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間的外國人日本旅遊事情

2022年10月11日,日本廢止了入境人數管制。到日本旅遊的外籍遊客增加了,日本街頭又可以看到外國人觀光客了。

根據日本政府觀光局的統計資料,2022年訪日外國人人次累計的排行前五分別是:
1.韓國(101萬人次)
2.台灣(33萬人次)
3.美國(32萬人次)
4.越南(28萬人次)
5.香港(27萬人次)

2022年的遊客人數是從7月開始增加,10月開始大爆發。

2023年,到日本旅遊的遊客又更多了。
2023年1~8月間訪日外國人人次累計的排行前五分別是:
1.韓國(423萬人次)
2.中國(259萬人次)
3.台灣(133萬人次)
4.香港(130萬人次)
5.泰國(127萬人次)

2023年1~8月間,到日本的外國人當中,最多的是韓國人,其次是中國人。中國人雖然多,但是總數沒有繁體字圈的遊客多。

現在很多日本人以為中國人到日本是為了旅遊。原因就只是幾年前日本媒體曾經報導過中國人觀光客到日本購物的事。然後日本人的觀念就一直停在幾年前的報導,沒有更新。就連地方行政的觀光部門的職員也不例外。

其實現在很多到日本的中國人不是遊客。他們是因為其他理由來日本。例如找親戚朋友。這些不是「遊客」的中國人可能不關心日本。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中國以外的國家不用人民幣買東西,也不用中國的SNS。

◆◆◆

我的工作會接觸到外籍遊客。我在2022年10月,確實明顯感受到韓國人的遊客變得特別多。

在疫情之前,來東京旅遊的韓國人基本上不太利用日本當地的遊客諮詢服務。我從和這些遊客對話的經驗中,可以感受到韓國遊客多半有一定程度的日本知識。第一次來日本旅遊的人都知道最好先買一張可以儲值的交通IC卡。而且多數人也知道JR、地鐵、私鐵的不同。

疫情之後,利用遊客諮詢服務的韓國遊客明顯變多了。這些年輕的韓國遊客的英文發音都很不錯,我不太容易聽出他們的口音。不過有不少人分不清JR、地鐵、私鐵。不知道要買儲值的交通IC卡的韓國遊客明顯變多了。疫情前和疫情後,韓國遊客似乎出現了知識斷層。新一代的遊客似乎沒有得到以前的遊客的經驗承傳。
(※因為全世界半導體產量不足,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間點上,Suica、PASMO的實體卡片已暫停發售)

韓國遊客的知識斷層,可能和網路資訊的變化有關。10年之前,在網路上很容易找到分享經驗的個人網站。而且分享內容可以寫得非常詳細。這個時代的全世界的網路資訊幾乎被農場網站、廣告網站、詐騙網站攻佔,分享真正的個人經驗的網路資源快要消失殆盡。所以遊客比較難得到以前的人的經驗。

疫情之前,我在日本看到的韓國的女性遊客的特徵是皮膚白,然後會塗鮮紅色的口紅。但是疫情過後,這種特徵的韓國女性遊客變少了,不過還是有不少韓國女生喜歡戴鴨舌帽。

◆◆◆

有些外國人遊客為了旅遊方便,會帶超大的行李箱來日本,可能是為了放自己的衣物及各種裝備,也可能是為了放自己的「戰利品」或回國時給親朋好友的禮物。大型的行李箱確實可以裝很多東西,但是也可能變成旅遊時的累贅。

現在很多來日本旅遊的人會住住Airbnb的民宿。住Airbnb的民宿可以體驗住在真的日本住宅的感覺。但是有些民宿因為建築物構造設計的關係,無法提供入住前或退房後的保管行李的服務。所以一些住民宿的遊客在入住前和退房後必須帶著行李箱移動。其中有些遊客因為行李箱太大,放不進車站的寄物櫃,結果必須拖著又大又重的行李箱逛街。

到日本旅遊時,如果不想因為行李問題掃興,最好不要用尺寸異常的行李箱。JR東日本的車站的寄物櫃的寬度大多是34cm。想在車站寄放行李箱的人,行李箱的厚度就要小於34cm。就算行李箱的大小沒問題,還是不能安心。因為大型寄物櫃有限,而且現在來日本的外國人遊客很多,大家都想搶大型寄物櫃,很多車站的大型寄物櫃可能一早就滿了。

◆◆◆

日本有不少Airbnb民宿的房東不諳外語,也不了解外國文化。我有一名友人在從事代替房東接待外國人遊客的服務。由於友人還有其他工作,忙到無法接待客人時,會召喚我代打上陣。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間點上,友人管理的民宿的訂房客人已經排到半年後了。客人來自世界各地,當然也包含台灣人。

台灣和東南亞國家的遊客的一大特徵是常常有大家族旅遊。友人管理的民宿的歐美住宿客大多不到5人,台灣的住宿客幾乎都超過5人。因為友人管理的民宿最多可以住9個人,所以容易成為台灣的大家族遊客的選項。

籌備大家族旅遊並不容易。因為家族成員每個人有空的時間不同,要整合大家的時間安排旅遊計畫就是個難題。排好計畫、訂好房間後,可能又有人臨時加入或退出,結果籌備人必須再聯絡飯店或民宿,更改住宿人數。真的要相當有耐心。

大人數旅遊除了籌備辛苦,到日本之後移動和用餐也不太方便。東京鬧區的電車多半並不空,從進站到上車,帶隊的人難免會有壓力。我曾經有遇過8個人台灣家族遊客問我哪裡可以吃飯。這個問題難倒了我。

東京是大都市,居民的家庭形態多半是小家庭。多數的飲食店可能也沒有設想到讓8個人坐在一起用餐的狀況。東京當然可以找得到能讓8個人坐在一起用餐的店家,例如大面積的連鎖餐廳,或是可以開宴會的居酒屋等。連鎖餐廳不難找,但是食物可能是冷凍調理包加熱的食品。雖然不差,但是比較沒有特色。可以開宴會的居酒屋必須特別想辦法找,而且這種店不是日常用餐的地方,普通人很少有機會在這種店用餐,很難成為「常客」。

如果我被問到有什麼不錯的店可以讓8個人坐在一起用餐時,我可以答得出容得下8個人用餐的店,但是這種店能否算「不錯」,我就答不出來了。因為我自己在日本和7~8個人在某個餐廳坐在一起用餐的機會很少,一年有一次就很偷笑了。我不可能熟悉這種店。一般住在東京的日本人大概也很少有機會遇到這種用餐場面。

在疫情期間,各個餐廳都很空。當時我在外用餐幾乎不用煩惱沒位子的問題。但是在疫情之後,飲食店的生意都變好了。現在我週末如果要出門用餐,會避開用餐尖峰時段。因為我不想浪費時間排隊待候。如果是午餐,我會選餐廳開門的時間就進去消費。晚餐的話,我儘可能在晚上六點之前進餐廳。

大家族旅遊,就算能找到容得下家族人數的餐廳,也不能安心。因為在一般用餐時段,大一點的餐廳大多客人很多,店家很難一次騰出那麼多可以坐得很近的位子。所以大家族到日本旅遊時,吃東西的選項會比較少。

◆◆◆

在日本旅遊,最不方便的就是丟垃圾。因為現在日本很多公共場所都把垃圾桶撤掉了。以前日本是用「反恐」的名義撤掉垃圾桶。現在反恐的理由快站不住腳了,就改用「把垃圾帶回家是一種美德」當理由,撤掉垃圾桶。其實這根本不是什麼美德,就只是行政擺爛不想做事,裁撤掉本來應該比較有效率公共服務,把問題推給渺小的個人,增加社會整體負擔。

遊客的垃圾本質上不能算遊客造出來的。這些垃圾本來是商品的「附屬品」,在生產和販賣階段已經存在。日本希望外國人到日本旅遊消費、貢獻日本經濟。外國人遊客真的花了錢、對日本經濟做了貢獻。但是結果卻是必須帶著日本社會造出來的垃圾觀光。日本希望遊客消費,卻不整備讓遊客能安心消費旅遊的環境,只用「把垃圾帶回家是一種美德」的思想懲罰外國人觀光客(觀光客的家根本就不在日本)。這就是日本社會層級的待客之道。

一般日本人觀光的時候,如果想買東西邊逛邊吃,會先想東西吃完之後的包裝之類「附屬品」要怎麼處理。因為日本人知道公共場所的垃圾通被撤走了,如果買東西吃,之後會很難處理這些「附屬品」。結果很多日本人怕麻煩,就直放棄消費。如果真的很想買某個店家的小吃品嘗,往往只能在店門口吃,吃完後再把「附屬品」還給店家,沒有辦法邊逛邊吃。

日本政府在這30年間一直很希望民眾消費,帶動經濟。但是日本的公共場所卻是在為難消費者,讓消費者覺得在外面買東西吃喝很麻煩,壓抑了民眾消費的興致。我曾經和某日本地方行政的觀光部門主管反映過公共場所沒有垃圾桶的問題。對方一直跳針到「把垃圾帶回家是一種美德」的小學生思維。沒有行為經濟學上的考量,也沒有想過現實社會資源分配的問題。

其實日本的垃圾問題並不是只發生在觀光領域。最近一年半,我有很多機會去看日本出售中的中古住宅。很多中古住宅有大量屋主的遺留物。根本的原因是日本社會的垃圾處理及清運很不人性化,民眾丟垃圾要花費很多心力。以前日本有些地區會把複雜的垃圾分類當成推動環保的政績炫耀。其實這種制度會讓社會增加很多不便。現在日本已經高齡化,很多老人沒有力氣做複雜的分類、甚至不知道怎麼拋棄家裡的東西,結果只能把東西堆在家裡。我在日本中古住宅看到的遺留物大多都是老人沒有力氣處理的物品。

垃圾問題已經在日本社會中發生,而且發生在很多地方。只是很多人沒有看到這種社會問題,很多人還活在「美德」的童話世界中、眼不見為淨。和我談「把垃圾帶回家是一種美德」的觀光行政主管也帶著滿滿的「何不食肉糜」的氣質。

外國遊客因為對日本有愛,所以基本上不太會亂丟垃圾。我常常遇到外國人遊客問我公共垃圾桶在哪裡,我只能帶著歉意告訴對方,日本在這方面很不友善。至於日本人不會那麼客氣了。沒有垃圾桶,日本人就隨便丟垃圾。我的職場附近就常常被人亂丟垃圾。所以垃圾不會因為沒有垃圾桶而消失。在「何不食肉糜」的風氣下,垃圾問題是今後日本社會的一大未爆彈。

