就可以實現世界革命的理想。文章中的明日之丈,是受到ちばてつや的漫畫《あしたのジョー》(小拳王)的影響。漫畫的主角矢吹丈為了自己的信念完全燃燒。赤軍的年輕人也自比矢吹丈,覺得自己正在為革命而燃燒。

這些劫機的赤軍成員到北韓成後,受到北韓領導人金日成的歡迎。北韓當局還為劫機的赤軍派成員介紹結婚對象,北韓當局介紹的女性多半是到北韓研究思想的日本女性。不過實際開始在北韓生活後,這些赤軍成員才發現北韓既不是革命的理想國,也不是地上的樂園。而是金日成一族的獨裁國家。這些赤軍成員每天要接受北韓的思想教育,既不能從事軍事訓練,也無法回日本,這些人的國際革命之夢就這樣畫上了休止符。

雖然這些成員一開始得到北韓當局的禮遇,不過在這種無法用常理判斷事情的獨裁國家中,特權生活可能在某一天突然成為一種罪。當時劫機的九名成員當中,有三個人之後在北韓病死。獨裁國家的「病死」是非常不單純的死因。

當時從事劫機的赤軍派成員恐怕都非常後悔。

台湾小学生の夏休みの宿題 その1

台湾の夏休みには、日本人同様に宿題が出るという話を「台湾の夏休みの宿題」で書いたんだよね。

具体的にどういう宿題が出るかと言えば、学校や学年によってさまざまだろうけど、
やっぱり夏休みの宿題といえば、小学生のころが思い出深いだろうと思うので、小学生のものを参考までに紹介すると――
漢字練習とか計算練習とかの復習といったドリルのようなもの、読書感想文、図画工作、書道、絵日記みたいなものだよ。
それは日本人が聞いてもそれほど驚きがないようなものだと思う。

日本でいうところの自由研究というのは、つまり、それと似たようなものは図画工作ということになるのかな。
日本と同様の化学や生物の観察をやらせるようなところもなくはないらしい。

書道をここでもって来るというのは、意外かな。
ここに出てくる書道は書き初めではないことはいうまでもないよ。
台湾の書道の授業」とか、書道関係は過去に結構トピックにしているので、興味があったら探してみてね。

これのほか、絵日記の一環か作文かで、夏休み中に外出したときのことを書くというような課題もあるみたいで、
保護者は夏休みの宿題のために子供を連れての外出を迫られることになる。
日本の親も我が子の自由研究に頭を悩ますのかもしれないけど、
台湾では、こんなところで親に思わぬ負担がかかっている。

日本的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1)

台灣的垃圾分類,在1980年代後半主要是粗略分成可燃和不可燃垃圾,另外也有做簡單的資源回收宣導。不過當時的宣導就真的很簡單。一般台灣民眾根本搞不清楚可燃和不可燃的分界。而且當時民眾就算做了垃圾分類,分類後的垃圾最後還是被同一台垃圾車收走。台灣是在2005年1月1日實施第一階段「垃圾強制分類政策」後,才有確切的分類依據。根據「垃圾強制分類政策」的內容,台灣的垃圾大致可分成八大類:資源回收(紙類、鋁鐵類、塑膠類、玻璃類、乾電池類、日光燈管類等六類),另外還有廚餘類及其他垃圾。

在日本,當然也有垃圾分類。日本的民眾當然也有垃圾分類的觀念。

日本是在1997年實施容器包裝回收法後,一般民眾開始有垃圾分類的觀念。日本政府當初制定容器包裝回收法,是因為日本的業者在賣東西的時,為了讓消費者安心,就把商品包得非常小心仔細。結果商品包裝過剩,浪費材料及資源、造成垃圾大量增加。垃圾爆增後,日本發生了垃圾填埋場不夠的問題,所以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容器包裝回收法。

日本的容器包裝回收法實施當初,是把玻璃瓶、保特瓶列為回收對象。後來又追加了紙類和塑膠類。鐵鋁罐類由於本身的材質是有價物,所以日本雖然有實施鐵鋁罐類的資源回收,但是這種回收不屬於容器包裝回收法的規範。

