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熱愛棒球運動,高中棒球的「甲子園」大會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甲子園」指的是日本兵庫縣西宮市的甲子園球場。
在這個球場舉行的大型高中棒球賽有兩種:
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大會(簡稱「選手權」)
選拔高等學校野球大會(簡稱「選拔」)
「選手權」是朝日新聞社和日本高等學校野球連盟(高野連)主辦的大會。由於「選手權」大會是在夏天舉行,所以有些人把這個大會稱作「夏の甲子園」。
「選拔」是每日新聞社和高野連主辦的大會。從1924年開辦到現在。由於「選拔」大會是在春季舉行,所以有些人把這個大會稱作「春の甲子園」。
日本戰前的學制和現在不同,當時日本人把高中棒球叫作「中等學校野球」。「高校野球」是戰後日本導入新學制後的稱呼。
「選手權」大會的前身是1915年開辦的「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1915年開辦當時,是在大阪的豐中體育場舉行。不過豐中體育場並不是棒球專用場地,而且當時大會考慮參賽隊伍的旅費負擔,所以1917年大會改在兵庫縣的鳴尾球場舉行。當時鳴尾球場有兩座棒球場,所以可以縮短賽事期間。
不過後來看棒球的民眾越來越多,鳴尾球場的觀眾席容納不了太多觀眾,所以鳴尾球場的老闆阪神電鐵就決定在鳴尾球場附近蓋一座高規格的大型棒球場。這個棒球場就是甲子園球場。
甲子園球場在1924年8月1日開場,這一年的「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選手權」的前身)就在這裡舉行。
「選拔」大會的前身是「選拔中等學校野球大會」。這個大會是1924年4月開辦。開辦當初是在名古屋的山本球場。翌年,由於甲子園已經啟用,所以「選拔」也改在甲子園球場舉辦。
這兩個大會移到甲子園之後,除了1940年代前半因為戰爭而停辦以外,每年都有比賽。由於歷史非常久,所以「甲子園」就成為日本高中棒球賽的代名詞。
那麼為什麼一個叫「選手權」,一個叫「選拔」呢?
在日本的運動比賽當中,常常可以看到「選手權」這個詞。「選手權」指的是優勝者可以保留冠軍頭銜到下次比賽為止的權利。甲子園的選手權大會是全日本有加入高野連的學校從地區預賽開始打,如果在地區預賽得到優勝的話,就可以代表地區到甲子園參加全國賽。
至於「選拔」則沒有地區預賽。出場球隊直接由高野連從日本的各個地區選出,所以叫「選拔」。
由於日本的學年開始是四月,所以日本高中生如果運氣好的話,第一場可以參加的甲子園比賽是該年八月的「選手權」(夏の甲子園)。「選手權」大會也是球隊陣容最齊全的時期。至於「選拔」(春の甲子園)是在每年三月底到四月初舉行,三月底時,高年級學生畢業,新生又還沒入學,所以球隊是由要升三年級和要升二年級的選手組成。由於球隊成員不同,所以實力也會變化。所以「選手權」和「選拔」各有各的可看性。
日本高中生如果非常幸運的話,最多可以參加五次甲子園大賽。時期分別是一年級的夏天、一升二的春天、二年級的夏天、二升三的春天、三年級的夏天。
甲子園的開幕和閉幕典禮的注目焦點就是大會優勝旗。甲子園的開幕典禮中,前一年的冠軍球隊會把優勝旗還給大會。如果前一年的冠軍球隊沒進入新的一年的甲子園的話,就由該球隊的主將把優勝旗還給大會。在閉幕典禮中,大會則會把優勝旗交給新的冠軍球隊。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因為優勝旗是大會的財產。大會只是讓冠軍球隊保管優勝旗一年而已。冠軍球隊把優勝旗還給大會後,大會會另外準備一面複製的優勝旗送給冠軍球隊。所以甲子園的常勝球隊的學校裡會有很多面複製版的優勝旗。
由於每年甲子園都會出現非常優秀的選手,所以日本職棒的球探也會留意甲子園大會。如果在比賽中表現非常傑出的話,很有可能被職棒球隊相中,高中畢業後就直接成為職棒選手。
在2005年的現在,全日本一共有4169所高中的硬式棒球隊在「高野連」登記有案。也就是說,全日本七成以上的日本高中都有發展棒球運動。至於剩下不到三成的學校有些是無法發展棒球運動的女子高中,有些則是發展軟式棒球,有些可能是人數過少,而無法組成棒球隊。日本平均每所高中的學生人數約為685人 (2004年),約為台灣的高中學校平均學生數的1/3,這種學校規模要組一個棒球隊是相當不容易。而全日本76%的高中能發展出棒球運動,實在是因為日本人熱愛棒球,而且學校、學生家長、地方、企業願意支持,才能有今天這樣的成果。
日本能成為棒球強國,也是因為棒球運動確確實實地普及化,在環境上可以讓小孩有很多機會接觸棒球,才有現在的成果。
註:
由於職業棒球可以算是日本國內投入最多金錢的運動,日本的運動天才如果想要出頭的話,棒球就是最好的選擇。因此日本的職業棒球界幾乎也可以說是集全日本運動能力最強的選手的業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