在日本練跆拳道

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我會在日本做這種事。

◆◆◆

在台灣,跆拳道是能見度相當高的運動。有論文指出台灣練過跆拳道的人口超過200萬人,而且這還是多年前的研究資料,現在跆拳道人口可能又變得更多了。以前我讀的小學在鄉下地方。在資訊不發達的當時,我班上很多同學連哆啦A夢都沒看過,但是這樣的小學也有在推動跆拳道課外活動。現在想想,以前跆拳道會推廣到我的小學還真不容易。

在日本,跆拳道是非常偏門的運動。日本本身已經有體系成熟的武術。日本人如果要練武術,會去練日本的空手道、劍道、柔道等,不會想到去練韓國的跆拳道。日本有練過空手道的人大約有200萬人。劍道和柔道的運動人口又低於空手道。

從運動人口的比率來看,跆拳道在台灣的普及率,遠超過日本武術在日本的普及率。和台灣相比,日本人並不熱衷練武術,韓國的跆拳道在日本的能見度當然非常低。

我以前對日本的武術有好感,也曾經學過一點日本的武術。但是當我到了日本,見識了日本的「體育派」人士的精神毅力至上論以及權威思想後,我就決定和武術領域保持距離。我覺得享受無拘無束的跑步和單車生活還比較自在。

◆◆◆

我以前讀的小學有跆拳道課外活動。當時班上很多同學都有參加,所以我也就跟著一起參加了。

我從小二練到小四,一共練了三年。我的體力從「非常差」變成「平庸」,算是有點成果。但是我在小學的時候常常被同學們嘲笑運動能力不佳。不論我跆拳道練得多努力,得到的都是嘲笑,而不是肯定。所以我在小學畢業後就把這段經驗當成黑歷史,封印起來了。

幾年前,我和友人聊天時,友人提到了跆拳道的話題。友人每週都去練跆拳道,而且把練跆拳道當成生活中的長期努力目標。友人的話題,讓我解開了封印在自己內心多年的黑歷史。友人得知我有練過跆拳道,之後和我聊天時,就會繼續提到跆拳道的事,還會把練習的影片分享給我看。我自己雖然不打算碰武術,但是我會傾聽友人談跆拳道的事,也會想鼓勵友人。

今年五月,友人邀我參加道場的免費體驗。我就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接受了友人的好意。

◆◆◆

我練跆拳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而且當時練得很沒有自信,但是我到現在還記得以前練過的基本動作。由於我現在的體能比以前好很多,所以我覺得參加練習體驗時應該能簡單地跟上。

但是練習開始後,我受到了相當意外的衝擊。

在練習前,教練是用日語和我說話。但是熱身運動開始後,教練就開始用韓語數拍子。熱身運動並不難,但是熱身時聽到的陌生語音讓我相當緊張。我的韓語知識是零,大腦無法處理這些陌生的聲音。我無法把這些聲音轉換成我知道的數字。我也不知道接下來又會出現什麼陌生的語音。

教練除了自己數拍子以外,也會抽點學員數拍子。我參加的體驗班是大人小孩的共同練習班,教練有抽點小朋友學員數拍子。被點名的小朋友毫不遲疑地用韓語從1數到10。數到10的時候,大家會喊一聲「呀」來表現氣勢。由於我無法判斷拍子什麼時候數完,所以神經繃得非常緊。

熱身完畢後,就是練習正拳、中段及下段防禦的基本動作。每種招式在練習前,教練會先喊招式名稱,然後要全部的學員們跟著複誦。教練強調這些招式名稱是考試會考的東西。教練雖然是用日語說明,但是喊出的招式名稱是韓文名稱。道場的所有的學員都理所當然地跟著複誦。不知道韓語發音原理的我當然無法跟著複誦,也不知道這些聲音的意思。

我人雖然在日本,但是卻到了一個不太像日本的環境,這種感覺相當特別。這件事讓我體驗到一個人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面對陌生語言環境時的感受。也讓我思考了如果我要教不諳中文的人中文發音時,該怎麼做會比較好。

我體驗的跆拳道基本動作和我小時候學的動作雖然相似,但是有很多以前沒有學過的東西。例如出拳時身體重心的上下變化、前進後退時的左右腳重心移動。在招式與招式之間也有細部的過渡銜接動作。以前我在台灣練跆拳道時,沒有學過這些細部動作,所以我跟得有點辛苦。

我後來才知道我小時候在台灣練的跆拳道是「WT跆拳道」,性質上接近體育運動。友人找我體驗的則是「ITF跆拳道」,性質上比較接近武術。兩者雖然有相似的招式,但是細節部分非常不同。

◆◆◆

體驗結束後,友人主動向教練詢問學費折扣的事宜。友人鞠躬盡瘁的行動讓我非常感動,也讓我決定重新踏入跆拳道的世界。但是要進入這個世界,必須要能用韓語數拍子,所以我也決定開始學韓語了。

我因為練跆拳道而開始學韓語,可能讓友人覺得有點意外。友人告訴我,道場教練和學員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懂韓語。沒有學過韓語的教練和學員,大多是用日文的片假名來記數字和招式名稱的。

每個人學語言的方式都不同。用日文片假名來記韓語數字和招式名稱當然也是一種學習方法,而且有些人可能比較適合用這種方式學習。但是我自己相當不能接受用日文片假名來學其他語言。因為日文片假名無法精確表現其他語言的發音特徵。我要求自己在學語言時,要儘可能理解這個語言本來的發音方式。我不一定能學會道地的發音,但是用心理解這個語言本來的發音方式,是對這種語言的尊重與敬意。我上網找了韓文符號及發音方面的資訊,也查了韓文符號和國際音標的關係,還看了不少韓語數字念法的教學影片。

在日本的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韓語教學的網站或影片。有些資料在解說發音時會過度依賴片假名,我懷疑這種資料可能是日本人製作的。韓國人製作的教學資訊偶爾也會用日文片假名當輔助說明,但是最後還是會強調韓語和日語的發音差異。我在看韓國人教韓語的影片時,可以感受到他們不希望學韓語的人用片假名學發音,他們希望大家能從韓語本來的發音方式入門。

有不少韓國人用日語教韓語的影片內容相當精彩,雖然有些人的日語帶了韓國口音,但是表達技巧遠遠超越日本人。結果看韓語教學影片,我不但可以學到韓語知識,也可以思考日語的表達技巧,算是相當意外的收穫。

◆◆◆

在友人極力推薦下,本來不太想碰武術的我重新開始練跆拳道了。友人做球給我,我並不是被動接受,我自己也有思考自己要的是什麼。

我自己想到的重要動機是想透過練跆拳道來加大髖關節的柔軟度。練跆拳道本身不會讓我的髖關節變柔軟,但是可以讓我意識到要多做伸展運動,然後在練跆拳道時自我驗收。髖關節的可動範圍如果變大,對跑步可能有正面的影響。

另一方面,ITF跆拳道和我以前學的WT跆拳道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對我來說相當新鮮。我覺得值得花時間挑戰。至於意外的附加價值則是讓我有了學韓語的動機。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要學韓語。ITF跆拳道有很多韓語術語,既然要練,就該把這些相關韓語詞彙學好。我覺得這樣才是對這個文化的尊重。學新的語言可以讓我思考語言的本質,也給了我思考及關心另一種文化的機會。

我去的道場的學員有大人和小孩,而且有相當比率的學員不是日本人。學員們都學得非常努力,但是大家知道量力而為,不會像日本的「體育派」人士過度強逼自己。這種沒有壓力的練習環境也給我相當的好感。在新環境認識各種新朋友的感覺也很好。

友人想給我的,或許就是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體驗吧。

第四次福島之旅(3)

<第三天>
福島之旅的第三天,是到福島第一核電廠附近的幾個町(浪江、雙葉、富岡)看看重建及發展狀況。

<浪江町請戶>
福島的核電廠事故發生後,浪江町變得非常有名。因為當時高數值背景幅射劑量大多是在浪江町測到的。

浪江町靠海的半邊離福島第一核電廠不遠,所以事故發生後,靠海的半邊被列為管制區。但是之後有不少幅射塵飄到離核電廠比較遠的靠山的半邊,結果靠山的半邊被列為管制區。靠海的半邊反而沒有內陸山區那麼嚴重。浪江町靠海的地區在2017年3月解除管制,投入災後重建。

這一天,我離開浪江町的住宿設施後,從國道6號線高瀨路口往東,進入請戶地區。回味了2019年來過的大平山靈園、請戶漁港和請戶小學校。

請戶地區是海嘯受災地。這裡有漁港、社區、學校。311災害時,漁港和社區全部被海嘯沖毀。小學的校舍一樓也被海嘯破壞。

2019年,請戶漁港的設施和防潮堤都還在修建中。當時漁港內有一個簡易的瞭望台,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到福島第一核電廠。有民眾特別到這裡看核電廠。可惜我來的時候的天氣不太好,無法看得清楚。
2023年,請戶漁港已經完全恢復運作(2022年完工)。雖然漁港內的簡易瞭望台拆除了,但是可以從漁港旁的防潮堤上看到福島第一核電廠。


從請戶漁港的防潮堤看福島第一核電廠。

請戶小學校在請戶漁港的南方不到一公里處。雖然是海嘯災區,但是這裡的學生因為避難得宜,所以全員生還。在日本,有不少311的災害遺址因為民眾反對保存所以遭到拆除。這些民眾的理由是看到災害遺址會覺得傷心,所以反對保存。請戶小學校因為沒有發生悲劇,所以這裡的民眾比較沒有反對保存的聲音。

2019年的請戶小學校四周被金屬圍籬圍住,只能從外面看學校外觀,不能進入。2023年,學校已經變成了災害展示設施(2021年10月開幕)。設施保留了被海嘯破壞後的樣子,民眾可購票進入參觀。我來的這一天,有看到可能是來自南美的學生足球團體搭遊覽車來這裡參觀。學生足球團體可能是住在J-Village。他們不踢足球的時候就被帶來參觀震災的相關展示。


請戶小學校校舍一樓展示。

和2019年相比,2023年的請戶地區的防潮堤已完工,另外還有防潮林以及零星的工廠。但是未整備的空地還是相當多。


請戶小學校南邊約一公里處的福島縣復興祈念公園的預定地。

<雙葉町產業交流中心>

復興祈念公園預定地南面河川的對岸是雙葉町。

雙葉町是全町避難的行政區。2020年3月,雙葉站前的一小部分至海岸地區解除部分管制。可以工作、停留,但是不能居住。

雙葉町的海岸地帶和浪江町一樣,大多是空地。這裡原來大多是農田,住戶本來就不多。這一帶解除管制後,規劃成新的工廠地帶。還建了東日本大震災原子力災害傳承館(2020年9月開館)及雙葉町產業交流中心(2020年10月開館)。


