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節分

所謂的「節分」(せつぶん),指的是季節的分段點,也就是每一季的最後一天。如果用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來解釋的話,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由於日本的一些民俗活動主要都是在二月初的「節分」舉行,因此日本人講「節分」時,通常指的是立春前一天的那個「節分」。

在日本,「節分」當天最著名的民俗活動是「豆撒き」(まめまき),也就是撒豆子驅鬼。

所謂的驅鬼,未必是真的有一個「鬼」的目標,「鬼」也可以是指災禍、疾病等。驅鬼的習俗最早是源自於中國周代的宮廷裡驅邪的「儺禮」(nuo2 li3) 制度。後來「儺禮」制度傳入了日本的宮廷中,被稱為「追儺」(ついな),再之後才傳入日本民間。

在驅鬼時撒的豆子通常是用炒過的黃豆,而這個習俗是源自於日本的陰陽道的驅鬼理論。在陰陽道的理論中,他們認為疾病災禍這種東西屬「金」,而黃豆是硬的也是屬「金」,因為火剋金,所以把黃豆用火炒過,就等於將災禍和疾病去除。因此炒過的黃豆是一種去除災禍和疾病象徵。

在「節分」當天,很多寺廟及神社都有舉辦「追儺豆撒き式」。這個儀式就是由神社或是寺廟一方的人在高台上撒豆子,然後台下的民眾開始接,等於是招福的意思。而著名的神社或是寺廟還會請名人來撒豆子,以帶動氣氛。


「追儺豆撒き式」中戴著自製的鬼面具應景的日本兒童


「追儺豆撒き式」,台下的民眾正在接台下撒下豆子,很多人都準備了袋子來接。

 
另一種形式的「追儺豆撒き式」,豆子是一包一包地撒下來。

到了晚上,許多人會在家中進行「豆撒き」的儀式:家中的一個人帶著鬼的面具站在門外當鬼,另一個人則站在門內向門外的鬼丟豆子。一邊丟一邊喊「鬼は外、福は內」(おにはそと、ふくはうち)。而第二天早上在部分人家的門口可能看得到豆子。

除了「豆撒き」之外,乾淨的豆子當然是可以拿來吃的。吃起來的感覺和吃花生有點像。在「節分」的習俗上,每個人要吃和自己年齢數字相同量的豆子來祈求健康,不過很多人會因為好吃而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