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k與bdg(1)

在中文的發音世界,「伯」與「婆」的子音差異是【送氣與否】。「搭」與「他」的子音差異、「格」與「殼」的子音差異,也是是【送氣與否】。
具體而言,「伯」在發音時不送氣,「婆」在發音時有送氣。「搭」的子音不送氣,而「他」的子音有送氣;「格」的子音不送氣,「殼」的子音有送氣。

對中文母語的人而言,辨識送氣音和不送氣的音非常容易。

在日語的發音世界,「ば」與「ぱ」的子音差異是【是否有聲】。「だ」與「た」的子音差異、「が」與「か」的子音差異,也是【是否有聲】。
具體而言,「ば」的子音有聲,「ぱ」的子音無聲;「だ」的子音有聲,「た」的子音無聲;「が」的子音有聲,「か」的子音無聲。

對日語母語的人而言,辯識有聲子音和無聲子音非常容易。

由於中文和日文的子音的辨識方式不同,所以中文母語的人在學日語時,聽音和發音容易出問題。同樣地,日語母語的人在學中文時,也會遭遇聽音和發音的問題。


中文和日文的/p/、/t/、/k/及/b/、/d/、/g/的子音比較表。標在音標右上角的「小h」是國際音標(IPA)表現送氣的輔助符號。要注意的是這個表是用音韻學概念製成,現實中,日語在某些發音組合情況下/p/、/t/、/k/也可能送氣。不過這些子音不論送氣與否,都不影響語意,所以日文部分的/p/、/t/、/k/沒有必要加上「小h」符號。

有些台灣人在學日語時,不論怎麼聽,就是覺得日文的「あなた」的「た」聽起來像是中文的「打」(漢語拼音=da)而不是「塔」(漢語拼音=ta)。

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這些人混淆了「日文羅馬字書寫法」和「中文漢語拼音」的外型相同的記號(文字)。「日文羅馬字書寫法」和「中文漢語拼音」並不是音標,兩者雖然有用到相同的文字符號,但是這並不代表相者的發音相同。

另一個原因是辨識聲音的習慣問題。對日本人而言,不論「た」這個音是否送氣,都是一樣的。因為日本人不是用送氣與否來分辨語音。然而對華人而言,/t/這個音送氣與不送氣之間會造成語意的不同。所以中文母語的人在分辨子音有無送氣時比日語母語的人敏感。因此語言特性上不在乎送氣與否的日本人發的/t/音對華人而言似乎有兩種結果。相對之下,華人在分辨不送氣的有聲及無聲音的能力不如日本人。

換個角度來看,日本人在學中文時若遇到「伯伯」和「婆婆」這兩個詞,由於這兩個詞的子音都是無聲子音,因此藉由子音有聲無聲來分辨詞義的日本人而言,在分辨華人口中的「伯伯」和「婆婆」會比較困難。

如果日本人參考日語中的濁音,把「伯伯」發音成「ぼーぼー」的話,由於兩者均不送氣,因此對華人而言,一聽就知道對方在講「伯伯」而非「婆婆」。而事實上,有些教日本人中文的老師會建議日本人以日文濁音的發音方式來發中文的不送氣音 (例如將「伯伯」發成「ぼーぼー」)。

至於華人用中文的不送氣音來表現日文的濁音時,則達不到日本人以日文濁音的發音方式來發中文的不送氣音的效果。例如有些華人在講日文的「まだ」時,用中文的「搭」的發音來發日文的「だ」時,日本人會聽成「また」。

台湾の郵便局の色

台湾の郵便ポストを書いたときに、台湾郵政のイメージカラーは緑と書いたんだけど、実際には深緑がかった緑だよ。

郵便の車やバイクはこんな感じだよ。
 
台北を散歩しているだけで、簡単に見つかった。

台湾の郵便関係の色が緑色なのは、それは清の時代からずっと郵便局の色がその色だからだよ。
古くはフランスの郵便ポストに倣ったものなんだけど、
それは、当時の中国大陸の郵政の担当がフランス人だったから、こうなったらしい。

