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肉食文化(2)

日本在奈良時代(八世紀)前半,發生了多次乾旱飢荒,734年發生了大地震,737年發生天花大流行。由於當時的人類對乾旱、地震、瘟疫完全束手無策,所以社會非常不安。

當時的天皇(聖武天皇)能做的就是歸依佛教。其實日本在七世紀左右佛教就已經實質成為日本的國教,所以聖武天皇歸依佛教的意義就是加深信仰。

由於天皇篤信佛教,所以佛教的不殺生的思想漸漸深入日本社會。

741年,聖武天皇下令要尊重牛馬,因為牛馬會幫人類工作。這個命令實質上就是禁止人類屠宰牛馬。

745年,聖武天皇生了重病。為了讓病好起來,聖武天皇就下令三年間禁止殺生。之後,聖武天皇又在752,下了一年間禁止殺生的命令。朝廷禁止民眾殺生的結果就是影響到漁民的生計,所以當時朝廷有配給米給漁民。

不過古時候的交通資訊不發達,國權不可能監視到所有的民眾,所以實質上不可能完全禁止殺生。所以朝廷下的殺生禁令頂多只能禁止民眾屠宰家畜、禁止民眾吃肉而已。由於佛教思想的影響,再加上朝廷一再發出殺生禁令,所以日本民眾漸漸覺得宰殺家畜或吃肉是很不道德的事情。日本民眾對吃肉的感覺從避忌開始變成厭惡。結果吃肉就變成有狩獵能力的武士或是住在深山裡的山民的嗜好了。

到了十六世紀,歐洲人開始進入日本。這些歐洲人毫無忌諱地在日本人面前殺牛、殺豬、殺雞,然後吃這些動物的肉,對當時的日本百姓而言,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但是由於這些歐洲人的影響,一些西化比較深的都市就漸漸有人開始吃肉了。不過整個大環境上,日本百姓還是覺得屠宰或是吃肉是很不道德的行為。舉例來說,江戶時代處理動物屍體的工作是由「穢多」來負責,「穢多」是「士農工商」階級之外的下等階級。因為當時的人認為屠殺動物是一種非常骯髒的工作,因此將這種事推給下等階級的「穢多」來做。

後來,西洋文化在日本的影響力愈來愈大,一些受到西洋文化影響的學者也開始吃起肉來,而這些學者吃肉的舉動也遭到當時的守舊派人士的批判,由此也可以看出吃肉在當時的日本還是是普遍的社會禁忌。而這個社會禁忌是在明治時代日本宮廷引進西洋料理後才被打破。日本的豬排飯、牛丼、親子丼也是在吃肉的禁忌被打破之後才誕生的。

相關文章連結:
日本的肉食文化(1)
古代日本的身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