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每天到處都看得到攤販。攤販對台灣民眾而言是日常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一部分。
在日本,只有在一些傳統的觀光地、或是在地方舉辦大型娛樂活動時,或是寺廟神社的緣日才看得到攤販(關於緣日,可以參考本站的「日本的廟會:緣日」這篇文章)。對日本人而言,只有在特別的地方或是特別的日子才看得到攤販。
一般日本人把攤販稱作「露店」或是「屋台」。「露店」指的是沒有房子,但是外觀上至少有「店」的樣子的攤販。至於「屋台」則是有框架,有類似屋頂形狀的攤販。「露店」比較廣義,「屋台」算是「露店」中的一種。
至於這些在特別的地方或是特別的日子販賣炒麵、章魚燒、煎餅、玩具、或是撈金魚的攤販在日文叫作「的屋」(てきや)。「的屋」的意思則更狹義,算是「屋台」中的一種。
「的屋」的攤位外觀非常有特色,在慶典或是緣日活動中可以帶動氣氛吸引人潮。
日本的「的屋」所賣的東西的品質其實只能算普通,價位則偏高。不過「的屋」的本質並不是單純只賣小吃而已,也賣視覺效果。同樣是煎餅,「的屋」做煎餅的手法比許多煎餅專賣店的打工店員做得俐落;同樣是章魚燒,「的屋」做章魚燒的手法比許多章魚燒專賣店的打工店員做得熟練。「的屋」用的食材不見得高級,但是製作起來非常漂亮、大方、洗練,讓遊客覺得這些小吃有這個價值。
其實,台灣的一些小吃攤在調理食物時也會想展現視覺效果。個人曾經看過一個比較負面的例子是台灣中部某個夜市的某個攤販的少年用夾子夾起切碎的佐料,然後手就開始抖,一邊抖手一邊把佐料撒到食物上。想要表現出手抖得很精準、抖得很俐落。然而一看結果,其實抖得一點都不精準,一點都不俐落。整個動作非常粗糙。攤販少年自以為自己的手抖得很帥,但是並沒有看到抖出來的結果。
回到正題。也就是因為「的屋」不只是提供食物,也展示非常有俐落的調理手法,所以可以吸引很多人來看熱鬧。
由於日本各地緣日或是慶典活動通常只有幾個小時而已,所以這些日本「的屋」只會在當地停留一天,隔天就到其它有慶祝活動或是緣日的地方做生意。而這些攤販的設攤地點,以及攤位分配,全部是由攤販背後的組織來規劃。
在早年,關東大地震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都市變成廢墟,而政府也沒有力量去維持社會秩序時,的屋組織掌控了日本各地的黑市。而這些的屋組織為了鞏固資金來源,劃定自己的勢力範圍,限制其他人加入。當這些組織在壯大之後,往往變成黑社會幫派。因此在部分日本人的眼中,的屋組織算是日本的傳統黑社會組織之一。也就是為日本的的屋組織和日本黑道有相當的淵源,所以有些日本人認為「的屋」的營業所得可能會成為黑社會的資金,因此現在日本有不少地方在舉行慶典活動時,會刻意排除「的屋」,而把設攤的機會讓給當地商店街。
然而,一般民眾在設置小吃攤位時,由於沒有經驗,所以營業效率會比較差,而食物調理手法也沒有「的屋」那麼洗練,攤位本身也沒有「的屋」那麼花悄。這個結果就是也有些人開始希望讓「的屋」加入地方的慶祝活動。另外,如果單以舊有的社會淵源來對現在的「的屋」貼標籤的話,也可能會造成職業歧視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