ちなみに、これは郵便局の車両かと思って撮影したものなんだけど、今見てみたら――実はヤクルトの配達だったよ。

日本人的には、この色は郵便局の色というよりも、ヤクルトの配達車両の色なのかなと思う。

日本的香蕉與遠足文化

「バナナはおやつに入りますか?」(香蕉算不算是點心?) 是日本的小學生遠足時的玩笑。日本的國家大,每個地方的民情多少不同,但是大部分的民眾都知道「香蕉算不算是點心」這個玩笑。而且這個玩笑已經存在了幾十年了,所以這個玩笑可以算是日本的遠足文化。

為什麼日本的學生要問「香蕉算不算是點心」呢?

日本的學生遠足時會帶零食。遠足零食就是點心。不過小孩比較不懂得節制,而且喜歡比較。在不知節制的情況下比來比去,很容易傷到其他小孩。所以日本的學校在辦遠足活動時,會限制學生的零食預算。限制學生的零食預算,學生就不會買高額的高級零食,也可以避免學生之間比較,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有一點大眾經濟概念。這就是一種生活教育。

由於每個時代的貨幣價值都不一樣,所以不同時代的小學生的零食預算會不一樣。例如1960年代後半多半設定在100日元,1980年代多半是設定在300日元,最近有些學校則設定在500日元。

那麼這和香蕉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有些日本人把香蕉當成休閒點心,有些日本人把香蕉當成正餐的一部分。

如果香蕉算是點心的話,小孩子在買零食時,就要編列香蕉的預算。香蕉預算就會擠壓到其他零食的預算。如果香蕉不算點心的話,小孩子可以買的零食就變多了。

由於每個人的解釋都不一樣,所以老師在規定遠足的零食預算時,就會有小朋友問老師:香蕉算不算是點心?

◆◆◆

有些人可能有聽說過以前日本香蕉價格非常貴,於是就把「香蕉算不算是點心」這個問題聯想到日本的香蕉的價格上。

其實這是兩件完全無關的事情。

在1963年之前,香蕉在日本的確是奢侈品,因為日本不產香蕉,而且當時香蕉有進口限制。在那個年代,香蕉甚至是日本人去醫院探病時的高級禮品。不過「香蕉=奢侈品」和「香蕉算不算是點心」這兩件事情根本完全沒有任何關連,這兩件事的時代完全不同。

在香蕉還是奢侈品的年代,一般日本民眾根本沒什麼機會買香蕉或吃香蕉,不論香蕉算不算是點心,對小學生的遠足也沒什麼影響,因為根本沒人會把香蕉當成遠足時要帶的食物,當然也就不會有人問這種問題

1963年,日本開放香蕉進口,結果日本的香蕉價格下跌,香蕉就變成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一般食物。

1972年,日本的香蕉進口量達106噸,這一年日本家庭的香蕉消費量達到頂點 (年間消費24.8公斤)。

1963年日本開放香蕉進品之後,一根香蕉的價錢頂多30日元,低的時候甚至不到20日元。1960年代後半的小學生遠足時的零食預算並不多,但是足以購買香蕉,可見香蕉非常便宜。

從1980年代小學生的300日元的零食預算來看,足以買一公斤以上的香蕉。普通的成年男性一餐吃500g食物已經相當多了,小學生當然也不可能真的去買一公斤的香蕉。

如果香蕉算是零食,帶香蕉的人可能就只能帶270日元以下的零食。小學生當然在意零食預算被壓縮,因此才會問老師「香蕉算不算是點心」。當然,所以這個問題的重點並不是香蕉,而是小學生對20~30日元的零食的預算的編列問題。

也就是說,學校限制學生購買零食的金客的目的主要是在「防止學生購買高價位、或是過多的零食」,而不是限制學生購買香蕉。香蕉不但一點都不貴,而且非常便宜!便宜到日本的小學生的遠足時的微薄零食預算都買得起

在「香蕉算不算是點心」這個話題開始流行的年代,日本的小學生的眼中,香蕉的價位其實就和他們平時吃的便宜的零食差不多

有些在日本生活過的人可能會覺得奇怪:以現在日本的物價狀況來看,300日元買的東西吃得飽嗎?