◆◆◆

在台灣,由於垃圾分類是由中央主導,所以不論在台灣的什麼地方,垃圾分類方式全部都一樣。

在日本,雖然也有回收紙類、瓶罐類、塑膠等廢棄物,但是日本沒有全國一致的垃圾分類規定。這是因為日本國家大,每個地方處理垃圾的能力不一樣,不適合制定全國一致的規範。

日本的垃圾分類方式是由各地方自治體來決定。所以每個市、每個區的垃圾分類方式可能都不一樣。有些地方能把垃圾分成七、八種,但是有些地方的分類可能多達二十多種。例如熊本縣的水俣市在1950、1960年代曾經受到非常嚴重環境污染災害,居民對環境問題比較敏感,所以水俣市的廢棄物分類非常嚴格,多達二十多種。

另外,同一種東西在不同的自治體的歸類方式也可能不同。例如一般家庭用的保鮮膜,在北海道的札幌市把是資源回收品,但是在兵庫縣的神戶市則是不可燃垃圾,東京都的新宿區則是可燃垃圾。

又,以女性的絲襪為例,廣島縣的廣島市是資源回收品,愛知縣的名古屋市則不可燃垃圾,宮城縣的仙台市則是把可燃垃圾。

有些人可能覺得塑膠燃燒時會產生有毒氣體,所以塑膠應該算是不可燃的垃圾。其實這個觀念不適用於2008年7月現在日本東京23區。目前東京都23區的政策是把非資源回收類的塑膠製品列為可燃垃圾。由於有些塑膠廢棄物不適合回收,東京也沒有太多掩埋垃圾的空間。所以東京是用焚化的方式來處理不適合回收的塑膠垃圾。

有些人可能會有疑問:如果把塑膠廢棄物拿去焚化的話,不是會污染空氣嗎?

在十幾年前,把塑膠當成可燃垃圾焚化的確會造成環境破壞。不過焚化技術一直在進步,現在已經有辦法避免焚化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氣污體染大氣,所以把塑膠當成可燃垃圾焚化其實也還好。然而,由於日本國家大,每個地方處理垃圾的能力都不同,所以不是每個地方自治體都有先進的焚化設備,所以不是每個地方自治體都會把塑膠當成可燃垃圾。

台湾の夏休みの宿題

台湾は2学期制で、夏休みが2カ月もあって、長い。
2学期の最後が6月末で、新しい学年での新学期スタートは9月1日からになるというのは、「台湾の学校暦」でも書いたんだよね。

ということは、台湾人にとっての夏休みとは、日本人にとっての春休み、
つまり、進級に絡むから、宿題は出ていないんじゃないの?と頭をよぎるんだけど――
こんなに長期間、宿題なしで学生を休ませるわけがないであろうことは、想像がつくだろうと思う。
台湾のような学校の年度の区切り方をしていても、ちゃんと宿題は出されているのだ。

ただ、もちろん、卒業時の夏休みというのは学校からの課題はないわけで、このときは宿題なしの夏休みがやってくるんだよ。
とはいうものの、進学先からの課題や補講のようなものがあれば、話は別だけどね。

日本的赤軍(2)

日本的赤軍組織源於新左翼組織「共產主義者同盟」的赤軍派。共產主義者同盟赤軍派成立於1969年9月4日,是共產主義者同盟當中最激進的派系。

赤軍派的成立宗旨是成立武裝部隊,在各地發起武裝革命來改變世界。把決戰設定在70年安保鬥爭。

赤軍派最早的作戰計畫是在大阪和東京發動「大阪戰爭」和「東京戰爭」。

大阪戰爭的計畫是在用汽油彈襲擊各個警察署和派出所,一方面可以分散警力,還可以搶武器。然後在大阪的靠打零工維生的人密集區域地愛隣地區發動革命。

不過大阪戰爭計畫在事前就被警察發覺,一堆成員被警察逮捕。之後只有少數成員對幾個派出所丟了汽油彈而已。結果派出所本身的損失並不大,警察當場逮捕了丟汽油彈的成員。

至於東京戰爭的計畫則是在日大全共鬥抗爭活動同時,用汽油彈襲擊東京的各個警察署,搶武器之後,在後樂園競輪場(現在的東京巨蛋)發起革命。
(※關於日大全共鬥,可以參考本站的「日本的學生運動(5)」這篇文章)

不過當時由於警察戒備森嚴,赤軍成員找不到機會攻擊各個警察據點,所以就只是對東大附近的本富士警察署丟了汽油彈告終。結果警察署的損失也不大,警察當場逮捕了丟汽油彈的成員,之後也查出其他活動成員。

為什麼赤軍派要發動大阪戰爭和東京戰爭呢?

