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所以會把漢文納入國語教育,是因為漢文對於日本的語言、文字以及文化有相當大的影響,例如日本早期 (五世紀左右) 的一些史料就是用漢文所寫成的。不過這並不代表古時候的日本人擅長中文,事實上,在西元七世紀的時候,日本的宮廷的史官以及文書官幾乎都是一些從朝鮮半島或是大陸來的移民者或是移民者的後代。
古記事。古記事是由漢文所寫成的日本神話,如果不仔細看的話恐怕有人以為這是來自中國的古書。
引用先:太安万侶『古事記・上』東京, 柏悦堂, 1870, P.25-26
日本書記。日本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如果漢字旁邊沒有加注假名的話,恐怕也會有人誤以為是來自中國的古書。
引用先:舍人親王『日本書記・卷第一』東京, 上原左之吉, 1884, P.37-38
後來,隨著愈來愈多的日本人開始理解漢文的意義及用法,日本的「漢文學」也漸漸發展起來。相對於平安時代的一些受過教育的日本女性以平假名寫成的日記、散文等平假名文學,漢文學主要是屬於男性以漢字及中文文法所創作的文學,內容多半是以漢詩文為主。當然,對日本人而言,漢文畢竟是外國的東西,在結構上和日語非常不同,因此日本人若要自由自在地創作漢文作品,是要付出相當多的努力的。
而在日本的高中的古文的漢文部分,除了介紹漢詩以外,也會介紹日本人創作的漢詩文:
九月十日 菅原道真
去年今夜侍清涼
秋思詩篇獨斷腸
恩賜御衣今在此
捧持每日拜余香
題自畫 夏目漱石
碧落孤雲盡
虛明鳥道通
遲遲驢背客
獨入石門中
菅原道真是西元九世紀時代的人,而夏目漱石則是現代人。在日本的某些版本的高中教科書中可以找到這兩個人的作品。如果光是看詩的內容的話,其實很難想像這兩首詩是日本人的作品,特別是詩中的動詞和受詞的位置是屬於中文而非日文的文法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