雙葉町產業交流中心(左)及東日本大震災原子力災害傳承館(右)。


從雙葉町產業交流中心的樓頂平台可以看到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排氣筒。

<公路驛站浪江>

這一天的午餐在公路驛站浪江解決。

公路驛站浪江在2020年8月開幕。是浪江町災後復興的象徵商業設施。有餐廳、無印良品,也有販賣當地的名產。餐廳賣的海鮮丼非常豪華。

2019年我來浪江町時,這個地方雖然有人、有店,但是商店的功能只是維持居民基本日常生活而己。當時的我要到南相馬市才能找到地方吃午餐。這次來到浪江町,有了公路驛站,解決了我用餐的煩惱。公路驛站浪江提供的餐點比較高級,可以吸引觀光客,讓觀光客在這裡駐足,帶給當地活力。

這一天,來公路驛站浪江用餐的遊客很多,但是業者供餐的速度和用餐消費者的流動速度相當,所以我買到餐券時就馬上找得到位子坐。


公路驛站浪江。


公路驛站浪江室內的背景幅射劑量顯示器。

<富岡町夜之森>

吃完午餐,南下到富岡町。本來打算看看這裡的小良濱一帶的海岸,但是小良濱地區的除染作業還沒結束,仍然禁止通行。所以我就決定改去內陸的夜之森地區。

夜之森地區是富岡町的著名賞櫻景點。夜之森站附近的兩條大路的兩旁種滿了櫻花,春天花季時,道路上空全部都是櫻花,像是進入了櫻花的隧道。在核電廠事故後,這裡的居民全部避難。本來非常漂亮的小鎮,因為核電廠事故變成空城,非常可悲。這個地區是在2022年4月才特例開放居民臨時回家住宿,進行回歸日常的準備工作。然後在2023年4月解除管制。


JR常磐線夜之森站。這一天,我在車站看到兩名遊客、一名整備花圃的工人,以及一名坐在站內板凳上玩遊戲卡的人。但是沒有看到像居民的人。


夜之森站前的樣子。這個地區雖然已經解除管制,但是路上看不到人。


夜之森地區道路兩旁的櫻花樹。

<雙葉町郡山海岸、雙葉站周邊>

看完夜之森地區,北上到雙葉町,看郡山海岸及雙葉站周邊的區域。

郡山海岸是福島海岸地帶當中,離福島第一核電廠最近的已解除管制的海岸。

郡山海岸本來有個海水浴場,而且有一棟海水浴場附屬的遊客休憩設施「Marine House Futaba」。震災當時,有民眾到這裡的三樓避難而獲救。雙葉町考慮把這個設施保留成災害遺址。但是依然有「看到災害遺址會想起當時的樣子」的謎樣的反對聲音。

每次看日本媒體報導社會政策時,常常會看到一小段民眾的謎樣的反對意見的描述。感覺就像是「但是也有人認為~」。這種描述真的就像謎一樣。因為我從來沒有看過關於這些反對意見的深入分析報導。我很想理解這些意見,但是就是找不到相關報導。而且媒體提到有這種反對意見時,幾乎都是一句話帶過。從寫文章的角度來看,這有點像是記者沒有確實調查,但是卻又想裝中立,所以就在報導中隨手加入了謎樣的反對成分來敷衍交差。這種手法有點像是學生在應付作業一樣,而且這種小動作會把本來意義不太大的雜訊過度放大。這是我對日本媒體非常失望的部分。


郡山海岸防潮堤及海水浴場設施的廢墟。


郡山海岸防潮堤的可通行終點。因為海岸方向及附近的山的關係,從這個地方看不到福島第一核電廠。

雙葉町是在2022年8月才正式開放避難居民回來居住。在這之前,雙葉町的人口是零人。是311的災區當中最晚讓避難居民回歸的行政區。我在雙葉站附近走一遭,只看到像是遊客的人,沒有看到像是居民的人。狀況和富岡的夜之森有點相似。


JR常磐線雙葉站。車站站體在2020年有加大。


雙葉站前沒有人也沒有車。


雙葉站附近不難發現已經變成廢墟的房子。


雙葉町圖書館的行事曆還停留在2011年3月當時。

◆◆◆

看完雙葉站周邊後,福島之旅的第三天行程就結束了。

這一天晚上我住在浪江町中心地帶的飯店。當初我在訂房時,這裡的飯店很難找到空房,我以為黃金週的住宿客很多。到了飯店,我看到工作人員在努力打掃各個房間,顯然有很多人「住過」,但是我卻沒有看到像遊客的人。飯店有供應晚餐和翌日的早餐。我在飯店餐廳用餐時,發現用餐的客人很少,而且都不像遊客。餐廳提供的菜色分量多、口味重,不太像是給一般遊客的餐點,讓我有一種到員工餐廳吃飯的感覺。我懷疑我住的飯店的一部分房間可能暫時充當重建工程人員的宿舍,所以很難訂得到房間,而且餐廳供應的菜色也很「特別」。飯店人員可能是趁黃金週假期,努力打掃平時被佔用的房間。浪江町還在災後重建當中,會特別來這裡住宿的遊客可能還不多。飯店如果把房間租給重建工程的人員當宿舍,算是相當合理的經營戰略。

福島之旅的第四天因為下雨的關係,我去看了雙葉町的東日本大震災原子力災害傳承館和富岡町富岡檔案博物館。前者是專門介紹核電廠事故的展示設施,我停留了一個半小時左右。後者則主要是展示富岡町的歷史文物,也包含一部分災害資料,讓我停留了一個小時左右。看完這兩間設施後,這次的福島之旅就結束了。

◆◆◆

這次的福島之旅,我在查各種相關資料時,發現幾乎只有官方資料和媒體報導,很少看到農場文。官方網站的資料整理得非常差,實質的意義就只是「我有公布資料」的敷衍心態。正常的人類能否理解這些資料,他們根本不在乎。媒體也是在敷衍。報導內容避重就輕,有可能就只是比照過去的撰文方式,把行政部門餵的新聞稿的內容稍做調整後刊登。管制區域的範圍在哪裡、民眾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都沒有說清楚。這是日本官方公開資訊及媒體報導的通病。從最近10年左右的傾向來看,資訊劣化的問題今後可能只會變糟,因為大家都在敷衍,也沒有人用心監督。這方面的農場文不多,代表多數日本民眾也不關心福島的事情,所以農場網站覺得福島沒有利用價值。

這次的旅行我確認了海岸地帶的重建狀況。也看了三個有受核電廠事故影響的生活區:浪江町中心地帶、富岡町夜之森地區、雙葉町的雙葉站前。在浪江町的中心地帶已經可以看到這個地區的活力,而且還有一個可以吸引遊客的公路驛站。但是夜之森和雙葉站一帶都看不到居民活動。

日本政府每年會向核電廠事故的避難民眾做問卷調查,確認是否有回家鄉的意願。在2023年發布的最新調查結果中,不論是浪江町、富岡町、雙葉町,不打算回家鄉的民眾都在50%以上。如果把「無法回去」或「不知道」的民眾也列進去的話,會高達七至八成。民眾不想回去的最大的原因,是已經在外地置產,所以沒有必要再回家鄉了。

雖然很多居民不想再回去,但是這些受災地區有新的開發計畫,也有吸引工廠進駐。只要有生活設施及工作機會,還是有可能吸引新的居民遷入。福島的復興之路漫長,但是一直在前進當中。


第四次福島之旅第三天GPS路線圖。
(背景地圖:© OpenStreetMap contributors)

◆◆◆

<照片比較>


請戶漁港(2019年)。防潮堤和漁港設施還在興建中。


請戶漁港(2023年)。防潮堤和漁港設施已完成。路旁多了電線桿。


請戶小學校(2019年)。校舍前堆滿了復興工程用的水泥塊。


請戶小學校(2019年)。從水泥塊上看學校。


請戶小學校(2023年)。學校改成展示設施,對外開放。


請戶小學校的一隅(2019年)。從金屬圍籬外看學校。


請戶小學校的一隅(2023年)。加了說明板及參觀動線。


請戶小學校的一隅(2019年)。從金屬圍籬外看學校。


請戶小學校的一隅(2023年)。只要有買門票,就能進入學校參觀。

第四次福島之旅(2)

<第二天>
福島之旅的第二天的路線,是從磐城站開車到四倉港,沿著海岸附近「可以通行」的道路北上。目的地是浪江町。

福島的海岸地帶是311震災的海嘯災區。海岸地帶的中段地區受核電廠事故的影響,災後重建比其他地區晚。但是隨著各地除染作業結束,重建工程有明顯的進展。

2015年和2019年,我到福島濱通時,海岸地帶有不少路段不能通行,但是2019年的可通行路段明顯比2015年多。由於車子的導航資料不一定會更新到最新狀態,而且福島的海岸附近一帶的變化很大,導航的地圖資料就算有更新,也不一定能反映最新的路況。所以確認道路能否通行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開車到現場確認能不能走。能前進就前進,不能前進就改道。

<磐城―廣野―楢葉>

磐城市和廣野町的海岸地帶都是海嘯災區。磐城市沒有受核電廠事故影響,所以災後重建比較順利。廣野町雖然有受核電廠事故影響,但是期間只有六個半月,所以投入重建的時期也比較早。

從磐城的四倉港沿著海岸附近的公路北上,海岸邊的道路品質及維護狀況顯然比日本其他地方的路好,而且路旁有「顯然是災後新設的堤防」。有些地方還有加高的防災綠地(防潮林)。


縣道四倉久之濱線(久之濱町田之網濱川附近)。本來這一帶的路旁沒有堤防。現在有了強固的堤防。


久之濱町金澤附近的海岸。震災之前,這一帶本來有幾間民宅,但是被311的海嘯沖毀。現在這一帶已經沒有民宅了。岸邊的防潮堤則有加高。照片中的堤防下半部分顏色較深,是震災前的舊防潮堤。上半的淺色部分則是災後復興工程加蓋的。

過了磐城的久之濱地區,就是廣野町。


廣野町的海岸堤防及廣野火力發電廠。在震災之前,這一帶海岸雖然有堤防,但是不夠完備。復興後,這一帶海岸建了高大的防潮堤。防潮堤內還有一個更高的縣道公路兼第二重堤防。


