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中的台灣(3)

(※關於現實中日本人對台灣的觀感,可以先參考本站的日本人眼中的台灣(1)(2)這兩篇文章。)

在台灣,經常可以聽到關於「日本人排外」的話題或流言。這種話題很普遍,普遍到有人會在網路上搜尋確認。

為什麼要確認呢?

因為有人擔心自己成為排外的對象。

其實,這種話題其實非常耐人尋味。本來想知道「日本人怎麼看台灣」的人,就是因為不知道日本人到底在想什麼,所以才會好奇。但是當台灣人在聊日本方面的話題時,就是會講到「排外」方面的事情。明明不知道別人在想什麼,但是心裡頭已經先把別人定位成「排外」。華人世界在談異文化時,很多事情沒有思考因果事理,自己就已經先有成見了。這是華人世界的邏輯教育失調的後遺症。由於大家很容易聽信流言,所以流言就越傳越大。

※這篇文章會從因果事理來談日本現狀,想知道現實日本現狀的人,請先耐下性子看完文章。

首先,【日本人是否排外】這個設問是建立在【大部分的日本人應該都有一致的想法或行動】的前提下。

然而,同一個國籍的人的想法或是行動必然大致相同嗎?

想一想現實中的台灣。如果相同國籍的人的想法大致相同的話,那所有的台灣人的政治立場也會大致相同才對。但是現實中並非如此。其實這種事一點都不奇怪。非常普通。

如果用極端的例子來思考的話,在全體主義的國家中,每個國民表面上可能會行動一致。不過這種一致並不是真的一致。而是大眾對權力感到恐懼,所以不得不做的表演。

現實中,不要說同一個國家,即使是同一個都市、同一個職場、同一個學校的同一個班級,或是同一個家庭中,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可能一致。

「排外」議題還有一個根源性的問題就是的【定義不明】。

在台灣的網路上常常可以看到有人談日本排外的話題,然而這些話題中的「排外」指的到底是什麼呢?

如果仔細去分析這些話題,會發現「排外」的意義其實非常模糊,全部都是沒有根據的流言或是感覺論。如果去追究這些議題的根源,會發現很多事例是一些在日本留學或是本工作的台灣人把在學校或是職場中的不如意歸咎為日本人特有的排外文化。這些人把問題歸咎給日本人,是因為這些人周遭的台灣人都這麼做。結果思考完全在台灣人幻想的世界觀中完結。

舉實例來說:

有些台灣人覺得日本各種規則非常嚴,自己得不到優待,就說日本排外。
實情是,所有嚴格的規則背後都有合理的意義。日本社會對日本人和外國人其實都一樣嚴,日本人和外國人都要遵守規則。因為大家都遵守規則,所以日本社會比較沒有耍賴、取巧的行為,也很少有「不公平的委屈」。相較之下,台灣社會充斥著耍賴、取巧,以及「不公平的委屈」。在台灣,很多取巧或是心存僥倖的人佔不到便宜時,都會把自己塑造成被害者,然後把問題推給別人,完全沒有反省自己取巧的行為。很多台灣網路的討論區中都可以看到這一類的發言,不是嗎?

有些台灣人覺得日本沒有開放移民,所以就覺得日本排外。
其實這也是典型的只看別人不看自己。實情是外國人要歸化台灣籍的難度比歸化日本籍要高。外國人歸化日本籍之後,所有權利完全比照日本國民,只要年齡達到標準,還可以立即參選公職。然而外國人歸化台灣籍之後,要等【10年】才能得到被選舉權。和台灣相比,日本的制度非常透明,而且非常公平。

另外,外國人和台灣人結婚時,外籍配偶會因為國籍不同而有差別待遇。但是在日本,外國人和日本人結婚時,所有的外籍配偶一律平等,享有相當的福利。日本很多自治體都有針對外國人的法律、生活、醫療諮詢。還有很多日本民眾主動籌組志工組織來教外國人日語,協助外國人在日本生活。在日本的各個社區的布告欄可以看到一堆幫助外國人的活動布告。這就是現實的日本社會。

再來反思台灣,台灣的社會、台灣的民眾,到底為外籍人士提供了多少協助呢?那些講別人排外,或是擔心自己成為排擠對象的人,自己為別人做了多少事呢?