當時赤運派打算在利用大阪戰爭取得武器,然後用這些武器攻陷東京。只要殺掉政府高官,革命就可以成功。

在這些年輕人的世界觀中,政府就像是以古代王權的獨裁國家。他們以為除掉首領之後,國家組織就會自動崩壞。事實上,現代國家制度沒有那麼單純。在非獨裁國家中,政府政策並不是由一兩個人決定,而是在嚴密的合議制度中產生。即使少了一兩名重要官員,國家還是一樣可以產生政策,還是會繼續自律運作。

也就是說,這些年輕人的革命夢想其實和現實的日本社會完全脫節。

1969年10月,赤軍派又計畫襲擊首相官邸和警視廳。警察方面在事前掌握了赤軍想要攻擊首相官邸和警視廳的消息,但是不知道赤軍要怎麼實行。

赤軍派打算在山梨縣塩山市(現在的甲州市)的大菩薩峠附近對成員實施軍事訓練,把成員訓練成精銳部隊。甚至還準備了衝入首相官邸用的砂石車。赤軍成員先在各地集合準備,然後再上山。

當時千葉縣警察在監控千葉方面的赤軍成員時,發現有十幾名赤軍成員在11月3日清晨兩點左右進入西千葉車站前的一間大樓。到了早上七點多,每隔十幾二十分鐘,就有一名穿著登山服裝的少年走出大樓。行動非常可疑。於是警察就開始跟監,追到了大菩薩峠。

11月5日早上五點左右,日本警察動員了數百名警力,包圍赤軍成員投宿的山小屋,不到一個小時就把山小屋當中的53名赤軍成員逮捕,並搜出鐵管以及香煙罐製成的土製炸彈以及登山刀。對赤軍而言,在大菩薩峠受訓的成員是赤軍的最精銳的部隊。不過這些成員才剛開始接受訓練就被警方一網打盡,結果赤軍的主力幾乎完全消滅。

那麼這些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呢?

其實當時遭到逮捕的赤軍成員中,很多人根本未成年。這些人只是想要改變世界,所以就到山上參加赤軍的軍事訓練。結果到了山上,才知道赤軍要襲擊首相官邸和警視廳。這些年輕人沒想到來上山接受軍事訓練的結果是要去死,在那種環境下,也沒有人敢說「我要退出」這樣的話。結果大家在沉重的氣氛中寫自己的遺書。就某種意義而言,能及時被警察逮捕,其實算是一種解脫。

當時赤軍的構想是出動精銳部隊襲擊首相官邸和警視廳,然後挾持日本首相,要求政府釋放政治犯,然後再改造世界。不過所謂的精銳部隊,其實就只是十幾二十歲的普通學生。當初赤軍計畫的軍事訓練其實只有幾天而己,內容就是教這些學生怎麼製作炸彈,怎麼丟炸彈。然後告訴這些學生日本主要政府機關的位置,要這些學生照著計畫攻擊政府機關。然後以為全日本民眾都會跟著赤軍發動革命。這就是赤軍的革命計畫及精銳部隊的實態。

大菩薩峠事件之後,日本的公安警察完全盯上了赤軍派成員。如果這些成員有任何違法的舉動,就立即逮捕。不過赤軍在訓練成員時也非常小心,他們會要求所有成員在日常生活中要表現得非常平凡,所以日本警察往往找不到正當的理由逮補赤軍成員。最後只有祭出一些平常幾乎不用的輕犯罪法,硬是把赤軍成員一一逮捕。如會赤軍成員表現出抗拒行為的話,警察就會以妨礙公務的現行犯來逮補人。這個結果就是赤軍成員很難在日本國內活動。

QQという擬声語

QQというと、チャットソフトを思い出すんだけど――
これは台湾では、擬声語で、もっちりしたような、歯ごたえがよくぷるぷるしているようなものを表現する言葉みたい。
これに該当する漢字はないようなので、スラングなのだろうね。もちろん使わない人は使わない。

「QQ」なので、キューキューと発音するんだろうけど、
私たちの耳にはキュウキュウかキウキウと聞こえるかもしれない。
ちなみに、声調は一声だよ。

具体的に、コンニャクとか、グミとか、パールミルクティーの底に沈んでいるようなタピオカはQQと言えるんだろうし、
その手の食品やお菓子のパッケージとかに書いてあったりもするよ。
スパゲッティもアルデンテであればQQと言えるんだろうけど――台湾人が果たしてそういうゆで加減を伴う食味を意識して料理したり食べたりしているかどうかはわからない。

