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一些關於烏鴉研究中,會利用所謂腦化指數 (Encephalization Quotient) 來說明烏鴉的腦的發達程度。而所謂的腦化指數,指的是腦重量和體重的比例,而大腦化指數高的動物通常具有較高的智慧。
腦化指數表一 (資料來源:宇都宮大學農學部機能形態學研究室)
種類 | 腦化指數 |
人 | 0.89 |
海豚 | 0.64 |
黑猩猩 | 0.30 |
猴子 | 0.25 |
烏鴉 | 0.16 |
狗 | 0.14 |
貓 | 0.12 |
腦化指數表二 (資料來源:慶應義塾大學人文COE)
種類 | 腦化指數 |
人 | 10 |
黑猩猩 | 4.3 |
烏鴉 | 2.1 |
猴子 | 2.0 |
老鼠 | 0.6 |
鴿子 | 0.4 |
這裡一共有兩種腦化指數的資料。由於腦化指數的計算方式不只一種,而且不同的研究團體的採樣也不可能相同,因此數據會有所不同。
根據表一的資料,烏鴉的腦化指數低於猴子,但是比狗貓為高。而根據表二的資料,烏鴉的腦化指數比猴子還高。由這兩個表的資料可知,在各種動物中,烏鴉的腦化指數算是相當的。不過要注意的是,腦化指數只是一個參考資料,它頂多只能說明烏鴉有高度的智能,這種數據並不能作為動物智能的絕對排行。也就是說,不能用這兩張表來判定哪一種動物比較聰明。這是因為「聰明」或是「智能」本來就不是一種定義嚴密的東西。事實上,世界上也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直接測定「聰明」的程度。一般智力測驗多半是在測定邏輯、數學等能力,而邏輯或是數學能力好的人會被歸類為聰明的人。而腦化指數也是一樣,是用腦和體重的比來歸類腦的發達程度,而腦部發達的動物則被歸類為聰明的動物 (當然這種評估方式其實非常粗糙)。
事實上,除了腦化指數以外,還有其它具體事例可以說明烏鴉的聰明程度。例如在1975年時,有人在仙台市的某家駕訓班目擊到烏鴉利用駕訓班裡行駛中的汽車壓碎核桃殼後,吃核桃肉的行為。日本的汽車普及不過是60、70年代的事情,顯然烏鴉利用行駛中的車子壓碎核桃殼後吃核桃肉這樣的行為是一種在新環境中經過學習而獲得的能力。後來日本人去調查這件事時,發現愈來愈多烏鴉懂利用汽車來壓碎核桃殼,從仙台市擴散到整個宮城縣,以及周邊的岩手縣、山形縣等地,只要是有核桃樹和馬路的地方,就有可能觀察到這種行為。當汽車在這些地帶等紅燈時,烏鴉就會將核桃放到車子前方,等著汽車將核桃壓過。對於第一隻烏鴉而言,車子可以壓碎核桃殼或許只是一種偶然的發現,不過當愈來愈多烏鴉會使用這一招時,就表示烏鴉可能具有高度的模倣能力,甚至可能是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