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類義語區別:思う/考える

在日常生活中,難免要想東西、想事情、想人。在中文的世界,想東西、想事情、想人,動詞全部都是「想」。

不過在日語的世界,「想」有兩種:「思う」和「考える」

如果把「思う」和「考える」翻譯成中文的話,兩者都可以翻成「想」。所以有些日文初學者不知道怎麼區分日語的「思う」和「考える」。

「思う」和「考える」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思う
沒有深度的想、動感情的想、直覺的想。就當事人而言是「理所當然」,但是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則是「自以為是」的想。

考える
使用邏輯分析、根據種種狀況判斷、動腦、理性、系統化的想。

網路上的一些討論區常常可以看到有人發表高論。這些人的高論常常帶了「我認為」、「我覺得」的字樣。這種「想」就是「思う」。因為這些「想」往往是從個人的直覺或是感情出發的「想」。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要依情況審慎判斷問題的重要場面。在這種狀況的「想」是「考える」。在重要的判斷場面中如果用「思う」的「想」的話,會給人短視、膚淺、不認真的印象。

用例句來說明的話:

(台風が来て電車がとまったので)きょうは学校が休みだと思った。
(颱風來臨,而且電車又停駛,所以)我以為今天學校會停課。

從這個例句可以反推:學校其實沒有停課。但是說這句話的人不經思考,只靠直覺就認定學校會停課,所以沒去學校。學校是否停課是由校長根據種種狀況來判斷。只因為電車停駛,就直接認定學校會停課。這就是典型的非常膚淺的直覺、而且沒有深度的想。這就「思う」。

如果當事人在事後說明不到校理由時,用了「思った」這個詞的話,結果會非常慘。因為這代表當事人不經過思考就自己的直覺合理化。如果用「考えた」這個詞的話,還有機會給人一種經過判斷的印象。

思ったことをすぐに口に出すのはよくないことです。
想到什麼就馬上說什麼,非常要不得。

在這個例句中,「思ったこと」的意思就是不經思考。腦子裡浮現的事物不經思考就馬上說出來,可能會浪費別人的時間,嚴重時甚至可能會傷人,所以不是好事。換個角度來看,把「考えたこと」說出來,則未必是壞事。

今の今まで、私はママの子だと思ってたの。(でも、別のママがいるなんてショックです。)
我一直以為我是媽媽的小孩(結果自己的媽媽居然是別人)

這個例句中,「思ってた」是動感情的主觀的想。要確實驗證親子關係,必須要有生物學上的證據。如果沒有科學證據的話,一切都只是自我感覺的想。

從這些例句中可以知道,冷靜的人在行事之前,做的是「考える」,而不是「思う」。只憑「思う」行動,通常會失敗。

親は子供を思う
父母心繫子女。

親は子供の将来を考える
父母會思考子女的未來。

在這兩個例句中,父母心繫子女是屬於感情、直覺、籠統的想,所以用「思う」。至於父母在思考子女的未來時,往往包含了生涯規劃的層面,主題比較明確,所以用「考える」。

對話例1:

先生:どうして部活を休んだんだ?
生徒:それは、台風が来ていて、きょうは部活が休みだと思っていて……
先生:思ってって……勝手に判断するな。みんな来ていて、休んだのはあなただけだよ!

(老師:為什麼沒來社團活動?)
(學生:因為今天有颱風,所以我覺得今天社團活動應該會取消。)
(老師:你覺得??不要擅作主張!!今天大家都來了,只有你一個人沒到!!)

這段對話中,學生憑直覺斷定社會活動會取消,完全沒有經過理性的分析。這種直覺就是「思う」。

對話例2:

上司:どうして報告書をメールしないんだ?
社員:あっ済みません、提出があしただと思っていて……
上司:困るよ、締め切り守ってよね。提出がないの、あなただけだから。
社員:きょうは取引先にいるので、あした会社に出勤してから提出でいいと思った(考えた)んですよ!

(上司:為什麼沒把報告書e-mail給我呢?)
(員工:對不起。我以為是明天才要交。)
(上司:拜托,遵守一下期限嘛。現在只剩你一個人沒交報告。)
(員工:因為今天在跑外務,我以為明天上班時再交報告就可以了。)

這段對話中,員工以為交報告的期限是明天。員工完全沒有懷疑自己的認知,這種直覺就是「思う」。至於「明天上班時再交報告」的部分,如果只是純粹憑感覺下的判斷,就是用「思った」。如果是經過種種考量後下的判斷的話,則可以用「考えた」。

◆◆◆

在日語中,當然也有「思う」和「考える」兩者都可以用的句子。

将来は科学者になろうと思っている
(一直在腦子裡轉)
将来は科学者になろうと考えている
(計畫中)

其實不論聽到哪句話,聽話的人只知道說話的人是想當科學家,而不是當醫生,也不是當律師。其實聽話的人大多不會去解析對方的深層的想法。

国の将来を思う
(腦子裡出現的可能是畫面)
国の将来を考える
(腦子裡出現的可能是政策)