擬声語と成語 その1」「擬声語と成語 その2」「擬声語と成語 その3」も見てね。

日本的赤軍(1)

講到恐怖分子,很多人可能會聯想到中東的一些反西方的回教激進組織。

日本位處東亞,和西方國家關係非常密切,而且是民主主義國家,沒有民族及宗教問題,治安也相當好。所以現在的台灣人可能比較無法把日本和恐怖組織聯想在一起。

其實日本以前曾經出現過恐怖組織。在1970、1980年代的台灣的新聞報導中,如果談到世界的恐怖組織的話,就可能提到日本的「赤軍連」。

事實上,日本並沒有「赤軍連」這樣的組織。日語也沒有「赤軍連」這個詞。「赤軍連」是幾十年前台灣媒體自己發明的詞。這個詞非常不精確。台灣媒體的「赤軍連」可能是指日本的赤軍組織。可是如果要指赤軍組織的話,就直接用「赤軍」這個詞就好了,可是媒體偏偏又在「赤軍」之後畫蛇添足加了個「連」字,非常莫名其妙。這種詞彙問題反映了台灣媒體在報導外國資訊時不求精確的問題。三十多年過去了,台灣媒體品質還是一樣糟。這種知識封閉停滯的後遺症到現在還在影響台灣社會。

日文的「赤」的意思相當於中文的「紅」。如果把日語的「赤軍」翻成易懂的中文的話,就是「紅軍」。「紅軍」本來是指蘇聯的軍隊,後來有人把這個詞擴張解釋成共產國家或是共產組織的軍隊。日本的赤軍組織叫「赤軍」,是因為組織成員和共產主義有一點淵源。

日本的赤軍組織是源於新左翼組織的「共產主義者同盟」(Bund)。

在政治的世界中,有所謂的左派和右派。這種左右分派法是源自法國。1789年法國革命之後,法國成立了民主議會。當時的議會就在討論該不該廢止王權。當時追求平等、主張廢止王權的議員坐在議長左方的座位。追求安定、認為應該保留王權的議員坐在議長右方的座位。結果就有人把傾向改變現狀的一派稱作左派,把傾向保持社會安定的一派稱作右派。後來1917年俄國革命成功,當時的社會主義政權的目標就是打破舊制度,建立完全平等的社會,結果社會主義或是共產主義就變成左翼的代表。日本共產黨在日本國內也算是主張改革的左翼政黨。

不過1955年,日本共產黨宣布放棄武裝鬥爭。對一部分左翼人士而言,放棄武裝鬥爭就等同放棄改革。這些想要改變社會左翼人士覺得遭到日本共產黨背叛。所以這些人就離開共產黨,各自成立新的組織。這些新的左翼組織成員的思想算是舊有左翼思想的進化型,所以叫「新左翼」。

「共產主義者同盟」就是1950年代後半成立的新左翼組織之一。

在戰後的日本,左翼思想是非常前衛的思想。因為左翼思想發現了許多社會問題,而且還提供了打破舊制度,改革社會的方法論。當時的大學生也非常想要破除社會上的不平等,所以左翼思想對學生運動的影響非常深。

1955年日共放棄放棄武裝鬥爭路線後,全學連一直由新左翼團體主導。到了1959年6月的全學連大會中,共產主義者同盟取得全學連的主導權,然後帶領全學連從事60年的安保鬥爭。不過安保鬥爭最後以失敗收場。
(※關於安保鬥爭的背景,可以參考本站的「日本的安保鬥爭」這篇文章)

由於這些新左翼的年輕人非常積極,所以「共產主義者同盟」在安保鬥爭失敗之後就開始檢討。不過每個成員的改革理論都不同,所以檢討就變質成思想批判,於是組織就分裂了。

到了1966年,各個分裂派系中理念相近的成員又重建了「共產主義者同盟」。之後「共產主義者同盟」和「中核派」、「社青同」共同組成了「三派系全學連」。三派系全學連在1960年代後半,用非常激進手法主導很多反美、反戰的學生運動。不過這些運動多半還是以失敗收場。失敗收場之後,組織內部又開始積極檢討,結果各個成員在改革方法論又發生衝突,造成組織內部的人際關係惡化。最後「共產主義者同盟」內部又開始分裂,其中一個分出來的派系就是「赤軍派」。

