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肉食文化(1)

一般台灣民眾眼中的代表性的日本料理,不外乎是生魚片、壽司、拉麵、壽喜燒、鰻魚飯、豬排飯、炸蝦飯、牛丼、親子丼等。這些日本料理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肉,而且肉的部分特別好吃。生魚片、壽司、鰻魚飯的主角是魚肉,拉麵和豬排飯則有豬肉,壽喜燒和牛丼的主角是牛肉,炸蝦飯放了蝦子,親子丼則有雞肉。

從這些日本料理來看,日本人似乎很喜歡吃肉。

其實從食文化的歷史來看,日本人不太吃肉。台灣人熟悉的豬排飯、牛丼、親子丼等日本料理,幾乎都是近代(19世紀末)才出現的新日本料理。在江戶時代,日本並沒有這些食物。

日本人不吃肉,嚴格來說是不吃家畜家禽的肉。古時候日本人的觀念中,「肉」指的是獸類身上的軟組織。古時候日本人常見的獸類就家畜。結果實質上日本人觀念中的肉其實就只是家畜肉。

至於非獸類身上的軟組織,在古代日本人的觀念中就不算肉,日本人也不會把這些東西叫作「肉」。所以「魚」身上的軟組織不算肉。即使現代的日本人的語言習慣中,「肉」還是指獸類身上的軟組織。日本人聽到「肉」這個詞時,只會想到豬、牛、羊等。雞則是灰色地帶。日本人幾乎不會聯想到「魚」。

早在新石器時代,日本列島的居民的生活形態是狩獵採集,在這個時代吃肉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到了彌生時代,日本列島的居民發展出了農耕技術,不過當時的人還是會吃肉。日本的考古學家在當時的地層中發現了很多山豬和鹿的骨頭,這表示這個時代的人還是有吃肉的習慣。

農耕社會的重要家畜是牛和馬。不過考古學家在地層中並沒有發現大量的牛馬的骨頭,這表示當時的人並沒有大量消費牛馬。從這裡可以推論當時的人不吃牛和馬。原因可能是牛、馬幫人種田,所以大家把牛和馬當成自己家的成員。

不過如果遇到了旱災或是飢荒時,人們還是會殺牛宰馬來求神祭祀。殺牛宰馬的原因就只是以前的人都是這樣祭祀。大家就只是照著前人流傳下來的方法拜神而已。當儀式結束後,這些牛肉及馬肉當然就變成食物之一。

到了西元642年(飛鳥時代),皇極天皇下令禁止在祭祀時屠宰牛馬。於是就有人改用牛形的陶器來祭神。由於沒有機會屠宰牛馬,所以日本人就沒什麼機會吃到牛肉和馬肉了。

到了西元675年,天武天皇發布了吃肉禁令,內容大致是從四月到九月之間,不准吃牛、馬、狗、猴、雞這五種動物的肉,同時該期間也不准捕撈幼魚。

不准吃牛、馬、狗、猴、雞這五種動物,是因為牛馬用勞力幫人類工作、狗會幫人們看門、猴子的外觀和人類相近、雞則會幫人報時。也就是說,當時的日本朝廷動用國權要民眾尊重這些動物,同時保障這些動物。不過當時的禁令中並不包含豬和鹿。這可能是因為豬對當時的民眾的生活中並不重要,鹿則是野生動物。

天武天皇發布禁令後,日本人就漸漸不再吃家畜家禽的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