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k與bdg(2)

從音韻學(phonology) 的角度來看,中文的破裂音包括送氣的/ph/,/th/,/kh/以及不送氣的/p/,/t/,/k/,而日語的破裂音則包括有聲的/b/,/d/,/g/以及無聲的/p/,/t/,/k/。(如下表所示)

在這個表中,雖然日語的無聲破裂音被記為/p/,/t/,/k/,但這並不代表日語的無聲破裂音是不送氣的。

其實,中日本人實際的發音中,還是有[ph],[th],[th]這些音。

只是在日語的世界,就算有人把[p]發成[ph]也不會影響到詞彙辨識,所以音韻學的音標沒有必要去列[ph],[th],[th]這些送氣符號的音。

英語的世界也有類似的狀況,以英語的tale這個詞為例,在英文字典中,tale的音標是/tel/(美式英語)。然而實際上,一般美國人說的tale的發音應為[thel]。

也就是說,現實中美國人在說tale時,t的部分通常會送氣。

不過現實中,不論/t/這個音是否送氣,都不會影響詞彙辨識,所以字典上的音標標示就只用/tel/,不加注小h。

也就是說,雖然英文字典裡看不到/th/這樣的音標標示,但是實際的英語中的/t/的發音其實是包括[th]和[t]。

而在英語中,/p/,/t/,/k/這些子音送氣與否是有原則可循:
這些音在【第一重音節】時通常要送氣。(注意:第一重音節並不等於字首),
這些音在【/s/音之後】常常不送氣。(結果有些英語教師會解釋成:位於/s/音之後的/p/,/t/,/k/聽起來像是/b/,/d/,/g/)

由英語的經驗,可能有些學日語的人會想:日語是否也有這種原則可循?

事實上,日語的/p/,/t/,/k/並不像英語的/p/,/t/,/k/那樣,可以由這些原則來分辨是否送氣。

日語的/p/,/t/,/k/在發音上也不只是送不送氣的這麼單純而已。

以日語的「パパ」這個詞為例,第一個「パ」的子音發音是[ph],但是第二個「パ」的子音的發音則是介於[ph]和[p]之間的【弱送氣音】。

另外,日語的「ピ」和「ポ」的子音/p/的現實發聲也不太一樣。因為這兩個音在發聲時,舌頭的位置根本就不一樣。

又,パ、ピ、プ、ペ、ポ的音如果【在促音之前】,子音部分會拉長,這樣又和原來的パピプペポ不太一樣。

現實日語中,單單一個子音/p/,就有分送氣、不送氣、弱送氣,而且還會因為舌頭位置的不同或是促音有無而出現各種細微的變化。這樣子看起來好像很複雜,不過實際上學日語的人不會因為不知道日語中/p/,/t/,/k/是否送氣,就無法和日本人溝通。不論送氣或是不送氣,只要有發出/p/這個音,對日本人來說都差不多。

註:
1.從音韻學(phonology)的角度來看,日語一共有16個子音(1999年國際語音學學會的標準)。不過由語音學(phonetics) 的角度來看然,在1978年時,有日本學者舉了94種日語的子音。94種子音看似可怕,但是學日語的人就算不知道這種事,也不會影響日語學習。
2.這裡提到的94種子音,只是該學者研究現實的日語時,至少舉出了94種子音。如此而已。這並不代表日語有94種子音。在1978年當時的音韻假說中,日語只有14種子音而已。
3.這裡之所以提到音韻學(phonology)及語音學(phonetics) 是因在討論中文和日文中的ptk與bdg這些「音」的差異時,必須要先把「音」定義好。這兩門學問中所探討的「音」不同。用不太精確的方式來說明的話,前者是談大略共通的部分,後者是談細微的差異。不過就算不知道這兩門學問,對於日語學習也不會有負面影響。就算分不清ptk與bdg,也不代表日文永遠學不好,畢竟每個人的聽覺和發聲力本來就不可能相同。同樣一個詞,不同的人就不可能發出完全一樣的聲音。就算知道這些理論,也不代表日文能說得好,因為人類不是照著這些理論來發音的。而照著這些理論發音,也不可能發出和別人一模一樣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