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近代政府構造是中央集權制,所以一般日本民眾的政治感覺是中央優於地方。也就是地方政治家的地位不如中央的政治家。
由於日本的政策主要是由官僚(高階公務員)制定,所以和官僚互動較多的政治家的政治力會比較大。日本的中央政治家當中,最有機會和官僚互動的就是國務大臣,所以曾經擔任過國務大臣的政治家,或是現任國務大臣的政治力會比一般國會議員大。至於沒有當過國務大臣的議員的政治力指標則是當選國會議員的次數。
由於日本的代議士的任期不長,經常要接受民意考驗,所以能長間能通過民意考驗的代議士當然有相當的政治魅力。如果執政黨的國會議員當得越久,擔任大臣的機會就越高。
所以日本民眾感覺中的政治家的政治力強弱是:
大臣>國會議員>地方首長
不過這只是非常粗略的比較。
其實地方首長和中央的政治家的工作差異非常大。兩者的政治力很難比較。
日本在1990年代開始推動地方分權政策,明確區分中央和地方的權責。所以地方政府得到了相當的自主權。地方政府的自主權擴大後,就有不少國會議員換跑道去參選都道府縣知事。當然,也有一些都道府縣知事會換跑道去參選國會議員。也就是說,對某些政治家而言,擔任地方首長的魅力並不亞於擔任國會議員。
具體而言,國會議員的工作是審查法案,國務大臣能做的工作也只限於某個領域而已。但是如果當上都道府縣知事的話,就可以照著自己的政治理想來打造世界。而且成為都道府縣知事的難度遠比當內閣總理大臣的難度低。
根據2003年的統計資料,東京都的GDP就比韓國、澳洲這些國家的GDP還高。同年大阪府的GDP則比瑞士、比利時、瑞典這些國家的GDP高。愛知縣、神奈川縣的GDP則高於挪威、丹麥等國。儘管東京都、大阪府、愛知縣、神奈川縣只是地方自治體而已,但是他們都是富可敵國。所以擔任這些自治體首長當然有相當的魅力。近幾年日本在做政治改革時,有不少在改革期間落選的議員有開始轉向挑戰地方首長選舉的傾向。
在早期中央集權時代,日本政治家的從政之路是從地方一步一步走向中央。不過近幾年,由於各黨派內部徵召議員候選人的管道增多,國會議員培養自己家族後代成為新一代議員,來接替自己工作的例子也不少。所以從地方走向中央的政治路線也變得不明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