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學英文時,可能聽過類似這樣的說法:
「如果想把英文學好,最快的方法就是到美國或英國當地生活。完全不懂英文的人,只要到當地住三個月,自然就會講英文了。」
在完全是英語的環境中生活,對學英語的效率當然會變好。完全不懂英文的人如果到英語圈國家住上三個月,的確可能變得會講英文。不過,講出來的英文品質如何,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台灣,一部分大學新鮮人踏進大學校園後面對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原文課本。對這些大學生而言,理想的語言能力就是能輕鬆看懂原文書。看原文書非常吃力的學生,會很羨慕那些原文書看得快的人。當然也可能會羨慕教授的外語能力。
不過,如果實地到教授的研究室一看究竟的話,應該不難發現教授的書架或桌上有英文字典。如果對照上面的三個月就能講英文的說法,有些人可能會疑惑:
「到美國知名的大學留學,而且花了五年取得博士學位,而且還當上教授,這樣的人的學習能力一定有相當的水準。那麼為什麼連教授看原文書或英文論文時還要查字典呢?」
其實這一點都不奇怪。非英語母語的人如果要把英語能力提升到和英語母語的人一樣的話,五年完全不夠。不過如果只想把語言能力是提升到能看懂原文書的話,就算不用出國也一樣可以辦得到。有留學經驗的教授會準備外語字典,是因為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完全知道一本書中的所有詞彙。就像中文母語者在讀一本有深度的中文學術書籍時,恐怕也沒有人能保證完全能100%理解書中的所有詞彙的意思。
正在學日文的人,可能多少會有「日文要學多久才能學得好呢?」這樣的疑問。
其實這要看情況而定。因為每個人的「學得好」的標準都不一樣。
如果「學得好」是指能看懂日文漫畫或日文雜誌,這個目標並不難。只要理解基本文法,再勤背詞彙,就算不用到日本當地生活,也一樣可以達成目標。
不過如果把「學得好」的標準定位在「日語能力和日本人相當」的話,就算到日本生活10年以上,恐怕也很難辦得到。因為在非日語母語的人的語言知識中,永遠有一塊無法填補的區域。這個區域就是從嬰兒時期到高中或大學畢業時累積的語言知識。對日本人而言,這些語言知識是父母、親戚、老師、同學協助之下累積起來的。對於日語母語人士而言,這些知識就是他們的日語的基礎。
然而學日語的外國人不太可能有日本人的父母或是親戚,大多數的人是從日本的大學、研究所,或是社會開始起跑。大學、研究所、社會的人際關係,會比小學、中學,高校稀薄。所以老師、同學,或職場同事能提供的協助也相對較少。再加上外國人必須花很多力氣去適應不熟悉的生活環境,所以也不太可能有時間去填補過去的空白。而這些空白,就是造成日語無法運用自如的缺口。所以非日語母語的人要把日語能力提升到和日本人相當,是非常困難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