日本小學生遠足限帶總額300日元(或是500日元)以下的零食其實一點問題都沒有。

實際上,日本的小學生恐怕根本吃不完300日元的零食,因為日本的小學生在遠足時一定會帶便當。日本家長為小孩準備遠足用的便當是非常基本的義務,忙著工作上班的父母也會拼命為子女準備遠足用的便當。所以日本小學生在遠足時,最基本的食物是家長親手做的便當,幾乎不可能出現「把麵包當午餐」或是「把零食當午餐」的情形。

而在小學生遠足當中,唯一能吃零食的時間只有中午用餐時間而已,由於用餐時要吃便當,吃完便當之後還能吃得下零食的人恐怕不多了。

在早期,「香蕉算不算是點心」只是小朋友為了確認遠足的零食預算運用的問題。現在的日本,香蕉算不算點心其實不重要,不過這個問題已經變成校園幽默,如果老師在規定零食預算時沒有提到香蕉,就會有小朋友提出這個問題博全班一笑。現在的日本,細心一點的老師在宣布遠足注意事項時,也會特別強調:香蕉不算點心。

後記:
本篇文章曾經遭人盜用,詳情請參見: 第三度發現本網站文章遭人盜用!!!

日本の中国語表示(繁体字と簡体字) その5

しばらく書かずに放置してしまったこのシリーズは、これが最終回のつもり。

台湾人自身が簡体字についてどう思っているのか?という根本的な気持ちは、このブログでも幾つかのコメントをいただいているんだけど――

より客観的に、
台湾人が簡体字はどのぐらいわかるか?、
簡体字を使っていきたいという前向きな気持ちがあるのか?
――について、ちょっと古いけど、新聞社の世論調査を見たいよ。

2年前の中国時報という大手紙の調査によれば――

簡体字の知識について
 まったくわからない:44.5%(50歳以上にこの傾向が強い)
 すこしわかる:41.5%
 完璧にわかる:14.5%(20~49歳にこの傾向が強い)

学生は簡体字を習うべきか?
 反対:51.5%
 賛成:26.7%
 どちらでもよい:21.7%

将来台湾は簡体字を導入すべきか?
 反対:77%
 賛成:7.5%
※19歳以下の92.3%は簡体字の導入に反対

http://forums.chinatimes.com/survey/9504a/Htm/01.htm
調査期間:2005/04/03~2005/04/06
調査方法:電話調査
サンプル数:1077人(台湾総人口2300万人)

――という答えだったわけで、
今後、中国大陸部の商品が台湾に押し寄せれば、台湾人の中でも簡体字のリテラシーはそれなりに上がるかもしれない。
けれども、だからといって、似通った文字だから一緒にしてもいいという考えがないことは、
恐らく日本人の漢字についての考え方でも十分受け入れられることだと思うよ。

このシリーズの結論として、
 日本人は、中国語の漢字キャラクターに簡体字と繁体字があることを認識すべき
 日本の情報表示には、簡体字中国語と繁体字中国語の両方を入れるべき
 簡体字と繁体字では使用される訳語は違うはず
――ということをアピールしたい。

興味があったら、過去の話も見てね。
日本の中国語表示(繁体字と簡体字)
その1――日本における中国語情報表示は簡体字情報が多いという実情に対する感想
その2――日本において繁体字中国語と簡体字中国語の情報表示が混在してしまっている実情及び実例
その3――繁体字中国語と簡体字中国語の情報づくりをする際の語彙への配慮について
その4――入国状況から見た、日本での観光表示としてより必要な中国語キャラクターとは?
その5――統計から見る、台湾人の簡体字中国語のリテラシーと繁体字へのこだわり