廣野小高線「濱街道」(縣道391號線)廣野區間。廣野區間的濱街道是在海岸堤防內。路基比海岸堤防高,實質上就是第二重堤防。路旁的防災綠地算是這裡的第三重海嘯防線。

從濱街道往北通過廣野火力發電廠後,就是楢葉町。福島第二核電廠廠區的南半邊就位在楢葉町內。

到了楢葉町後,我回味了一下以前曾經來過的鹽澤海水浴場、日本國家足球訓練中心J-Village、公路驛站楢葉、天神岬運動公園。這些都是已經復興完成的設施,不是這次行程的重點。

我在2019年來到楢葉町時,海岸邊的防潮堤已經完工。海岸附近的部分道路可以通行,但是離海岸最近的縣道還在施工中。當時可以通行的道路旁堆有不少除染廢棄物,也有處理除染廢棄物的設施。
2023年,海岸附近的縣道已經可以通行,路旁的除染廢棄物也少了很多,堤防內的防災綠地的樹也變高了。


波倉海岸。堤防內有防潮林,以及除染廢棄物的處理設施。


波倉海岸。堤防外可以看到壯觀的海蝕地形(但是從衛星照片可以得知海蝕平台的上方設了大量破壞環境的太陽能發電裝置)。


從波倉海岸可以看到福島第二核電廠。


波倉海岸附近的除染廢棄物及處理設施。

<富岡>

看完波倉海岸後,繼續向北,進入富岡町境內。福島第二核電廠的北半邊廠區就是在富岡町內。
※2023年5月上旬,福島第二核電廠北半邊廠區附近的「濱街道」還在施工中,無法通行。所以我是走國道6號線進入富岡町。

2019年,JR常磐線富岡站附近還有很多空地,正在大興土木。
2023年,這一帶就和廣野町一樣,海岸邊蓋了新的防潮堤。防潮堤內有更高的「濱街道」當第二層堤防。「濱街道」的內側則有防潮林。


富岡町的震災慰靈碑(2023年3月13日除幕)及JR常磐線富岡站。


富岡町內的東京電力廢爐資料館。

日本的核電廠附近都會設電力教育展覽設施。東京電力廢爐資料館本來叫「ENERGY館」,是福島第二核電廠附屬的電力教育展覽設施。2011年3月的核電廠事故發生後,富岡町全町避難,無法居住,町內的公共設施也都人去樓空了。

「ENERGY館」所在的地區是在2017年解除管制。解除管制後,東京電力就把「ENERGY館」改成廢爐資料館,更換展示內容,在2018年11月底對外開放。館內有用各種媒體來解說福島核電廠事故的狀況。也有展示處理事故的工作人員的裝備以及偵察原子爐內部狀況的機器人。

參觀廢爐資料館時,館方人員會先讓民眾看影片。影片是介紹2011年當時核電廠事故的狀況。我對影片印象最深的地方並不是事故的狀況簡介,而是影片中帶了道歉和反省的要素。

福島的核電廠事故讓這一帶的居民好幾年不能回自己的家。他們的日常突然被剝奪,人生被強迫改道。這些居民的確有立場要求東京電力向他們道歉。但是到這個設施參觀的最大族群是外地來的非當事人。從非當事人的角度看這種帶了道歉及反省要素的影片,會覺得很怪。但是從日本社會的狀況來看,又不會覺得意外。

日本是對過失非常不寬容的扣分懲罰主義社會。日本人從小就活在只要有瑕疵就會被扣分的世界中。由於沒有加分的補救機制,所以只要被扣分,就意味著過去累積的努力被否定、被剝奪。這種只有損失、沒有收穫的感覺非常可怕。有些台灣人以為日本人喜歡追求完美,其實日本人並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真正的現實是日本人害怕因為犯錯或過失而被扣分或受罰,所以害怕做事發生瑕疵。在日本人的感覺中,只要被人說了一點閒話,就形同被人抓到把柄,會被貼上永遠的瑕疵標籤。所以日本人非常害怕被人說閒話。

核電廠事故之後,東京電力在日本社會受到相當嚴厲的批判。我家附近的東京電力的員工宿舍的入口還拆掉了門牌來保護員工安全。東京電力在廢爐資料館的影片中加入了道歉和反省的要素,其實也是一種在驚恐和壓力下的自保措施。

從東京電力的立場來看,這種自保手段相當合理。但是我看了影片之後有點不太自在。因為我知道影片中的道歉和反省的要素是自保的手段。而且我也知道類似的自保行為一直在日本各個地方發生。為了避免瑕疵、避免遭人說閒話,日本社會消耗了太多能量了。

2019年的黃金週,我來廢爐資料館時,有看影片,也有看展示。在館內的行動很自由。
2023年的黃金週,我來廢爐資料館時,必須先聽導覽人員帶隊解說約一個小時,才能自由參觀。

資料館的導覽人員除了解說災害及處理狀況以外,還花了不少時間解說「氚」。氚是目前福島第一核電廠處理汙染水時,唯一無法過濾掉的放射性元素。由於現在的科學很難證明氚對生物體完全沒有影響,所以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很難讓大眾接受把含氚的處理水排入大海。相關科學資料只能強調「在目前的狀況下,氚對人體的影響非常小」。由於日本社會對瑕疵非常不寬容,所以含氚的處理水的最後處理方式非常棘手。廢爐資料館特別安排導覽人員花時間介紹「氚」,也反映出了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非常煩惱「氚」的問題,也很擔心被人說閒話攻訐。

聽導覽人員解說,雖然可以得到一些新知識。但是一個小時內不能自由參觀自己關心的展示內容,這種感覺並不好。

<大熊―雙葉―浪江>

離開廢爐資料館後,我沿著國道6號線繼續北上,前往這一天的目的地:浪江町的住宿設。

2015年,我第一次來到國道6號線的福島區間時,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富岡町的本岡地區至浪江町南邊地帶沿途的「歸還困難區域」的警告牌。以及大熊町的熊熊町地區的被金屬柵封住入口的民宅。2023年,這一帶區間還是有「歸還困難區域」,但是很多本來是「歸還困難區域」的地方都解除管制了。


從國道6號線看福島第一核電廠。福島第一核電廠就位在大熊町和雙葉町的交界地區。


浪江町的住宿設施。設施的停車場有一台偵測背景幅射劑量的儀器。

◆◆◆

第四次福島之旅的第二天,我見識到了很多福島的變化。海岸附近建了新的堤防和道路,國道6號線沿途的管制地區也少了很多。福島的災後課題依然存在,但是正在一步一步地解決中。


第四次福島之旅第二天GPS路線圖。
(背景地圖:© OpenStreetMap contributors)

◆◆◆

<照片比較>


鹽澤海水浴場(2019年)。鹽澤海水浴場就在廣野火力發電廠旁邊。這一年,海水浴場還沒有開放,但是道路沒有封鎖,所以有不少衝浪客自己來玩。海水浴場只有停車場,沒有其他設施。


鹽澤海水浴場(2023年)。海水浴場在前一年正式開放。多了一座監視台。


鹽澤海水浴場(2023年)。停車場旁邊多了更衣室和廁所。

◆◆◆


JR常磐線J-Village站(2019年)。2019年的黃金週,J-Village站才剛開站不滿一個月。當時還是臨時列車停靠站。


JR常磐線J-Village站(2023年)。車站已在2020年升級成正規車站。車站前多了自動販賣機和棚子。

◆◆◆


山田海岸(2019年)。2019年的這一帶雖然有路可走,但是最靠近海邊的縣道還在施工,無法通行。路旁堆了很多除染廢棄物。


山田海岸(2023年)。最靠近海邊的縣道已經可以通行了。

◆◆◆


從天神岬運動公園向南眺望山田海岸(2019年)。山田海岸堤防內有廢棄物處理設施,附近堆有很多除染廢棄物。


從天神岬運動公園向南眺望山田海岸(2023年)。山田海岸堤防內的防災綠地的樹長高了。

◆◆◆


JR常磐線富岡站附近(2019年)。未整備的空地、工程用土、歪掉的交通標誌、福島第二核電廠。


JR常磐線富岡站附近(2023年)。海岸堤防、「濱街道」、防潮林、福島第二核電廠。

◆◆◆


富岡町「富岡消防署北」路口(2015年)。從這裡繼續走下去,就變成管制區域,只有汽車才能通行。


富岡町「富岡消防署北」路口(2019年)。同2015年。


富岡町「本岡」路口(2023年)。這一帶的管制解除。路口名稱改為「本岡」。

◆◆◆


國道6號線(富岡町本岡新夜之森附近)的背景幅射劑量號誌(2015年)。幅射劑量告示號誌還在測試中。


國道6號線(富岡町本岡新夜之森附近)的背景幅射劑量號誌(2019年)。幅射劑量告示號誌已啟用。數值還相當高。


國道6號線(富岡町本岡新夜之森附近)的背景幅射劑量號誌(2023年)。幅射劑量已經降低,附近一帶已有不少地區已解除管制了。

◆◆◆


大熊町熊熊町地區(2015年)。管制中。各家各戶的入口都被金屬柵封住。


大熊町熊熊町地區(2019年)。管制中。各家各戶的樹木枝葉變多了。


大熊町熊熊町地區(2023年)。這個地區已在前一年(2022年6月底)解除管制。入口已無金屬柵。

第四次福島之旅(1)

2023年的黃金週,我去了一趟福島濱通地區,見證福島的災後重建狀況。

在這次旅行之前,我已經去過三次福島。狀況如下:

<第一次:2011年5月中旬(311震災的兩個月後)>
本來我在這一年年初就有想過在黃金週去福島旅行,但是311的震災打亂了我的計畫。當災害狀況稍微安定後,我決定還是要去一趟福島。只是濱通一帶的道路因為海嘯及核災的關係禁止通行,所以我就改去內陸的會津。我去會津的時候,我住的旅館就有收留災區的避難民眾。

<第二次:2015年的黃金週>
福島濱通地區的國道6號線在前一年的9月解除部分管制,開放汽車通行。我就利用黃金週的連假期間到以前一直想去的濱通地區。我從磐城的泉站出發,沿著國道6號線北上,看了福島濱通地區可以通行的地區,也看了宮城的海岸地帶。大部分的地區都在重建中。當時國道6號線的部分區間不能在路邊停車,也不能打開車窗。

<第三次:2019年的黃金週>
這次和第二次一樣,從磐城的泉站出發,沿著國道6號線北上,看了福島濱通地區可以通行的地區。2019年福島海岸附近可通行的路段比2015年多。有些地區開放車輛通行,但是還在重建中。有些地區則已經重建完成。

◆◆◆

我的第四次福島之旅的目的和第二、第三次一樣,想親眼看看福島濱通的變化。出發方式也和前兩次一樣,搭常磐線特急列車到磐城的泉站,再開車北上。我選擇從泉出發,是因為這個車站離福島縣內最大的觀光地小名濱最近。

