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政治(1)

講到政治,有些台灣人可能會有點排斥。因為不少台灣人已經受夠了「政治」話題。不過這裡要談的「政治」和台灣大眾平常在媒體或是網路上看到的「政治」不同。

台灣的教育長期以來把「政治」的定義導向孫文的「管理眾人之事」的文字遊戲中。為什麼說是文字遊戲呢?因為孫文搞錯語源了。政治學的「政治」這個詞其實是日本人在研究西洋社會科學的「politics」時,借古代漢學典籍中的詞彙造出來的譯語。就算以古文的角度來看,「政治」也不會解釋成「管理眾人之事」。台灣的教育要學生崇拜孫文,要學生去死背一個有問題的定義,非常不負責任。

另一方面,台灣媒體的報導品質低劣,這也會讓民眾誤解政治。媒體在報導政治新聞時,故意用「批」、「嗆」、「挺」、「護」等煽動性文字,把政治時事營造得非常情緒化,完全不談重要的政策考量及制度原理。這種惡質媒體對台灣社會傷害非常大,因為媒體佔用了公共資源,同時故意妨礙民眾理解因果事理。

有不少華人在談政治時,會裝一副很老練、很懂世故的樣子說【政治的世界中,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講得好像很有哲理,其實這根本是空話。

這種空話會讓人誤以為一般世界有【永遠的朋友】和【永遠的敵人】,然後誤以為只有政治的世界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永遠的敵人】,進而誤以為政治充斥著自私與背叛。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如果去反問這些自以為老練的人【這輩子遇過了幾個永遠的朋友】【這輩子遇過了幾個永遠的敵人】,這些人大概都會答不出來。因為人類從根本上就不可能體驗永遠,所以這個世界上從來不可能出現永遠的朋友或永遠的敵人。結果這不是政治的問題,而是這個世界的根本原理就是這樣。結果這些講話裝得很老練的人其實就是和世間的「政治」脫節的人。

那麼政治到底是什麼呢?

政治是「妥善協調分配利與權,努力讓利害關係不同的人能接受利權分配的過程」。

講到利與權,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非常市儈、不道德。其實這也是偏見。近代國家的大眾能在複雜的環境下和平生存,就是因為利與權的協調及分配還算合理。我們能受教育,能靠自己的努力追求幸福,做壞事的人會確實受到懲罰,都是因為利與權的制度儘可能合理整備下的結果。這就是政治家創造的結果。

近代的人類為了有效達到政治目的,所以就設立了「國家」。「國家」就是協調分配利與權的強力機器。

這裡要談的「政治」,就是關於國家構造、制度,以及國家運作原理上的「政治」。

◆◆◆

2005年現在台灣的政體是一種類似總統制政體,國家元首是總統。對台灣人而言,這是常識,完全沒有問題。因為戰後的台灣長時間接受「總統」的統治。過去台灣教育也把「總統」描述得非常偉大。如果去問台灣人,國家元首的職位名稱是什麼時,大部分的人都會回答「總統」。另一方面,由於台灣媒體在報導國外新聞時過度集中於美國方面的消息,而美國的國家元首也是總統,因此一般台灣人對總統制這種政治形態比較熟悉。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有「總統」。日本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日本的政治體制是一種包含「立憲君主制」及「共和制」兩種性質的體制。日本這個國家沒有「總統」。

那麼日本的國家元首是誰呢?有人認為是日本天皇,也有人認為是首相。

日本國憲法對天皇的定位是「國家及國民的象徵」,如此而已。日本國憲法並沒有提到「元首」的事情。現在的日本天皇在制度上並沒有主導國家政治的功能,天皇本身也沒有參政權。結果真正在主導國家行政事務的是日本內閣。而日本內閣的主管是首相。由於有這種構造上的問題,因此日本的國家元首到底是天皇還是內閣總理,其實不同的人真的會有不同的見解。

日本的內閣是由「內閣總理大臣」及「國務大臣」組成。「內閣總理大臣」指的就是日本首相。「國務大臣」則包括總務、法務、外務、財務、文部科學、厚生勞動、農林水產、經濟產業、國土交通、環境等大臣,以及其他的一些相關部門的首長。從職位名稱來看,日本的首相也是一種「大臣」,所以有些日本人會把首相譬喻為現代宰相。

由於日本的國家行政事務是由首相所主導,因此日本實質上的國政最高權力者就是日本首相。如果美國總統或是其他國家的元首要和日本進行政治談話時,找的就是日本首相。而國際上要召開元首級的政治高峰會議時,日本的出席代表就是首相,而非天皇。

如果用台灣人的政體制度的觀念來譬喻的話,日本的首相的角色有點類似台灣的「總統兼行政院長」,至於日本天皇在實質上只能算是一種專職的文化儀式活動的公務員。

其實政治制度會隨著當代大眾思維及社會環境需求而不斷修正改進。每個國家的環境都不同,而且新的時代會出現新的問題,所以不同的國家的政治制度也會不同。全世界都在摸索中。日本當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