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一般人對升學流程的印象是【報名→考試→填志願→分發】。這種升學制度是基盤由多個學校聯合共同招生,用少量考試來提供大量入學機會。
在2006年現在的日本,已經沒有「聯合招生」制度了。不論是高校或是大學,全部都是各個學校獨立招生。因為是獨立招生,學生的志願就是學生報考的學校,考試合格,就可以進入學校就讀。不合格,就無法入學。所以沒有【填志願】、【分發】的問題,當然也沒有【前×志願排行】的概念。
對學校而言,獨立招生的意義就是學生不會自動落到自己的學校來,學校必須自己努力設法吸引學生來報考。換個角度來看,學校的自主性高,可以建立自己的特色,同時也可以自行篩選學生。會來報考的學生多少都是認同學校的人。
對學生而言,獨立招生制度的意義就是自己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要事先想好自己想進哪一間學校,然後向該學校買報名表,然後參加這間學校的招生考試。如果只報考一間學校的話,落榜就等同沒有學校可讀,所以大部分的學生會報名好幾間學校,以策安全。
日本的學校採獨立招生制度,是希望學生能自己思考自己想學什麼,找到自己的目標,找到自己想讀的學校,然後主動向學校報名。而不是只考一次試後就被動地等某間學校來收留自己。其實,自己的人生本來就應該由自己來決定。自己什麼都不想,只等著別人來收留自己,這樣的心態才是異常。日本的升學制度的意義就是讓學生真的好好思考自己該怎麼選學校。一般學生真的會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
日本的公立高校入學考試基本上都是安排在同一天,至於私立高校的考試時間相近,所以學生能報考的學校其實有限。另外,報好幾間學校就意味著要考好幾次試。這種招生制度其實有點像是台灣的研究所考試。
一般日本人在升高校時,策略上通常會報考三間學校:私立、公立,以及「滑り止め」。都會地區的私立學校教育品質好,想要升學的人當然要報。公立學校則是因為和私立學校考試時間不同,因此不報可惜。如果兩間學校都考不上,還有一間最後機會的保命用的「滑り止め」,這種學校通常是沒什麼名氣,但是錄取率高的私立學校。如果真的不行,就只能去讀高校夜間部或是有提供高校文憑的專門學校了。
在考題方面,各私立高校的考題當然完全不同,同一地區的公立高校的入學考試題目及考試時間則一樣。由於有些地方的公立高校還有學區制度,這些地方的學生原則上只能報考自己學區內的公立高校。如果運氣不好,自己住的學區內出了一堆高手的話,在公立高校考試時,很有可能會被這些高手擠到榜單外。
◆◆◆
參考:公立高校的升學制度變遷(以東京都為例)
日本在1948年,教育制度大改革。廢止所有舊制學校,學生按年齡編入新制學校。本來以前受完義務教育的學生如果想要升學的話,必須參加入學考試。不過1948年日本廢止了高等學校招生的入學考試。當時的中學生如果想升學的話,要參加全國學力測驗。高校在招生時,是看學力測驗的成績和中學的校內評量。兩者比重各佔50%。
(※這個時代的學生中學畢業後,大部分都直接就業)
後來新制中學校的學生讀到三年級時,想要升學的人越來越多,各個學區內開始出現學生集中向某間高校報名的情形。為了避免大家集中向某些高校報名,文部省開始讓都道府縣調整學區,然後考慮讓各個高校能自行招生。
之後,都道府縣的高校入學制度就開始各自發展。雖然大家都是633制,但是各都道府縣的高校入學制度都不一樣。
以東京為例,東京在1952年開始採用【學區合同選拔制度】。把東京分成好幾個學區,學區內的公立高校共同在學區內招生,然後依學生的學力成績和志願來分發學校。
1953年,東京的高校招生時不再採用中學學力測驗成績,改採自行出題的方式來招生,
1963年,文部省規定,高校在招生時,不能只看入學考試成績,也要看學生的中學的校內評量。