所以,台灣的網路上那些在講別的國家排外的言論,基本上可信度都不高。因為這些人的世界觀本身已經扭曲了。

在世界上的先進國當中,日本的犯罪率相當低。犯罪率低,是因為民眾的倫理意識明確,知道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大部分的人不會心存僥倖,因為大家知道心存僥倖就是一種反倫理的行為。大部分的人做事公正,因為大家認為公正是正確的倫理表現。由於民眾的倫理觀正確,而且大部分的人都有確實實踐,都所以才會犯罪率才會低。

其實,日語也有「排外」這個詞彙。在日本大眾的觀念中,「排外」是非常負面的詞彙。日本大眾覺得排外是不好的事情,日本人覺得排外是不道德的行為。這就是現實中的日本大眾的倫理觀。

舉實例來說,在日本的學校,老師上課時不會去強調自己國家的優越,因為強調自我優越會對年輕人的道德觀及人格發展造成不良影響。日本大眾的倫理觀中,【優越】是一種傲慢、不道德的象徵。所以日本民眾對有自我優越意識的人非常反感,而且避之唯恐不及。日本的學校教育也不會去談外國的負面的地方,不會說外國多邪惡或是多落後。因為他們覺得講別人的壞話很不道德。在日本的教育現場,連外國或是人種的玩笑都不能開。因為日本人的覺得這樣子不尊重別人,而且不道德。一般常識人不會做這種負面示範,日本教育現場對教師的倫理實踐要求更嚴格。如果教師在學校現場做了反倫理的發言,會變成大事件。所以一般日本人在成長過程中聽到的外國的事情多半都是正面的。

反觀台灣,台灣的學校老師在教育學生時,是否有這種倫理自覺呢?

恐怕很多台灣人從學生時代就非常習慣去嘲諷批判外國。因為老師會這麼做,身邊的大人也這麼做,而且這些大家覺得很有趣,完全不覺得這麼做有什麼不對。

由於台灣的老師是這樣,台灣人身邊的大人也是這樣,所以有些台灣人會以為外國的教育現場也是這樣,或是以為全世界的大人都會教小孩去貶低別人。然而,台灣人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在外國未必理所當然。教育現場以及大人的倫理觀就是典型的例子。台灣的教育倫理失調,並不代表全世界的教育倫理失調。台灣人在罵外國、貶低外國時沒有罪惡感,這是台灣人自己的倫理觀,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這樣。

如果有台灣人把這種嘲諷他國的習慣帶到日本,在日本人面前嘲諷其他國家的話,日本的常識人會覺得這種行為很不道德。

在台灣內部,一直有言論指出外國會欺負台灣、會打壓台灣,外國人看不起台灣人,要台灣人一致對外。其實這是早期台灣官方政治宣傳戰的後遺症。試想,誘導民眾仇外、誘導民眾去恨外國的政權是什麼樣政權?這是什麼樣的倫理觀呢?

當這一類謠言傳久了,很多人不經思考就信以為真。現實中,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人的日常生活和台灣沒有瓜葛,所以世界上的人其實沒有動機去特別對待台灣。反而是現在的台灣的媒體常常會放很多關於外國的負面消息,甚至假消息。所以台灣大眾眼中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的落差相當大。

如果去比較日本社會實際對外國的態度,和台灣社會實際對外國的態度的話,恐怕排外的是台灣。因為台灣社會並不覺得譏諷外國有什麼不對,也不會有罪惡感。

結果台灣人談到的外國的排外事情,其實只是有些台灣人在國外,覺得自己沒有受到特別待遇,就把問題歸咎給別人。然後創造出來的假文化。
(※2014年追記:關於這一點。本站的「2014年東京馬拉松賽後回顧」這篇文章的後半有做特別的分析)

這種「排外」的流言傳開之後,很多從來沒有在日本社會生活過,從來沒有和日本人接觸過的人,從一開始就覺得日本排外。這些人到日本之後,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的在新環境中的不適應全部歸咎為日本排外。由於很多人是用這種方式來合理化自己的不適應,所以就有愈來愈多的人深信日本排外。

