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學日文是從背五十音入門。很多日文的入門教材或日文字典都會附五十音表。更親切一點的書上還會在五十音表中加注「讀音」。
例如あ、い、う、え、お的「讀音」分別是a、i、u、e、o。
有時候,這些「讀音」可能會讓初學者迷惘。例如有些人看到ら、り、る、れ、ろ「讀音」是ra、ri、ru、re、ro時,可能會很難接受。
其實,日語教材裡的a、i、u、e、o不是「讀音」,而是一種日語的文字表現方式。日本人把這種文字表現方式叫作「ローマ字表記」(羅馬字表記)。這種書寫方式主要是用在日本人的護照或在非日文環境表達日語內容。如果用國際音標來標日文五十音的讀音的話,結果會和一般人在日語教材中看到的a、i、u、e、o大大不同。
日語五十音及音標:
從這個表可以得知:
「う」段的母音是音標符號是「倒m」。中文和英文都沒有這種音。
ら、り、る、れ、ろ的子音不是[r],而是一種像魚鉤型的符號(Fish-hook R)。
「し」的子音並非[s],而是「有尾巴的c」的符號(Curly-tail C)。
に、ひ、ふ、ん、じ、ぢ等的子音符號對一般台灣人而言可能也相當陌生。
其實,上面表中的五十音的音標只是種種學說中的一個例子。不同學派的人用國際音標來標日語五十音的音時,結果未必一樣。例如有些人認為「し」的子音應該和英語中的「sh」的音一樣。有些學派認為ら、り、る、れ、ろ的子音是由舌尖「點」在牙齦的部位來產生,也有些學派認為這些音是舌頭「貼」在牙齦的部位而產生。不論是哪一種,對一般日本人而言,這些音都是差不多的。如果真的要嚴密地追究發音,其實每個人發出的聲音都不可能一樣。雖然大家發出來的聲音不可能完全一樣,但是只要不影響溝通,大家就會把這些音當成一樣的聲音。
其實大部分學日文的人可能都沒看過五十音的國際音標。大家只看過課本或字典中的「羅馬字表記」而已。不過就算沒有看過五十音的國際音標,大家也發有遇到學習障礙。
從表音文字的觀點來看,如果平假名和片假名這些表音文字可以表現日語的讀音的話,「羅馬字表記」當然也可以算是一種表音文字。所以把「羅馬字表記」當成日語的讀音表現也不能算錯。只是「羅馬字表記=讀音」這樣的觀念只能適用於已經理解日語以及「羅馬字表記」意義的人。例如懂日語的人看到「tanaka」這個字串時,可以馬上聯想到「たなか」。對這個人而言,「tanaka」就是日文的「たなか」。懂日文的人在朗讀日文文章時,當然是用日語的發音閱讀,而不是用英語或其它語言的發音朗讀。不懂日語或不知道「羅馬字表記」意義的人而言,如果沒分清楚「羅馬字表記」及「音標」的不同,在理解日語發音時多少會發生一些問題。
註:
對台灣人而言,「Curly-tail C」可能是個陌生的音標,不過中文有一些音是可以用「Curly-tail C」符號表現。例如中文的「西」的子音部分。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