なお、特に台湾人の方で、台湾で使われている文字は「繁体字」ではなく「正體字」であるというふうにコメントされる方が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が、その手のコメントは御遠慮いただけませんでしょうか。

興味がある方は、過去のやりとりを確認してください。
台湾人と簡体字中国語」「台湾人の名前のピンインの並べ方」「日本の中国語表示(繁体字と簡体字) その4

日本的駕照(5)

在日本,駕訓班大致可以分成「公認」和「非公認」兩種。

公認駕訓班是都道府縣公安委員會(地方警察的主管機關)指定的駕訓班。這種駕訓班的課程有嚴密按照公安委員會的指示設計,而且有實施路考的能力。如果通過公認駕訓班的內部的考試,就視同路考合格。剩下的就只是去「免許センター」考筆試。筆試合格後就可以取得駕照。

非公認駕訓班則是只做駕訓,不實施考試。在這種駕訓班學開車的民眾必須去自己去「免許センター」報名筆試和路考。流程是先考筆試再考路考。如果筆試不合格,就不能參加路考。

公認駕訓班的優點就是可以用自己熟悉的車輛在自己熟悉的場地路考。缺點則是學費比較貴。

去非公認駕訓班學開車的優點是學費便宜。缺點是民眾必須自己去「免許センター」考試。在「免許センター」考試時,考官就是警察,容易緊張的人就可能發生失誤。所以一般日本民眾通常會去公認駕訓班學開車。


日本的駕訓班練習場。在日本,有些駕訓班是把辨公室和學科教室設在市區,術科練習場設在郊外。

一般而言,日本的駕訓班的術科課程分成兩個階段,前半的課程是基本駕駛訓練。如果基本駕駛訓練合格的話,就可以取得「仮運転免許」(臨時駕照)。有了臨時駕照,才能到真正的馬路上練習開車。持「仮運転免許」在公路上開車時,旁邊一定要有相當駕駛經驗的人(日本的法令有詳細規定)。至於在非公認駕訓班受訓的人,則要到「免許センター」考試,合格後才能得到「仮運転免許」。

有些台灣人可能會覺得日本的考照流程很麻煩,甚至還有人覺得日本政府設在刁難民眾。其實會這麼想的人,多半是把對自己不利的制度解釋成他人的「惡意」的人。

在思考制度問題時,必須看制度的背景和對社會的影響。

由於日本的駕照制度嚴格,所以一般日本民眾不會亂開車,而且有相當的道路安全知識。日本的駕照制度可以讓只顧自己利益的人卻步。至於認真小心、守規則的人,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駕照。這種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就出現的東西,而是這個社會長期間累積的成果。事實上,這個國家的用路人真的因為這個制度得到了保障。

回到正題。

在日本,拿到「仮運転免許」後,才能接受後半段的駕訓課程。後半段的課程包括應用性的駕駛技術,例如狹窄道路的方向變換要領、路邊停車,以及實際的道路駕駛。最後的術科檢定除了練習場內的路考以外,也要考真正的道路駕駛。在非公認駕訓班受訓的人去「免許センター」考術科時,也一樣也要到真正的馬路上考試。

日本的駕訓班除了教術科以外,還要教學科(筆試科目)。以「普通自動車」的課程為例,公認駕訓班的術科要上34小時的課,學科則要上26小時的課。由於日本駕照的筆試難度相當高,所以就算上完26小時的學科課程,如果沒有確實思考交通原理、交通規則的本質的話,考筆試時還是有可能不及格。由於日本半數左右的民眾沒有讀過大學,所以這些民眾而言,駕照的筆試很可能是他們人生當中難度最高的考試。

由於日本人在考駕照時要通過重重考驗,所以拿到駕照就後再也沒開過車的人還是會有一定的駕駛能力。

反過來想,在台灣開車的人有多少人確實理解了現代交通原理和交通安全知識了呢?有多少人有考慮用路人的安全了呢?

