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文字系統(1)

現代日本的文字系統可以分為「假名」與「真名」,「假名」就是平假名與片假名,「真名」指的是漢字。

平假名和片假名為什麼要叫「假名」呢?

古時候的日本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把漢字當成正式文字。不過漢字並不是針對和語特性設計,使用和書寫都比較麻煩,所以日本人就想出了暫且代替漢字的臨時文字。

在和語中,臨時、暫時叫作かり,字則是。所以臨時文字就叫作かりな,簡稱かな。日本人為和語詞彙配上文字時,把かり配成「假」(仮),把配成「名」。所以臨時文字就叫作「假名」。

和臨時文字相對的就是正式文字。正式文字在和語中叫作まな。如果要把和語的まな書寫成漢字的話,可以寫作「真名」。

古時候的日本人把漢字當成正式文字,把假名當成暫用文字。不過現在的日本,假名或是漢字全部都是正式的文字。

日文的假名是表音文字,是日文書寫的基礎骨幹,同時負責語音表現。日文漢字則是表意文字,負責語義表現。文字的本質是記錄語言。語言的本質就是人說話的聲音。由於日本有假名這種表音文字,所以就算沒有漢字,也可以完整記錄語言。不過由於日語的音比較少,所以只用假名來記錄語言的話,會出現許多同音異義詞。漢字就可以用來區隔同音異義詞。

日文漢字的讀法分為音讀和訓讀。音讀是源自古代的中原的漢字讀音,所以音讀和華人世界的部分方言的音非常接近。由於中原音傳入日本的時間不只一次,來源也不太一樣,所以日文漢字的音讀有分吳音、漢音、唐音。至於訓讀則是源自日本自己的和語詞彙。日本人在表現自己的和語時,會借用意思相近漢字來表現。例如日本人用和語表現吃東西的行為時,可能會用「TABERU」、或是「KUU」,由於以前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在記錄語言時,就借用漢字的「食」來表現和語的「TABERU」或是「KUU」。等假名出現之後,才有「タベル」「クウ」這樣的表現方式。上述的「假名」和「真名」,其實也是借用意思相近的漢字來表現和語詞彙。

和語配漢字相當自由。有些人可能比照前人配字的習慣,也有些人是用自己的漢字知識和語言感覺來自由發揮。

由於每個漢字都有意義,而且一個漢字的意義不只一種。用語言表達某個意思時,方法有不只一種。所以訓讀幾乎沒有邊界。所以日本人看到「食」這個漢字時,大腦當中可能會聯想到他們母語中的「タベル」或是「クウ」。

在本站的「假名與注音」這篇文章中,有談到的日本取名字的事情,每個漢字除了有兩三種音讀外,還有更多種自由發揮的訓讀可用,排列組合起來會相當驚人。

在中文的世界中,中文漢字全部的音都被釘死,只要會寫會看就會唸。不過在日本,由於日文漢字的功能主要是表意,而訓讀又可以自由發揮,所以日本無法建立漢字的標準讀法。這也是日本國語教育的一大問題。現代日文只設定了一些常用詞彙的假名與漢字的對應規則而已。由於日常生活中還會遇到許多常用詞彙以外的專有名詞。有些日本的漢字詞彙在形成時,可能有特別的歷史及環境因素,進而產生非常特別的讀法。由於這種例子非常多,所以日本人看到用漢字寫的陌生的人名或地名時,難免會不知道怎麼唸。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