其實不論聽到哪句話,聽話的人只知道說話的人想的是國家的未來,而不是國家的過去,更不是指個人或是其它團體。至於對方想到什麼程度,不問還是不知道。

その人をどう思うか
(好人、壞人、喜歡、討厭)
その人をどう考えるか
(性格、行為分析)

如果回答評價喜好,也難免會牽扯到性格及行為的問題。如果回答性格行為,難免牽扯到評價及喜好問題。如果不想有過多的牽扯,回答的人也會特別強調自己的根據。畢竟這本來就是一個詢問主觀意見的問題。

「思う」和「考える」雖然在意思略有不同,但是在實際對話中,聽的人會注意的是「思う」和「考える」的前面的部分。因為這些前面的資訊其實已經足以讓聽的人了解對方的想法。「思う」和「考える」只是強調這是個人想法的表現。

日語類義語區別:聞こえる/聞ける

對初級日文的學習者而言,區別聞こえる聞ける是一大難關。

因為聞こえる聞ける的邏輯非常相近,沒有辦法完全切割。有些日語教師可能會把聞こえる解釋成「聽得見」,把聞ける解釋成「能聽見」。中文語言邏輯觀念非常清楚的人可能可以明確區別「聽得見」和「能聽見」。不過台灣的邏輯教育做得並不好,所以有些人可能分不清的「聽得見」和「能聽見」的不同。既然無法區別「聽得見」和「能聽見」的差異,當然也就無法區別聞こえる聞ける的差異。

那麼聞こえる聞ける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聞こえる:聽覺能力上的聽得見。

如果日語會話中出現了聞こえる這個詞時,日本人會聯想到對方的聽覺正常,聲音確實傳到對方耳朵裡,對方的鼓膜可以感受到聲波。換個角度來思考,如果日語會話中出現了「聞こえない」這個詞的話,日本人可能會聯想到聲音太小、聲波頻率超越了這個人的聽覺能力、或是周圍雜音干擾到對方的聽覺、或是聲音不清晰、或是音源太遠,或是對方的聽覺有問題。

一番後ろの席だから,声はよく聞こえない。
因為坐在最後面,所以聽不清聲音(距離音源太遠,聲音無法傳到耳中)

年を取ったが、まだよく耳が聞こえる。
雖然年紀大,不過耳朵還是很靈光(聽覺狀況仍然相當好)

◆◆◆

聞ける:確實有聲音,而且狀況允許下的「聽」的行為。

使用聞ける這個詞的人,基本上已經認定所有的人的聽覺都沒有問題,所有的人都能聽得見聲音。但是如果真的沒有聲音的話,就算我們聽力正常,還是辦法聽(聞けない)。

その歌手の歌が聞けなくなってしまった。
再也無法聽到這個歌手的歌聲了。(歌手可能退出歌壇了)

這個例句的大前提是每個人理所當然聽得見聲音。只要歌手唱歌,我們當然聽得見歌聲。不過如果歌手退出歌壇的話,就算我們的聽覺沒有問題。就現實環境下已經沒有機會聽到這名歌手的歌聲了。

電話番号117番で正確な時刻が聞けます。
打117可以聽到報時(其他電話服務中並沒有提供報時的語音服務)

ラジオが聞けない。
無法聽收音機(有人不准我們聽收音機、或是收音機壞了,或是因為太忙所以沒有時間聽)

◆◆◆

很多人分不清聞こえる聞ける,是因為聞こえる聞ける這兩個詞本來就有共通的部分。在某些場合,不論是用聞こえる或是聞ける,都不影響句子的意思。

ここで鳥の鳴き聲が聞こえる
這裡聽得見鳥叫聲(鳥叫聲可能已經傳到我們的耳中了)

ここで鳥の鳴き聲が聞ける
這裡能聽見鳥叫聲(這裡有鳥,而且這裡的鳥會叫。別的地方沒有鳥,所以別的地方沒辦法聽鳥叫)

其實,「這裡聽得見鳥叫聲」和「這裡能聽見鳥叫聲」的意思都一樣。這兩句話可以在同一個地點使用。如果硬要區隔的話,用聞こえる的人可能已經聽見鳥叫聲了。至於用聞ける的人不見得聽到了鳥叫聲,但是知道這個地方可以聽鳥叫聲。然而,一般人在這個場合其實不會去想那麼多。因為聽了這兩個例句後,大家就知道:只要來這裡就能聽見鳥叫聲。

ここで鳥の鳴き聲が聞こえない
這裡聽不見鳥叫聲(這裡可能很安靜,或是這裡的噪音害我們聽不見鳥叫聲)

ここで鳥の鳴き聲が聞けない
這裡沒辦法聽鳥叫聲(這個區域可能沒有鳥)

「這裡聽不見鳥叫聲」和「這裡沒辦法聽鳥叫聲」其實也是一樣的結果。就是不會聽到鳥叫聲。如果硬是要分析兩句話微妙的差異的話,第一個例句的聽不見,是因為聲波的問題。說這個例句的人的耳朵並沒有察覺到鳥叫聲。至於第二個例句的沒辦法聽,可能是因為這裡根本沒有鳥,或是鳥不會在這個地方叫。不論是哪一句話,聽的人都知道:如果想聽鳥叫聲,不能在這個地方聽。