在台灣高速公路上開過車的人恐怕都遇過那種完全不做後方安全確認就直接變換車道的人,很多山路上的車禍都是駕駛「幻想」一定不會有對向來車,然後憑著「幻想」大膽超車的結果。這種結果就來自駕訓制度不健全,駕駛人只學到「操作機械的方法」,並沒有確實理解現代交通原理及安全知識,所以拿到駕照的人會用直覺和狹隘的個人經驗來對應路況。

日本的制度則是把許多人的用路經驗整合起來教給學開車的人,制度難免會變複雜。不過開車或是不開車的人,以及這些人的親朋好友的安全都會受到這個制度保障。

在網路上常常看到有台灣人說日本的汽車駕照很難考。的確,和台灣的形骸化的考試相比,日本的駕照考式的難度確實比較高,而且考題非常靈活不死板。然而,日本有七成的民眾都有汽車駕照,這代表了只要努力,一般人都可以取得駕照。

台湾の公衆電話

台湾の公衆電話は何種類もあるよ。
ちょっと歩いていて目についたものを写真で撮ってみたよ。
  
多分、よく探せばもっとたくさんあるんだと思う。

電話は、駅前とか町の中とか、多分日本人が常識的に考えるところにはありそうだけど、
シルバーで地味なので、景色に埋没しやすいと個人的には思う。
電話ボックスというのを見ないような気がするので、ボックスを探しても見当たらない。


金門島の公衆電話は物すごいインパクトがある。
今後、多くの人が携帯を使い、公衆電話を使わなくなっても、このインパクトは残っていてほしいと思う。

日本的線香花火

「線香花火」是日本夏季非常有代表性的傳統玩具。

在日語中,「線香」指的是拜拜時用的香。所以有些學過一點日文,但是沒有實際看過線香花火的人,可能會把線香花火想像成外形類似拜拜用的「香」的玩具煙火。在台灣人眼中,外形最像拜拜用的「香」的玩具煙火就是仙女棒。所以在網路上可以發現有些台灣人誤以為「線香花火=仙女棒」。

其實,日本人所謂的「線香花火」和台灣人所謂的「仙女棒」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當然,日本也有和台灣的仙女棒一模一樣玩具煙火,但是那種東西並不叫線香花火,也沒有日本人認為那是線香花火。


日本市面上販賣的玩具煙火包。照片中的包裝中央寫有「線香花火」。從照片還可以看到形狀類似台灣的仙女棒的玩具煙火。沒有玩過日本的玩具煙火的人如果只看商品包裝的話,可能會誤以為包裝裡的東西全部都是線香花火。其實這個玩具煙火包是由好幾種包裝好的煙火塞在一個大包裝裡。「線香花火」並不是印大包裝上,而是玩具煙火包裡面的一個小包裝上面的文字。而類似仙女棒的煙火只是正好放在「線香花火」的包裝旁邊而已。

現在日本市面上所販賣的「線香花火」的外形像是用紙搓成的紙繩,完全沒有「線香」的特徵。線香花火之所以叫「線香」花火,是因為以前日本有些地方的玩具煙火是用中空麥桿或是蘆葦桿塞入火藥製成。而這一類的長桿狀煙火的外觀有點像拜拜用的香,所以有人取名為「線香花火」。後來這些麥桿或是蘆葦桿製成的煙火漸漸演變成現代以紙繩狀的線香花火。


典型的線香花火。現代的線香花火是由漂亮的和紙(日本紙)搓成,所以外觀非常鮮豔。香花火通常是由好幾條梱在一起販賣。


典型的線香花火。線香花火雖然外觀上看起來像紙繩,不過質感上卻像是包了細鐵絲的紙,也有點像人造花的花梗。所以線香花火拿在手上並不會彎曲。線香花火的上端有粉紅色紙彩帶裝飾。玩法是手持上端,再從下端(照片中暗紅色的部分)點火即可。線香花火在玩法和台灣人熟悉的仙女棒完全不同。

