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國內其實沒什麼人在吃餃子。餃子主要是戰後由那些日本兵或是曾經在中國居住過的日本人把製作餃子的技術帶回日本,最後才在日本國內普及開來。也就是說,日本人吃餃子的歷史其實是從戰後才開始的。
日本的餃子的調理方式有點類似台灣人常吃的水煎包。首先在平底鍋內倒入油加熱後,再將生的餃子放入鍋內煎。煎了一會之後,再倒入水或是含有麵粉的水 (水量大約是淹到餃子的一半左右), 然後再蓋上鍋蓋,一直等到鍋內的水蒸發得差不多時,再將鍋蓋打開。等水全部蒸發完之後,再視情形將餃子起鍋。而有些日本人可能會再加一點油將餃子翻面再煎一下。
在口味方面,一般日本的中華料理店或是拉麵店所賣的餃子都是豬肉餃子,而超級市場的熟食區或是冷藏食品區通常肉餃子和菜餃子兩種都有,而菜餃子通常則是以韮菜餃子為多。至於在餃子專賣店所賣的餃子則花樣更多,然而餃子專賣店中的餃子很多其實都是店家自行開發的創意食品,稱不上典型。
台灣人在吃餃子時所用的沾醬內容通常包括醬油、麻油、辣油、辣椒醬、蒜泥、醋等。而日本人在吃餃子時所用的沾醬則主要只有醬油、辣油以及白醋。對台灣人而言,沾醬中是否加入辣椒醬或是蒜泥純是依每個人的嗜好而定。而日本人在調製餃子的沾醬時,幾乎不太可能加入辣椒醬或蒜泥。這是因為日本的飲食文化當中並沒有使用辣椒醬的習慣,而超級市場也很少賣辣椒醬,而會買這種東西的主要都是韓國人或是華人。而在蒜泥方面,雖然日本有不少拉麵店的桌上都放有大蒜或蒜泥,但是那是用來加到拉麵裡的調味料,而非餃子用調味料。而日本人之所以不會在餃子沾醬中加入大蒜,是因為日本的餃子餡裡面已經含有大蒜,而這也是日本的餃子和華人世界的餃子的不同之處。
一般日本的餃子的餡裡面的大蒜,大約是日本人只要吃一口就能夠感受到大蒜味道的量,因此一般日本人對餃子的印象就是吃完之後會有口臭。由於口臭可能會造成一些社交上的問題,因此一些日本人多少會想清楚隔天是否要工作之類的問題之後,才會決定要不要吃餃子。而有些日本店家也因為考慮到這方面的問題,而推出了餡裡不含大蒜的餃子,並在菜單中強調不含大蒜。而是否加了大蒜的問題也就成了日本特有的餃子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