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的自動詞與他動詞(5)

在針對外國人的日語教育中,日語教師教到「わかる」這個動詞時,原則上只會教學生「わかる」這種用法,然後避談「わかる」。

日語老師這麼做,是基於教學策略上的考量,避免學生在建立基本概念時節外生枝。這種教學策略推到極端,就是考試時,學生如果答出了不符教學策略的答案的話,就不予給分。總而言之,這是教學策略上的考量。

結果有些學生就擅自解釋成:「わかる」是錯的、世界上絕對不可能有這種用法。

其實日語老師避談的用法,很多情況只是【不適合讓學生在這個階段接觸】,這些用法未必是錯的。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日語的可能動詞教學上。

如果硬是要把日語的可能動詞歸類成自動詞或是他動詞的其中一方的話,通常會歸類成自動詞。用不太嚴謹的說法就是動詞前方助詞是而非的動詞。

以「読む」的可能動詞「読める」為例,一般市販的日語教材中的「読める」的用法都是「読める」。而日語教師教到這個部分時,也會向學生強調「読める」這種句型。

雖然教材和老師都強調「読める」這種用法,但是這並不代表「読める」是錯的。現實中的日語也有完全正確無誤的「読める」的用法,只是教學者和教材避談這個部分而已。這個道理就和「わかる」的例子非常類似。

日文老師、日文課本、日文的文法書只談「読める」,是因為這種用法對初學者而言實踐機會較多,在日常會話中容易現學現賣,如此而已。另外,避談「読める」也可以防止學生把自己母語的邏輯帶到日語中。

這裡先舉兩個例句來說明:

書類選考で合格した者だけが筆記試験受けられる。
書類選考で合格した者だけが筆記試験受けられる。

剛學過日文的可能動詞、受身形、敬語的人看到第一句的「受けられる」這種用法時,應該就會知道「受けられる」是「受ける」的可能形。然而看到第二句時,恐怕會分不清「受けられる」到底是哪一種形態。這是因為「受けられる」之前的助詞不是,大家在課堂上所學到的可能動詞前的助詞是而非,因此應該不是可能動詞,然而如果用受身形或是敬語的角度來分析句子的話,意思會莫名其妙。

其實,這兩個例句中的「受けられる」都是「受ける」的可能形,這兩個句子都是正確無誤的日文,而且意思都一樣。不過就句子的構成而言,第二句用得比第一句漂亮。

這是因為第一句中出現了兩個,比較容易造成「書類選考で合格した者」(A)和「筆記試験」(B)這兩個名詞在句中地位的混淆。如果使用「受けられる」的話,則可以避開混淆的問題。

把上面的例句簡化的話,可能會比較容易了解:
AがBが受けられる。(A和B之後的助詞都是が,兩者在句子中的地位容易混淆)
AがBを受けられる。(從句子一看就知道A是主角,B是配角)

從這個例子也可以知道可能動詞之前的助詞未必一定是,「+可能動詞」也未必優於「+可能動詞」的句型。由於這種句型帶有比較高度的修辭表現,不適合用在入門教學,因此初級日語教材會排除掉這種用法。

◆◆◆

再舉幾個例子:

小鳥は空飛べるようになった。(強調能飛上天)
小鳥は空飛べるようになった。(一般表現)

以上兩個句子也都是正確無誤的日文。而兩者不同之處是在於第一句有強調能力的感覺,而第二句則是平淡敘述。

もし、馬に羽があるならば、馬は空飛べる。
馬には羽がない。よって、馬は空飛べない。

這兩句話是邏輯學的例句,由於邏輯學的例句本身具有平淡表述的性質,因此使用「+可能動詞」這種平淡表現。

那麼,為什麼日語教材裡面沒講這些東西呢?為什麼日文老師上課沒講這些東西呢?

