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的「菓子」這個詞是指非主食的點心,屬於嗜好品。從漢字來看,「菓子」這兩個字可能會讓人聯想到水果(果子)。其實在砂糖還沒有引進日本時,日本的點心類食品中的甜味就是用瓜果的汁液調製而成。
日本早期的點心類食品通常是由果類、瓜類、穀物類加工製成。只是當時這一類食品不叫「菓子」,而是叫「くだもの」。也就是說,在那個時代(西元3~6世紀左右),點心類的食品和水果的稱呼其實是一樣的。在當時的日本,已經出現將糯米搗成年糕的技術。
到了西元六世紀中葉,佛教傳入日本時,一些大陸點心也同時傳入日本。之後,日本的遣隋使和遣唐使也把大陸的一些點心及點心的製作技術帶回日本。這些由大陸傳來的點心叫作「唐菓子」。當時傳入日本的「唐菓子」包括一些將麵團或是米團油炸後製成的點心 (例如:梅枝、桃枝、團喜等),或是一些麵類食品 (例如索餅、餛飩、餺飥等)。
「唐菓子」傳到日本後,讓日本人學會了用新材料製作點心,而且點心的製作技術也變精緻了。日本人從梅枝、桃枝等點心學會用油炸的方法調理食物。只是當時日本的植物油來源不足,日本也沒有宰殺動物的習慣,所以也沒動物油脂,結果油炸的調理技術並沒有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