 
點火之後的線香花火。線香花火點火之後,一開始是呈有點類似火柴點火後的小火焰狀態,之後則開始產生火花,而火花會漸漸變弱,成為一個小圓珠狀的小火球,最後熄滅。有些運氣不好的人可能燃燒到一半, 直接形成小火球將線香花火燒斷,小火球則掉到地上熄滅。有些日本人會把線香花火譬喻成人生:有些人的人生放光芒之後漸漸平淡地消逝,有些人的人生則是在燃燒過程中瞬間結束。

對日本人而言,線香花火是一種很特別的玩具。日本人一聽到「線香花火」這個詞的話,腦子裡出現的就是以和紙搓成的紙繩狀玩具煙火。至於其他的玩具煙火多半沒有特別的名稱。

以台灣人熟悉的仙女棒為例的話,日本的煙火業者把仙女棒稱作「スパークラー」,然而如果在日本街頭隨機抽問日本人【スパークラー是什麼】,恐怕沒幾個人答得出來。一般日本民眾就只是把仙女棒稱作「花火」。也就是說,仙女棒在日本並沒有特別的大眾名稱,在日本人眼中,仙女棒就只是「花火」的一種而已。


另一種形式的煙火。這種煙火是呈紙棒狀,紙棒的頂端部分點火之後會噴出火花。日本的廠商把這種煙火稱作「吹出花火」,但是一般日本大眾還是稱之為「花火」。由此可知,不論是「スパークラー」或是「吹出花火」,對一般日本人而言,知名度都不如「線香花火」。

追記:
每到夏天,日本許多便利商店或是生活雜貨店就會開始賣線香花火。線香花火這種東西在日本很容易買得到。不過要注意的是:花火類物品含有火藥,而且易燃,屬於危險物品。因此日本法令規定花火類物品不得帶上飛機。不論是手提行李或是託運行李,一律禁止。而且不得郵寄。如果有人在日本買了花火類的物品,想把這些東西帶上飛機,然後帶回台灣的話,會觸犯日本的航空法。嚴重時會留下前科。如果想郵寄回台灣的話,則會觸犯日本的郵便法。嚴重時也會留下前科。

台湾の振り込め詐欺(続)

台湾のオレオレ詐欺」で、台湾の状況を紹介して、
台湾の「電話詐欺」はだんだん少なくなってきたということを書いたんだけど――
実は、最近はそうでもないみたいだよ。

まず、台湾で振り込め詐欺こと「電話詐欺」になったら、
165番をかけるようにということになっているんだけど、
そこでの統計によれば、一日当たりの被害者、被害総額もふえている。

2006年度の被害者は、一日当たり7人(1637.29届け出中)もいたんだって。
2005年度は一日当たり2.83人(1681届け出中)だったから、激増しているんだね。

被害総額も、6億5606万元(2006年度)で、被害総額2億5771万元(2005年度)なんだって。
それだけ、台湾では親族が「助けて」といえば助けてくれる社会なんだね……

もちろん、こういうことについて銀行は対策をしているけど、
台湾の「電話詐欺」をする側も巧妙に被害者をだましているので、
金融機関が不振な振り込みについて疑って質問をしたとしても、
状況を把握していない被害者から、銀行員が逆に注意されることもあって、
振り込め詐欺を防ぐことは困難なものになっているのが実情のようだよ。

警察からたまに発表される情報によれば、
大学院卒、大卒などの学歴が高い人ほどだまされるとか、
公務員とか教師とかがだまされるという傾向があるみたいだよ。

つまり、親族からも頼りにされ、銀行員の忠告にもひるまない人格と頭脳の持ち主がだまされ、
余り頭もよくなくて、銀行員の忠告を聞き入れやすいような人の方が、こういう詐欺にもひっかからないということになるのか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