如果這些人去過很多國家,而且都努力去適應過各個新的陌生環境,然後發現所有的國家都對外國人很友善平等,只有日本人對外國人最不友善、而且最不平等的話,如果真的經過這樣的實證,或許真的可以說日本「排外」。不過這些人恐怕並沒有這麼實證過。

◆◆◆

人在面對陌生環境時難免會適應問題。舉最簡單的例子,許多台灣男性有服兵役的經驗。男性到了部隊之後,必然會有適應問題,因為部隊中的老鳥會不斷剝削菜鳥。所以台灣的部隊曾經流行一句話「菜是罪該萬死」。這種邏輯就是:資歷淺的人活該。這是台灣的現象。

如果去問那些曾經到日本留學或是工作過的人「是否因為自己是外國人而受到罪該萬死的對待」的話,恐怕大部分的人都沒有這種經驗。沒有這種經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日本大眾不這樣對待外國人」,而是「日本大眾不這樣對待人」。這就是現實中日本大眾的倫理觀。在日本的外國人不但不會因為國籍問題而受到罪該萬死的待遇,甚至可能還會得到日本人的幫助。因為日本是性善論的實踐社會。性善論的實踐社會成立的基本條件是大眾誠實公正,而且有同理心。

比較台灣和日本兩者狀況的話,可以發現,其實台灣的基層部隊排斥他者的行為還比較嚴重。而且已經到了病態的程度。這是因為台灣社會的倫理思想是性惡論。

講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不以為然。台灣也有很多溫厚的人,不是嗎?

的確,台灣有非常多溫厚的人,但是這種溫厚多半是鄉愿、不作為。這和性善論無關。性善論社會的基本條件是大眾的倫理觀正確、對社會有責任心、遵守規則。大部分的人都能實踐的話,社會猜忌才會少,這樣才有機會成為性善論社會。從【社會猜忌】和【社會責任意識】的觀點來檢視台灣的話,台灣社會是不折不扣性惡論社會。

人到了新的環境,由於不知道環境的規則及運作機制,所以難免會有適應問題。而且現在的社會環境非常複雜,要理解這種多元環境真的不容易,要把複雜環境中的種種事物理論化更不容易。

在多元化社會中,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大眾意識非常難把握。即使是每天在處理大眾問題的專家都無法把握,所以現代國家才會有輿論調查。而且會花非常多的精力、非常多的功夫來調查。很多人以為現在有網路,很方便。其實現代國家就是因為知道網路言論會嚴重偏離事實,所以才會花精力在現實中做輿論調查。網路的特性是讓刺激性言論的能見度越來越大,淹沒平實的論言。惡質的網路媒體業者就會利用刺激性的消息然賺點閱數。所以網路上的「主流言論」的可信度不高。很諷刺的是,台灣的研究所教育教出了一堆只靠網路民調來看現實大眾意識的研究生。

如果一個人還沒理解自己生活的小環境中的規則及運作機制,就先用「排外」一詞來對複雜的大環境下結論,這種輕易地用一個沒有標準化的詞彙來定論複雜多元社會的人,是否能正確判斷事理,本身就是個大問題。

◆◆◆

曾經到日本旅遊過的人會發現,日本的很多公共設施都有標註外國文字。這個現象背後的意義是什麼呢?

在設施上標注外國文字,就表示設施的所有者要多花成本做這些事,而且做這些事不見得會得到實質回收。這到底代表什麼呢?代表日本在努力營造讓外國人覺得方便舒適的環境。這裡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願意做這種事。

一般日本商家遇到外國人觀光客時,不會拱抬價位。這是因為日本人的倫理觀覺得這麼做不道德。但是別的國家未必會這樣。如果是個排外的世界的話,商家就可能剝削外國人。從這一點來看,日本一點都不排外。

