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日語和華語的句型構造不同,日本人不習慣華語的表達順序,所以日本人在學漢文時會用「返點」符號把句子調整成日本人易讀的文字順序。
又由於日語句子的表達順序比華語自由,所以同一篇漢文文章(或詩)的「返點」標注方式可能會不同。
例如王維的《鹿柴》中的「復照青苔上」就至少有兩種讀法:
讀法1:また照らす青苔の上(順序和漢文相同,所以不用標返點)
讀法2:また青苔の上を照らす(「青苔上」的後方標「一」,「照」的後方標「二」)
其實日本人在學校學漢文時,多少會對漢文的文字閱讀順序迷惘。
日本的學生知道漢文是外國語文,但是這些學生沒有華語知識,日本的學校是教學生用日語來朗誦漢文,要照著「返點」符號跳來跳去閱讀,而不是照著原文的文字順序閱讀。由於日本學生對漢文的印象就是跳來跳去讀,所以有些日本學生會想:華人在讀漢文時是否也要這樣跳來跳去?
另外,由於一般日本的中學生沒有中文知識,而漢文全部都是漢字,所以日本學生可能會誤以為「漢文=中文」。他們不知道中文的古文和現代文的差異。
日本的學校教漢文的老師拿的是國語科教師執照,這些人的專業是日本的國語教育而非外語(中文)教育,所以教漢文的老師也只能教學生日本式的漢文閱讀法,他們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課本中的漢文和現代中文的差異,也不知道華語圈的人怎麼朗誦這些詩詞。日本的一部分高校和中學雖然有開中文課程,但是那些中文課的程度有限,無法應用到國語科的漢文上。
註:
日本的學校的漢文教材中,偶爾可以發現一些台灣比較少見的古文版本。
以崔顥的《黃鶴樓》為例:
台灣人比較熟知的《黃鶴樓》的第一句是「昔人已乘黃鶴去」,但是日本的教育出版發行的高校漢文教科書中「黃鶴樓」的第一句是「昔人已乘白雲去」。
從這裡可以看出不同的學派對詩的考證會有不同的見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