當時一部分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成員看到1960年代的各大學校園抗爭運動以及街頭抗爭運動相繼失敗,覺得這些抗爭方法從根本上就有問題。他們認為如果要打倒帝國主義(對抗美國及資本主義勢力)、改變世界,必須組織軍隊,然後設法弄到槍枝及炸彈,然後在各地起義。戰場未必要設定在大學。這群人於1969年5月組成「赤軍派」,開始策劃各種革命活動。

從這段歷史可以知道:共產主義者同盟是由一群想要積極改變社會的學生構成的新左翼組織,而且這個組織曾經主導過日本的學生運動。不過這個組織的「赤軍派」的路線已經從學運升級為革命活動。也就是說,赤軍的本質已經不是學運組織,而是左派的遊擊隊激進組織。赤軍當中雖然有學生成員,這些成員可能參加過學生運動。不過赤軍的目的不是從事學生運動,而是發動共產革命。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奇怪,共產主義的人為什麼要搞暴力革命呢?這些人不懂得用和平的方法嗎?

其實馬克思在1848年寫《共產黨宣言》時,當時的歐洲國家的階級壓迫非常嚴重,大眾無法用和平的手段來改變社會,所以只能採用暴力革命來改變社會而已。不過在20世紀後半,民主主義的制度漸漸成熟,大眾可以用和平選舉的方式來改變社會,所以沒有必要再用暴力的路線。如果馬克思生在20世紀後半的話,想法可能會變。日本的新左翼成立的時候,民主主義制度還不成熟,所以年輕人才會想要搞革命。

從日本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分裂史可以得知,當時新左翼的成員不懂得基本的待人處事方法。在那個年代的日本,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並不多。新左翼的成員當中,有不少人受過高等教育,他們雖然看得到社會的問題,但是他們不知道怎麼解決社會的問題、不知道怎麼和人相處、不知道怎麼把事情做好。一知半解的信仰反而扭曲了這些人的正義感,讓這些年輕人缺乏寬容性,所以搞壞了人際關係,進而造成組織內部分裂,最後行動失敗。

台湾の入試の下見

台湾では入試の試験会場を下見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よ。
試験会場は、前日の午後に開放して、見せるようになっているのだ。

翌日の試験に備えるんだったら、下見なんかに余計な時間を費やさずに直前まで勉強した方がいいんじゃないの?と思うけど、
台湾人としての常識は、試験の下見して、当日に迷わずに試験会場に着くこと、
翌日の試験の席なども確認して、「安心して」試験に臨めるようにすることの方が大事だということなんだね。

こういうことは、塾の先生とかも推奨するし、それに家族も一緒に行ったりする。
家族も一緒にということは、別に受験票を提示しないと試験会場には入れないということではないようなので、私のような観光客の身でも見に行けるということだと思う。

この下見自体も、ニュースにもなるらしいから、一大行事なんだね。
台湾の入試はただ一つの試験しかないと思えば、そこにかける意気込みもなみなみならぬものがあることは想像がつくわけで、やっぱり下見をしたいと思うんだろうか。

台湾の入試」「台湾の大学入試方式」「家族連れで行く台湾の入試会場」も見てね。

日本年輕人的休閒運動文化

講到日本年輕人的休閒運動,可能有些台灣人會聯想到棒球和足球。因為職業棒球和職業足球在日本有相當的市場規模,而且成功的棒球或足球選手也會成為年輕人的典範。

的確,棒球和足球在日本年輕人的休閒運動中佔有相當的地位,但是運動不是只有球類運動而已,而且從事棒球或足球運動的人大多是男性,從事這方面運動的日本年輕女性不多,甚至不太關心這些運動。

根據日本政府2006年的統計,日本的10歲到24歲的人口中,最多人從事的休閒運動是保齡球,其次是游泳、再來則是走路或簡單的體操。如果把性別分開來看的話:

10歲到24歲的男性的休閒運動排行:
1.保齡球 (41.44%)
2.棒球 (33.38%)
3.足球 (32.97%)
4.游泳 (29.30%)
5.慢跑・馬拉松 (23.62%)

10歲到24歲的女性的休閒運動排行:
1.保齡球 (37.83%)
2.走路・簡單體操 (32.68%)
3.游泳 (26.10%)
4.羽毛球 (22.19%)
5.排球 (18.94%)

括號中的百分率指的是該年齡層中「平常會從事這些運動」的人的百分比,例如保齡球的41.44%指的是在該性別、該年齡層中有41.44%的人會把保齡球當成休閒運動。

看到這樣的結果,可能有些台灣人會很驚訝:為什麼保齡球是排行第一?

