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許多國家的語言相比,日語的子音相對較少,母音也比華語、英語少。所以華人在學日語時,會覺得日語的發音比較單純。只要記住あ、い、う、え、お這五個假名的母音後,其它假名的音幾乎就是由子音配合あ、い、う、え、お的母音而已(ん除外)。非常單純。
但是當五十音連接起來之後,發音就會發生微妙變化。例如日語的/p/、/t/、/k/的送氣與否、發音長短等。除了/p/、/t/、/k/的發音以外,日語在某些狀況下有母音無聲化的現象。
日語的母音無聲化的具體例子就是一般人初學日文時都會用到的【です】和【ます】。有些人在上日語會話班時,如果遇到了對發音指導比較熱心的日籍老師,日籍老師可能就會告知:
です的發音是[des]而非[desu]
ます的發音是[mas]而非[masu]
當然,把「す」這個音發成[su]本來就有問題。「す」的母音如果用國際音標(IPA)來表示的話,應該是「ɯ」記號。這是華語和英語都沒有的音。
(※由於「ɯ」是特殊字型(倒m),所以並不是每個人的電腦都能看到這個字型。如果電腦沒有這種字型的話,可能會顯示成方格、黑點,或是什麼都看不到)
不過就算把「す」的母音正確發成「ɯ」音,恐怕還是會被糾正(如果日籍老師對發音指導非常熱心的話)。這是因為「す」在語尾時會發生母音無聲化的現象。
日語的母音無聲化的規則如下:
(※由於受到系統字形限制,因此以下的解說均以/u/來代替「ɯ」的音)
母音無聲化只出現在/i/或是/u/的音。也就是「イ段音」和「ウ段音」。
當[i]或[u]夾在兩個無聲子音之間,或是位於句尾,而前方為無聲子音時,/i/和/u/就會無聲化。也就是說,只有き、し、ち、ひ、ぴ以及く、す、つ、ふ、ぷ在符合上述條件時,才會發生母音無聲化。
以具體的例子來說:
くさ/kusa/:由於/u/介於無聲字音/k/及/s/之間,因此/u/不發聲
くま/kuma/:由於/u/的後方為有聲字音/m/,因此/u/要發聲
くし/kusi/:由於/u/介於無聲字音/k/及/s/之間,因此/u/不發聲,如果/i/位於句尾,或是後方沒有接は、が、の、で、に這些助詞的話,/i/亦不發聲
すすむ/susumu/:這個詞中一共出現了三個/u/,但是符合條件的只有第一個/u/,因此只有第一個/u/無聲化
而「です」和「ます」中的「す」的母音會無聲化,是因為「す」的母音/u/的前面是無聲子音/s/,而且對初學日文的人而言,「です」和「ます」只會出現在句尾,因此「です」和「ます」的「す」只要發/s/的音就可以了。
當然,母音無聲化只是原則而已,上面的規則只能代表日文中的一種常見的現象。如果把說話速度放慢的話,則母音無聲化的現象就不會發生。因此也並不是每個日語老師都會特別對學生強調「です」和「ます」的「す」的發音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