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k與bdg(1)

在中文的發音世界,「伯」與「婆」的子音差異是【送氣與否】。「搭」與「他」的子音差異、「格」與「殼」的子音差異,也是是【送氣與否】。
具體而言,「伯」在發音時不送氣,「婆」在發音時有送氣。「搭」的子音不送氣,而「他」的子音有送氣;「格」的子音不送氣,「殼」的子音有送氣。

對中文母語的人而言,辨識送氣音和不送氣的音非常容易。

在日語的發音世界,「ば」與「ぱ」的子音差異是【是否有聲】。「だ」與「た」的子音差異、「が」與「か」的子音差異,也是【是否有聲】。
具體而言,「ば」的子音有聲,「ぱ」的子音無聲;「だ」的子音有聲,「た」的子音無聲;「が」的子音有聲,「か」的子音無聲。

對日語母語的人而言,辯識有聲子音和無聲子音非常容易。

由於中文和日文的子音的辨識方式不同,所以中文母語的人在學日語時,聽音和發音容易出問題。同樣地,日語母語的人在學中文時,也會遭遇聽音和發音的問題。


中文和日文的/p/、/t/、/k/及/b/、/d/、/g/的子音比較表。標在音標右上角的「小h」是國際音標(IPA)表現送氣的輔助符號。要注意的是這個表是用音韻學概念製成,現實中,日語在某些發音組合情況下/p/、/t/、/k/也可能送氣。不過這些子音不論送氣與否,都不影響語意,所以日文部分的/p/、/t/、/k/沒有必要加上「小h」符號。

有些台灣人在學日語時,不論怎麼聽,就是覺得日文的「あなた」的「た」聽起來像是中文的「打」(漢語拼音=da)而不是「塔」(漢語拼音=ta)。

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這些人混淆了「日文羅馬字書寫法」和「中文漢語拼音」的外型相同的記號(文字)。「日文羅馬字書寫法」和「中文漢語拼音」並不是音標,兩者雖然有用到相同的文字符號,但是這並不代表相者的發音相同。

另一個原因是辨識聲音的習慣問題。對日本人而言,不論「た」這個音是否送氣,都是一樣的。因為日本人不是用送氣與否來分辨語音。然而對華人而言,/t/這個音送氣與不送氣之間會造成語意的不同。所以中文母語的人在分辨子音有無送氣時比日語母語的人敏感。因此語言特性上不在乎送氣與否的日本人發的/t/音對華人而言似乎有兩種結果。相對之下,華人在分辨不送氣的有聲及無聲音的能力不如日本人。

換個角度來看,日本人在學中文時若遇到「伯伯」和「婆婆」這兩個詞,由於這兩個詞的子音都是無聲子音,因此藉由子音有聲無聲來分辨詞義的日本人而言,在分辨華人口中的「伯伯」和「婆婆」會比較困難。

如果日本人參考日語中的濁音,把「伯伯」發音成「ぼーぼー」的話,由於兩者均不送氣,因此對華人而言,一聽就知道對方在講「伯伯」而非「婆婆」。而事實上,有些教日本人中文的老師會建議日本人以日文濁音的發音方式來發中文的不送氣音 (例如將「伯伯」發成「ぼーぼー」)。

至於華人用中文的不送氣音來表現日文的濁音時,則達不到日本人以日文濁音的發音方式來發中文的不送氣音的效果。例如有些華人在講日文的「まだ」時,用中文的「搭」的發音來發日文的「だ」時,日本人會聽成「ま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