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戶籍制度

日本和台灣台灣一樣,都是用戶籍制度來管理國民。事實上,台灣的戶政工作的基礎是在戰前由日本人所建立的。當時日本實施戶籍管理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實施徵兵和徵稅。不過在戰後,日本和台灣的戶籍制度都有不少變動,因此日本和台灣的戶籍制度也產生了一些不同之處。

台灣人的戶籍可能會影響到小孩就學或是大人當兵、納稅、投票或是從政的問題。例如戶籍設在台北縣的人,雖然可以在台北市租房子住,但是如果戶籍沒有移動,就算住在台北市,仍然屬於台北縣民,當兵、投票等都要回到台北縣。

不過日本人的戶籍的意義主要是資料的管理及保存而已。例如戶籍是在北海道的人,如果搬到東京住,就算是東京的居民,辨理健保、小孩就學、大人繳稅、投票等全部都可以在東京完成。這是因為日本把「戶籍」和居住地點分開來管理的關係。也就是說,日本人在搬家時可以不用遷動「戶籍」,只要更動居住地點就可以了。因此以「戶籍」在北海道卻居住在東京的日本人為例,北海道的戶政單位會有這個人的「戶籍」資料,而東京的戶政單位會有這個人的居住資料。雖然這種二元化管理在一般生活上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然而如果如果這個人要申請「戶籍謄本」的話,還是要向北海道的戶政單位申請。

日本人的「戶籍」所在地叫作「本籍 (地)」。日本人在出生時,「本籍」是設在父母結婚登記時所寫的地址。在早期交通不發達的時代,從一個人的「本籍」往往可以推斷出一個人的家庭背景,甚至可能發生一些社會階級歧視。不過現在交通發達,搬家很容易,而且「本籍」是可以更改的,因此這種問題漸漸少了。由於「本籍」在設定上只要是日本的領土就可以了,因此有不少日本人在更改「本籍」時,幽默地把新的「本籍」地址設在「皇居」 (日本天皇住的地方),或是「國會議事堂」。這個意義其實只是把自己的「戶籍」資料轉移給管轄這些地方的「千代田区区役所」(東京千代田區的區公所) 管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