另外,日本的大學生在求職時,外國人留學生會比日本人學生有利。如果是在排外國家的話,外國人就不會得到這種不成文的優待。

很多大談「排外」的人恐怕連這種基本的日本社會現狀都沒把握。

這裡要注意的是,日本企業並沒有僱用外國人的義務。一般日本的中小企業也沒有僱用外國人的實質必要。不過現實中,外國人留學生就是比日本人學生有利。這個現象背後有很多複雜的因素。從現實面來看,多數企業僱用外籍的基層員工其實不會得到明顯的利益。因為大家薪水都一樣,而且剛從學校畢業的基層員工並不能改變什麼,不過日本企業願意僱用外國人,就表示他們非常努力地接受外國人。為什麼說「努力」呢?這是因為僱用外國人的手續和僱用日本人的手續不同,沒有這方面經驗的企業要花時間學習,當然要努力。然而,如果員工不服從上司的指揮,或是在團隊工作上比別人怠慢,當然有可能遭到職場的人排斥,而被排斥的人如果本身不懂得如何去分析問題,很有可能就把職場當成一種排外集團,這種事情就算是在台灣也一樣可以看得到。

在日本留學的台灣人和日本人學生的人際關係發展不順利的情形,在台灣可以看到非常類似的例子――僑生和台灣本地生的人際關係問題。

大部分的台灣本地生因為生活背景和僑生不同,所以往往無法和僑生找到共通話題。學生之間在形成一個個人際關係的小集團時,往往是找和自己談話投機的人,所以沒有共通話題的僑生就比較無法打入這些圈子。這種情形並非本地生刻意排除僑生,而是因為小團體的本質是基於彼此熟識且有共通話題,如果談話不投機,就算是本地生也可能無法加入這種小圈圈。同樣地,僑生與僑生之間比較容易建立人際關係,這是因為僑生和僑生之間有許多共通的經驗,至於沒有這些共通經驗的本地生則比較不容易加入這種小圈子。當然,這並不是僑生排外,而是本地生沒有機會和這些小圈圈往來,彼此沒有共通的話題而已。

同樣地,很多日本人從出生以來根本就沒有接觸過外國人,如果有一天有個外國人忽然成為這些日本人的「同學」,對日本人而言當然是一種衝擊。

日本人到底該怎麼對待外籍同學呢?如果去和外籍同搭話,到底該說什麼呢?

這裡來做個思考實驗:如果今天是我們在面對這種事情,我們該怎麼做?

恐怕沒有人知道該怎麼做。因為我們根本不了解對方。我們連該聊什話題都不知道。而且這種問題以後會愈來愈嚴重,因為網路發達之後,大家接觸的資訊愈來愈分散,大家共通的話題愈來愈少。

如果有台灣人覺得因為自己看了幾本日本漫畫、玩過幾種電玩、或是看了幾部卡通或日劇就可以和日本人有共通的話題的話,就太天真了。日本學生接觸漫畫、動畫、電玩是理所當然,但是這並不代表這是他們生活上的一切。就好像很多人天天看報,遇到朋友時卻不見得喜歡談報紙的事情。而日本年輕人對日劇的感覺就像台灣年輕人對台灣連續劇的感覺差不多。台灣人覺得台灣連續劇很難看,其實日本人也覺得日本的連續劇很難看。

再加上日本人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交朋友不能莽撞不能失禮。所以日本人會比較慎重。這多少會造成一些留學日本的外國人在踏入日本校園的初期時感到挫折,就和台灣校園中的僑生一樣。

如果日本的職場或是日本學生的小團體擺明拒絕非日本人加入的話,確實是一種「排外」行為,然而許多人眼中的「排外」現象,往往是因為對大環境的認識不足而產生的誤解。我們能不說日本這個國家中沒有「排外」事件,不過就一般的日本人而言,這些人一輩子也沒認識幾個外國人,也從來沒想過外國人會進入到他們的生活圈中,因此他們對於外國人保持距離的原因其實只是因為找不到話題,怕尷尬而已。這不是日本特有的現象,台灣人在同樣的情況也可能會有同樣的舉動。

但是當日本人發現外國人需要幫助時,他們還是會伸出援手。他們不會因為對象是外國人,而有差別待遇。這就是日本人的倫理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