<第一天>
從泉站開車出發,先到三崎公園看風景,再到小名濱港的觀光物產中心。


從三崎公園眺望小名濱港。


小名濱港。

小名濱一帶在震災當時是海嘯災區,觀光物產中心在受災八個半月後恢復營業。2018年,觀光物產中心附近蓋了一間超大型商業設施,吸引了不少外地觀光客來這裡消費。現在的小名濱可能比震災之前還要熱鬧,算是完全走出了震災的陰影。


2015年,小名濱已經恢復震災前的面貌。


2019年,小名濱多了一棟超大型的商業設施。這一天,遊客雖然多,但是上午11:30觀光物產中心還找得到車位。


2023年,小名濱的遊客比2019年還多。

2023年的黃金週,日本實質上算是回歸疫情前的狀態,出遊的人非常多,住宿訂房和交通訂票都非常難。但是我搭的常磐線特急列車還是有空位。在泉站下車的人比我前兩次來這裡時多,但是感覺起來就只是假日的地方小站,不能和東京的車站相比。但是一到觀光物產中心,才發現這裡出遊的人非常多。上午11:00,停車場的小型車位就已經全滿,結果觀光物產中心就把大型車的車位分給小型車。物產中心內的各家海鮮丼的店在11:00左右就全部大排長龍,比2019年熱鬧很多。


觀光物產中心旁的偵測背景幅射劑量的儀器。2023年偵測背景幅射的儀器比2019年少了很多。這裡的背景幅射劑量已經低到可以忽視的程度。儀器的象徵意義比實質意義大。


觀光物產中心二樓的震災展示區。這裡有重現震災當時民眾在避難設施生活的樣子(2015、2019、2023年的陳列方式幾乎沒有變)。但是避難設施生活以外的展示內容則每次都不一樣。這代表展示區有一直努力更新資料。

在小名濱港吃完午餐後,就沿著海岸附近的縣道北上。

◆◆◆

2019年,小名濱以北靠近海岸一帶的公路還有一部分區間無法通行。2023年,這一帶的公路已經全部可以通行了(2021年通車)。

小名濱以北靠近海岸的縣道兩側整備得非常漂亮,而且還被規劃成自行車路線「磐城七濱海道」。沿途地勢較低的區間有建新的堤防和防災綠地。雖然是黃金週,但是我完全沒有遇到塞車。途中的薄磯地區有一間介紹這一帶受災狀況的「磐城震災傳承未來館」(2020年落成)。


磐城七濱海道。道路的肩線部分畫有藍色的自行車誘導標線。


磐城震災傳承未來館。


磐城震災傳承未來館的內部。

我在2015年和2019年已經看過了不少介紹震災的展示設施。2019年之後,日本的311災區似乎又多了一些新的震災展示設施。這一類設施大多會介紹311當時的地震、海嘯、核災、避難等狀況。磐城震災傳承未來館也不例外。

磐城震災傳承未來館對於沒有看過311震災相關展示的人而言或許還不錯,但是對我來說,展示內容稍嫌貧乏。相較之下,小名濱的觀光物產中心二樓的展示區的展示空間雖然小,但是可看性比較高。磐城震災傳承未來館雖然有介紹地震、海嘯、核災方面的資訊,但是這些資訊在別的展示設施可以看到更多。至於「只有在這裡才看得到的展示資料」則不多。結果我在這裡只停留了15分鐘。

換個角度來看,磐城在311震災當時受災範圍僅限於海岸地帶,都市機能幾乎沒有受到影響。所以磐城就成為處理核電廠事故的準備基地,很多媒體也在這裡蒐集福島的最新狀況。由於日本東北地方有太多受災狀況比磐城嚴重的地區,這個震災展示設施的內容沒有其他地區那麼「強烈」,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磐城震災傳承未來館眺望薄磯防災綠地及海水浴場。薄磯防災綠地的位置本來有學校操場和住宅區。311震災後,這一帶的房舍被海嘯沖毀。重建時,住宅區移到離海岸較遠、地勢較高的地方。這個地區則是加高,規劃成有堤防功能的防潮林(防災綠地)。照片中的道路是防災綠地內側的道路。主要幹線的縣道在防災綠地外側(被防災綠地擋住了)。縣道和海水浴場之間還有混凝土堤防。所以這個地區有多重防災的效果。

離開了磐城震災傳承未來館後,我繼續沿著海岸附近的道路北上,到了四倉港後折返。之後在磐城市內隨處看看,結束了第一天旅程。

◆◆◆

第四次福島之旅的第一天收穫並不多,就只是確認了小名濱地區到四倉港間的縣道完全通車,而且沿途可以看到有多重防災效果的堤防和防災綠地,然後途中有一個2020年落成,展示內容略顯不足的震災展示設施。

再過幾年,防潮林的樹木長高後,這一帶的海岸風景可能又不一樣了。


第四次福島之旅第一天GPS路線圖。
(背景地圖:© OpenStreetMap contributors)

日本のひどい中国語研修資料

数年前に見た、ある観光業に関する中国語教材のことが忘れられない。その教材は、通訳案内士と関係のある団体が制作した研修資料の一つだった。ホテル、レストラン、観光案内所、非常時の対応等各種場面を盛り込んだ会話集で、日本語会話例文の下には簡体字と繁体字の例文がついていた。通訳案内士や観光業の接客現場の人向けに、実際の場面で役立てられることを期待して、わざわざこのような資料が用意されたのかもしれない。

通訳案内士と関係のある団体が発行した外国語教材なのだから、さぞかし権威があるそれなりのものだと思っていた。通訳案内士は日本で唯一の語学に関係する国家資格なのだ。しかし、私はこの中身を見て、その内容の大変なひどさに驚いてしまった。なぜなら、現実の中国語世界で使用しない表現で満ちあふれていたからである。

■ひどい理由1 日本語例文がひどい

この教材のタイトルの一部には「中国語テキスト」と書かれているので、日本人が普通このような表現を見れば中国語教材だと思うはずだし、私が初めてこのタイトルを見たときにもそう思っていた。しかし、実際にその中身を見て、そうではないことがわかった。この研修資料の中国語の例文は日本語の例文を翻訳したものにすぎず、むしろ「日本語テキスト」に中国語の翻訳がついているといった方が正確なのかもしれなかった。

つまり、この研修資料は、まず、ホテル、レストラン、店舗、観光案内所、非常時の対応等各種場面の日本語会話例文をつくってから、これらの例文を簡体字や繁体字中国語に翻訳してもらったというものだった。確かに、翻訳内容から見て、簡体字、繁体字の例文とも中国語母語話者が翻訳したものにはなっていた。しかし、その翻訳が通訳案内士の実用に足る研修資料かどうかという、翻訳以前の問題がそこには存在していた。

もっと言えば、そもそも、実際のホテル、レストラン、店舗、観光案内所等の現場で使われる表現を真剣に考えたことなどなくつくられているのかもしれなかった。研修資料の中にある日本語オリジナルの例文は日本人中心の世界観でつくられたものであって、日本語例文をつくった人は実際のニーズをわかっていたのかどうかは疑わしいものだった。

例えば、日本語例文には、旅館の従業員が接客時に使う言葉として「〇〇(地名)へようこそ」、「私どもの旅館へようこそ」、「お待ちいただき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というのがある。
しかし、これらは一般的にそうそう耳にしない表現である。日本のいろいろなところを旅行し、各地の旅館で大変心のこもったおもてなしを受けて感動したことはあっても、私は旅館でこのようなやりとりを聞いたことはない。
日本語例文をつくった人は、言語表現の程度を区別することなく、このような極端な表現の文も書いてしまっていた。日本語の例文がふさわしくなければ、それに合わせて翻訳された中国語文も当然どうやってもおかしくなってしまう。

ほかにも、例えば、日本語例文には、クレジットカード支払いの例文として、お客さんが「カードでお願いします」と言うと、店員は「もちろんです。カードをお預かりできますか」と答えるというものがある。
しかし、私は日本の店舗で買い物をするときに「もちろんです。カードをお預かりできますか」などという言葉を言われたことがない。ちなみに、私が以前台湾に住んでいたころもまた、台湾の店員が似たような言い回しでお客さんと話をしているのを聞いたことがないのだが。
現実には使わない日本語の例文が中国語に翻訳されるだけでなく、その表現が現地でも聞かれない、大変奇妙な中国語例文も登場するのである。

■ひどい理由2 中日翻訳がひどい

たとえ日本語例文が正確であったとしても、さらにもう一つの翻訳者の技術不足という大きな問題は、当ブログでも何度も紹介しているが、この研修資料にももちろん存在する。
一般的に、日本における翻訳資料の品質が相当ひどいことは、中国語を母語にしている人間であれば薄々でも気づくことである。この研修資料も御多分に漏れず、語学を少し学んだ学生の翻訳練習という翻訳レベルにとどまっている。
つまり、オリジナルの例文の日本語語彙を中国語の語彙に変換し、その変換した語彙を中国語の文として組み立てただけであって、日本語オリジナル例文を「同様の状況下での中国語の一般的な表現方法」に変換したわけではないのである。
その結果、中国語例文は簡体字、繁体字の例文を問わず、確かに文字や語彙が中国語であっても、表現方法には日本語の言い回しが入ってしまっている。

翻訳技術が足りないほか、翻訳者の母語知識も不十分と思われる箇所が散見される。店舗での買い物についての簡単な会話でさえ正確に翻訳できていないのである。
例えば、決済場面での日本語例文の中国語翻訳は現実とは全く違ったものになっている。中国語翻訳をした人は、台湾で買い物をした経験がないのかもしれない。
私が台湾で過ごした学生時代、書店で本を買い、ファストフードでハンバーガーやチキンを買い、コンビニで飲み物を買うときには、店員から「請問您要刷卡還是付現」(カードですか現金ですか)と聞かれていた。業種を問わず、全ての店舗でこのような方法で聞かれていた。学生時代以来、買い物で各業界業種の店員が同じ言い方をするのを聞いてきたため、これがほぼ熟語レベルの「定番表現」と言えるし、台湾人であれば誰でも言える表現である。

研修資料にある日本語部分は無視して、中国語の例文だけを眺めてみても、残念ながら、中国語翻訳者の経験値、あるいは、経験がなかったとしても、中国語翻訳者自身の言葉を知ろうとする意欲の欠如が透けて見えてしまう。
恐らく、自国のホテルに泊まったことがないし、レストランに行ったり店舗で買い物をしたりすることも少なく、サービスカウンターの人がどのようにお客さんと話すかを知らないかもしれない。母国に戻ったにしても、ホテルに泊まったり、レストランで食事をしたりする機会はなく、せいぜい飛行機に乗るぐらいだったのではないか。
航空会社の機内サービスのせりふは非常によい接客表現の例だが、翻訳者はこれらからでさえ自分の母語の接客表現を学んでいないのかもしれない。
だから、訳出した中国語例文が非常に失礼なものになっている箇所がちらほらとあり、現実の中国語圏のホテル、レストラン、店舗、観光案内所等の接客時には到底出てこない文で満ちあふれているのである。

