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日語的母音和子音較少,發音比較單純,所以華人在學日語時,會覺得發音不是什麼大問題。
不過對日本人而言,由於自己的母語的母音和子音較少,發音比較單純,所以他們在學外語時,在發音和辨識聲音上時會遇到很多困難。
如果比較「華人學日語」和「日本人學華語」的話,就算華人的日語發音不道地,由於日語的音韻比較單純,所以日本人還是可以辨識這些不道地的音的差異。至於日本人在學中文時,由於必須辨識很多非常陌生的音,而且在表現這些音時,要用到很多平常說母語時不會用到的肌肉,所以挫折感會非常大。
舉例來說,日語裡面並沒有和中文的「ㄨ」「屋」([u]) 完全相同的音。沒有受過嚴密的中文發音訓練的日本人,在發中文的「ㄨ」「屋」的音時,會直接發成日語的「う」。因為在日本人的聲音感覺中,中文的「ㄨ」「屋」聽起來像是自己母語的「う」。然後日本人學到和「ㄨ」「屋」相關的中文發音時,可能全部都會借用日語的「う」的發音。
不過有些日本人會發現中文的「ㄨ」「屋」和日文的「う」似乎不太一樣。不一樣的原因,可能是自己發音時的力道不夠,於是日本人可能就會用力去發「う」的音。用力去發「う」音的結果,就是嘴形變成發中文「ㄜ」時的嘴形。
簡單地說,就是用「ㄜ」的嘴形去發「ㄨ」「屋」的音。
有些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很不可思議:「ㄜ」的音和「ㄨ」「屋」的音差了十萬八千里,怎麼可能會用「ㄜ」的嘴形去發「ㄨ」「屋」的音呢?
其實日本人在說「う」時,完全不會用到嘴唇的力量,嘴唇會保持自然微張的狀態。而且發日語的「う」的音的舌頭呈自然狀態,發中文的「ㄨ」「屋」的音時,舌頭則要後退。如果要日本人用力發音,而且嘴唇也出力的話,日本人會不自覺得把嘴巴張大。嘴巴張大再加上舌頭沒有後退,就會發成像「ㄜ」的音。
華人用「ㄨ」「屋」([u])的嘴形去發「う」音時,日本人還是可以辨識。但是日本人用「う」的方法用力發「ㄨ」「屋」([u])音的話,華人就未必能辨識得出來。甚至可能誤以為日本人在發「ㄜ」的音。
除了「ㄨ」「屋」([u])以外,也有不少日本人不太能分辨「船」和「床」兩個音。
這是因為日語的撥音「ん」的變化會跟著前面的母音走,然而「船」和「床」兩個字的鼻音之前的音偏偏是一樣的。所以日本人用自己母語中的「ん」的發音經驗還是沒辦法以把「船」和「床」兩字分清楚。所以有些日本人可能會把把「我們上船吧」講成「我們上床吧」。除了發音時會出問題以外,日本人的聽覺也不太能分辨「船」和「床」的差異。
相較之下,華語圈的人在發日語撥音「ん」時,只要發出鼻音,日本人就能清楚辨識,不過華人的日語發音是否道地是另外一回事。
就聲調方面而言,一些華人學日語時往往會忽略日語的重音問題,但是由於日語本身的重音規則並沒有中文嚴密,而且同樣的詞彙在日本不同的地方,重音可能完全不同。所以日本人在聽外國人講完全沒有重音的日語時,還是可以辨識詞彙。
相較之下,很多日本人自學中文時,由於不知道中文有非常嚴密的聲調規則。所有些自學中文的日本人會講出每個字都的四聲的中文。對華語圈的人而言,沒有聲調的中文很難聽得懂。有些日本人試著用自學的中文和華人對話時,現對方聽不懂自己中文時,多少也會有挫折感,甚至可能會失去信心。
註:
日文的撥音「ん」由於會隨著「ん」前後的音發生微妙的變化,甚至會出現一些中文的所沒有的音,但是由於日文的撥音的假名就只有「ん」「ン」而已,而且和其它發音差異極大,所以就算發音不夠道地,日本人還是有能力辨識。
相關文章連結:
日語的音韻結構 (1)
日語的音韻結構 (2)
日語的音韻結構 (3)
日語的發音 (1)
日語的發音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