註:
聞こえる聞ける的關係和見える見られる的關係類似,在文法定位,大致有兩種解釋:
1 聞こえる聞ける均為可能動詞
2 聞こえる自成獨立的自動詞,聞ける聞く的可能動詞。

※關於見える見られる的區別,可以參考本站的「日語類義語區別:見える/見られる」這篇文章。

日語類義語區別:見える/見られる

對初級日文的學習者而言,區別見える見られる是一大難關。

見える見られる之所以難,是因為這兩個詞的邏輯非常相近,沒有辦法完全切割。有些日語教師可能會把見える解釋成「看得見」,把見られる解釋成「能看見」。中文語言邏輯觀念非常清楚的人可能可以明確區別「看得見」和「能看見」。不過台灣的邏輯教育做得並不好,所以有些學習者可能也無法區分中文的「看得見」和「能看見」的不同。既然無法區別「看得見」和「能看見」的差異,當然也就無法區別見える見られる的差異。

那麼見える見られる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見える:視覺能力上的看得見。

當日本人聽到見える時,會聯想到對方的視力正常、光線充足、東西沒有隱形時,就算是見える的基本條件。換個角度來思考,如果日本人在會話中聽到「見えない」這個詞的話,會聯想到對方視覺有問題、光線不足、東西隱形了、有障礙物或偽裝干擾了對方的視覺、東西超出對方的視界範圍、或是像悟空一樣戰鬥速度太快,所以對方無法用視覺來捕捉。

めがねをかけると、黑板の字がよく見えます。
戴上眼鏡,就能看見黑板的字(因為視力問題解決,所以看得見)

フクロウは暗いところでよく目が見える。
貓頭鷹在暗處看得到東西(因為視力好,所以看得見)

以上兩個例句都和視覺能力有關。

◆◆◆

見られる:東西存在,而且狀況允許下的「看」的行為。

使用見られる這個詞的人,大前提上就已經認定所有的人的視覺正常、所有的人都看得見東西。但是如果東西根本不存在,我們就沒辦法看(見られない)。

王様の服が見られますが、見えません。
可以看國王的衣服,只是看不見而已

假設國王在全國民眾面前公開展示自己的透明新衣的話,全國民眾都可以看這個新衣。這就是見られる。雖然大家可以看,但是由於新衣是透明的,所以大家看不見。

換個角度來思考,假設國王有個寶物,只要這個寶物沒有隱形,我們就能看見這個寶物(見える)。不過如果國王不讓我們看這個寶物,我們就算看得見這個寶物,也不能看。這就是狀況不允許的「不能看」(見られない)。

上野動物園ではパンダが見られる。
上野動物園可以看得到熊貓(上野動物園有展示熊貓,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熊貓)

ケーブルテレビでたくさんのチャンネルが見られる。
有線電視可以看到很多頻道(有線電視有提供很多頻道,所以我們能看很多頻道)

テレビが見られない。
無法看電視(我們雖然看得見電視機本體,但是可能有人不准我們看電視、或是電視壞了,或是我們沒時間看電視,所以無法看電視)

◆◆◆

很多人分不清見える見られる,是因為見える見られる這兩個詞本來就有共通的部分。在某些場合,不論是用見える或是見られる,都不影響句子的意思。

ここから海が見えます。
這裡看得見海(這裡的光線好、不昏暗、沒有障礙物遮蔽我們的視覺)

ここから海が見られます。
這裡能看海(這個地方有海,所以能看海,不過別的地方可能沒辦法看到海了)

「這裡看得見海」和「這裡能看到海」的結果其實都一樣。這兩句話可以在同一個地點、同一個場合使用。如果硬要解釋的話,第一個例句背後意義是這個地方沒有干擾視覺的因子,所以看得見海。第二個例句背後的意義則是這個地方有海,所以能看海。然而,一般人在這個場合其實不會去想那麼多,因為大家已經看到海了,早就醉心於海的美景了。不管說的是上面哪句話,聽的人都會同意。當然,這兩個例句也可能發生在用地圖紙上談兵的場合,這種情形說話的人和聽話的人都在專心看地圖。聽話者只知道下次要看海的話,來這裡準沒錯。

前の人がじゃまで、黑板が見えない。
因為前面的人的關係,所以看不見黑板(前面的人遮蔽了我們的視線)

前の人がじゃまで、黑板が見られない。
因為前面的人的關係,所以沒辦法看到黑板(前面的人遮蔽了黑板)

「看不見黑板」和「沒辦法看到黑板」其實也是一樣狀況。實際上聽到這兩句話的人不會去仔細辦析這兩句話的邏輯。不論哪一句話,聽的人都知道說話的人看不到黑板。如此而已。

註:
關於見える見られる在文法定位,大致有兩種解釋:
1 見える見られる兩者都是可能動詞
2 見える是獨立的自動詞,見られる見る的可能動詞

※關於聞こえる聞ける的區別,可以參考本站的「日語類義語區別:聞こえる/聞ける」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