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班之編成

台灣的小學到高中的班之編成大致上是班長、副班長、總務股長、學藝股長、衛生股長、風紀股長等。班級就像一個小型自治體,包括首長(班長)、副首長(副班長)及各業務的主管(各股股長)。副班長往往是不用做事的「備位首長」。

日本的學校的班之編成並沒有那麼複雜,很多管理的工作都是由老師負責。

日本的班級叫「學級」,「學級」的學生代表(相當於台灣的班長)在戰前叫「級長」,現在多半叫「學級委員」。通常每班有兩名學級委員,一男一女。

除了學級委員以外,日本的學校的班級裡面還有放送、保健、圖書、美化、風紀、體育祭實行、文化祭實行、選舉管理等委員。

放送委員:
負責校內廣播。每個班級都會選出一名放送委員,校內的廣播就是由這些委員輪流負責。

保健委員:
班上有學生身體不舒服時,保健委員要負責陪該名學生到保健室。如果班上有學生受了一點傷,保健委員要負責做簡單的外傷處置。

圖書委員:
中午或是放學後,到圖書室幫忙管理圖書的老師整理書籍,負責圖書借還登記手續。

美化委員:
協助老師檢查教室清潔。

風紀委員:
協助老師檢查學生服裝儀容、協助老師推動校園禮貌運動。

有不少日本的校園虛擬創作中會出現「風紀委員」。不過現實中,並不是每個學校都有這種職務。由於一般日本的學生看到老師或學校訪客都會問好,日本的老師也會指導學生服裝儀容,所以「風紀委員」的意義並不是管理其他學生,而是帶頭做其他學生的表率。

體育祭實行委員:
負責體育祭的準備及執行活動。

文化祭實行委員:
負責文化祭的準備及執行活動。

選舉管理委員:
負責生徒會長選舉的準備及執行工作。

日本的學校的每個班級都會選出這些委員。所以一個學校裡面有很多學級、放送、保健、圖書、美化、風紀、體育祭實行、文化祭實行、選舉管理等委員。各種委員集結在一起就會變成跨班級的委員會組織。例如學級委員組成學級委員會、放送委員組成放送委員會,依此類推。

委員會要負責分配各個委員工作。例如放送委員會要排出學校廣播的排班表,圖書委員會要排出圖書委員的班表等。委員會內部會選出委員長。由於委員會本身是跨班級的組織,所以委員長不屬於班級編制。生徒會長是協調各委員會、分配預算的學生總代表。生徒會長是全校學生透過選舉選出。當然,生徒會長也不屬於班級編制。

在日本的「學級」中,還會分成好幾個「班」或「グループ」(group)的小組,小組通常有六名學生,男女各半。小組內會選出「班長」和「副班長」,意思就是小組長和副小組長。所以日本的班長和台灣的班長是完全不一樣的職務。當小組編成後,小組的成員以後會一起玩、一起念書。中午用餐時間時,各小組會把桌子就會排成可以圍在一起吃飯、聊天的形狀。日本的學校是用這種方法來培養學生的人際關係。

台灣用語 日本用語
學級
班長 學級委員
組長 班長

分組除了讓學生增加互助機會外,各個小組還要輪流擔任「給食當番」、「掃除當番」等。「給食當番」負責營養午餐的配饍,「掃除當番」負責教室的清潔工作。有些學校是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個清潔責任區域,這種學校就沒有「掃除當番」。

日本也有值日生制度,這種制度在日本叫作「日直」。台灣的值日生通常是擦黑板兼掃地及教室留守。日本因為沒有升旗制度,體育課或音樂課時空教室也通常會鎖門,或是由老師集中保管學生的貴重物品,所以「日直」沒有留守的義務。「日直」的工作主要是負責當天「朝の会」及「帰りの会」時的司儀,以及簡單的教室清潔維護工作。而如果當天有人請假,「日直」則負責請假的人當天的教室工作。

※「朝の会」是上課之前老師預告當天目標的時間,而「帰りの会」是最後一堂課上完,學生收拾好書包後,老師宣布注意事項。日本的學校因為沒有升降旗儀式,所以生活上的注意事項及指導是由各班的老師在各班教室內各別進行。而不是像台灣全校學生站在操場聽大人訓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