簡單地說,就是沒有必要。

語言是活的東西,詞彙及句子的組合有無限多種可能性,如果要把日語中所有句型整理成文法的話,那是不可能的。

語言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學習者能快速掌握某種語言的重點,讓學習者能早一點活用,所以會省略掉不符合該目的的部分。很多初學者眼中至高無上,猶如聖經的課本、文法書的內容,其實只是這個語言中【對初學者而言實用性比較高的部分】而已。由於日語教學者希望初學者從「+可能動詞」來理解可能動詞, 所以教學者會暫時把「+可能動詞」當成一種雜訊。一般市販的日語教材和文法書也是針對初學者設計,所以也不會刻意提到「+可能動詞」這種句型。

撇開課本及文法書不談,很多學習者用手邊的日文字典查網路上或是一些課外日文書籍中的詞彙時,都履履破功。這代表了即使是字典也無法涵蓋這個語言中所有的詞彙。課本、文法書本來就是針對初學者設計。所以內容精簡特化過,資訊量當然只會更稀薄。所以課本或是文法書中沒提到的東西頂多只是算是「不適合初學者吸收的東西」。然而,不適合初學者吸收的東西未必是錯的

其實,字典收錄的詞彙無法涵蓋現實語言的問題,在日本其實還不算嚴重,因為日本的出版業者一直都有在更新字典。相較之下,台灣人用的紙本國語辭典多半是三四十年前就已經停止更新。語言中的新詞量會隨著時代和資訊發展不斷增加,但是台灣的中文字典的資訊多半停滯在三四十年前,因此日本人學中文其實比華人學日文的障礙要多,因為中文工具書一直沒有進步。

再用別的例子來說明的話,外國人在台灣學中文時,最常用的一套中文教材是1999年出版,這套教材出版之後,課本中的所有編輯錯誤或是印刷錯誤一直都沒有修正過。這套教材的課文語音CD部分也糟糕到讓外國人學習者聽到汗顏,因為CD裡面的內容根本就和現實的中文脫節,聽那種CD既練不了聽力,對基本會話也沒有幫助。台灣的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提到要吸引外國留學生來台,而外國人留學生在滿心期待地來到台灣,用自己好不容易存的留學費用購買這些教材,結果台灣方面提供的卻是有一堆缺陷,而且十多年都沒人去修正的東西,這就是台灣的國家重點計畫。雖然這套教材後來重出了新版,不過所謂的新版,就只是把書重新裝訂而已,書本中的錯誤還是留在那裡。由於這套教材最台灣最主流的中文學習教材,因此大部分的外國人學生就只能無奈地使用這套教材,幾乎沒有其他選擇。這些外國人留學生關心台灣,對台灣事物深感興趣,照理來說,台灣方面應該善待這些關心台灣、熱愛台灣的外國人留學生,但是這十多年間,台灣顯然無心改善外國人留學生的語言學習環境,這就是台灣對待熱愛台灣的外國人留學生的方式,這就是台灣的國家重點計畫的實態。

回到正題。

總而言之,雖然可能動詞通常被歸類成自動詞,但是實際上可能動詞也有他動詞的特性。

日語的自動詞與他動詞本來是相對性的概念分類,而非絕對性的嚴謹分類,日語教育的目的本來也只是希望學生能從自動詞和他動詞這兩種概念來理解日語的架構。日語教育並不希望學生在這裡鑽牛角尖。

有些日語教材可能會把漢字表記相似的自動詞和他動詞整理成一個表(這種表不稀奇,本站也有。請參見日文的自動詞與他動詞(1)日文的自動詞與他動詞(2))。不過問題是有些人一看到表,就會有把表背下來的衝動。其實,只要這些人是正常人的話,硬背這種東西通常不會有好結果。因為這種表非常抽象、毫無邏輯可言。硬背到最後,一定會發生混淆。由於這種分類表不好背,所以有些人就會開始土法煉鋼,企圖自行找出更簡單的自動詞及他動詞區分法。其實這就是鑽牛角尖。鑽牛角尖的結果就是學習停滯,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列表的主要目的本來是把資料整理得讓人容易看懂,而非讓人容易記憶。有些列表可能的確可以讓人過目不忘,但是不是所有的表都能讓人過目不忘。自動詞他動詞的表就是最典型的實例。

很多人為了找出自動詞他動詞的區別規則,花了很多力氣。其實,花時間找分類區別規則,或是想背下這些毫無邏輯可言的分類規則的人,下場大概不會好到哪去。背這種東西不會增加日語能力。日語學得好的人也不會去背這種東西(因為背不起來)。

◆◆◆

這裡要談一下學習外語時的基本觀念。

學習外語時,難免要背一些單字詞彙。那麼背單字時要注意什麼呢?