■ひどい理由3 使い勝手への配慮がない

人の知識には限りがあり、全てを知ることはできないから、私が翻訳をするときもいつも悩んでいる。ある日本語を「同様の状況下での中国語の一般的な表現方法」にどのように変換すべきなのかはいつもわからない。ここで諦めないで更にどのような語彙選びをするかを考えて、より利用者に読みやすい表現を模索することが肝心である。
わからなくなったとき、私は台湾にあるネット掲示板の語彙表現情報に当たることにしている。あるいは、台湾の友達にメッセージやメールを送ってやりとりをする。

観光分野を例にとると、台湾に住んでいた20数年前、日本旅行に関するネット掲示板があった。そこに非常に多くの情報が蓄積されている。これらの掲示板には、台湾人が中国語でどのように日本のことを書いているか、中国語でどのように日本旅行の経験を伝えているか、中国語でどのように日本の各種観光施設や商品やサービス等を呼んでいるかがわかる。
これらの掲示板のやりとりから、日本に来る台湾観光客がどのような語彙を使って情報交換するかがわかれば、翻訳をする際、このような観光客が知っている語彙を選んで使うことができる。ただ単に日本語を中国語にするだけでなく、このような情報資源を利用することで、結果的に読み手である観光客により使いやすいものにできる。

一方で、この研修資料の中の中国語翻訳を読んでみると、観光客同士が情報交換する際によく使われる語彙があることは全く考慮されていないことがすぐにわかる。この研修資料を翻訳した人は、ほかの人とやりとりをして事実確認をしていないし、観光客同士の情報交換用の表現の有無の確認もしていないと思われる。翻訳する人がこのような作業に関心がないのならば、翻訳をした内容がたとえ文章として問題はなかったとしても、現実の観光客がなじんだ母語表現とは異なるものとなる。

■まとめ

私が通訳案内士の研修資料としての「中国語テキスト」に期待したいものは、多くのホテル、レストラン、店舗等で使われる、ある程度の接客知識がある人がまとめた日本の接客業の標準的なせりふだが、残念ながら、日本語オリジナル例文は専門知識が一つもない人が自分の想像でつくったものだった。この非現実的な日本語例文を忠実に中国語に翻訳したところで、中国語例文ももちろん問題ありとなる。
しかし、たとえ日本語例文がよかったとしても、中国語翻訳者の訳文を見ていると、母国の接客での言い回しの知識がなく、これらの言い回しに関心もない、観光客が使う実際の言い回しを調べる関心はなく翻訳してしまっていることが見えるので、中身が非常にひどいものになるのは当然と言えるかもしれない。

それにしても、納得できないのは、これらを通訳案内士の研修に関係する団体が制作したということである。このような団体の中には中国語が母語の中国語の通訳案内士がいるはずである。中国語を母語にする人材が研修資料の問題点について何らの指摘をしないのはどうしてなのかということに私は非常に驚いている。
せめて、この研修資料をうのみにして、実際の場面に使用する通訳案内士がいないことを願いたい。

(原案:黒波克)
(翻訳:Szyu)

2023年東京馬拉松觀賽回顧

2023年3月5日,東京馬拉松重新回歸大型的市民路跑賽。這一天,我有到現場觀賽。

這場路跑我雖然感興趣,但是我沒有留意大會發布的消息,所以錯失報名機會。不過我有一名很久沒有見過面的台灣的大學同學有來日本參加這場路跑。所以我就利用這個機會到場觀賽,幫同學加油,然後順便觀察一下日本民眾對這場大型路跑賽的反應。

◆◆◆

我雖然曾經在路邊看過幾次東京馬拉松,但是從來沒有想過要幫當中的某個特定跑者加油。2023年的東京馬拉松的參賽人數是38000人。要從這麼多跑者當中找出朋友並不容易。為了這件事,我有向以前曾經幫我加油過的日本友人請教。

日本友人給我的建議如下:
・帶國旗:有顯眼的識別物,朋友就容易發現我。
・遠離車站:離車站越遠,觀賽民眾就越少。站在人少的地方比較顯眼。
・避開花圃:沒有花圃,才能站在靠近賽道旁。
・多預留移動時間:如果人行道上的人潮過多,移動會很花時間。

日本友人以前幫我加油時,會先選兩個點。比賽時會打電話給我,向我確認我到達某個地點的預估時間。如果第一個點有達到加油的目的,第二個點就可以放棄。

但是這次狀況不一樣。我的朋友是專心跑步型的人,而且跑全馬的經驗不多,真的需要集中精神和42.195k的路途格鬥。我不想給朋友負擔,所以完全不考慮用電話聯絡。我只向朋友確認服裝,然後從朋友通過各個記錄點的成績來推算朋友通過某處的可能時間帶,再從跑者的人群中找出朋友。為了預防萬一,我必須多設幾個觀賽地點。

一開始我選了14個地點(8個車站)。考慮移動時間後,我再從中挑出了7個地點(4個車站)。我要在這7個地點觀賽,然後想辦法找出朋友。

<7個觀賽地點>
8.5k:千代田線新御茶水
17.5k:大江戶線藏前
19.1k:大江戶線藏前(回程)
21.5k:大江戶線森下
26.3k:大江戶線森下(回程)
35.3k:三田線內幸町
39.7k:三田線內幸町(回程)

我也針對這些里程製作時間的速查表。讓我能從最新資訊簡單估算出朋友經過這些地點的時間帶。

◆◆◆

以前跑東京馬拉松時,10k之前的賽道都非常擁擠,大家是過10k左右才跑開。所以我並不期待在10k之前的地點發現朋友。8.5k的新御茶水(小川町)的觀賽地點是以姑且一試的心態設的。因為我比較熟悉這一帶的地形,容易隨機應變。藏前是以前日本友人幫我加油的地方。森下和內幸町則是我跑東京馬拉松時覺得路旁民眾比較少的地方。

我在0920左右就到新御茶水(小川町)的地點等待。觀賽的民眾意外地少。沒等多久,就看到馬拉松的前導車。接著就是這次比賽的菁英選手群。菁英選手群通過之後,就是實力派的市民跑者群。之後,我就開始上網確認朋友通過起跑點以及5k的時間,然後估算朋友到達8.5k的時間。


通過8.5k小川町一帶的菁英選手群。

我觀賽的主要目的,是幫我的大學同學加油。我希望能多遇到幾次同學。次要目的則是看能不能遇到一個住在地方都市的日本友人。如果能遇得到,我也會為他加油。日本友人只要能遇到一次,就算任務成功。

我在8.5k的地點有發現日本朋友,但是沒發現我的大學同學。因為賽道真的很擠,找人真的很不容易。日本朋友跑在賽道中央,並沒有發現我,但是知道有人在叫他。

我在8.5k一直沒有看到大學同學,我有點擔心同學出狀況。不過後來發現同學已經通過了10k,我就馬上搭地鐵趕到17.5k地點等待。

在17.5k的地點,我又找到了參賽的日本朋友。這次日本朋友也看到我了。朋友幸運地中籤,從日本地方都市來東京參賽。他雖然有耳聞我可能會到場觀賽,但是可能沒有放在心上。結果他發現我真的到場幫他加油,自然是驚喜萬分。我在17.5k地點依然沒有看到我的大學同學。我推測同學可能已經通過17.5k後,就馬上轉移陣地,到19.1k等待。

在19.1k,我沒有看到日本友人,但是我終於發現大學同學了。大學同學真的跑得非常專心,和路途格鬥,我喊了好幾聲後才發現我。有幫大學同學及日本朋友加到油,我算是達成了我自己設定的任務最低要求,稍微鬆了一口氣。接下來,就只是看能否在之後的幾個點繼續找到同學了。

◆◆◆

這次觀賽,我是從0920開始看。當朋友通過了我的觀賽地點,或是我覺得朋友已經通過時,我就移動位置。最後在1500看完收工回家。8.5k的小川町一帶觀賽民眾並不多,不過我之後去的藏前、森下、內幸町的民眾都不少。但是只要走個兩三百公尺,還是可以找得到理想而且顯眼的加油位置。我在移動時也沒有遇到人潮阻礙。有可能是我選的觀賽地點還不錯,也可能是東京街頭的人潮還沒有完全恢復到疫情前熱鬧的日常狀態。觀賽民眾也大多戴著口罩。

我在觀賽地點等朋友時,也有順便幫台灣的跑者們加油。疫情緩和後,能來日本路跑是可喜可賀的事。我體驗過跑馬拉松的辛苦與快樂,所以我也儘可能以理解跑者感覺的角度來加油。

在8.5k地點觀賽時,我有遇到一名台灣遊客,對方的朋友也有來參加東京馬拉松,但是對方不知道該怎麼從人群中找出參賽的朋友。因為那時候我自己也在摸索觀賽的方法,而且我在8.5k也沒找到大學的朋友,所以沒辦法給對方適當的建議。

在26.3k地點,有一名台灣跑者問我有沒有帶鎮痛噴劑。可惜我沒有想到要帶這種東西。沒幫上忙,我心裡多少有點遺憾。這樣的場面或許不多,但是以後如果還有觀賽的機會,我可能會帶一小罐噴劑當預備。

在35.3k地點觀賽時,有一名年邁的日本跑者在我面前的賽道上摔倒,讓我的內心面臨了倫理的掙扎。這名跑者摔得似乎有點重,沒辦法自己爬起來,而且就在我面前的賽道上。我覺得應該要去幫忙,但是我不能任意侵入賽道,因為這可能會影響其他參賽者。還好工作人員和警察有及時趕來確認。這名年邁的跑者被扶起來後,稍微休息了一下又繼續前進了。這個觀賽的經驗,讓我思考了很多事情。

◆◆◆

我選的7個地點中,21.5k的森下因為離19.1k的藏前回程地點太近,所以我完全撲空。其他6個地點當中,我在3個地點找到了大學同學,另外3個地點有找到日本朋友。從結果來看,在不做任何聯絡的前提下,在38000人當中找出了兩個朋友,這個任務還算成功。大學同學和日本朋友穿的服裝顏色都算顯眼,這也是讓我發現他們的原因。由於大學同學跑得非常專心,所以這次帶國旗的效果不大。但是手上拿著國旗,很多台灣跑者就會向我打招呼,我也很樂意幫台灣跑者加油,觀賽的氣氛很熱鬧,不會覺得無聊。