保齡球排在第一名一點都不奇怪,對日本年輕人而言,打保齡球就像是到KTV唱歌一樣,是非常普通的休閒,而且這種休閒比卡拉OK的歷史還要久。在卡拉OK還沒流行的時代,很多日本年輕人約會或聯誼的地點就是在保齡球館。儘管保齡球對日本年輕人而言是很普遍的運動,但是一般日本年輕人只是把保齡球當成一種娛樂而已。日本雖然有職業保齡球組織,但是組織並不強大。職業保齡球選手領的獎金基本上無法養活自己,這些人通常是在保齡球館上班,或從事別的行業來維持生計。

如果扣除保齡球的話,男性的主要休閒運動就是棒球和足球了。不過要注意的是,在日本人眼中,打棒球或踢足球不是隨便湊足人數比賽的活動,而是真的穿棒球衣、足球衣,真的有教練在教球。而且比賽時真的會找裁判。在這個統計數據中,棒球除了比賽以外,也包含一般的傳接球活動。不論是傳接球或真的去比賽,棒球和足球當成平時休閒運動的人超過三成。這代表這兩項運動對日本年輕人非常有吸引力。一個國家的運動神經發達的人,或是喜歡運動的人都夢想成為棒球或足球選手,而且大家都普遍地去實踐的話,這個國家自然可以發展出高度的棒球和足球運動文化。

在上面的統計數據中還可以發現,日本的10歲到24歲的男性中,把游泳當成休閒運動的人佔了將近三成,而10歲到24歲的女性中,把游泳當成休閒運動的人也超過兩成六。游泳的排行能排在這麼前面,是因為很多日本人小時候就參加過社區的遊泳班,而且日本的小學和中學教育幾乎都有游泳課。所以游泳可以算是日本國民的基本技能。

註:
目前日本職業運動市場規模最大、觀眾人數最多的仍然是棒球。而且一般日本職棒選手的待遇也比職業足球選手好。所以在日本,對自己的運動能力非常有自信,想要靠運動來成就人生的人而言,第一個選擇就是棒球。

擬声語と成語 その3

成語については、「擬声語と成語 その1」「擬声語と成語 その2」で書いてきたんだけど――
成語の使いこなすということについて、どうも台湾人と日本人の間にはとらえ方に差があるように思う。

台湾人の中では、成語を使いこなせれば教養が高いというふうに思われるけど、
それは言葉がきれいに表現できるという、プラスの意味での称賛であって、
日本人でよくありがちな、ことわざ、慣用句、四字熟語、故事成語を使いこなせる人を、おやじくさいとか軽べつしたり、わかりにくい言葉をたくさん使う嫌みなやつというふうにマイナスにとらえたりする感覚はないようなんだよ。

台湾における成語についての知識の蓄積はもう既に小学校時代から始まっているわけで、決して大人にならないとできないという言い方ではないよ。
前回の「擬声語と成語 その2」で紹介したような表現も、小学校高学年になればできるような表現らしい。

ただ、このような美しい含蓄のある言葉の並びばかりを暗記してしまうと、これを翻訳しようというときに困ってしまうことがある。
例えば、英作文をしようとしても、既存の成語の知識を用いた美しい訳語が見つからないことで困ってしまう。ないので、英作文も苦手になってしまう。
というわけで、英語のことわざをせっせと覚えることを推奨する人たちもいる。

日本語を学習するときも同様のことが言えるわけで、台湾人の使うこれら成語を丁寧に対訳してあるような日本の辞書があれば、ぜひとも買いたいと思う台湾人は多分いるんじゃないかとも思うのだ。
ただ、日本語の場合は、ことわざ、慣用句、故事成語などを駆使して話すのは敬遠されるわけだから、
台湾人が日本語を勉強するときは、熟語はほどほどに、むしろ、成語のかわりの擬声語、擬態語があれば、それをせっせと覚えていくのが正解かも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