正確的背單字的方法是把單字的用法一起記下來,而不是只記單字的形態而已。知道單字的用法,知道這個單字怎麼用在句子中,才能活用這個單字。如果只背了單字形態而不會使用的話,其實就和沒有背一樣。同樣的道理,就算知道自動詞他動詞的形態分類區別,有能力隨便看到一個動詞就知道這個詞是自動詞或是他動詞,但是卻完全不知道這些詞該怎麼用,這樣對語言能力完全沒有幫助。

隨便舉一個例子來說的話,有人能說出「διήγησις」這個詞的意思嗎?

從來沒看過、從來沒學過這個詞的人而言,不知道這個詞的意思其實理所當然。如果今天有某種規則能夠判定「διήγησις」這個詞的詞性的話,就算詞性判斷出來,沒學過這個詞的人還是不知道這個詞的意思。只知道這個詞的詞性而不知道這個詞的意思、用法,其實就等於對這個詞一無所知。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看到一個從來沒學過、從來沒見過的日文動詞時,就算我們可以從某些特徵推測這個詞是動詞,只要我們沒學過這個詞,我們還是不可能知道這個動詞的意思和用法。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什麼叫作「懂」?背單字時,只背形態,不背意思、詞性、用法。這能算「懂」嗎?恐怕很多人都不認為這樣能算「懂」,恐怕大部分的人會把「懂」定位在「確實理解這個詞的意義、用法」。但是有不少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忘記了這種最基本的觀念,迷失在「只要能找到自動詞/他動詞的分類規則,就可以看懂根本沒學過的詞彙」這這種幻想中,然後在自動詞/他動詞的分類規則上大鑽牛角尖。

許多學習者之所以會煩惱自動詞/他動詞的問題,歸根究底就只是平時學動詞時,沒有確實掌握動詞的意義及用法。沒有把最基本的部分學好,就在自動詞/他動詞這種恣意而且抽象的分類規則上大鑽牛角尖,這樣只會把問題弄得更糟。

回頭看看上面的幾個例句,如果只會分辦這些詞是自動詞/他動詞,而不知道這些動詞的用法,其實語言能力還是不會進步,考試的結果還是一樣悲慘。在面對生活上的實戰日語,或是學校日文考試時,最重要的其實是理解動詞的具體用法,而不是憑一個根本不可能背得起來的表去判定自動/他動這種抽象詞性。如果確實理解某個動詞的意義、用法的話,自動詞/他動詞的混淆問題自然就可以解決,而如果無法分辨某個動詞是屬於自動詞或是他動詞,也只是代表「不懂」這個動詞的意義及用法而已。既然「不懂」,就應該想辦法弄懂,而不是在一個不太嚴密的概念性的理論中鑽牛角尖。

日語教育中導入自動詞他動詞的目的,是希望學習者能大略知道自己學過的動詞當中,哪一個算是自動詞,哪一個算是他動詞。日語教育並不要求學習者在遇到以前從來沒看過的動詞時,就能一眼斷定出這個動詞是屬於自動詞或是他動詞。因為這樣不切實際。

相關文章連結:
日文的自動詞與他動詞(3)
日文的自動詞與他動詞(4)

コメント

  1. simon

    非常感謝
    看完了 日文的自動詞與他動詞 (1)~(5),非常感謝!對於日語學習者來說,真是功德無量的一篇文章。

  2. Unknown

    上了寶貴一課(jeremy)

    很實用的文章,之前的我一直在自動詞和他動詞間打轉
    看完五篇文章後,有一種頓悟的感覺,謝謝!!

  3. 謝謝回應
    To simon、jeremy:

    謝謝您的回應。

    很高興我們的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今後歡迎您繼續指教。
    ☆☆☆

  4. AprilC

    受教了!十分感謝~

  5. Rita

    最近正在被如何背起無數的自動詞和他動詞而苦惱, 而且有時候感覺背起來也不知道要怎麼用.
    看完到的講解, 清楚了很多! 超級感謝~!!