我在事前有整理預估時間用的速查表,但是幾乎沒有用到。因為我在觀賽時一直在用手機的APP「R-navi」確認朋友是否通過晶片記錄點。「R-navi」有每5k的簡單預估功能,還算實用,所以沒有必要再拿出速查表。但是我製作速查表也沒有白費時間。因為我有思考過晶片記錄點和觀賽地點的距離。這個經驗可以讓我在腦內修正APP的預估結果。

「R-navi」可以用參賽者的號碼或名字查到參賽者的最新晶片記錄。名字只要輸入一部分字串就可以查得到。查英文名字時的檢索字串可以不完整,但是大小寫必須完全相符才行。

我得知大學同學和日本朋友有在跑路跑,都是最近半年的事。這次能在東京馬拉松幫兩個朋友加油,我自己也相當高興。

特別是大學同學,真的是好久沒有見面了。以前在台灣讀大學時,台灣跑步的民眾並不多,感覺起來大家並不關心跑步。但是現在大學時代的同學當中,連我在內有三個人受過京都和東京馬拉松的洗禮。這種感覺真的非常特別。

2023年京都馬拉松賽後回顧

2023年2月19日,我參加了京都馬拉松。受疫情影響,等了三年,終於再度體驗了豪華的大型路跑。

我的上一場馬拉松是2020年的京都馬拉松。那場比賽是疫情爆發後的最後一個順利舉行的日本大都市的大型市民馬拉松。京都之後的其他大型市民馬拉松都因為疫情而取消。京都馬拉松像是在最後關頭趕上末班車的比賽。

日本社會開始適應疫情後,市民馬拉松活動又陸續復活。不過舉辦方式變了很多,例如縮小比賽規模,或是不考慮海外市民跑者參賽的可能性。

2023年的京都馬拉松的規模比照疫情發生前,而且大前提就是讓海外市民跑者也能參賽,算是日本大都市大型市民馬拉松恢復「日常」的指標比賽。不過由於日本社會的疫情管制還沒有完全結束,所以大會還是有一些細節部分必須配合防疫政策。例如要求參賽者量體溫、報到時要提交健康確認的表格(以前不用提交)、比賽時則要跑者過了起點後再脫口罩等。

◆◆◆

這一年,我有很多工作要忙,運動的時間少了很多,但是我還是找到有效率而且適合自己的練習方式。賽前一個月,我練得還算有自信。不過有了自信幾天後我就因為拉筋傷到大腿肌肉,再過兩天又得了感冒。命運實在是在捉弄人。

感冒不是好事,但是這場感冒讓我暫時不敢運動,結果讓大腿有時間從的受傷當中恢復。如果沒有得感冒,我可能會強迫自己跑步,就可能加深大腿的傷勢。我是賽前十天才重開路跑練習。大腿的傷雖然沒有完全好,但是已經不影響長跑了。

賽前十天,已經可以看到比賽當天的氣象預報。氣象預報指出比賽當天的京都會下雨。天氣的狀況還是有機會變,所以我也有祈禱比賽的那一天的天氣會好轉,但是偏偏比賽那天的預報的雨天圖案一直都沒有變,我也只能認命了。比賽當天,集合時的雨勢不小,起跑前才終於緩和。

當天的天氣雖然沒有特別冷,但是雨中跑步的的感覺並不好受。我在賽前六天還練過一次23k的長跑,狀況還好,後半還是有能力加速。但是實際比賽時,可能因為濕度太高,所以體力消耗得很快。我過了15k就覺得累了。之後我就告訴自己,不要在意成績,但是要努力「跑」完全程。最後我在大會時間五小時半之前通過終點。

這次馬拉松的成績雖然不好,但是通過42k地點時,自己還是相當感動。雙腿雖然非常累,但是沒有抽筋,大腿的傷勢也沒有惡化。一切都平安。

◆◆◆

2020年的京都馬拉松也是下雨。當時的我也有感受到高濕度下跑步的辛苦。成績雖然不算理想,但是還可以接受。2023年這次的感覺更不好。成績比2020年慢了二十分鐘左右。

2020年京都馬拉松因為下雨的關係,河濱賽道變成爛泥路,非常難跑。這也是我在這次賽前擔心的事。不過這次實際跑到河濱道路時,才發現河濱的泥土地已經鋪上了泥沙材質的人工特殊路面,賽道上不再有爛泥,跑起來非常安心。只是我的體力在前半已經消耗過多,新的河濱路面並沒有改善我的成績。

以前跑京都馬拉松時,京都市役所附近的路段的GPS測位會出問題。例如測到的跑速過慢,甚至發生GPS軌跡飄移。這次換了性能比較好的新錶,還是發生了速度異常的現象。這一帶的天空並不狹窄,但是測位效果非常差。其實我前一天在京都車站對面也做過GPS測位,花了將近10分鐘才抓到衛星訊號。京都車站前的天空比京都市役所前更寬,但是抓衛星訊號卻很花時間,真的非常不可思議。

這次的路跑,我做了兩件以前參賽時沒做過的事。一個是在途中上廁所,一個是聽音樂。大型市民馬拉松設的臨時廁所通常不多,所以途中的廁所多半大排長龍。以前我為了成績,沒有在途中上過廁所。另外,我為了感受沿途民眾熱情的加油聲,我跑馬拉松時不聽音樂。

這次我在15k左右就已經覺得體力消耗過多,所以我決定找一個排隊人數少的臨時廁所區上一下廁所兼小憩。最後在18k左右找到一個排隊的人不多的臨時廁所區。因為人不多,所以損失的時間不多。但是上完廁所後才發現雙腿已經相當疲勞,重新起跑意外地花力氣。之後我再怎麼累也不敢用走的。因為我怕一走,就跑不起來了。

由於我在賽前已經知道會下雨,我猜在路旁觀賽的民眾不會多,而且受到疫情影響,民眾可能也不願意大聲喊加油,所以我這次特別決定用聽音樂來維持士氣。我雖然沒有期待民眾加油,不過我跑到北山通時,還是聽到一些民眾喊加油,讓我覺得非常感激。當我過了30k之後,音樂就變成支持自己的重要工具。我的雙腳就跟著耳邊的音樂節拍不斷向前踏,讓我撐到了終點。

馬拉松對一些市民跑者來說算是極限運動。持續跑到終點並不容易。有些人跑不到一半腿就抽筋了,沒抽筋的人也可能因為肌肉疲勞無法妥善控制自己的步伐。我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跑到後半,遇到轉角賽道時,我很難控制自己的腳步轉向。自己不能控制自己時,心裡頭多少會冒一些火氣。當賽道上的跑者多半無法精確控制自己的步伐時,很容易發生碰撞。在虛弱狀態下受到碰撞,也會讓人冒火。事後想想,這些都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很多人都已經到了極限。我內心火氣的本質也是自己無法控制自己、自己不夠堅強。結果馬拉松不只可以確認體能狀況,也能發現自己的內心脆弱的部分。

◆◆◆

三年沒來京都,我在比賽前的兩天,在京都車站逛了好幾回,也照例到梅小路公園內的日本庭園走了一遭。車站和日本庭園不是特別的觀光景點,但是卻是讓我能一個人能靜靜地休息放鬆的地方。我在這兩個地方都差點流下淚水。

在京都的三天,我也照例吃自己喜歡的豚骨拉麵、豪華的漢堡及甜點。

跑馬拉松,會讓身體非常疲倦,但是在京都停留的三天,讓我釋放了不少心裡頭的壓力。

日語聽力雜感

我在日本生活了超過十年,我一直有在設法提升自己的日語能力。但是超過十年,還是有很多地方無法突破。因為日語不是我的母語。

我有日語方面的問題時,我常常會去問一名從事文字工作的日本友人。我問問題的時候,還會順便向友人確認「一般日本人大概是在什麼階段學會這個詞」。

我確認「日本人大概是在什麼階段學會這個詞」的目的是為了了解這個詞彙的難度。例如小學階段就會的詞彙是簡單的詞彙,高中以後才會的詞彙就比較難。從這些資訊可以推論日本人的生活。例如在什麼年齡階段、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可以接觸到這樣的詞彙。

但是這個問題不一定會得到答案。因為「什麼時候學會某個詞」,有時候並不明確。什麼樣的情況能算「學會」,也很難判斷。很多情況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聽到了某個以前沒聽過的詞,然後自己腦補這個詞的意思,然後就開始用。這樣算不算是「學會」,真的很難說。友人有時候也很難說自己是在什麼階段會某個詞。

友人舉了一個她自己的例子。她在出社會之前,一直以為日語的「本当」(hontou)是讀作「hondou」。她從小時候就一直用這個詞,一直這麼讀,從來沒有發生問題過。但是她出了社會,從事文字工作之後,才驚覺自己以前搞錯讀音了。結果友人是出了社會後才知道「本当」真正的讀音。但是她小時候就已經在用這個詞了。

友人雖然搞錯讀音,但是友人的生活環境中沒有人覺得有問題,也沒有人覺得她說錯、讀錯。這是因為現實中大部分的日本人在說話時,沒有清淅到會讓人覺得「hontou」和「hondou」極端不同。

友人是因為工作上必須精確使用詞彙,所以才發現自己的問題。日常生活中不需要精確使用詞彙,而且很少有打字機會的人,如果小時候搞錯了某個詞的讀音,有可能一輩子也不會發現。除了讀音以外,有些人在使用某些詞彙時,可能根本沒搞清楚詞彙的意思,或是不知道這個詞彙可以用哪些漢字來書寫。這一點也不奇怪。

當初我得知友人是在工作之後才發現自己搞錯了「本当」的讀音,我稍微有點意外。因為這是初級日語的詞彙,外國人只要好好學,應該都不會搞錯。不過仔細想想,日本人學日語的方式和外國人不同。日本人是小時候直接聽周圍的大人說話,聽到什麼就模仿什麼。聲音模仿得不一定精確,也未必完全了解意思。我在學中文時也是這樣。我是上學後,才開始同時學中文詞彙的讀音、意思和書寫方法。課本沒寫的日常表達還是用模仿的。雖然我還是會去思考這些課本沒寫的詞彙該怎麼用文字正確書寫,但是還是會有搞錯音的時候。因為我的模仿對象使用詞彙的方式未必正確,音可能是隨便讀的。

友人也告訴我她學生時代的同學的故事。以前她班上有個同學喜歡把流行歌曲的歌詞寫在黑板上。有一次,有另外一個同學指出歌詞寫錯,引發了爭執。友人的同學寫錯歌詞,是因為那名同學沒有看過真正的歌詞。完全是憑聽力、記憶力和腦補寫出歌詞。