【學區合同選拔制度】雖然防止大批學生集中向某間高校報名,不過卻讓各學區內出現了學校排行。
當時想升學的東京中學生的心目中,最好的高校是東京都立日比谷高校,因為當時日比谷高校考上東大的人數最多。其次是都立戶山高校或都立西高校。這個時代是都立高校的升學黃金時代。
當時由於有學區制,所以想讓孩子讀日比谷高校的家長,會搬到日比谷高校的學區。由於當時考上日比谷高校的學生很多是麹町中學畢業,所以有些家長從小學就開始布局,搬到麹町中學的學區內。
由於【學區合同選拔制度】造成升學惡性競爭,所以1967年東京都廢止了【學區合同選拔制度】,改用【學校群制度】。
【學校群制度】是把各個學區內的高校分成四到六個學校群。每個學校群有二到四間高校。想要升學的學生是向「學校群」報名,然後參加「學校群」辦的入學考試。然後「學校群」就照著成績把學生公平打散到群內的各個高校。
結果當時想讀日比谷高校的學生就算有頂尖的實力,也無保證進入日比谷高校,因為有可能被分配到其他高校。
由於學生不能靠自己的實力進自己喜歡的都立高校,所以有實力的學生就開始改向有名的私立高校或國立高校報名,因為這樣一定可以進自己想進的學校。結果日比谷高校就漸漸失去魅力。幾年之後,日比谷高校考上東大的學生人數就開始往下掉。
本來【學校群制度】是為了避免學區內的學校出現學校排行。現實中,【學校群制度】真的把日比谷高校的排行打下來了。不過這個制度的問題就是學區內各個學校群出現排行。【學校群制度】另外一個問題是學校群只有二到四間高校而已。如果報名人數太多,擠不進這二到四間高校的話,就沒學校讀。結果造成一些成績不錯的學生沒學校讀。
到了1982年,都立學校廢止【學校群制度】,改用【グループ合同選抜制度】招生。
【グループ合同選抜制度】就是把舊有的學校群合併成更大的學校群(グループ,group),每個學區內有兩大學校群。每個學校群大約有十間左右高校。入學方式和以前的【學區合同選拔制度】差不多,用成績和志願排行來分發學校。這樣子,成績好的學生一定有學校可讀。
由於在【學校群制度】時代,已經有不少優秀的學生流入私立高校,而且考上東大的學生當中,大多是出自私立高校。所以東京的學生的感觀中,私立高校比都立高校好,所以優秀的學生在都立高校入學考試中,沒進第一志願的話,就直接去讀私立高校。只有考不上私立高校的學生才去讀都立高校。都立高校完全成為優秀學生的備用學校。
到了1994年,【グループ合同選抜制度】廢止,東京都的高校全部改採單獨招生。學區制度實質上消失。
東京都以外的地方,有各自的高校入學政策,有些地方和東京一樣,廢止了學區學度,有些地方還是保有學區制度。每個地方的升學文化完全不一樣。
※
由於本篇文章曾經遭遭人盜用,因此本站已把原文大幅改稿,加入很多資訊。關於盜用問題,可以參見:再度發現本網站文章遭人盜用!!!(第十一回)
☆
您好, 偶然點進了這個BLOG, 發現作者的文章都非常有實用性呢, 很多網站都沒有提到的細節, 作者先生也將其描述出來了, 真的非常感謝。
因為對日本的升學制度有點興趣, 所以想更深入地知道當中的詳情, 如果方便的話, 可以麻煩作者先生再詳盡一點解釋一下嗎? 謝謝了。
1.請問日本國中生在升高中時買的報名表是如何索取的呢?
2.這些報名表又大多會在什麼時候派發?
3.招生考試是交了報名表就可以參加的嗎?
4.之後高中的招生考試又會在什麼時候舉行?
5.之後招生考試的結果又會什麼時候, 如何的發佈呢? (例如寄信, 返回國中拿取成績單, etc.)
6.如果是考個試就會有高中收的話, 那是不是在理論上來說, 日本的國中生只要考到高中的招生考試說不用上學了呢?
一口氣問了這麼多問題真是不好意思呢(笑) 如果為您帶來了困擾真的非常抱歉。期待您的答覆呢,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