  6. 柳丁元

    謝謝大大
    看完整個系列才發現自己的對自他動詞的了解還太少><"

    但是我是覺得,背一個動詞,如果是自動詞,可以連他動詞一起背,比較不會忘,
    但要避免搞混,前面的表個人還是覺得有用,建立一點自/他動詞常見的型態,雖然無法100%正確,但是七八成也可以了吧?

  7. 草兒

    日安
    才在想最近都要背東西導致進度超級慢要如何是好
    就看見大大的文章了=D

    難怪英文學的同樣零零落落的…關鍵就在於高中時單字背得天昏地暗導致現在有種”單字?背起來!”的反射…(搥胸)

    謝謝大大的文章點醒了我,呵呵=D

  8. マダオ

    smelly
    版主您好,
    在下是自學日語的初新者,
    從動詞ます形、テ形、ない形、た形、可能形…等,
    一路上輕鬆過關斬將,好不威風。

    但是最近自學時,學到自、他動詞,
    才發現之前砍過的大將(動詞)可能都有分身、有兩個本體(自、他動詞),頓時雙腿一軟、一聲長嘆後一命嗚呼。

    今日在過著橋、排著隊、領孟婆婆的湯的路上,
    偶然路過這家醫院,持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情上前試試,
    這醫院開了五帖藥,咱家在半信半疑之際,將它一一服下…

    「哇!!!」

    原來是夢!

    而且還是個預知夢!

    我依照著這年代的方法上網收尋困擾我已久的自他動詞,
    果真找到能解決我在日語學習上感到疑惑的五篇文章。

    -以上虛構-

    新年快樂,
    很感激您的解說兼教學,
    今天正好自學到自他動詞,充滿很多疑惑。
    感恩!

  9. 謝謝回應
    To AprilC、Rita、柳丁元、草兒、マダオ:

    謝謝各位的回應。

    學日文的人學到自動詞和他動詞的部分時,由於句型開始變得多樣化,因此難免會不適應。
    這幾篇文章主要目的其實只是談一些學語言時應注意基本觀念而已。
    希望各位能順利跨過自動詞和他動詞這道難關。

    今後歡迎各位繼續指教。
    ☆☆☆

  10. dindog

    确实好好上了一课。我是个自学者,程度一般,但也有一些刚学的朋友会问我:“你能告诉我自他动词的规律吗?” 我的一贯看法是对那些表嗤之以鼻的,总是回答一个一个背。

    但因为学问浅,说不出个理由来。这下清楚了:但是有不少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忘記了這種最基本的觀念,迷失在「只要能找到自動詞/他動詞的分類規則,就可以看懂根本沒學過的詞彙」這這種幻想中。

    另外在学习中,也确实遇到一些动词难以理解,可能这是民族思考习惯的问题吧,比如回答问题,这在中文和英文中都是一个谓宾结构,问题是回答的对象,而日语要说:問題に答える,这种现象能不能也讨论一下呢?

  11. To dindog:

    謝謝您的回應。

    您問到:「~に答える」這個句型中,為什麼對象的助詞是「に」?

    這裡建議您換一個方式來思考。
    如果您學過「会う」這個動詞的話,「会う」的對象的助詞也是「に」。
    「答える」的對象的助詞使用「に」的邏輯其實就和「会う」差不多,
    都是朝向目標、針對目標行動。

    「質問に答える」這個句子中,「質問」是別人製造的東西。
    回答的人所做的並不是觸碰「質問」,而是針對「質問」來生產答案、提供答案。
    結果回答的人真正觸碰的是答案,而不是「質問」。

    以上的解釋只是形成「~に答える」這種邏輯的可能原因的一種而已。

    語言的形成是恣意的,當大家接受某種邏輯時,會話就可以成立。
    現實中,日本人說「~に答える」只是因為大家從小一直都這麼說,大家覺得這麼說比較自然。
    日本人當然也可能聽過「~を答える」這種說法,只是大家會覺得不自然而已。

    最後祝您日語學習順利。

    今後歡迎您繼續指教。

  12. KK

    自他動詞我覺得一點都不會混亂,因為他跟中文一模一樣,用錯的話表示背錯意思
    例如開門與開著,中文也是不同的字
    而他自他動詞,這名稱很好淺顯易懂,不像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