當時很多日本人是從收音機和電視聽流行歌。收音機只有聲音,電視雖然有影像,但是沒有歌詞字幕,所以一般日本民眾沒有機會從這些管道看到歌詞。因為從收音機和電視就能聽流行歌,所以很多家庭也不會特別去買唱片、錄音帶等。喜歡流行歌曲的人就只能憑聽力和想像力腦補出歌詞。這種腦補出來的歌詞當然不精確。很多日本人是去唱卡拉OK後,才從卡拉OK的畫面得知「原來歌詞是這樣寫的啊」。

現在電腦資訊發達,網路上很容易就能找到流行歌曲的歌詞,所以腦補歌詞的時代結束了。但是從友人舉的例子可以知道日本人在聽自己的語言時,也未必聽得精確。

我現在看日本的新聞報導時,聽到的內容幾乎是直接完全吸收。我在生活和工作上和日本人溝通對話基本上也沒有問題,但是偶爾還是會遇到無法聽清楚的日語。我工作時會接觸到各種日本人,如果我沒有聽清楚對方的說話內容,我還是會緊張。

我聽不清楚的原因,大多是對方說話沒頭沒尾,或是對方咬字不清,也可能是對方用了我不知道或是不熟悉的詞彙。日本人遇到類似的狀況時,大概也很難聽得清楚。

我會緊張,是因為這是溝通的危機。日語不是我的母語,我必須要用非母語和一名說話沒頭沒尾、口齒不清,或是不太會拿捏用詞的人溝通,這並不容易。另一方面,我知道自己的日語還有無法克服的弱點,所以遇到聽力挫折時,就算問題是在對方,還是會影響到我自己的自信。

一個日本住宅的重生(2)

在日本人的感覺中,木造住宅的壽命大約30年。30年壽命,並不是指用了30年就不能住了,而是很多住宅會在屋齡30年左右拆除重建。住宅重建的原因包括家庭成員發生變化、衛浴設備老舊、木材劣化等。房子如果沒拆掉的話,當然還是可以繼續住人。只要屋主平時有妥善維護,就可以延長房屋的壽命。

我的朋友在東京近郊某個地方都市買的木造獨棟住宅,屋齡就達45年。由於原屋主有努力維護,所以朋友拿到的房子的狀態相當好,當然可以住人。不過要用來出租時,還是必須整修。

木造房子的優點就是比較容易整修。就連核心構造的梁、柱都可以換。只要把老舊的部分換新,房子就能一直保持結構強度,屋齡的意義其實不大。朋友的整修計畫是把所有的榻榻米和室改成普通的房間、換新廁所、視情況修理老朽損壞的部分、改造設計不良或不合時宜的部分。


朋友買的木造獨棟住宅的外觀。

◆◆◆

朋友要整修房子,我當然也舉手參加。和整理打掃時一樣,我和朋友原則上是選我們同時有空的日子一起作業。先向裝潢師傅學基本的DIY技術,然後做我們可以做的部分。其他難度較高的施工就交給師傅。至於我們不在的日子,師傅會來做特別的施工(例如換新廁所等)。

朋友當初的計畫是從9月中旬開始做,力拼9月底完工。我自己也有把工作以外的時間全部貢獻給朋友的覺悟。不過裝潢師傅的時間常常無法配合,所以整修作業拖到11月中旬才完成。

從9月中旬到11月中旬,我一共去了13次。作業內容大致如下:

<9月>
(第1~4次)
一樓走廊、臥室、廚房的天花板上漆、二樓房間天花板溝槽塗補土、刮除一二樓的和室砂壁表層後上底漆、二樓房間木部上漆等。

我第1次到現場作業時,裝潢師傅已經把一樓起居室和臥室、廚房間的牆拆掉了。


起居室和臥室之間的牆沒了。


起居室和廚房之間的牆也沒了。

(第5次)
二樓房間貼壁紙。


貼壁紙的作業途中。在和室砂壁上貼壁紙的理想做法是先把砂壁表層刮除,上幾次底漆後再貼壁紙。照片中,上方的牆已經貼好了壁紙。下方的牆的砂壁表層已刮除,並且上了底漆。天花板的溝槽也用補土補起來了。

<10月>
(第6~7次)
刮除粉刷時滴落的漆痕、一樓臥室、廚房、廁所牆壁溝槽塗補土、清潔浴室。

(第8次)
更換和室門紙。

(第9~11次)
移除全部的榻榻米、墊高二樓地板後鋪上捲式地板、墊高一樓地板後鋪上耐磨地板、清潔廚房。


全部的榻榻米一共25張半。


拿掉榻榻米後,要把地板墊高,補回榻榻米的高度,然後再鋪一層裝飾及保護用的地板。

(第12次)
清潔細部、除去地板表面的殘膠。

<11月>
(第13次)
各種檢查、代朋友確認配電盤業者估價。

◆◆◆

我和朋友能做的裝潢DIY實質上在第12次就結束了。剩下的一些細部修理是裝潢師傅的工作。

老房子經過改造後,內部變得相當不一樣。


改造前的二樓房間。和室的砂壁會讓房間看起來較暗。


改造後的二樓房間。貼上白色壁紙後,房間變得比較明亮。

二樓房間的壁紙、地板、木部的漆,是我和朋友一起合作完成的。雖然有很多小地方不完美,但是從整體來看,已經做得相當漂亮,我自己也相當滿意。

朋友買的房子的一個問題是樓梯間非常暗。白天很暗,晚上開了燈也還是很暗。我參加改裝作業時,每到傍晚,就覺得樓梯間一片漆黑。上下樓梯時會有點恐懼。實質上就是設計不良。


房子改造前的玄關。玄關進門後的右手邊就是樓梯間的牆。


房子改造前的走廊。進入屋內後,走廊直通廚房。走廊雖然明亮,但是樓梯間非常暗。


房子改造前,從二樓看樓梯間。二樓雖然明亮,但是樓梯間非常暗。

朋友為了改善樓梯間的光線問題,就請師傅把樓梯間和玄關之間的牆打通,讓玄關的光線能進到樓梯間。晚上玄關入口的燈光也能讓樓梯間亮一點。


改造後的玄關。玄關和樓梯間之間的牆打通後,室內空間多了開放感,走廊也變得更亮了。


從玄關看樓梯間。玄關和樓梯間之間的牆打通後,樓梯間變得相當明亮。

這次改造最大的工程是廢掉一樓空間的分隔。把廚房、起居室、臥室整合成一個大空間。

現在日本的家庭幾乎都是小家庭。小家庭不需要太多房間。朋友的房子的二樓有兩個房間,已經相當夠用。把一樓整合成一個大空間的話,住在這裡的人可以得到很多自由發揮、運用的可能性。

整合空間必須拆牆、拆柱子,然後要另外加上大的橫梁補強。這棟老房子的柱子有很多外部看不見的釘子,所以師傅在拆柱子時,損失了好幾把鋸子。


改造前的一樓。從起居室看臥室和走廊(牆壁上的刮痕是師傅解說建材構造時留下的)。


改造後的一樓。起居室和臥室連成一體。


改造後的一樓。起居室和廚房也連成一體。

◆◆◆

這次體驗住宅改造,我學到了不少有趣的日本住宅知識。其中印象比較深的是和室的門和榻榻米原則上沒有互換性,就只適用在這個房間或這個門框而已。和室的門和榻榻米雖然有規格,不過大部分的建築物做得並不精確。看起來四四方方的房間或門框,其實尺寸角度都有誤差。肉眼很難分辨的幾公釐小誤差,在裝設時會發生大問題。例如出現明顯的縫隙,或是根本裝不起來。和室的門、榻榻米是專業的師傅實際到場測量,然後用手工調整訂製而成。如果想把某個房間的門或榻榻米拿到另一個房間用時,榻榻米可能根本塞不下去,或是出現大縫隙,門裝起來可能是歪的。這次我有留意拆下來的門和榻榻米,真的每個大小都不一樣。

在做裝潢DIY前,我也有在網路上找過相關的教學影片。網路上的教學影片很多,但是真正能參考的很少。大部分的影片都是避重就輕,拍攝影片的人做的DIY施工最後是否成功,只有當事人自己才知道。因為很多施工是要在一兩天後才會顯現結果。我也查過不少文字解說的網站,內容大多也是避重就輕。因為我發現只要我有疑問的地方,文章就完全沒有寫到。寫文章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關鍵技術,就只是騙點閱而已。

朋友找來的裝潢師傅很用心地教我們基本的裝潢技術,而且教的真的是關鍵技術,甚至還準備了讓我們用的工具。不過師傅教的技術太正統,做法力求完美,這樣會拉高材料費,也會拉長工期。由於朋友是把房子當成事業,有成本和時間的考量,所以壓力相當大。

朋友非常努力地壓低開銷,不過最後的拉高安培數的配電盤施工費用意外地高,佔了裝修總費用的1/5,讓朋友的荷包相當痛。

◆◆◆

當一樓大廳施工接近尾聲時,朋友拍下裝潢成果的照片,寄給了原屋主的女兒。原屋主的女兒看到自己小時候住的老家煥然一新,當然很高興。不過非常不巧,原屋主的老爺爺在朋友寄照片的兩天前過世了。

老爺爺的「家」及人生走到了終點,但是老爺爺留下的「房子」在我朋友的手中得到了重生。我自己能參與這個重生過程,真的是非常難得的經驗。

11月底,為了慶祝房子重生,朋友邀了當地居民在房子的車庫開烤肉大會。由於這是朋友和當地居民的「家」與「家」之間的交流會,我覺得自己只是個插花的局外人,立場上不適合參加,所以一時想要婉拒。不過在朋友盛情邀約下,我最後還是參加了。烤肉大會中,聽了當地居民的老爺爺老奶奶的人生精彩故事及處世經驗,學到了不少東西。

我從跟著朋友看房子、協助整理打掃、參加裝潢作業,到最後的烤肉大會。一共來過這個房子20次。

房子不是我的房子,但是和這棟房子相處了20天。而且每次來到這裡,都會在樓層間上上下下。在打掃整理及施工期間,我也努力地把房子的每個角落弄好、弄乾淨。所以我對房子多少會有感情。烤肉大會結束時,心裡頭有點不捨。因為終於要和房子道別了。

在不捨的背後,就是自己曾經在這裡努力過、付出過,自己非常珍惜這個經驗。我非常感謝朋友給我機會,讓我體驗及見證到了真正的日本「全能住宅改造王」。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也留下了非常珍貴美好的回憶。