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感覺

台灣人和日本人雖然都會用漢字,不過由於語言系統不同,所以彼此對漢字的感覺也會不一樣。

語言是由聲音構成的資訊。聲音摸不到、看不到,很難留得住,所以人類就發明了看得見的文字來保留語言。文字就是記錄語言聲音的圖像符號。

中文的語言聲音和漢字是一體的兩面。大約有九成的中文字只有一種讀音。至於約一成的破音字,大多可以從詞性區分讀法。剩下的破音字則屬於現代中文比較少見的文字通假和外來語。現在台灣的國語教育政策也是傾向把不易辨識的字音合併,所以今後一字一音的情況會越來越普遍。大部分的中文字只要學過一次,知道這個字的讀法後,幾乎永遠都可以應用下去。所以台灣人看到漢字時的感覺,除了會想到字的意義,還會想像字的讀音。也就是因為中文字是一字對一音,所以文字不但可以表意,也可以表音。所以華人看到漢字時,會有想要讀出來的衝動。如果讀不出來的話,就會問別人「這個字要怎麼讀」。

在日文的世界,漢字本來是日本還沒有自己的文字時,從外國借來的符號。一開始,日本人是用這些符號(漢字)來記錄和語的聲音,不過由於符號缺乏規範,所以之後就有人想出平假名和片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就是現代日本人用來記錄語言聲音的文字。至於日文漢字的角色則比較接近「注釋」。如果平假名或片假名的文章裡出現了同音異義詞的話,日本人就會把部分詞彙改寫成漢字,讓文章變得易讀易懂。實質上就是用漢字來注解文章。只是這個漢字不是另外附加,而是直接取代假名。

由於日文漢字的角色比較接近「注釋」,所以日本人讀文章裡的漢字時,多半不是的在讀「字」,而是從前後文推敲作者把哪一個詞改寫成了漢字。然後再讀出那個日語的詞彙。簡單地說,就是讀出藏在漢字背後的語言的音。漢字對日本人而言,主要是表現意義的符號而已。所以日本人看到漢字時,不見得會有讀出來的欲望。

不過如果漢字不能讀的話,純粹討論漢字時會出問題。所以日本的內閣在公告常用漢字時,會公告常用漢字的「音讀」和「訓讀」。如果日本人要談個別的漢字時,可以用「音讀」和「訓讀」來溝通。

日本的漢字多半有好幾種音讀及訓讀,而且不同詞彙中如果有同樣的漢字,這個漢字的讀法可能也不一樣。例如「荘厳」與「威厳」中,的「厳」的字義相同,但是前者讀「ごん」,後者讀「げん」。對日本人而言,讀法不同是理所當然。日本人只能學一個、記一個。如此而已。

在中文裡,「莊嚴」與「威嚴」的「嚴」的音永遠都是「ㄧㄢˊ」。只要學過一次「嚴」的讀法,以後看到任何一個新詞中帶了「嚴」這個字,都能毫不猶豫地用「ㄧㄢˊ」來讀這個字。這就是中文的形音義一體化的特色。而日本人就算學過了「厳」這個字,理解了這個字的意思,下次再看到另一個帶有「厳」的新詞時,他們能想到的是:在他們的語言中只要意思包含「きびしい」「おごそか」「いかめしい」的詞可以用「厳」這個漢字來表現。「そうごん」「いげん」的意思含有「いかめしい」,所以在表記時用了「厳」這個漢字。

所以漢字在日本人感覺中,是意思固定,但是背後的語言聲音有很多可能性的注釋符號。

コメント

  1. Lien

    不好意思…
    現在使用的電腦無法輸入日文…so…
    關於這篇文章確實大多都與文中所提無異…
    但在中文中其實破音字的比例還算滿高的。

    甚至就如文中所舉的兩個例子,
    “品質”的質音同”直”;但”人質”的質確是發”至”的音…
    即使以中文為母語的我們有時也無法確定一個字的發音,
    因此我想關於這部分應該都是互相的…
    還是得靠學習的經驗與累積吧。:)

  2. 謝謝指正
    謝謝Lien網友熱心指正
    在提供資訊時,最擔心的是提供不正確的資訊。來自網友們的指教與批評,是我們的成長的動力。關於「漢字的感覺」一文中,不適當的例子與資訊已經修正。如果沒有這個指正,錯誤及不正確的資訊可能會一直留在這裡。真的非常感謝Lien網友熱心指教。
    ☆☆☆

  3. W,C-L

    講到”質”這個字,其實漢語破音字的發展和日語音讀的道理是相似的:

    讀音會隨著時代分化
    質,從音讀shitsu可知在中古是個入聲字,不是像”至”一樣發去聲,也不是像現在發平聲,但是在宋代之後,入聲消失,變成平上去聲,質聲母是shi,是清音,到底入聲會變成哪一聲就沒有規律。因此入聲字常常有多讀音,如血.著.說等

    講回日語,”立”原音lip,音讀原為rifu,最後變成ritsu(誤讀)與ryuu(f消失再加上y)兩種念法

    以上兩例是因為時代演進,讀音自然就分化了。

    發音的新舊之分
    “厳”的音讀的兩種念法是吳音與漢音的不同,gong是舊的”吳音”,geng是新的”漢音”

    漢語破音字也有新舊之分,有一個好例子想不起來,舉一個普通的,”白”北京話bai,閩南話beh,是一個新的”白話音”,北京話buo,,閩南話bak,是舊的”文言音”。

    外來語像”單于”、”月氏”這種字一般認為是去模仿原來的發音。至於原來是怎麼發音的就無從考證了。

  4. こまかいですねえ
    (W,C-Lさんへ)
    こんにちはszyuです。補足事項を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日本語の漢字の読み方はその伝わってきた年代によって異なっているから、いろんな読み方があるということはわかるのですが、日本語を話している身としては、「音読み」について厳密に考えることはないような気がします。
    音読みについてはたくさんあるけど、日本語ネーティブの私は、結局のところ、音読みを一つ一つ細かく覚えたというよりも、一つ一つの単語の読み方を覚えて、結論的に一つの漢字で多くの読み方があると初めて認識したんです。
    そういう意味では、中国語を勉強していて、アクセントや読み方は確かに曲者だけど、一つ覚えればその単語の読み方はどの単語に当てはめても同じだというのは、それこそコペルニクス的転回?って感じで受けとめています。
    音読みについては、良心的な国語辞典であれば、呉音、漢音の種別が書いてあるので、そういうのを見れば、その漢字の読み方がいつ伝わってきたかということはわかりますが、それを知る意味は余りないような感じで、まさにトリビアですね。

    後段の話ですが、恐らく北京での言葉は新しい言葉で、福建の方の言葉は古い言葉というふうに分類されるのが言葉の変遷としては一般的な考え方だと思います。
    日本においても、いわゆる畿内を中心として円周上にやっぱり言語は広がったという説はありま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